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古代诗词鉴赏
1.【2013.1南充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清溪水这一特点,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
【参考答案】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2)概括并简要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参考答案】从“清我心”可见出诗人对清澈的清溪水的喜爱之情。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2.【2013.1资阳一模】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1)这首诗颔联抓住了哪些情景?描写了海棠花怎样的特点?
【参考答案】情景:“新著雨”“欲开时”。特点:海棠花蕾刚着雨珠含苞欲放,色泽艳丽,娇娆而妩媚。
(2)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 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侧面烘托海棠美丽;诗人对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赞美与倾慕之情。
情感: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
3.【2013.1德阳一诊)】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2)两题。
虞美人·春愁
陈亮
东风荡飏轻云楼,时送萧萧雨。水边台榭燕新归,一口香泥、湿带落花飞。
海棠糁径铺香绣,依旧成春瘦。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1)开头两句写了哪些重要的意象?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①开头两句写了荡飏的“东风”和萧萧的“雨”两个意象。②“风”“雨”是全词的词眼,领起全篇的词意,营造了一种凄凉冷清的意境,为后面写落花作铺垫。
(2)“依旧成春瘦”的“春瘦”一词描写出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春瘦”一词描写出了一幅落红满地,一片狼藉的凄清景象。②抒发了词人对春去的愁绪和对自己年华已逝的伤感。
4【2013·安徽合肥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吴 江
张先
春后银鱼霜下鲈,远人曾到合思吴。欲图江色不上笔,静觅鸟声深在芦。
落日未昏闻市散,青天都净见山孤。桥南水涨虹垂影,清夜澄光照太湖。
(1)请指出诗的中间两联在写景上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2)结合全诗,简要概括“远人曾到合思吴”的理由。(4分)
(1)【答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相互映衬等表现手法,澄碧的江水、芦苇深处的鸟声,落日未昏、市声散尽,青天如洗、远山兀立,给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的意思是想要把江色画下来却让人无从下笔,寻觅鸟声却发现声深在芦苇之中。这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觅鸟声深在芦这句更妙的是虚实相生。鸟是不见的,但鸟声深深传来,芦苇摇曳又是何等之美。颈联的意思是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也是静中有动,“市声散尽”、“青天都净”寓动于静。
(2)【答案】吴江有春后银鱼霜下鲈鱼的美味佳肴,有恬静美好的秋色、夜景,有平淡、闲适的生活,令人流连。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对诗句中“合”的意思的准确理解,这里是“应该、合该”的意思。“合思吴”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前面的鲈鱼上,这里涉及到莼鲈之思的典故;当然还有后面写到美景及闲适的生活。该题实际就是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诗歌鉴赏的前提及关键就是对蛇个意义的准确理解。
【诗歌赏析】吴江流域、太湖之滨,乃江南著名的鱼米之乡。湖光山色,州桥市镇,美如图画。这首诗写由黄昏至夜的吴江秋色,色彩纷呈,美不胜收,动静和谐,声情并出,合于天籁,而令人神往。尤佳者三、四两句,不仅在声、色、动、静上落笔写景,颇多生动情趣,更在创造出一种意境,若画中留空白,给予读者无限想象与联想的空间。春尽尝罢鲜美的银鱼,秋霜下了鲈鱼更肥;他乡远客倘曾到过吴江,应更思念在此地的游迹。真想画下江上的风光,却又难以描绘江色的秀丽。宁静的江上时闻鸟啼,须悄悄地去芦苇深处寻觅。落日的余晖还留在天际,街市散尽已是一派静谧。万里晴空一色湛蓝,更映现出远山的孤凄。垂虹桥南潮水涨了,彩虹般的桥影随波摇曳。清澄的秋夜月光多么明净,泻向太湖便分外旖旎。 宋·龚明之:“张子野宰吴江,尝赋诗云云,为当时之绝唱。”今人钱学增说:“此诗人任吴江县令时作,描写秀丽的江南水乡景色,清淡幽雅,造语工巧。”
5【2013·安徽宿州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
韦应物
前舟已眇眇,欲渡谁相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
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
注:诗作于淮阴,诗人此时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
(1)这首诗的第二联在写景上有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尾联中“鸟”这一意象对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作用?(4分)
(1)【答案】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极目望去,这雨幕无边无际与大海相连。这一联写景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渲染了孤寂凄迷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思。(答“渲染”“白描”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指向性是第二联“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既要答“表现手法”,又要进行分析,两者不可缺一。
(2)【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悲和对广陵亲故的思念(离别亲故的伤感)。尾联写独鸟飞向东南离广陵愈近,反衬诗人前往西北去亲故愈远,突出了诗人的满腹离思。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鉴赏意象作用的能力。思想感情可通过“风波离思满,宿昔容鬓改”“独鸟下东南,广陵何处在”句子加以理解,第二问则要结合标题、注释和后四句诗的内容作答。
【诗歌赏析】
这首诗可能作于淮阴。诗人在秋天离开广陵(今扬州),沿运河北上,将渡淮西行,亲友都还留在广陵。到了渡口,天色已晚,又不见渡船,看来当天是无法再走了。他一个人踟蹰在河边,天正下着雨。淮阴地属楚州,东滨大海,极目望去,这雨幕一直延伸到大海边。晚风凄劲,淮河里波涛起伏。诗人的思绪也正象波涛一样翻滚。把此时此地所见所闻所感,写进了这首律诗。
诗人只身北去,对广陵的亲故怀着极为深沉的感情。但这种感情,表现得颇为含蓄。我们从诗中感觉到的,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只是摄取了眼前景物,淡墨点染,构成一种凄迷的气氛,烘托出一种执着的情感。
诗的首联画出暮色中空荡荡的淮河,诗人欲行而踟蹰的情态,给人一种空旷孤寂之感。接下去,茫茫楚天挂上了霏霏雨幕,远处山寺又传来一声接一声悠长的暮钟,寂寞变成了凄怆,羁旅之情更为深重。有了这样浓郁饱满的感情积蓄,五六两句才轻轻点出“离思”二字,象凄风偶然吹开帷幕的一角,露出了诗人憔悴的面容。按说诗写到这里,应直接抒写离思之情了,然而没有。诗人还是隐到帷幕后面,他只在迷蒙雨幕上添一只疾飞的伶仃小鸟。这小鸟,从“独”字看,是失群的;从“下”字看,是归巢的;从“东南”二字看,是飞往广陵方向去的。既是失群的小鸟,你能睹物而不及人吗?既是归巢的小鸟,你能不想到它尚且有一个温暖的窠巢,而为诗人兴“断肠人在天涯”之叹吗?既是飞往广陵方向的小鸟,你能不感到诗人的心也在跟着它飞翔吗?而且,鸟归东南,离巢愈近;人往西北,去亲愈远。此情此境,岂止诗人难堪,读者也不能不为之凄恻!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与诗人同时发出深沉的一问:“广陵何处在?”这一问,怅然长呼,四野回响,传出了期望回答而显然得不到回答的曲曲苦情,写出了想再一次看见亲故而终于无法看见的心理状态。而正在此时,声声暮钟,不断地、更深沉更晌亮地传到耳边,敲到心里;迷蒙雨雾,更浓密更凄迷地笼罩大地,笼罩心头。于是,天色更暗淡了,心情也更暗淡了。
6【2013·安徽芜湖市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8分)
南湖春早
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1)诗中是怎么表现春早的?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1)【答案】借景物描写来表现春早:湖水变暖、杏花初开、苹生新绿。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形象。首先要确定哪些是写春早的,主要内容在前四句,写南湖的意象主要有“湖水”、“杏花”、“苹”等,并表述出它们的特点。
(2)【答案】对江南春景的喜爱——前六句写出江南春景的生机与清新,第七句直接写江南春景之好;对自己衰老多病的无奈伤感——最后一句点出。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要针对全诗的诗句内容,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特别是注意最后一句不同于前面的七个句子,说明思想感情表达至少有两种以上。
【诗歌赏析】
首联描写“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的美丽图景。这也是作者在江州时留下的作品。前六句描写南湖早春明媚动人的景物,最后两句显示出作者遭到贬谪后消沉郁闷的心情。如果就这首诗的前六句而论,我们就可以说是一幅境界清新的画。作品抓住春雨初晴,阳光返照,山杏吐艳,水苹争绿,白雁低飞,黄鹂语涩几个最富早春特征的意象进行了突出的描绘。大雨刚过,地面和湖上经过雨水的冲洗,妩媚之中更添清新之感。早春时节,尚有冷气袭人,而阳光返照,不仅景色秀丽,复有温暖明快之感;山杏发,水苹生,欣欣向荣,红绿相映,色彩对比鲜明,是早春时节最富特征的景色,也是这幅画中不可缺少的点缀。漫山遍野的山杏,碎红点点,毫无秩序可言,显示出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之态,故用“乱”字点出;而湖面之水苹,一望无际,犹如整齐地铺在水面上的绿色草坪,故说“平铺”。“平”字作用有二:一是描述水苹的整齐,其次它与“铺”字合用,有平展、阔大无边的意思,令人想见湖面的阔远与水苹的茂盛。四句之中,云、雨、阳光、山杏、水苹几个意象的描写都恰到好处地反映出早春征候。然而若尽乎此,又似乎有些美中不足,原来还缺少最具生命活力的动物。五、六句正好弥补了这个缺憾。因为身上雨水未干,翅膀变得沉重的白雁不得不低空飞行;同样由于雨水的淋浇,黄鹂的舌头也颇有些生涩不听使唤之感。然而,它们一个不顾身上雨水未干,仍然翩翩起舞,一个虽然舌涩但也禁不住歌唱呜叫,其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这刚刚到来的春天太美妙,太富有魅力了。它们的飞舞和鸣叫,更增添了早春的妩媚可人之态。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消沉的心情。面对如此美妙的春天,诗人尚且缺乏兴致,无心情可言,则其内心必有巨大的隐痛。此时国家内忧外患,国势日益衰微,而诗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无计可施,对于一个被贬在外的下层小吏来说,即使有贤才良策也徒然无用。忧国忧民、衰病不堪的诗人,怎么会有兴致欣赏美妙的春色呢?同时,春色愈美,国家河山愈可爱,就愈让人担心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可怕后果。
7.【2013年襄阳三月调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
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释】①作者曾跟随武则天在东都洛阳居住,并结识了许多文臣武将,成为知己和好友,第二年春天,他叉伴驾回到西都长安。游秦,此处指游长安。②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1)本诗颔联写景传情,含蓄而精妙。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该联。(4分)
(2)尾联构思新颖,将感怀之情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明代胡应麟在《诗薮》称它为七律结句之妙者。你对此如何理解?(4分)
1.(1) 本诗颔联以乐景衬哀情。(2分)上林苑里鲜花盛开,细柳营前柳枝新绿,本是乐景;“徒”“漫”二字表明没有亲友一同欣赏,面对此景比没有美景时更增哀情。(2分)
(2)本诗结尾超出了一般感怀诗表达孤独伤感之情的局限,构思新颖。(2分)作者将思念化为祝愿,将孤独化为希冀,昂扬乐观,抒发了对洛阳万物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2分)
(若有其它合理的理解,也可酌情给分。)
8.【2013武汉二月调考】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望罗浮
翁方纲
只有濛濛意,人家与钓矶。
寺门钟乍起,樵客径犹非。
四百层泉落,三千丈翠飞。
与谁参画理?半面尽斜晖。
(1)两首诗都写到了“泉”,请结合诗句,简析两诗“泉”的不同特点。(4分)
(2)两首诗的结尾都写到景物,试分析两首诗这种景物描写的不同作用。(4分)
9.【2013安徽名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8分)
闲 行
邵 雍
园圃正萧然,行吟绕泽边。风惊初社后,叶坠未霜前。
衰草衬斜日,暮云扶远天。何当见真象,止可入无言。
(1)联系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4分)
答:
(2)请赏析诗歌五、六两句的精妙之处。(4分)
答:
【解析】(1)首联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宁谧)的东流驿路晨景。高山连绵,树多林茂,朝阳迟升,山路上雾气迷蒙。(2分,清幽、静谧1分,分析1分)
(2)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冬青满路,荞麦满园,山区环境一片静谧,驿路上朝气蓬勃,生机盎然的晨景。“乱”形象展现出冬青散发的幽香惹得野蜂成群而来,上下飞舞的景象,“飞”形象展现了荞麦结实引来山雀啄食的情景(或“首联的静与颈联的动构成对比”);与下文明朝远行为客的孤寂形成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留恋与不舍。(3分,涉及对动静的分析1分,“飞”“乱”的具体分析1分,与下文对比作用1分)
(3)尾联想象明朝乘船离去,大江滚滚送行,万里天风突起,隐隐透出游子的哀伤。运用“大江”“天风”的意象,加之“万里”修饰,使境界阔大,气势非凡,豪气横生(豪放不羁)确乎有些苏轼的气派。(3分,内容解释1分,意象列举1分,风格1分)
10【2013·焦作一模】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际,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1)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词上片是如何表现作者的情感的。(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片即景抒情(1分)。写暮春时节,纤风细雨,烟笼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在杨柳的青烟绿雾中;(2分)水流花落,春光将尽,惹人愁思,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惜春,表现了诗人的感伤情绪。(2分)
【解析】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2)下片中“而今乐事他年泪”,况周颐在《蕙风词话》卷二评论说:“二语合参,可悟一意化两之法。”也即“一语两意”,请简要赏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一方面写今日买醉春风里的快乐,实际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的无奈;(3分)一方面借想象将来将追思今日之乐而不可再得的悲凉,何况今日东城买醉,仅为驱遣春愁,又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3分)
【解析】 “而今”寄意颇深,即表明而今的暂时欢乐,又预示他年回忆此时情景,将成为兴感的来源罢了。从这句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路是:由而今而念及他年,又由他年回思而今,在意念的推移往复中,显示出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常常使人有哀乐不同之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词风格俊丽,是作者的得意之作。原题为“春词”。
开头两句“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写暮春时节,好风吹,细雨润,满城杨柳,郁郁葱葱,万家屋舍,掩映杨柳的青烟绿雾之中。正是“绿暗红稀”,春天快要悄然归去了。次三句:“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借湿花恋树寄寓人的恋春之情。“恋树湿花飞不起”是个俊美的佳句。“湿花”应上“小雨”,启下“飞不起”。“恋”字用拟人法,赋落花以深情。花尚不忍辞树而留恋芳时,人的心情更可想而知了。春天将去的时候,落花有离树之愁,人也有惜春之愁,这“愁无比”三字,尽言二愁。如此深愁,既难排遣,故而词人将它连同春天一道付与了东流的逝水。
“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这首词袭用传统作词法:上片写景,下片写情。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意化两,示遣愁不尽,无限感伤。作者亦自以“而今”句为得意之笔。
11【2013·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①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迷津:迷路。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对表达感情有什么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思乡之愁和前途渺茫的惆怅之情。(2分)首联借树叶凋落、鸿雁南飞、北风萧瑟、江水寒凉的秋景,渲染出清冷孤零的氛围,为抒发思乡迷茫的情怀作铺垫。(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诗歌抒发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中间两联和最后一联看出,中间两联表达了思乡之情,尾联主要突出归途迷惘的情感。首联写景,主要是借万木凋零、雁南飞、北风江寒等来渲染清冷的气氛,从而烘托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情。
(2)这首诗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景作结,照应首联。以长夜漫漫、大海茫茫暗指前途的渺茫,把思乡和迷惘结合在一起,照应开头,韵味无穷。(总说2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平海夕漫漫”是写景句,所以用到了以景作结的手法,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作者以此把思乡和前途迷茫之情融合在一起,并起到回味无穷的作用。
【诗歌鉴赏】
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诗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看到孤帆从天边驶,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然而江水漫漫,试问路在何方?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非骈俪声病小技所能束缚者,正是大家风范。此诗格律为仄起式首句不入韵格。中二联皆宽对,不雕琢。平仄规范。首联写秋冬之交时令特征起兴;颔联叙述隐含思乡之情;颈联描写思乡之深、之久;尾联写欲归不得之郁积。称得上是一首乡情力作。
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乡之情,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可以发现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
12.【2013·南昌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鹧鸪天
韩淲
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一句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选择其中两种对这一句进行赏析。(4分)
(2)“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结笔二句,一气贯成,不禁令人联想起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从表情达意方面比较两者的异同。(4分)
(1)【参考答案】①拟人:“帆迎山色来还去”中一个“迎”字,把船帆人格化,写出船帆的轻松可爱的形象,也是诗人的心情写照。②动静结合:“橹破滩痕散复圆”中一“破”字,写出舟行疾速,遏浪向前之气势。一“复”字,写出了水的静态,静中有动,写出了动静交替的景物幻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首先要读懂词句的意思:作者登上船,准备游览一番,船帆升起,迎着眼前的山色,山色一一迎面而来,又一一而去;船夫过滩施橹,击散了圆圆的滩上的水纹,船过处,滩痕又一一复为圆形。其次明确其写法,这是典型的写景句。从修辞的角度看,运用了拟人,把“帆”“山色”当人来写,写出了词人隐居中对大自然的体会,显得格外亲切。从写景的角度讲,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动态写山,动中有动;静态写水,静中有动,体现出词人与大自然的契合。
③反衬:不直写舟在行进,而是通过人在舟中所见的景色变化来显示舟在轻快疾驶。(以上任答两点即可,每点2分)
(2)【参考答案】相同点:都是写顺流而下,船行速度之快;都体现了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2分)
不同点:韩词写舟行之快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的愉悦心情。李诗的舟行之快体现了诗人在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的愉悦心情。(2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与鉴赏能力。比较异同,多从诗句的内容、情感、所用的艺术手法(如是单独的句子,多是修辞手法;若是整诗,多是描写手法、抒情手法、构思手法等),答题时要注意题干的提示语——“表情达意”,暗示从内容与情感两方面进行作答。本词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五更舟中,梦见到了钱塘(杭州),一觉睡醒,才知道钱塘果然到了眼前,写出了舟行速度之快,表现作者的自得其乐。
13.【2013·江西省红色六校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什么样的品格?(4分)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呢?简要分析。(4分)
(1)【参考答案】(1)运用了比喻、对偶、化用(或用典)的手法,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4分,答出两种手法得2分,两种品格2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艺术手法与内容的赏析。“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一句中,古井无波:古井枯竭,不起波澜,比喻人心寂然不动。节:竹节,比喻人之节操。筠:坚韧的竹皮,引申为竹之别称。
(2) 【参考答案】①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②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③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4分,其中“看法”1分,联系作品分析3分。三种观点选一种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的思想情感的鉴赏能力。分析时要联系注释,并知人论世。这首词是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从时间着笔,回忆前番离别,再就空间落墨,概述仕宦生涯,接下来抒发作者对仕宦失意、久处逆境所持的达观态度,并用对偶连喻的句式,通过对友人纯一道心、保持名节的赞颂,表明了自己淡泊的心境和坚贞的操守。词的下片切入正题,写月夜送别友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一句,是苏轼这种豪放性格、达观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有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和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
14. 【2013·江西省重点中学高三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秋发庾岭
汤显祖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诗人因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作于上任途中。
(1)这首诗前四句的景物描写体现出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化用曹操《短歌行》的诗句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请作简要分析。(4分)
(1)【参考答案】起首两句点出时令,写出枫叶已带秋色,蝉声也归于沉默,诗人也由此而感伤。接下来写两岸景色,色彩相对柔和,略给诗人一丝慰藉。(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第一联点出时令。南方农历九月枫叶已略带秋色;时值黄昏,蝉声也归于沉默。萧瑟的秋意为全诗奠定下了悲怆的基调。第二联写两岸景色。远眺树影如云,暮霭徐徐升起;近看江花带露,在夕阳中渐渐趋于迷蒙。暗淡的愁绪中透着一丝柔和明快,眼前的景色使诗人暂时忘掉内心的创伤。
(2)【参考答案】诗人以“孤鹊”自喻,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的孤寂不平情绪。(4分)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与分析能力。最后一句化用《短歌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冷月徘徊,孤鹊南飞,斑斓的色彩一扫而空,画面复归于沉寂,而且更冷更静,作者“孤鹊”自喻,说尽了内心的孤独与不平。
16.【2013.郴州市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寒有怀
【唐】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是作者漫游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作。②襄水:古属楚国。③“迷津欲有问”是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孔子问路而不得,反被嘲讽“以求自用”。
(1)这首诗歌从题材看是 诗。(2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参考答案:山水诗/抒情诗。(若答成“山水田园诗”也行,其他答案不得分)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分类。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
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的抒情诗歌。
② 咏物言志诗,诗人对所咏之物的外形、特点、神韵、品格进行描摹,以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表达诗人的精神、品质或理想。
即事感怀诗,因一事由而引发诗人的感慨,如怀亲、思乡、念友等。
④ 怀古咏史诗,以历史典故为题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讽今,或抒发沧桑变化的感慨。
⑤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或抒发们乐观豪迈或相思离愁的情感,风格悲壮宏浑,笔势豪放。
(2)参考答案:①诗人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异乡漂泊的境遇以及复杂矛盾心情。②诗的前三联主要抒发思乡之情,首联以典型的景物描写“渲染”早寒,以景显情。颔联用“遥隔”两字表明了作者离家遥远,不能归去,透露出思乡之情。颈联用游子泪“尽”他乡这一典型细节,以夸张的手法反映出作者思乡之情的强烈。然后虚写一笔,假托家人遥望“天际”的“归帆”,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去,从而使思乡之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诗的前三联主要抒发仕途不顺,人生失意的落寞之情,“迷津欲有问”引用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表现了作者隐居与从政的矛盾心情。“平海夕漫漫”一句作结,描写了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以此烘托出作者迷茫无措的心情。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应明确诗歌的主要内容,即写了哪些景象,有何特点,然后要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即作者借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又是如何来表达的。①总括2分, 关键词“复杂矛盾心情”。②抒发思乡之情,赏析1分,技巧1分,③矛盾心情,2分,内容1分,迷惘心情1分。
17.【2013.怀化一模】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8分)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卢挚)
残花酿蜂儿蜜脾①,细雨和燕子香泥。白雪柳絮飞,红雨②桃花坠,杜鹃声里又春归。纵有新诗赠别离,医不可③相思病体。
注:①蜜脾:蜜蜂酿蜜的巢房,连成一片,其形如脾,叫做蜜脾。②红雨:比喻落花。③医不可:医不好,治不愈。
⑴、“杜鹃声里又春归”在曲中起怎样的作用?(3分)
?10.⑴①此句在曲中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1分)。②承上,总结前五句所描绘的春归之景(1分);③启下,即景生情,由春归之景而引出最后两句的相思之情。(1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作用。首先应明确该句在诗歌中的位置。在开头,一般是统领全篇或领起下文;在中间,一般是过渡,承上启下;在结尾,卒章显志,升华题旨。“杜鹃声里又春归”处在曲的中间,承上启下。具体的作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来思考。
⑵、结合全曲,分析诗人是如何抒发春日情思的?(5分)
?⑵借景抒情(手法1分)。①前五句渲染春景:蜜蜂酿蜜,燕子和泥,柳絮飞扬,桃花飘落,杜鹃声声,营造出细腻缠绵的意境(意象意境1分),②为后文抒相思之情作铺垫。(手法1分)③后两句直抒胸臆(手法1分),表达绵绵的春日情思。(结合曲意分析1分)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与思想感情。这首曲的基本结构是前五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因此解答此题首先应弄清前五句所写景象的特点,再结合后两句的抒情来整体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要运用表达技巧中的一些术语来回答。
18.【2013.五市十校联考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8分)
秋夜喜遇王处士①
王绩
北场芸藿②罢,
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
更值夜萤飞。
注:①处士,古代对隐居民间而有方法之人的敬称。②芸藿:锄豆,和刈黍一样,都是秋天的农事活动。
(1)“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了一副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答:三、四两句“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描写一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 秋月圆若白玉盘,高悬夜空,皎洁的月光洒在小路之上,田野上的流萤,也提着无数盏小灯笼在两人周围飞来飞去,映得一路星星点点,别有一番情趣。它们的出现,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的意致和欣然的生意,使它不致显得单调与冷寂,同时,这局部的流动变幻又反过来更衬出了整个秋夜山村的宁静安恬。写出了两人相遇时的喜悦之情。
【解析】 此题属诗歌鉴赏中“分析意境型” 题目,应把握此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时景、情、境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此题总写1分,分析2分,情感1分。
(2)有人说“诗人没有写喜字,而其喜情却从字里行间中跃然纸上了”。请简要分析诗歌是怎样体现诗人的喜悦之情的。(4分)
答:诗中选取“北场”、“东皋”、“秋月”、“夜萤”这不同方位的四景对诗人逢友的兴奋心情进行点染,但每景又都饱含着诗人喜悦的情愫。前两句描绘在满载劳动的喜悦中与好友相逢的场景,有喜上加喜的意味蕴含其中。后两句写天公作美,友人得团聚,以喜庆之景来烘托遇友之喜,使诗歌境界弥漫着一种欢快的氛围。(每两句分析2分)
【解析】本题考查 “作者的思想情感”, 而“作者的思想感情”应结合诗人的生平、时代背景、创作风格等方面来把握,具体操作中应做到“五看”——看诗歌题目、看诗歌的作者、看诗歌的写作背景、看关键句、看诗歌的意象。此首诗可结合题目及意象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所体现的情感。内容、情感分析各占2分。
19、[2013重庆九校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幽 居 初 夏①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近,睡来谁共午瓯茶。注: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
答: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在内容上:以“湖山胜处”“淮柳阴”“野径斜”“水满”“草深”等意象,写初夏景色之幽美突出环境的幽静。 在技巧上:以动衬“幽”,如“下鹭”;以声衬“幽”,如“鸣蛙”。
(2)前六句借“幽居初夏 ”之景,抒发了怡然自得之乐(闲适之情)。尾联“叹息”,一叹自己志士空老,报国无成;二叹往日之旧交飘逝殆尽,顿生孤寂惆怅之感。
20、[2013重庆主城调研]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完成。
醉蓬莱①
黄庭坚
对朝云叆叇②,暮雨霏微,乱峰③相倚。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④。画戟⑤移春,靓妆⑥迎马,向一川都会。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重烟水。樽酒公堂,有中朝佳士。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注释】①此词当是作者被贬黔州途经夔州巫山县时所作。②叆叇(àidài):形容浓云蔽日。③乱峰:指巫山群峰,其中神女峰尤为峭丽,相传即为神女的化身。④朱翠:指女子的朱颜翠发,代指美人。⑤画戟:是加上彩饰的戟,用于仪仗队。⑥靓妆:粉黛妆饰,这里大约指歌姬舞女之类。
(1)这首词抒发了调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请简析词中“乱”或“锁”字的妙处。[参考答案]:全词上下两片都分三个层次,先写悲情,然后折入欢快场景的描写,最后又转入悲情的抒发,通过这种乐与悲的多层对比烘托,抒发了词人贬谪途中去国怀乡的忧闷之情。词的开头五句,用“朝云”、“暮雨”、“乱峰”、“巫峡”、“高唐”,描绘出一幅烟雨凄迷的峡江图景,营造出一个惝恍迷离、凄清悠远的境界,透露出去国怀乡的怅惘之感,这是以哀景写悲情,情景交融。词的六到八句,作者笔锋一转,描绘出2幅春光明媚之中的热闹仪仗图,面对如此盛况,作者内心却是“万里投荒,一身韦影”的一片悲凉, “成何欢意”的一腔忧闷不禁喷涌而出,这是以乐景写悲情,极大反差,悲何以堪!下片开头四句巧妙地越过眼前的情景,而设想贬谪之地的望乡之苦,用未来的乡愁来烘托现实的离情,这是以哀景写悲情。接着五到九句是设想贬谪之地的地方官为自己摆酒接风、欢宴公堂的热烈景象,置身于高堂华宴,面对着主宾的觥筹交错,作者独品苦味,场面越是热烈,越反衬出作者心头的悲凉孤寂,这是以乐景写悲情。最后三句以陪伴着他通宵达旦“不如归去”的声声杜鹃啼鸣作结,显得愁肠百结、无以排解。【给分点:答出思想感情;分析出了以哀景写悲情2分,分析出了以乐景写悲情。分别从结构的上下片及相关内容来分析,亦可:答出总的思想感情;上片分析、,下片分析。】
21、[2013重庆名校一模]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元夕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 这首词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2) 这首词结尾三句的描写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这首词描写一位身处明媚的春天,却无聊惆怅,愁绪难遣的闺中女子形象。
(2)①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渲染春意的浓郁;②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③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22、【2013惠州第三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请简述诗歌的三、四两句所表现的内容。(3分)
【答案】(1)(3分)诗人发现,不远处的篱笆旁有一盏灯火,原来是孩子在深夜捉蟋蟀(1分),这是一幅欢快而有趣的生活图景(1分)。孩子的天真幸福反衬出了诗人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1分)。
【解析】简述诗句内容(描述诗句画面)类型的题目,特别需要找准诗句的意象,这些意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简述时就需要体现出来。如果是景象,则把画面描述出来。本诗的三、四句,除了景象还有人象,因此需要写出人在哪里,在做什么。这类题要注意的是,简述诗句内容不是直接翻译诗句,应该以意象为核心,用自己的话去组织答案。除了简述画面内容外,往往还需要答出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这首诗歌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就其中的一种手法,结合相关诗句做具体分析。(4分)
【答案】2)(4分)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三四两句写生活场景。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秉灯夜游,捉弄蟋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一悲一喜,相互映衬,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萧萧风声,顽皮儿童,这些动态情景巧妙地反衬出深秋半夜的幽深寂静,更引发人们对寒凉静夜中诗人那颗愁绪难眠的苦况心灵的体味。③悲欢对比,以欢衬悲。一二句写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是悲景,传悲情;三四句写人,深夜挑促织,明灯照篱落,是乐景,传欢情。悲喜交加,以欢衬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惆怅无眠。④拟人的手法,增辉添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意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似乎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指出表现手法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2分,思想感情1分。)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需要由读懂诗歌开始,因此,要重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的类型来考察所用的表现手法。因为不同类型的诗歌有着自己明显的艺术特色,如送别诗习惯运用借景抒情,咏史诗习惯运用对比。这是一首即景抒情诗,这类诗也习惯运用借景抒情。另外,如果诗歌涉及到景物描写,那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也是惯用的艺术手法。
23、【2013衡水中学二模】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1~2的问题。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倚杖立云沙①,回首看山家②。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①云沙:云海。②山家:山那边。
(1)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什么?(5分)
【答案】描绘了一幅云山飘渺变化的优美画面。(2分)最突出的手法是衬托。云山互衬: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3分)
【解析】结合意象及意象组合的特点来分析画面特点。这四句曲文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可知画面主要由云、山组合,特点是飘渺变化的。艺术手法也主要由意象及诗人是怎样描写这些意象而得出。
(2)简要说说曲中“眠”“戏”二字的作用。全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6分)
【答案】“眠”指睡觉,写出了野鹿在山草中悠闲卧睡的情形;“戏”指嬉戏,写出了猿在野花中欢跳嬉戏的状态。(2分)构成了一幅恬静、平和、有动有静的画面。(2分)表现了作者陶醉云山,恬然自得的隐居后的生活情趣。(2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本题要求炼的是动词,可以从这个动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要回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可以从由这两个字构成的画面考察。
24【2013广州高三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7分)
临平①道中
道 潜
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
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
注:①临平:山名,在今浙江杭州市。
(1)简析“弄”字在首句中的表达效果。(3分)
【答案】弄,动词,摆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腻地描写了蒲草随风摆动的美妙姿态,突出表现了蒲草轻柔的体态。[3分。“拟人”,1分;“随风摆动”,1分;“轻柔体态”,1分。]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的能力。本题要求炼的是动词,可以从这个动词涉及的对象是什么,即写出了这个对象什么特点,这个词是否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2)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答案】本诗描写了蒲草在风中轻柔摆动,蜻蜓在蒲叶上时停时去,荷花开满水面的夏日江南水乡秀丽清新之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4分。景物及其特点,各1分;情感,2分。]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以及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描写景象需要结合诗句中的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来重组诗句内容,而不是简单的翻译。要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结合所写的景象,考察所写景象是用乐景写乐情,还是用乐景写哀情。二是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与抒情方式。另外,如果有注释,要充分利用。这首诗描写五月仲夏临平山下水边风光,诗歌无一句一字抒情,却在所写景物中让读者感受到内心的闲适(或:喜悦)以及对热爱大自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