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交通的变迁
1.“(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秦朝驰道的修建 ( )
A.加强了对诸侯国的控制
B.有效地扩展了统治疆域
C.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
D.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2.古代中国都城经历了从黄河时代到运河时代的变迁。从下图中可以看出,唐朝以后历代王朝的都城 ( )
①交通运输比较便捷 ②便于打击割据势力
③远离北方民族威胁 ④社会经济相对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建筑,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建筑。这反映出 ( )
A.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
B.郑和下西洋的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
C.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
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
4.19世纪最后25年,铁路在全球的扩张达到顶峰。其后公路交通开始发展。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是由于 ( )
A.人类开始逐步进入蒸汽时代
B.人类隔绝的状态开始打破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D.公路交通比铁路交通投资少
5.隋朝大运河,北起涿郡(今北京),中经洛阳,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元朝大运河,北起大都(今北京),南达杭州,在地图上呈现出“”的形状。据此可知,运河的开凿与整修( )
A.受到政治因素的影响 B.缓解北方水资源不足问题
C.体现农耕文明的封闭特征 D.巩固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6.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形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
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球仪是由德国航海家贝海姆于1492年发明制作的,地球仪上有一句题注:世界是圆的,可以航行到任何地方。其对东半球的描绘很精细,但是在伊比利亚以西,除了东亚以外几乎没有绘出任何陆地。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地圆学说成为社会共识 B.德国海外探险成就突出
C.地球仪承载新旧地理知识 D.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
8.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郑和下西洋虽以朝贡贸易为主,“政治挂帅而忽视经济实利,有厚往薄来之说,从而也使得远航难以为继,但却名垂青史……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这段话赞誉( )
A.郑和下西洋增加了明政府的财政收入 B.明朝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十分精湛
C.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之间友好交往 D.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对世界的了解
9.铁路在交通运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每年的春运铁路运输都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学习了“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之后,同学们组成兴趣小组讨论有关铁路的问题,对于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同学们搜集了许多材料,其中正确的是( )
A.京汉铁路的修建 B.沪宁铁路的修建
C.唐山到胥各庄铁路的修建 D.京九铁路的修建
10.据史料记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1 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 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而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 )
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 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 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侵略者特权的扩大,外商在华轮运势力也空前地扩张起来。旗昌、德忌利士、省港澳、公正、北清、太古、华海、扬子、怡和等轮船公司相继出现在各个口岸。这些公司资力雄厚,不仅拥有各自的码头仓栈,而且联设保险行号,俨然形成完整的外商轮船运输体系。据统计,各口外商船只进出吨位,自1868年的630余万吨增至1892年的2300万吨。24年间增长达4倍。
——摘编自聂宝璋《轮船的引进与中国的近代化》
材料二 轮船招商局集股开办以来,装运漕粮、军火、防军,莫不迅速葳事,历有成效。臣闻近因各省灾歉迭乘,民情困疲,货客俱稀,生意大为减色;兼以法国滋扰越南,附股之人不无疑惧,咸思撤回股本。该局各口分设日多,资本日重,万一不敷周转,实于防务大有室碍。可否仰恳天恩,俯念该局轮船转运漕粮、军火、防军,曾著微劳,饬下南北洋大臣体察情形,随时拨款接济,并广为筹款,收买股份单作为官股,以维大局,似于商情、洋务、防务均有裨益,谨附片具陈。
——摘编自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
材料三 轮运在广东内河水域的推行,先是由广州富商苏惠农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斥巨资创立平安轮渡公司,置小轮拖带木船,行驶于珠江三角洲一带。因惟恐外国小轮趁机深入内河,当时两广总督张之洞曾勒令平安轮渡停航。苏惠农的试航证明小轮带渡船可避免盗贼与风涛。所以,珠江三角洲的船主、航商纷纷向官府提出申请,要求允准用轮船拖带木船。这一要求,终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六月得到张之洞的批准。轮拖渡船,很快便在珠江三角洲推广。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全省小轮已达200艘,其中洋商的小轮船只占极小的份额。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南海、番禺、顺德、香山等县水网区,不仅乡镇间有互通小轮船,而且与邻县、佛山、省城等地也有轮船往来。
——摘编自叶显恩《徽州与粤海论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商在华轮运势力迅速扩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轮船招商局的作用并分析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近代航运业在中国的发展。
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修筑的驰道是以咸阳为中心、通往全国各地的交通要道。驰道的修建东到燕齐,西达吴楚,加强了全国的交通联系,促进了全国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故D正确。秦朝实行郡县制,已不存在诸侯国,故A错误。秦灭六国,完成了统一,驰道有利于巩固统治而不是有效扩展了统治疆域,故B错误。建立起了垂直管理体系是指郡县制,不是修建驰道,故C错误。
2.答案:C
解析:由图中可以看出,宋、元、明、清时期都城均在运河沿岸,因此交通运输比较便捷,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而割据势力在宋代后基本消除,②错误;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①④正确,故选C。
3.答案:A
解析:郑和下西洋主要宣扬国威,与当地人民发展友好关系;哥伦布的远洋航行是以侵略为目的,给美洲人民带去了灾难,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故选A。
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19世纪最后25年”可知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依据材料“投向铁路的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汽车的发明才会出现“资金开始往柏油马路转移”的情况,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本题选C。A是第一次工业革命,B是新航路开辟,D与题意无关。
5.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洛阳是隋朝的都城之一,故运河特地经过洛阳;元朝的都城是大都,大运河由大都直接通往杭州,这体现了政治因素对运河走向的影响,A项符合题意;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不是为了缓解北方缺水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农耕文明的封闭性,C项不符合题意;大运河的开凿是在隋朝,那时的经济重心还在北方,D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水路交通。据材料“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可知,大运河加强了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沟通,促使古代政治中心由洛阳向大都北移,故选C项;“解决”说法错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存在,排除A项;“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指经济重心的南移,而不是出现新的生产关系,明中后期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大运河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且“文化趋同”说法错误,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由材料“世界是圆的,可以航行到任何地方。其对东半球的描绘很精细,但是在伊比利亚以西,除了东亚以外几乎没有绘出任何陆地”可知,1492年发明制作的地球仪既有传统的地理认知,也融入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承载新旧地理知识,故选C项;“成为社会共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当时海外探险成就突出的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排除B项;环球航行开始于1519年,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提取材料的核心思想,引文称赞了郑和远洋航行,不计较经济效益,厚往薄来,不恃坚船利炮,重视发展友谊,C项正确。A项的结论与材料相反,排除;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81年,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建成,这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建立的第一条实用铁路,故C正确。1906年京汉铁路建成,1908年沪宁铁路建成,1996年京九铁路建成,故排除A、B、D。
10.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唐朝已经有了较完善的驿道交通网,故A项错误。驿传制度有利于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政令畅通,有利于军情的及时通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交通工具的进步,而只是强调交通系统的发展与完善对于国家管理的作用,故D项错误。
11.答案:
(1)列强在华获得一系列特权;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与生产的集中;公司资力雄厚;机器轮船的性能优越;海外殖民扩张的加剧;先进的资本主义经营管理理念和方式。
(2)作用:转运漕粮、军火、防军;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推动交通近代化。
有利因素:政府扶植;以机器为动力吸引民间投资。
不利因素:新生事物受时局和当时经济发展的影响;自身管理的局限性;资金短缺;等。
(3)近代轮船业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外资企业是为了满足列强侵略和经济扩张的需求而出现的,它为列强在中国掠取资源提供了便利,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随着我国近代航运业的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改善了交通运输功能并扩展了城市功能,给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乃至文化各个领域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