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七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七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同步练习(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06:35:36

文档简介

七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阜新高一检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出现这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
A.西方文化的传入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洋务运动的开展
【解析】选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废除是在1905年,B错误,符合题意;A、C、D均是当时科举制变革的因素,不符合题意,排除。
2.(2021·营口高一检测)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解析】选A。材料体现的是留学生回国后可以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主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说明当时选官方式不再以八股取士为主,A正确;B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戊戌变法失败是在1898年9月,C错误;D与材料无关。
3.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 (  )
A.科举制的弊端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西学的传播
【解析】选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晚清时期科举制废除的根本原因是传统的八股取士不能选拔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A正确;B、C、D是影响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
4.下列有关北洋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选拔官员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②男子年满20岁得应文官考试
③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④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选B。北洋政府规定男子年满21岁方可参加文官考试,故②错误,其他组合项符合题意,故选B。
5.(2021·鞍山高一检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  )
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解析】选D。材料中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并颁布相关法律草案,这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A错误;“重大进展”说法夸张化,B错误;材料中三个草案仅是对文官制度的规划,不能说明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C错误。
6.(2021·大连高一检测)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
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解析】选A。根据所学可知北洋政府的《文官考试法草案》规定,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因而体现了性别歧视的特点,A正确;有不少人在考试制度出台前已经入职文官职位了,B错误;尽管北洋政府文官制度有各种不足,但它毕竟是我国人事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C错误;D说法有夸大的成分。
7.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行《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3月,颁行《监狱员考试暂行规程》。12月,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上述法规的颁布体现了 (  )
A.政党政治实行后的政治分赃
B.考试选官制产生于民国初年
C.北洋政府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
D.民国初年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解析】选D。材料表明北洋政府实行西方文官考试制度,属于选官制度的近代化,选D;材料反映的是文官任用,不是政党政治,A错误;古代的科举就是考试选官制度,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C错误。
8.(2021·抚顺高一检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解析】选C。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干部人事制度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退休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C正确;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是在1993年,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B、D均应发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9.关于当代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  )
①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③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④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实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且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因此①②③④正确,D符合题意,A、B、C排除。
10.(2021·阜新高一检测)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
落实 (  )
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
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好干部“更是管出来的”可知,材料强调要加强对干部的管理。我国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A正确。B、C、D均体现不出“管”的含义。
11.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解析】选B。据材料“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可知,我国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B正确;A、C均与材料无关;D与材料主旨不符。
1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  )
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解析】选C。用专门立法来规范公务员考试录取工作,说明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故选C;2005年我国尚未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时期,A错误;B与材料不符,排除;材料与市场经济体制无关,D错误。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 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
  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 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五、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16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从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可知重新设计并形成制度化;根据材料“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可知借鉴前代和中外历史传统;根据材料“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 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可知报考要有一定的资格限制;重视教育经历和实践能力;根据材料“《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可知考试选拔重视平等和开放。第(2)题根据材料“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结合所学从有助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实践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外交流;推动社会的开放和平等;推动党治和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加强等方面加以分析公务员考试建立的意义。
答案:(1)特征:重新设计并形成制度化;借鉴前代和中外历史传统;以孙中山的五权宪政理论为指导;有一定的资格限制;重视教育经历和实践能力;重视平等和开放。
(2)意义:有助于稳定社会巩固统治;实践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扩大统治基础;推动教育的近代化发展和中外交流;推动社会的开放和平等;推动党治和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加强。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2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料一“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制度”以及材料二中“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等归纳回答。第(2)题中英两国的原因可以结合两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公民文化素质、工业化水平以及国内政局稳定程度、政府公信力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借鉴与传承相结合;立法推进;逐步建立;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
(2)英国: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工业化的推进;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国民政府一党专政;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受到内外战争的干扰)。
【备选习题】
1.清政府在20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
1901年6月 复开经济特科,命内外大臣保荐
1901年9月 各地书院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并在各地设立蒙养学堂(即小学)
1902年 废八股
1905年9月 宣布从次年起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1906年2月 实行女学,不久订立女学教育章程
以下是关于这些改革措施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教育改革
B.培养出的新式人才巩固了清朝统治
C.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是清政府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调整
【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表格可以看出,清政府开始逐渐地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选官制度,引进了近代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内容。反映了清政府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调整。故选D。A材料并未体现;C错误,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B错误,清政府培养的新式人才成了自己的掘墓人。
2.“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  )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解析】选D。题干反映孙中山阐述中国考试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差异,特别是由“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可知,D正确;A、C未从题干中体现,B说法正确,但不是议论的主旨。
3.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
表明 (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
【解析】选D。题干中没有体现民主政治建设,故排除A;B、C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从题干信息可得出随着时代变化,农村干部的社会特性也随之改变,故D正确。
PAGE七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阜新高一检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加设经济特科,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出现这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
A.西方文化的传入 B.科举制度的废除
C.民族危机的加深 D.洋务运动的开展
2.(2021·营口高一检测)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
A.清末选官制度的变化 B.洋务运动的破产
C.戊戌变法的失败 D.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3.1905年,清政府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严饬府、厅、州、县,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正式废除科举制度。科举制被废除的根本原因是 (  )
A.科举制的弊端 B.西方列强的入侵
C.近代工业的发展 D.西学的传播
4.下列有关北洋政府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选拔官员采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
②男子年满20岁得应文官考试
③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④文官考试由政事堂铨叙局负责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5.(2021·鞍山高一检测)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  )
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6.(2021·大连高一检测)北洋政府在官员选拔方面主要利用考试和甄别两种方式,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  )
A.这种制度存在性别歧视
B.所有在文官职位上的人都必须经过考试入职
C.这种文官制度优点不是太多,不值得称道
D.这种制度确保了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7.1913年1月,北洋政府颁行《文官考试法草案》《典试委员会编制法草案》。3月,颁行《监狱员考试暂行规程》。12月,颁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和《知事试验暂行条例施行细则》。上述法规的颁布体现了 (  )
A.政党政治实行后的政治分赃
B.考试选官制产生于民国初年
C.北洋政府落实了主权在民理念
D.民国初年选官制度的近代化
8.(2021·抚顺高一检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关键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  )
A.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
B.国家直接从各项工作的积极分子中选拔人才
C.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迅速展开
D.我国干部录用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
9.关于当代中国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表述,下列正确的是 (  )
①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
③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④公务员制度的实行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21·阜新高一检测)好干部是选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为此,要坚决
落实 (  )
A.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建设
C.民主选举原则 D.公平竞争原则
11.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依次展开,1994年重点建立和实施考试录用制度,1995年重点实施辞职辞退制度,畅通公务员队伍的出口,1996年实施了交流轮岗和回避制度,1997年对建立正常的竞争上岗制度进行研究试点。这表明我国 (  )
A.坚持了党管干部原则 B.公务员制度逐步完善
C.干部选拔走向制度化 D.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12.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用的办法。这说明 (  )
A.改革开放进入全面深化新时期
B.全国人大是我国最高权力机关
C.公务员考录进入法制化轨道
D.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二、非选择题(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 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
  1929年公布的《考试法》规定参加高等考试以备荐任职的应试人,需具有下列资格之一: 一、国立或经立案之公私立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二、教育部承认之国外大学独立学院或专科学校毕业,得有证书者;三、有大学或专科学校毕业之同等学力,经检定考试及格者;四、确有专门学术技能或著作,经审查及格者;五、经普通考试及格四年后或曾任委任官及与委任官相当职务三年以上者。《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据统计,1931—1948年,取录各类考试及格人员近300万人。
——摘编自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10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意义。(16分)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20分)
【备选习题】
1.清政府在20世纪初实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
1901年6月 复开经济特科,命内外大臣保荐
1901年9月 各地书院改为大学堂、中学堂,并在各地设立蒙养学堂(即小学)
1902年 废八股
1905年9月 宣布从次年起停科举,以便推广学堂,咸趋实学
1906年2月 实行女学,不久订立女学教育章程
以下是关于这些改革措施的表述,其中正确的是(  )
A.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的教育改革
B.培养出的新式人才巩固了清朝统治
C.反映出妇女社会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是清政府作出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调整
2.“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英国首先仿行考选制度,美国也渐取法,大凡下级官吏,必要考试合格方得委任……但是只能用于下级官吏,并且考选之权仍在行政部之下……在君主专制国中,选拔人才悉凭君主一人的喜怒,所以虽讲资格,也是虚文。至于社会共和的政体,这资格的法子正是合用。”孙中山的这一议论旨在说明 (  )
A.考试权体现西方自由平等
B.倡导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科举制是专制主义的工具
D.考试权能为共和体制服务
3.有调查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经历了一个历史演变过程:即从解放初的家庭出身成份(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的工作积极性(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改革开放初期的自身能力强(更多表现为基于个人魅力的宗族权威)——社会关系网络(社会关系权威)——经济实力(经济权威),这
表明 (  )
A.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
B.我国农村历史的复杂性决定了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C.农村的发展状况与农村村干部的社会特性息息相关
D.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和政策环境影响村干部的选任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