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十六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十六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06:32:21

文档简介

十六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21·滨州高二检测)汉代户籍的类型繁杂、种类较多,出现了市籍、名籍、宦籍、簿籍等专门户籍,连牛马和兵器都有登录号,载入帐籍。汉代把户口与土地、赋税进一步结合,出现了各种以户口为基础的赋役种类。如:户赋、算赋、口赋、献赋等。由此得知汉朝户籍制度 (  )
A.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有着严格的世袭性和等级性
C.严重地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为支撑
【解析】选D。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户籍类型和赋役种类繁多,必须有众多机关人员和强大管理制度及执行力来完成,故选D;材料未涉及商业经济发展,故排除A;材料未涉及汉朝户籍制度的世袭性,故排除B;严重地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
2.(2021·淄博高二检测)《新唐书》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该史料 (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解析】选D。根据材料“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可知,唐朝租庸调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出现了两税法,该史料指出了两税法出现的原因,故D正确;A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租庸调制的积极作用,故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两税法的影响,故排除C。
3.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代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  )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解析】选A。明代赋税征银两,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清代取消人头税,有利于人口增殖和人口自由流动,自由劳动力增多,这些都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故A正确;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以土地为征税标准,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有效遏制”说法不正确,故B错误;C说法与史实不符;取消人头税,旨在减轻农民负担,但明代一条鞭法体现不出减轻民众负担,故D错误。
4.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解析】选C。制定新则例改变了通商的旧制,故A错误;关税是国家主权的象征,用不平等条约来规定,肯定不会是平等的交往,它为列强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隐患,故B错误、C正确;D“完全丧失”说法太绝对。
5.据统计,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
【解析】选C。据材料“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民政府发起了改订新约运动,逐渐收回了关税自主权,故C正确;国民经济建设主要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材料无关,故A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已经发生变化,与材料现象没有直接关系,故B错误;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逐渐解体,故D错误。
6.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  )
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
【解析】选B。根据“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可知调整税率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关税主权和保护民族经济,故选B;关税税率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不是长期稳定,排除A;关税税率的调整主要是为了发展经济和贸易,而不是限制中外贸易,排除C;关税调整是为了保护国内工业,不是为了开辟海外市场,排除D。
二、非选择题(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代的赋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只以成年男子作为赋役对象,允许以“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布代替服役;后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其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试教)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14分)
【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不同时期的赋税特点进行总结。从材料“秦汉时代的赋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可以看出征收标准由按人头向土地、财产转变;从材料“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可以总结出赋税形式货币化、日益简化。第(2)题依据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出影响。首先说明赋税的作用,赋税的简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白银的使用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可以从人口增长、对农民人身束缚、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特点:征收依据向土地、财产转变;赋役形式逐渐货币化;时间逐渐固定;税种日益简化。
(2)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节约农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助于人口的增长;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备选习题】
1. (2021·丹东高二检测)如图是湖南出土的古洞庭郡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人名。下列对该秦简解读较合理的是 (  )
①秦朝赋役管理比较严格
②秦朝地方基层机构是“里”
③侧面反映秦朝文字统一
④男户主需缴税,女子不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秦简对一家人的性别和大小等情况都做了详细的描述,而“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反映了秦朝赋役管理比较严格,①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地方基层机构是“里”,②正确;秦简中的字体是隶书,秦朝统一的文字是小篆,同时从一个竹简中不能判断出文字统一,③错误;简中“大”“小”是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所以材料中户主和“妻大女子沙”是征税对象,④错误。本题选B。
2.(2021·津南高二检测)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 408.1 1 567.3 61∶39
天禧末年(1021年) 2 641.2 3 874.0 41∶59
熙宁十年(1077年) 2 021.3 5 117.2 28∶72
①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非农业税
②工商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
③农业税减少说明农业生产趋向衰退
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选B。通过观察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从农业税、非农业税数额的变化,特别是非农业税数额的增加可知,该表格反映了当时工商业的繁荣;根据农业税和非农业税的比例变化可知,宋代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非农业税 ,①④符合题意,B正确;仅凭北宋时期三个年头的赋税结构不能说明工商业在当时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并没有趋向衰退,②③说法错误,与之组合的A、C、D不符合题意。
3.(2021·海口高二检测)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  )
年代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选A。据材料“‘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结合从康熙朝到嘉庆朝“人丁”一词出现次数减少,可得赋役制度的改革,逐步实施“摊丁入亩”,政府放松了对户籍的控制,取消了人头税,A正确;据材料“人丁”一词出现的次数减少不能说明人身关系的变化,排除B;据材料可得赋税制度的变革,不涉及土地制度的变革,土地制度仍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排除C;赋役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直接反映出”的内容,排除D。
4.(2021·营口高二检测)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1870-1890年
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品、矿冶业产品) 0.32
进口洋货 3.53
A.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到1890年间,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这一时期进口洋货的增加,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经济的解体,D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还没有出现发展高潮,对国内市场商品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A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B错误;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的说法绝对,C错误。
5.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税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 5.1 5.1 8.1 6.7 4.1 4.3
1929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解析】选B。据材料表格数据可知,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和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幅度都很明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保护中国民族产业,促进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正确;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保护与发展,与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故A错误;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是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材料未涉及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故C错误;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不利于其进口输入,故D错误。
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 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和实施,反映出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C正确;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的是增值税,不是个人所得税,A错误;个税起征点为5 000元,只有超过5 000元的部分才缴纳个人所得税,B错误;提高个税起征点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D错误。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欧洲各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征税与货物价值之间的比率来看,1929年之前大约为4%,1930年上升为10%,1931—1932年为15%,1933年为20%,1934—1937年则上升为25%。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 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 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6分)
【解析】本题第一问原因,结合近代国民政府的财政需要提升形象需要,以及当时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总结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第二问影响,结合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目的和内容,可知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积极影响是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答案:原因:南京国民政府需要稳定财政;南京国民政府提升形象、巩固统治的需要;民族意识觉醒,主权意识增强;民族工业的发展。
影响: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PAGE十六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2021·滨州高二检测)汉代户籍的类型繁杂、种类较多,出现了市籍、名籍、宦籍、簿籍等专门户籍,连牛马和兵器都有登录号,载入帐籍。汉代把户口与土地、赋税进一步结合,出现了各种以户口为基础的赋役种类。如:户赋、算赋、口赋、献赋等。由此得知汉朝户籍制度 (  )
A.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B.有着严格的世袭性和等级性
C.严重地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为支撑
2.(2021·淄博高二检测)《新唐书》载:“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贫富升降不实。其后国家侈费无节……而租庸调法弊坏。”该史料 (  )
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
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
D.指出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
3.明嘉靖年间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按亩征银;清代取消人头税,“摊丁入亩”征地丁银。这些改革 (  )
A.加速了新经济因素萌芽
B.有效遏制了土地兼并
C.加剧明清后期政局混乱
D.减轻了民众赋役负担
4.英文版《南京条约》第十款的直译为:“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这一条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  )
A.使清朝在广州的通商旧制得以延续
B.为中英平等经济交往奠定基础
C.为英国干涉中国关税主权埋下伏笔
D.使中国完全丧失了海关管理权
5.据统计,1930—1936年间,中国海关进口指数下降40%,入超下降78%。与此同时,海关进口税却呈现上升趋势,在1926—1936年的十年间增长达三倍以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国民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B.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
D.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作用
6.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进出口货物按值百抽五交纳关税;1950年,政务院明确规定:海关税率须根据国家经济状况和国内需要予以调整,“使其较能适合于发展国内生产,保护国内工业的要求”。税率规定的变化旨在 (  )
A.长期稳定我国海关关税的税率
B.维护国家关税主权、保护民族经济
C.限制中外贸易、保护国内市场
D.扭转中外贸易逆差、开辟海外市场
二、非选择题(26分)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汉时代的赋役,大致包括田赋、人头税和徭役。唐前期实行“以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只以成年男子作为赋役对象,允许以“庸”代役,即缴纳一定的绢布代替服役;后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其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清康熙五十一年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试教)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变化的影响。(14分)
【备选习题】
1. (2021·丹东高二检测)如图是湖南出土的古洞庭郡里耶秦简户籍簿。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女子,即女性。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登记于户籍,作为征发赋役的依据。夫、沙、泽若、伤,均人名。下列对该秦简解读较合理的是 (  )
①秦朝赋役管理比较严格
②秦朝地方基层机构是“里”
③侧面反映秦朝文字统一
④男户主需缴税,女子不用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
2.(2021·津南高二检测)某生分析下表,得出了四项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
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 408.1 1 567.3 61∶39
天禧末年(1021年) 2 641.2 3 874.0 41∶59
熙宁十年(1077年) 2 021.3 5 117.2 28∶72
①政府财政收入越来越倚仗非农业税
②工商业在经济结构中占据支配地位
③农业税减少说明农业生产趋向衰退
④非农业税的增长反映工商业的繁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2021·海口高二检测)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丁”系制度性词汇,具有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下表是关于“人丁”一词在《清实录》中出现次数的统计。这直接反映出清代 (  )
年代 出现次数 次/年
康熙朝 120 1.97
雍正朝 46 3.54
乾隆朝 64 1.07
嘉庆朝 10 0.40
A.赋役制度的改革 B.人身关系的变化
C.土地制度的变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2021·营口高二检测)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1870-1890年
国内生产商品(农业产品、手工制造业产品、近代化工业品、矿冶业产品) 0.32
进口洋货 3.53
A.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
5.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
年份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同类产品) 总税则
必需品 合计 无出口 有出口 合计
1928 5.1 5.1 8.1 6.7 4.1 4.3
1929 22.2 17.2 18.3 13.8 9.0 10.3
1930 23.6 17.7 25.1 13.2 10.2 12.0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6.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除2018年 10月1日起施行的个税起征点提高到5 000元外,新增了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支出的专项附加扣除。根据材料,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  )
A.个人所得税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
B.只要有收入,就须缴纳个人所得税
C.个人所得税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有效手段
D.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7年,国民政府外交部向各国发出照会,“分别就其旧约已满期者,改订新约;未满期者,修改旧约”。海关进口税则“完全以我国所定者以为准则”,1928年7月,美国首先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地位。随后欧洲各主要强国相继承认中国关税自主。其后国民政府多次修订关税税则,实施出口免税或退税,提高了煤油、汽油、羊毛、毛制品、化学产品、机器等货物的进口税率。关税从极低的水平提高到相对较高的水平,从征税与货物价值之间的比率来看,1929年之前大约为4%,1930年上升为10%,1931—1932年为15%,1933年为20%,1934—1937年则上升为25%。关税收入也大为增加,从1928年的3 000万银元上升到1931年的33 800万银元,在以后的几年中始终保持在3亿银元左右。
——摘编自易继苍、张祥晶《1927—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改革》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改革的原因,并说明其积极影响。(26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