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2课 水陆交通的变迁
1.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 )
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 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
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
2.下图是元朝运河 海运路线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运输江南财赋为主任务
②有利于经济重心的南移
③海运路线属于首次开辟
④带动了南北分卷的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新全球史》中指出:正当中国船队在印度洋上进行探察之时,欧洲航海家也正准备进入大西洋和印度洋。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是( )
A.政治和军事动机 B.经济和政治动机 C.经济和宗教动机 D.政治和宗教动机
4.记载,明永乐十三年,重开会通河,依托京杭大运河,停止海运。由于运河淤塞,1901年清政府废止漕运。而当西方已有的传统贸易商路被阻塞时,西方人急切地开辟新航路。由材料可推断出中西方( )
A.对外政策不同 B.国家制度不同
C.经济发展形式不同 D.思想文化的不同
5.166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授权皮埃尔 保罗 德里凯,建设后来成为17世纪最宏大的土木工程项目之一的运河,目的是“通过避开直布罗陀海峡、海盗和西班牙国王的船队,促进贸易的繁荣”。这一“最宏大的土木工程”是( )
A.米迪运河 B.苏伊士运河 C.通海运河 D.巴拿马运河
6.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所开辟的新航线将“海上丝绸之路”从区域性的海上航线延伸为全球性的交通网络。此后,欧洲人逐渐掌握了海上航线的主导权,改变了传统“海上丝绸之路”以和平贸易为基调的特性。这反映出( )
A.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资本主义扩张
C.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加强 D.中国丧失了在对外贸易上的优势
7.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 )
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 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
C.标志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 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改变
8.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一变化( )
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 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 D.体现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
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当时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10.中国近代道路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施行的《租界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超过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说明( )
A.近代中国人主动学习西方文明 B.中国近代交通发展带有殖民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甲午战争后 D.中国近代交通规则发生根本变化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始皇时代,中央政府以极大的决心建立全国的交通道路网。凭借统一国家强大的组织力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很快建立起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这一体系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在战争中大肆掠夺,罗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
——摘编自牛秋实、葛臻明《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交通事业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间的关系。
1.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原始道路的形成。“蹈”为践蹈,“露”为显露,据材料“人所践蹈而露见也”可知,道路是因人的践踏而形成的,A项正确,C项排除;B项“铺设”在材料中无从体现,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排除;D项未能正确理解题干,题干解释的是原始道路的形成,并非强调道路和“蹈”“露”之间的关系,排除。
2.答案:C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与郑和及其同伴不同”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新航路开辟并不主要出于政治目的,故A、B、D项错误;根据材料“他们的探险有两种不同却互补的动机”并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人迫切希望得到来自东方的贵重金属和贵重商品,高额的利润刺激着欧洲贵族和商人另辟一条到达东方的道路,这是物质方面的动机;另外,传播宗教也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推动力,这是精神方面的动机。两者虽有不同,但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故C项正确。
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中西方对航运交通的态度对比。材料表明中西方在对待航运问题时态度不同:中国停止海运,废止漕运,而西方积极寻求新的航线。对待航运态度的不同实质上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的经济形式差异,中国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西方则重视商业发展,C项正确;中西方对外政策的不同源于其经济形式不同,排除A项;早期的殖民国家,如西班牙和葡萄牙实行封建统治,当时中国实行的也是封建制度,排除B项;思想文化的不同也是源于经济形式的不同,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米迪运河。根据材料中的“法国”“避开直布罗陀海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工程是米迪运河,故A项正确。苏伊士运河连接红海和地中海,B项排除;通海运河属于英国,它的修建使曼彻斯特迅速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港口之一,C项排除;巴拿马运河极大地缩短了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航行距离,D项排除。
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全球航路的建立和影响。由材料可知,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交通发展,交通的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的扩张,B项正确。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交通的有关问题,意在考查学生研读史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结合报章记载的相关内容可知,其记述的“铁轮小车”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结合所学可知,自行车在中国城市广泛出现的时间大致为20世纪初,B项正确。结合“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可知,这种交通工具不需要机械牵引,A项错误,排除;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起步的标志是无轨电车、汽车以及火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而不是自行车,C项错误,排除;D项中的“根本性改变”说法错误,排除。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交通发展对近代中国的影响。题干中提及 北京士大夫(官员)从反对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到后来享受西方 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实际上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正确。京城官员属于部分群体,因此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无法由材料得出,排除B项;结合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中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且反映不出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轿车生产滞后主要是基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较低的国情考虑的,也就是需求不足,故C项正确。A项是我国工业技术落后的体现,体现不出“国情”,排除;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我国从“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通过题干中的“中国近代道路通行原则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施行的《租界规程》”和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可知,近代中国的交通发展受到殖民势力的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主动学习”,A项排除;C项说法与材料明显不符,排除;仅由“靠路左”变为“靠右通行”,没有体现“根本变化”,D项说法错误。
11.答案:
(1)不同点:秦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与对外侵略相联系;秦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
(2)关系:交通事业发展为社会文明的进步提供必要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积极因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