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0张PPT)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的统治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民国初期,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那么,在这两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
一、民国初期(1912-1928)
1.民国的成立:
(1)标志: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2)概况:国旗是_______,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
(3)意义:标志着_________________在中国诞生。
五色旗
资产阶级共和制度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背景 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
目的 防止袁世凯独裁
内容 (1)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2)实行___________,内阁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
(3)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意义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的重要文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行政、立法、司法
责任内阁制
3.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
背景 辛亥革命后,各派政治力量分化和重组,为谋求_________,
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
概况 (1)1912年8月国民党成立,在国会选举中获胜,_______负责组织
责任内阁
(2)因威胁到袁世凯独裁统治,_____年春,宋教仁在上海被刺杀
(3)“宋案”发生后,国民党发动“_________”,但很快被镇压下去
(4)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和国会
结果 政党政治名存实亡,袁世凯走上帝制之路,1915年接受“劝进”当
上了皇帝,不久被迫取消帝制,后来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
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局面
议会席位
宋教仁
1913
二次革命
二、国民党统治时期(1928-1949)
1.“训政”时期(1928-1948):
(1)内容。
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_________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大会闭会期间,
把政权托付给国民党_______________。
②国民政府总揽执行行政、立法、司法、考试和监察五项治权,并依此设立
五权分立的_______。
③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2)评价: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
国民大会
中央执行委员会
五院制
2.“宪政”时期(1948-1949):
(1)概况:1948年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为总统,_______为副总统,建立
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
(2)评价:国民党政权作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代表,企图以此为其独裁统治
披上“宪政”外衣,但最终逃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李宗仁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中华民国的政治制度
【情境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自由,有请愿、选举、被选举等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及国务院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
【思维交互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政治原则 反映了怎样的政治发展趋势 (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原则: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趋势:主权在民取代了主权在君,三权分立取代了专制集权,法治取代人治。
【情境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体制的急速转变导致民国初年出现了政治权力断层,封建皇权的被推翻和政党发育的不成熟给北洋封建军阀以把持国家大权、操纵政党、玩弄国会、欺骗民意之机。梁启超有论云:“第一次国会之夭折,虽原因复杂,更仆难数,而宪法起草委员大多数皆非识时俊杰,不能将顺政府之意旨,为其原因之最大者也。”
【思维交互2】民国初期中国的政党政治为什么没有取得成功 政党政治的发展有何历史影响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原因:封建势力强大,政党发育不成熟,行政权力的干预。影响:宣传了近代政治思想,促进了共和观念的传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政治觉悟。
【情境三】 孙中山主张在训政时期施行约法,由政府派出经过训练、考试合格的人员,到各县筹备地方自治,并对人民进行运用民权和承担义务的训练。一省之内全部县实现自治时,即可结束训政,进入宪政时期。1928年国民党宣告“训政”时期开始。蒋介石打出“以党治国”的旗号,宣布“统一军政”“实施训政”,名曰加强中央统治,实为排除异己,建立独裁统治。
【思维交互3】孙中山主张实施“训政”的目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蒋介石的“训政”实质是一党专政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目的:对国民的素质进行训练、教导,以开化民心,将中华民国建设成为民主国家。原因: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政权由国民党一党掌握,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
【史论生成】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
1.革命性与民主性:
(1)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
(2)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
(3)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4)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5)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国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
(6)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
2.局限性: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二、国民党标榜其训政统治是秉承孙中山的遗志而建立的,但实际上只是在形式上继承了孙中山的理论,实际上却背离了孙中山理论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具有明显的独裁色彩。原因如下:
1.国民党背离了孙中山关于训政时期主要任务的规定。孙中山认为训政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行地方自治,训练民众的参政能力,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但在国民党统治期间,在地方,国民党在主观上和制度设计上有明显的独裁倾向。
2.国民党虽然继承了孙中山关于将“党放在国上”和以党治国的思想,但背离了他关于以党治国并不是以党员治国和借党外人才的思想。孙中山强调以党治国只是以党的主义治国,国民党的训政不但完全把权力揽在自己手中,实行“党外无党”的政策,而且在国民党与政府的关系上实行完全由国民党操纵国民政府的体制。
3.国民党虽然建立了五院制政府,但却背离了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按照孙中山的设想,人民有权,政府有能,而且五院之间应该分立。但在国民党的训政体制中,不仅人民无权,而且政府无能,政府不过是国民党决策的执行机关,在国民政府内部也没有执行五权分立的原则,国民政府的五院制政府“可说是‘五院分工’,却不能叫做‘五权分立’”“不是五权主义,而是独权主义”。
【深化点拨】国民党缺乏足够的整合和控制社会的能力。虽然国民党设计了完整的控制地方的制度,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国民党的地方组织形同虚设。国民党在其执政地区根本没有重组社会结构,其控制只能涉及政治层面,而始终无法深入社会内部。
【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1927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长达22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不断探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其具体情况如何呢
1.革命根据地的探索:
前提 中国共产党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到1930年夏,
在十多个省建立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概况 ①在各革命根据地陆续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
②1931年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_____召开中华苏维埃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宪法大纲,通过_______、
劳动法等法令
③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
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
④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推选_______
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
意义 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瑞金
土地法
毛泽东
2.抗日根据地的探索:
前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
根据地逐步扩大,到抗战胜利时已发展为___个根据地
概况 (1)设立_________,作为民国地方政府
(2)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参议会选举
产生边区政府委员
(3)实行_____________:
①时间:抗战严重困难时期
②目的:巩固抗日根据地
③内容: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
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
意义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
政权的建设
19
边区政府
“三三制”原则
3.解放区的探索:
4.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指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已经破产,资产阶级共和国应让位给人民共和国,这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了理论基础。
前提 解放战争战局发展变化和解放区日益扩大
概况 设置行政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
①目的是巩固新兴的人民政权;②只在东北、华北和
中南地区设置;③设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④各自管辖
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
意义 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③④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政治
【情境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基本内容为:确定政权的性质是工农民主专政,“这个专政的目的,是消灭一切封建残余,赶走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势力,统一中国,有系统地限制资本主义的发展,进行苏维埃的经济建设,提高无产阶级的团结力与觉悟程度,团结广大贫农群众在他的周围,同中农巩固的联合,以转变到无产阶级专政”。
【思维交互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颁布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背景:国共对峙,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目的:建设革命根据地,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意义:体现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意志和争取民主自由的愿望,为以后的民主建设和制宪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情境二】 1940年3月,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思维交互2】抗日根据地的政权与革命根据地的政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不同:政权性质不同:前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后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原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革命根据地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
【情境三】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在继续保持三三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发展了三三制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从政权体制来看,主要类型有:新老解放区逐步建立的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在新解放区城市实行的过渡性质的军事管制制度和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实行的民族自治制度等。
【思维交互3】解放区的政权建设和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有何关联 解放区的政权建设有何历史意义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关联:解放区的政权建设是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三三制”到“民主联合政府”,清晰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国民主政治的思路。意义:解放战争时期的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奠定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体制的基础。
【史论生成】
革命根据地政权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对比
1.相同点:
(1)战略构想:都是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试图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取得革命胜利。
(2)发动群众:都是着眼于到农村发动和依靠群众,壮大革命力量。
(3)根据地建设:都是通过发展生产、政权建设、武装民众等方式巩固和建设根据地。
2.不同点:
(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
(2)斗争对象: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
(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
(4)政权性质:前者是工农民主专政政权;后者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抗日民主政权。
(5)武装力量:前者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工农红军;后者是经国共协议按国民革命军序列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
(6)最后结果:前者因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根据地大部分丧失,红军被迫长征;后者在抗击侵华日军和伪军的激烈斗争中,得到壮大和发展。
【深化点拨】抗日根据地分布在日军占领区(敌后根据地),而农村革命根据地大多数分布在山区。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是从日军手中收复失地而建立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弱小的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建立起来的。
【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保证人民行使权力,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 这些政治制度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
一、类型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2.正式建立:
(1)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
(2)概况: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_____________的形式规定了我国
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实质:以_____________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4)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
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_________的权力。
(5)意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设和_____________的顺利进行。
国家根本大法
人民代表大会
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改造
3.遭受挫折:
(1)时间:1957年后及“文化大革命”期间。
(2)原因:_________扩大化和“左”倾指导思想的影响。
(3)表现:___________遭到破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
作用被削弱。
反右斗争
民主集中制
4.恢复完善:
(1)表现。
①改进选举制度,把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实行_____选举。
②扩大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固定任期,每届五年。
③赋予省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___________的权力。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差额
地方性法规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确立:
(1)标志: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
(2)内容。
①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
②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③人民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人士组成的爱国
统一战线组织,其基本职能是_________、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
荣辱与共
政治协商
3.发展:
(1)背景:1956年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阶级状况发生深刻变化。
(2)内容:中共中央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八字方针。
(3)意义: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
社会主义改造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4.完善:
背景 _________后,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
内容 (1)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2)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
(3)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
存在和发展”写入宪法
意义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党
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_______轨道
改革开放
制度化
四、新时代政治制度建设
1.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2.2019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突出强调了____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1)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
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_________有机结合起来。
(4)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
依法治国
2.意义:
(1)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2)确保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_________________。
(3)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情境一】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思维交互1】“1954年宪法”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 这部宪法的通过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奠定基石,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情境二】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选举制度不断健全完善,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实行普遍的差额选举,实现城乡按照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先后进行了11次乡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10次县级人大代表直接选举,充分保障了人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思维交互2】新时期以来,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了哪些新的发展成就 意义如何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成就:选举范围进一步扩大,选举人数增加,代表性更加合理。意义: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
【情境三】 毛泽东曾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 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 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思维交互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提出有何影响 如何认识我国的政党制度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影响: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确立了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认识:充分反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有利于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避免中国共产党决策和工作失误,实现科学执政。
【史论生成】
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协的比较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不
同
点 性质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人民政协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在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职能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产生
方式 人大代表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 政协委员是通过民主协商推荐
产生的
比较项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协
相同点 ①二者都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②二者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提高了国家机关的工作效率
【深化点拨】正确认识民主政治建设:(1)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
势;(2)民主政治的进程是曲折艰巨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完善的; (3)民主政治的选
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不盲目照搬,但可以借鉴;(4)民主政治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
要尊重政治文明的多元化。
1.(2021·杭州高一检测)下图漫画选自1911年的《民立报》。对该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 )
A.人民群众欢庆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B.漫画作者的政治态度倾向于共和
C.中华民国的成立提高了民众地位
D.辛亥革命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解析】选B。漫画反映的信息是君主专制(龙飞出国旗的寓意)即将垮台,人民群众兴高采烈,说明漫画作者倾向于共和。故答案为B。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成立于1912年元旦,排除A、C;辛亥革命没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排除D。
课堂素养达标
2.(2021·温州高一检测)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已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 )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解析】选A。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A正确;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地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B错误;材料中破坏民主共和事件的发生恰恰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没有深入人心,C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D错误。
3.1928年国民党开始实行“训政”,下列有关国民政府的建立与国民党之间的关系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国民政府的根本法由国民党制定
B.国民政府的权力源于国民党
C.国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及政策,由国民党制定
D.国民政府的施政方针及其治国政绩不受国民党的监督
【解析】选D。注意限定词“表述不准确的是”,国民党的《训政纲领》规定,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体现了其一党专政的特点,D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要求。
4.(2021·辽宁适应性测试)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曾刊载一篇报道:“江西省为了供给全省各县,特别是边区新干部的需要,最近连续地开办了几次训练班:‘土地训练班’‘财政训练班’‘裁判训练班’‘选举运动训练班’等。”据此可知,开办训练班的目的是 ( )
A.加速国民革命发展进程
B.加强工农民主政权建设
C.为革命中心转移做准备
D.推动根据地的经济发展
【解析】选B。结合材料中的刊物及江西省开办训练班,综合分析应该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同时训练班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武装斗争等各方面综合内容,故B正确。当时进行的是工农武装割据,故A错误;开办训练班是为了促进农村根据地的发展,故C错误;训练班的内容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故D错误。
5.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 )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党外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
【解析】选C。本题实际是对“三三制”基本概念的解释题,主要是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因此,“顽固势力”不属于“三三制”的范畴,可排除A;“三三制”中也没有国民党,可排除B;D中没有民族资产阶级等中间势力,因此也可排除。
6.某全国人大代表在回答记者的提问中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于它是中国土壤上土生土长的,非常适合中国的国情。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读正确的是 ( )
A.体现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
B.1954年以前由其代行政协的职能
C.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是符合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解析】选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我国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故选A。1954年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排除B;1956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排除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排除D。
7.(2021·温州高一检测)在“五四宪法”制定时,政协与人大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引发了有关“两院制”的讨论。毛泽东认为把人民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据此可知,此后 ( )
A.政协的职能发生重大转变
B.政协与人大具有较强互补性
C.人大与政协职能相互转化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待完善
【解析】选A。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A正确。材料讨论的是政治协商会议的地位问题,没有涉及政协与人大的互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不足,故B、D错误,C说法本身错误。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纲》
材料三 中国没有以民主的名义使自己陷入政党争斗的局面,而是以一党体制实现现代化,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
——[美]约翰·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明清两代“政治是专制的”,并分析其消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一党体制”指的是现代中国的什么制度。据材料三指出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明清时期专制制度措施回答;第二问从中国社会落后回答。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从主权在民和三权分立回答;第二问从该宪法性质和反封建角度回答。第(3)题第一问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措施回答;第二问依据材料三“发展出一种独特的纵向民主,形成稳定的关键”的信息归纳回答。第(4)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等角度思考回答。
答案:(1)举例: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
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局面。
(2)内容:主权在民;三权分立。
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作用:避免陷入政党争斗局面;是实现现代化的保障;是形成稳定的关键。
(4)从专制到民主是人类社会政治发展趋势;政治制度变革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具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