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3张PPT)
5.1
植被
各类植被的特点
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植被的定义
森林、草原、荒漠的分布和特点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地带性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分类
自然植被
人工植被
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泽等类型
各种农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森林
草原
荒漠
苔原
草甸
农作物
人工林
城市绿地
环境条件优越地区,群落结构复杂,组成群落的高等植物种类丰富。
环境条件严酷地区,群落结构相对简单,只有少数高等植物能够适应。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有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
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气候决定植被种类和特点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森林: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
草原:一般分布于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
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区
高大乔木
板状根
绞杀植物
茎花现象
主要分布
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植被分布
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植被特点
森林常绿,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乔木多革质叶片。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湿润
植被分布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亚欧大陆东岸
减少水分蒸发,抗旱;
反射太阳辐射,避免灼伤;
冬季起保温作用,抗寒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植被特点
主要由硬叶的常绿乔木和灌木组成,叶坚硬革质,叶面长有茸毛或退化成刺,树皮粗糙。
气候特征
夏季炎热少雨,冬季温和多雨
植被分布
地中海气候区
主要分布
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落叶阔叶林
植被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落叶,具有明显的季相变化
气候特征
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
减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主要分布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
气候特征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植被特征
单一树种,立木端直,树冠呈尖塔状,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一般分布在热带较干燥的地区,耐旱性强,湿季郁郁葱葱,干季一片凋萎。旱生乔木多为矮生、多分枝、大而扁平的伞状树冠,典型植被猴面包树
热带(稀树)草原
植被特点: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矮小的灌木
气候特征: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一般分布在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一岁一枯荣”“风吹草低见牛羊”
温带草原
苔原
高山苔原
极地苔原
植被特征
由苔藓、地衣、耐寒小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植被景观
植被景观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从而呈现带状分布特征。
植被景观在某个热量和水分等要素在陆地表面呈现某种规律性的变化
热量在空间上分布规律
水分在空间上分布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影响因素 植物形态或分布 指示作用
热量 南北更替(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 不同温度带
垂直分布/垂直地带性:热带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山地草甸草原→山地荒漠等 不同海拔
水分 湿生植物 叶子硕大柔嫩,根系退化,茎内有孔,如莲藕、芦苇等 水湿环境
旱生植物 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发达,叶面有蜡质,茎粗大,如仙人掌、骆驼刺等 干旱环境
光照 喜光植物 对光照需求大,分布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如树林上层的马尾松等 光照充足
喜阴植物 对光照要求低,分布在阴暗处,如树林下部的冷杉、地衣苔藓等 光照不充足
土壤 酸性土壤:铁芒萁、茶树、马尾松等 酸性土壤
碱性土壤:碱蓬等 碱性土壤
环境污染 矮牵牛花能指示SO2污染 SO2污染
类型
分布规律
图示
形成基础
纬度地带性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变化方向:南北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东西延伸
热量
类型
分布规律
图示
形成基础
明显
经度地带性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变化方向:东西更替
自然带延伸方向:南北延伸
水分
中纬度地区
大尺度
中尺度
森林
草原
荒漠
冰雪
海拔高度不同
水热条件不同
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变化(中低纬高海拔山体最典型)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高度越高,
垂直带谱数目越多
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闭性)、洋流、土壤、人类活动等影响,植被会发生局部差异。
例如:在较干旱地区,山地阳坡由于蒸发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
阴坡由于蒸发弱,水分较多,植被茂密。
山地阴阳脸
小尺度:植被分布规律
植物残体进入土壤,向土壤提供有机质
通过光合作用,净化空气、积累营养物质
影响水循环:植物蒸腾、下渗
就某个较小的区域而言
防风固沙
植被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过度放牧
植被减少
拦截降水
功能下降
水土流失
土壤贫瘠
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空气质量
下降
地表径流增多
和地下水减少
提供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
水气净美物土沙
植被类型及其特点
植被与环境
森林
草原
荒漠
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寒带针叶林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热带荒漠
温带荒漠
大尺度
中尺度
小尺度
有利影响
破坏后的不利影响
—无明显季相变化、乔木高大、板状根、茎花现象
—终年常绿、叶片革质
—由较耐旱的热带常绿和落叶阔叶树种组成
—叶片常绿坚硬,常披茸毛或退化成刺
—季相变化明显
—由耐寒的针叶林乔木组成,树叶为针状
—草本植物为主
—植物种类贫乏,群落结构简单,植物耐旱特征明显
—气温、降水影响水平分布
—地形影响垂直分布
—地形、洋流、人类活动等影响局部分布
—“水气净美物土沙”
—整体环境受影响
5.2
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土壤剖面
五个因素
五个层次
土壤的概念
土壤的形态特征(颜色、质地、剖面等)
土壤的形成过程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不同气候环境下土壤的风化壳厚度、淋溶作用、微生物活动、有机质含量
土壤的概念
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厚度一般为10cm至2米。
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土壤的物质基础,构成土壤的“骨骼”;
集中在表层,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存于土壤空隙中。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种空气混合物。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有很大的流动性。
土壤矿物质
45%
土壤有机质
5%
水分
20%~30%
空气
20%~30%
土壤矿物质颗粒
石砾
——Gravel
砂粒
——Sand
粉粒
——Silty
黏粒
——Clay
土壤 质地 粒径比例 通气、 透水性能 保水 性能 有机质 保肥 性能 耕作难度
砂土 砂砾占优势 强 差 易分解 弱 易耕作
壤土 比例适中 良好 强 不易分解 好 易耕作
黏土 黏粒占优势 差 强 分解缓慢, 易积累 好 不易耕作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移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泽较淡
淀积层:淋失的物质在此积累,是土壤物质沉淀、积累的层次。
母质层和母岩层:母质层为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
不同植被有不同的养分归还方式。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草类根系提供有机质,根系茂密,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
树木枯枝落叶提供有机质,集中于地表。
成土母质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微生物、低等植物
高等植物
少量有机质
大量有机质
有机质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的过程
岩石
风化作用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成土母质
生物
气候
地形
时间
人类活动
岩石风化崩解
低等植物作用
土壤分层形成
成熟土壤形成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
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成土母质
土壤性质
(土壤养分、酸碱度等)
成土母质
提供有机质: 残体
形成腐殖质:微生物
富集营养元素:将分散在环境中的营养元素富集于土壤表层。
生
物
循
环
生物对土壤形成的作用
生物
气候
气候
影响岩石风化强度
影响淋溶作用
影响动植物生长发育
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
我国东北地区的土壤
风化作用和 风化壳厚度 淋溶作用 微生物 活动 有机质含量
湿热 环境
干热 环境
冷湿 环境
干冷 环境
强,厚
弱,薄。
土壤形成速度慢
弱,薄
弱,薄。但比干冷和干热要厚
强
弱
弱
弱
强
弱
弱
弱
少,土壤贫瘠
少
有机质积累多
土壤肥沃
有机质积累少
肥力低
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成正比;
湿润≠降水量大,湿润指降水量>蒸发量;
淋溶强度与降水量成正比,淋溶作用越强,土壤流失越多;
气候越热,微生物对有机质分解的强度越大,速度越快.
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漠” 。这句话正确吗?
有人认为,热带地区的土壤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要深厚,土壤有机质含量也要丰富。这句话正确吗?
问题一:正确。
雨林系统生物循环旺盛。植物快速生长的同时形成枯枝落叶,残体很快被分解,释放的养分直接被根系再吸收以维持植物的快速生长,土壤自身很少积累和补充养分。再加上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溶作用,雨林土壤一般很贫瘠,几乎所有植物所需要的养分都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一般,森林土壤有机质积累量少于草原土壤
问题二:不正确。
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风化壳厚,因而土壤层厚度较大;
但少雨干旱的热带地区,风化壳薄,发育的土壤层也较薄。
另外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这将降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
高度
坡度
坡向
影响光照、热量和水分、物质的转换。
山地到低平洼地,成土母质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砾质土、砂土、壤土和黏土。
陡峭的山坡土层较薄;低洼地土层较厚;阳坡土壤较阴坡干燥等。
地形
土壤发育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时间
时间
决定着土壤的发育进程
解释常见的土壤现象
1.四川盆地有些地方的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2.对耕作而言,我国东北平原的土壤肥沃,而南方地区的土壤相对贫瘠。
3. 比较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和江南丘陵红壤,说明哪一类土壤的肥力较高。
2.冷湿气候有机质分解慢,容易积累,土壤肥沃;东北一年一熟,耕种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少。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不宜积累;南方一年两熟或三熟,种消耗土壤有机质较多。
3.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高于江南丘陵红壤和青藏高原寒漠土。黄河三角洲冲积土是黄河携带来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处堆积,黄河三角洲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
江南丘陵地区地形坡度较大,流水作用强烈,地表物质迁移速度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青藏高原土壤形成时间较短,地势高,气温低,形成的寒漠土比较贫瘠。
常见几种土壤的特点:
土壤 特 点
棕壤 棕壤发育在温带落叶阔叶林下,剖面具有鲜棕色的淀积层,土层较厚,质地黏重,表层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较高。
红壤 红壤发育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剖面呈均匀的土红色,有机质分解快、流失多,腐殖质少,质地较黏重,肥力较低。
黑土 黑土是在草甸草原植被下发育,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层的土壤。黑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丰富,土壤肥力高。表层疏松,通气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土壤结构良好,易于耕作。
黑钙土 黑钙土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质层,自然肥力较高,结构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