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通州高二检测)“五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体现了宪法的 (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2.(2021·通州高二检测)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除了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外,还有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并明文规定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
A.贯彻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
B.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C.完全不同于《共同纲领》规定
D.体现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点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D.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4.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这表明中国 (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全面落实
D.民主与法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
中国 ( )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6.(2021·辽阳高二检测)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 )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7.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8.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魂”和“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文化的“体”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而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就是 ( )
A.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D.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9.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于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同时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和文艺晚会。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纪念活动的意义在于 ( )
①慎终追远,注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铭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③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面向未来,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11.(2021·威海高二检测)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 )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
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12.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后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应该 ( )
A.实施全民文化创新运动
B.以甲骨文研究为根本
C.重新确立“双百”方针
D.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
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0分)
14.(26分)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撰的因素。(14分)
【备选习题】
1.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
2.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
时间 法律 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3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4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4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地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PAGE十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通州高二检测)“五四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这体现了宪法的 ( )
A.社会主义性 B.完备性
C.过渡性 D.人民性
【解析】选D。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说明宪法保护广大人民的社会保障权,体现了宪法的人民性,D正确。社会主义的基本要素是实行公有制、实现人民当家做主,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宪法是否完备,也无法体现宪法的过渡性,排除B、C。
2.(2021·通州高二检测)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除了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所有制外,还有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并明文规定依照法律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其他资本所有权。由此可知,1954年宪法 ( )
A.贯彻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精神
B.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C.完全不同于《共同纲领》规定
D.体现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点
【解析】选D。1954年宪法中对所有制形式的相关规定说明当时社会中存在多种所有制形式,如个体劳动者所有制和资本家所有制,因此宪法的规定恰恰体现了当时社会转型的过渡性特点,D正确;宪法内容规定保护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这并未体现出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排除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B排除;1954年宪法内容继承发展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相关规定,排除C。
3.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下列有关新中国法制建设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初步奠定了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民法为核心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D.新时期中国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核心,B错误,符合题意;A、C、D表述均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4.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20件,通过修改法律的决定39件,涉及修改法律100件,废止法律1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这表明中国 ( )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
B.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依法治国的理念已经全面落实
D.民主与法制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解析】选A。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全国人大的地位,故B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依法治国的全面落实,故C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法制与民主之间的关系,故D排除。
5.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表明
中国 ( )
A.制定了最完备的民法典
B.开始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C.经济发展助推法治建设
D.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
【解析】选C。“担保法、合同法等相继制定”“民法典的起草加快”“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这一系列法律法规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制定,主要由于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助推法制建设,C正确。A中最完备说法绝对,排除。依法治国方略开始提出是1997年,B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律制度建设臻于完善,D错误。
6.(2021·辽阳高二检测) 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从“法制”到“法治”的转变 ( )
A.标志我国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有利于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
C.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D.实现了国家管理的有法可依
【解析】选B。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应该是在20世纪末,时间不符,排除A。 从材料“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可以看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了贯彻实施,故选B。思想路线拨乱反正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影响,排除C。实现国家管理有法可依,应该是改革开放初期的表现,排除D。
7.2018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次宪法修改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可见,我国宪法修订具有 ( )
A.革命性 B.和平性
C.曲折性 D.时代性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我国宪法修订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宪法修订具有革命性的特点,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和平性,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性,无法体现曲折性,排除C。
8.在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中,“魂”和“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文化的“体”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事业和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而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就是 ( )
A.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B.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C.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D.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解析】选C。本题考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华文化的“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C正确且符合题意;其他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9.为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国务院于2015年9月3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纪念大会,同时在北京举行招待会和文艺晚会。此次活动的主题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这一纪念活动的意义在于 ( )
①慎终追远,注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②铭记历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③凝魂聚气,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④面向未来,引领文化发展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无关,故①错误;这一纪念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故②正确;这一纪念活动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爱国的核心价值观,故③正确;这一纪念活动与引领文化发展方向无关,故④错误,B符合题意。
10.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这一重要论述的意义在于 ( )
A.立足历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
C.更加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化
D.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的重要标志
【解析】选A。材料信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可知立足历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故A正确;B并非题干的意义,排除;“生活化”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中共十八大上,形成了简明扼要、便于传播和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故D错误。
11.(2021·威海高二检测)习近平说:“我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指的是 ( )
A.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精神
B.保家卫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C.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
D.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解析】选D。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阶段,依然坚持工作,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被誉为“党的好干部”“县委书记的好榜样”,D正确;A、B、C与材料无关,排除。
12.2019年10月底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之后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座谈会上,习总书记也强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传承作出新贡献。由此可知,文化自信应该 ( )
A.实施全民文化创新运动
B.以甲骨文研究为根本
C.重新确立“双百”方针
D.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
【解析】选D。材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体现的是文化自信应该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D符合题意;A说法做法过于夸张,排除;文化自信的根本是红色文化,B排除;材料与双百方针无关,C排除。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
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1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1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是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或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主要成就:新中国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第(2)题原因:依据材料二“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把精力过多地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可得出原因是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解决策略是坚持依法治国。
答案:(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
(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策略:依法治国。
14.(26分)阅读材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1956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被迫中断。1962-1964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 1979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于是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
20世纪90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
21世纪 随着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概括新中国成立后编纂民法典基本历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民法典编撰的因素。(14分)
【解析】第(1)题特点:从材料时间看,着手时间早,因政治运动而中断;从内容看,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根据材料可知,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线,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第(2)题因素:可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有利方面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如不利方面“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等。
答案:(1)特点:着手时间早,因政治运动而中断;改革开放后制定进程不断加快;民法典内容不断完善。
(2)因素:不利:“左”倾错误的发展;政治运动的冲击。有利: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人民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国际接轨的日益加深;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健全。
【备选习题】
1.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国家机构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理念
【解析】选D。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置于“国家机构”之前,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择D;材料中无法体现出1982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和依法治国,故排除A、B;材料主旨是国家权力属于人民,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无关,故排除C。
2.下表反映了1978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和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情况(单位:件)。这反映了我国 ( )
时间 法律 有关法律文件的决定 合计
第五届人大(1978年3月-1983年6月) 41 19 60
第六届人大(1983年6月-1988年4月) 47 16 63
第七届人大(1988年4月-1993年3月) 60 27 87
第八届人大(1993年3月-1998年3月) 85 32 117
第九届人大(1998年3月-2003年3月) 20 12 32
总计 253 106 359
A.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还不到位
B.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还不完整
C.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地健全完善
D.将依法治国方略正式写进宪法
【解析】选C。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法律文件越来越多,体现出社会主义法制不断完善,故C正确;法律法规贯彻落实情况表格无法体现,故A排除。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较为完善,故B排除。D是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实行,不能完全体现表格主旨,故排除。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