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06:48:55

文档简介

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海口高一检测)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且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治体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部落血缘色彩增多 B.国家政权的强化
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 D.等级制度的瓦解
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4.(2019·江苏高考)《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5.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省、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6.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是 (  )
A.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
B.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
C.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混合物
D.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
7. (2021·江苏适应性测试)1689年英国议会与威廉国王和玛丽女王达成了一项财政协议。根据协议,君主对财政收入的支配权非常有限,他们不得不经常召集议会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资金。该协议 (  )
A.剥夺了君主财政权力
B.保障了议会的支配地位
C.赋予内阁财政控制权
D.形成君主统而不治局面
8.颁发如图众议院聘书及银质徽章的是 (  )
A.清政府 B.北京政府
C.南京政府 D.广州政府
9.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
A.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
C.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10.(2021·丰台高一检测)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  )
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
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D.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11.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某项措施,该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A.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C.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D.使北魏立足中原经济文化中心
12.(2020·山东等级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 该政体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12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唯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1894年)选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三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26分)
PAGE单元素养检测(一)(第一单元)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21·海口高一检测)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且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治体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
A.部落血缘色彩增多 B.国家政权的强化
C.财产地域观念淡化 D.等级制度的瓦解
【解析】选B。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朝时,商王等同于方国联盟首领,而西周通过大规模分封成为“天下共主”,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增强,B正确。早期国家制度从部落制度演变而来,总趋势是血缘色彩减少、财产地域观念增强,A、C错误。西周分封制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D错误。
2.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下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解析】选A。从表格可以看出秦朝还有专门的官员来管理皇室的“家务事”,这体现了家国同治,A正确。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存在权力的制约平衡问题,B排除;材料未体现出等级制度以及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C、D排除。
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明代内阁制及其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综合分析历史事件并推理历史结论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结合题意和所学可知内阁拟旨由最初抵制皇帝“重罚”的命令只拟“罚俸”,改为皇帝要求的“重罚”,体现了内阁有一定的权力但不得不服从君权的客观现实,D正确。
4.(2019·江苏高考)《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解析】选C。由“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可知,汉代出现了地方诸侯威胁中央的状况。由“亲属益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与汉初分封同姓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关,C正确。察举制度是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A错误。独尊儒家学说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错误。全面推行郡县制度是秦朝的措施,不符合汉初的实际情况,D错误。
5.下面是秦朝至元朝地方行政建制简表,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
秦朝 以郡统县,地方行政制度为两级制
隋朝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唐末 形成道、州、县三级制
元朝 形成省、路、府、州、县多层管理体制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元朝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解析】选B。从秦到唐末,地方行政制度层级处在二级与三级的不断变化中,反映了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矛盾心态,故B正确。A中的“反复无常”表述不准确,C中的“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依据,材料是加强中央集权,D中的“君主专制”不符合材料表格主旨。
6.公元前27年,屋大维建立罗马帝国。他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据此可知,当时的罗马帝国是 (  )
A.军事政治集权的共和政体
B.军人皇帝的专制独裁政权
C.共和制与君主制的混合物
D.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
【解析】选D。 根据“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但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可知,罗马帝国实行共和制政体,但专制色彩浓厚,说明是披着共和制外衣的君主制,D正确。A、B不能体现“保留了共和国传统的官职和政府形式”,不能准确反映材料,排除;C不能突出“政府所有重要的政令都出自他手,常备军将领也只对他一人负责”,排除C。
7. (2021·江苏适应性测试)1689年英国议会与威廉国王和玛丽女王达成了一项财政协议。根据协议,君主对财政收入的支配权非常有限,他们不得不经常召集议会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资金。该协议 (  )
A.剥夺了君主财政权力
B.保障了议会的支配地位
C.赋予内阁财政控制权
D.形成君主统而不治局面
【解析】选B。根据“根据协议,君主对财政收入的支配权非常有限,他们不得不经常召集议会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资金”可以看出,国王对财政的支配权转移到了议会手中,议会的支配权得以保证,而国王的支配权有限,但权力并没有被剥夺,故B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内阁,故C错误;君主统而不治局面形成是在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之后,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错误。
8.颁发如图众议院聘书及银质徽章的是 (  )
A.清政府 B.北京政府
C.南京政府 D.广州政府
【解析】选B。根据“中华民国七年八月”可知是1918年,颁发如图众议院聘书及银质徽章的是北京政府,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9.1928年中国共产党通过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1929年修改为《兴国土地法》,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年又通过了土地革命路线,提出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结果,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土地法的不断变化发展表明(  )
A.中国苏维埃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B.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
C.必须根据主要矛盾变迁调整法制战略
D.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土地法不断变化的依据主要是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不是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故排除A,选C。党对土地斗争的认识已经达到最高的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实际,故排除B;根据“该法律得到广大群众积极拥护,农民踊跃参军支持革命”可知这些法律不符合当时农民的革命需要的说法有误,故排除D。
10.(2021·丰台高一检测)下图为1943年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与会代表占比示意图。从图中可看出(  )
A.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
B.土地政策影响政权的建设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确立
D.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
【解析】选D。材料中参加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的代表包括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地主士绅、军界代表、妇女等各个阶层,说明根据地民主政治有所发展,D正确;图片中显示此次会议中国共产党代表占比多,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取得抗战领导权,A错误;材料体现不出土地政策问题,B错误;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错误。
11.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某项措施,该措施产生的作用是 (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丘穆陵 穆
步六孤 陆
贺赖 贺
独孤 刘
贺楼 楼
A.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B.实现了北魏社会制度的封建化
C.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
D.使北魏立足中原经济文化中心
【解析】选C。材料体现的是孝文帝改汉姓的措施,主要是促进了民族交融,C正确;均田制的推行促进了北方的经济恢复,A排除;北魏社会制度封建化是多种措施的结果,仅靠改汉姓是不能实现社会转型的,B排除;D说法与改汉姓无关,排除。故选C。
12.(2020·山东等级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解析】选C。材料中提到的王安石变法措施,类似于美国罗斯福新政中的“以工代赈”,即“间接救济”,是解决灾民生计问题的长远之计,C正确;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因为水利工程的修建,还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和稳定灾区社会秩序之间没有必要联系,排除B;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6分,共52分)
13.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独特的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
材料二 1787年宪法的目标不是要建立一种由人民来进行统治的政府体制,也不是要建立一个由精英来进行统治的体制……美国1787年宪法中政府的体制包括“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两个方面。
——刘绪贻《美国通史》
材料三 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1)材料一中的漫画反映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的何种政体形式 该政体形式最早是通过哪一个重要文献加以确立的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国的政治体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和“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的具体表现。(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特殊的民主方式”在政治制度建设方面的表现。从学者的感慨中你可得到什么启示 (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国王仍然是国家的主人,但是已经不理国家大事了”可知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第(2)题结合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内容可知,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指中央政府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指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第(3)题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回答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即可。启示:综合材料,可从民主政治的多样性和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等角度分析回答。
答案:(1)政体:君主立宪制。文献:《权利法案》。
(2)水平方向上的分权制衡:中央政府三权分立,分权制衡。
垂直方向上的分权制衡:实行联邦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3)政治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启示:各国的国情不同决定民主政治模式的多样性;民主政治建设要符合时代发展需要。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
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孟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挟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俾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唯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最为斟酌得中。
——摘编自《薛福成(1838—1894年)选集》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三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26分)
【解析】本题要求找出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中不足的三点。我们要立足于材料来看。从材料的观点中能够看出对政党制度、民主政治以及对各个国家政治制度的理解都有一定的误区。我们需要对照所学知识来一一分析,找出相应的内容,之后结合具体史实来论证,做到言之有物。
答案:示例:
不当之处一:把近代德、日等国视为与晚清中国一样的“君主之国”。
说明:君主政体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两种。晚清中国属于前者,而近代德、日,其政体虽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属于后者,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不当之处二:认为“民主之国”(即民主共和制)中的总统无权。
说明: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在行政方面拥有广泛的权力。
不当之处三:过分夸大西方国家议会的权力。
说明:西方政治注重分权与制衡,如英国,首相实际上对议会负责,但有权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权力相对独立平等,又互相制约。
不当之处四:认为“民主之国”的政治理念与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相同。
说明: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其本质是为新兴地主阶级服务;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主权在民”,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不当之处五:对西方政党政治的认识比较片面。
说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以美国为例,其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一方面容易造成政治分化,另一方面,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当之处六:过于推崇“君民共主”政体(即君主立宪制)。
说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不同的国家根据国情确立了不同的政体,没有好坏之分。君主立宪制并非“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如英国君主为“虚君”,而近代德意志帝国皇帝却掌握着国家实权。
(说明:以上示例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或列举其他史实,且史实正确、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