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3第93-94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这句话的含义,掌握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两步应用题的思考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解答。
2、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主动参与和同学共同探索算理、算法的过程,学会与他人交流。
教学重难点:
在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画线段图整理信息与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纸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喜欢大课间吗?(喜欢)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课间(出示大课间活动照片)
师:大课间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藏着许多数学知识呢,瞧,这是一二三年级的同学们在转呼啦圈,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年级转呼啦圈的有18人,二年级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还多5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大家真会观察,根据这两个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几人?)提的真准确。那根据这两个信息,你又能提什么数学问题?(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
二、自主探究:
1.找关键句:问题提出来了,下面咱们就要解决——问题。好,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先默读信息和问题,边读边思考:二年级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生回答,找的对吗?这么关键的句子都让大家找出来了,(贴:找关键句)老师把它画下来,请大家一起读一下这句话。(二年级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还多5人。)真响亮,如果老师用这么长的纸条表示一年级的18人,根据这句话你能纸条表示出二年级的人数吗?好,试试看。
2.解疑释难:展示交流,先介绍摆法。大家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师生质疑:(1)这两个同样长的纸条表示什么?(2)为什么又加上这么一块呢?(这位同学不但用纸条摆出了一二年级的关系,还能给大家解释这么清楚,真是个出色的小老师)和他摆的一样的孩子请举手,既然大家都会摆了,那好就请你来检验一下刘老师摆的对不对?
3.重现摆法:(课件)先摆:一年级18人;再摆二年级,这是:一年级人数的2倍,还要再摆多的5人;问题是:二年级有多少人?我摆对了吗?现在,咱们都用纸条摆出一二年级的关系。(出示纸条图)
4.画线段图:下面老师要变个魔术,小眼睛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线段图)你发现了什么?纸条不见了,我这次用线段表示出一年级的18人,好,继续观察,这两条线段表示的是(一年级人数的2倍),最后,用短的线段表示出多的5人。老师把刚才纸条图变成了——线段图。老师用线段图整理出一二年级的所有信息和问题,请看,我用这条线段表示的是几年级的人数?你怎么知道的?那这组线段又表示几年级的人数呢?这两条线段表示的是什么?这条段的呢?老师不但整理出所有的信息,还整理出了问题。你能像老师这样用线段图整理出一二年级的信息和问题吗?请先看画图提示:(1)用线段图整理出所有的信息和问题;(2)边画边思考:每条线段表示什么?拿出一号习题纸大胆尝试一下(出示画图提示)。
(1)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2)展示、质疑、解惑、比较。
(3)板书总结:通过刚才的交流,大家会画线段图了吗?那好老师检验一下,请你当小老师,指挥我画线段图整理出一二年级的信息和问题好不好。贴(画线段图)
先画(一年级)?为什么?再画(二年级)注意问题是(上下要对齐),再画几个这么长?从这到这表示的是(一年级人数的2倍),多的5人要画(短一些)画完了?(还要画问题)问题从这到这里行不行?为什么?那应该从哪到哪?
(4)比较:现在我们都会用线段图和纸条图表示出一二年级的关系,那这两种图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线段图更简单、更清楚。没有纸条的时候可以自己画。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太有道理了)线段图在以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给我们越来越大的帮助,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贴(分析数量关系)
5.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请大家观察线段图,思考:要求二年级有多少人?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先同桌交流,然后列式解答。贴(列式解决)
师:谁来当小老师,边指着线段图边讲解。
生:讲解
师:贴(先求、再求)18×2=36(人)36+5=41(人)。
师:这位小老师分析结束了,咱们一起来检验一下她分析的是否正确。先求一年级的2倍,(指着线段图)就是求几个18?她这样列式正确。再求二年级人数,就是用这一年级的倍再加上多的5人。这位小老师太会分析问题了,这里应该有掌声为她喝彩。跟她一样棒的孩子请举手。
6.勇于挑战:大家表现这么好,咱们就放松一下,看看大课间这些同学在做什么?(抛球、跳绳),那抛球和跳绳的人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下面做个小游戏好:我画你说。大家敢接受挑战吗?老师画线段图,请大家看图说出信息和问题,好吗?出示第一组线段,(抛球的有9人);出示第二组线段,(跳绳的比抛球的4倍还多6人);出示问题大括号:(跳绳的有几人)?谁能看图说一下信息和问题?(说的真完整)怎样求跳绳的人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7.回头看:老师宣布大家挑战成功,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大家就和线段图交上朋友了,不仅会画线段图,还会分析线段图,太了不起了。下面让我们放慢脚步,回头看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解决二年级的问题。首先(找关键句)接着(画线段图)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最后(列式解决)。
8.学以致用:二年级的问题咱们轻松解决了,那大家能不能用解决二年级的方法来解决三年级的问题呢?(能)信心十足,请大家拿出二号习题纸,解决三年级的问题。
(1)尝试画图整理分析。
(2)解疑释难:老师发现大家好像遇到困难了,没关系,来,咱们一起来想办法吧。选同学的作品进行交流。画图时,先画一年级,再画三年级,三年级要先画出几倍?少的2人体现在哪?我们离成功就差一点点,快想想办法?(盖住、擦去)老师要告诉大家个小秘密:数学上,一般用虚线表示少的部分。用什么表示少的部分?还有什么没整理?要求三年级的人数,从这到这对吗?那表示的是谁的人数?(一年级的3倍)三年级的人数应该从哪到哪?谁上来指一指?
(3)板书总结:咱们一起把刚才的过程重现一下,先画(一年级),再画(三年级),先画出几倍?(用红笔标出3倍)少2人,比3倍长还是短?(擦掉)为了让大家看清楚,告诉大家个秘密,数学上一般用虚线表少的部分,用什么线表示少的部分?(画虚线)最后整理出问题。请大家把线段图快速修正。
(4)分析、解决问题:师:谁来当小老师,边指着线段图边讲解。
生:讲解
师:贴(先求、再求)18×3=54(人)54—2=52(人)。
师:这位小老师分析的是否正确,我们还要检验一下。他先求一年级的3倍,看线段图,一年级的三倍,其实就是几个几?他这一步解答正确,再求的是三年级的人数,就是用一年级的3倍再减去少的2人。这位小老师思路也很清晰,让我们以同样的掌声送给这位小老师。跟他表现一样出色的孩子请举手。
9.积极探秘:解决了三年级的难题,咱们再来放松一下,看这是易三少年在练习(戚家拳),大家看,中间队列的同学们都是些练拳高手,有女生,也有男生,他们的人数有什么秘密呢?下面咱们来一次探秘之旅吧。(出示课件)出示第一组线段,(女生有17人);出示第二组线段,(男生的比女生的2倍少3人);出示问题大括号:(男生有几人)?谁发现了秘密?真是个小侦探!
师:那要求男生人数,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揭示课题:
师:大家的探秘之旅圆满成功,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解决的二年级、三年级的问题,请大家观察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倍,再求多几或少几的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揭示课题)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在计算上,都是先求(一个数的几倍),然后多的数就加上,少的数就减去。(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但会观察、会分析,更善于总结。)
四、回顾总结: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丰收园,总结一下咱们在大课间中都学到什么数学知识?(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或少)几的数是多少),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用了什么方法?(找关键句、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看来大家的收获都不少,希望大家能用今天的收获帮助你解决以后遇到的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