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1 21:35: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考纲要求】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形成、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真题回顾】
1、(2012·浙江文综·T13)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
①晋国是姬姓封国 ②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③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④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点评】本题以诸侯国间婚姻关系为切入点,巧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西周主要诸侯国所属类型。考查学生比较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西周有三类诸侯国:同姓贵族、异姓功臣、先代王室后代。试题有思维难度,备选项干扰性强,极易选错,错因在于混淆主要诸侯国类型。
2、(2011·海南单科·T1)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境的含义。从宗法血缘等级观念来理解皇帝分封同族的实质。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高考命题的高频点,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影响相对考查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宗法制内涵、特点及对后世社会遗存现象的考查;主要运用我们较熟悉、与其有关的文史知识和社会理念的图文材料作为设问的新情境,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试题多以史论型材料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偶有链接考查。
3.复习备考时,仍以宗法制、分封制作为重点,要重视运用史料,联系社会现实生活,加强对宗法制与分封制内涵、特点及影响的学习,特别注意对与宗法制有关的历史遗存现象的理解;注意史论结合,理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变式达标】
1.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影响 B.个人素质的差异
C.宗法制的影响 D.封建家长的喜好
2.(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对应考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目的:巩固统治。
(3)内容: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③被封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④分封制所建立的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周王权的集中
2、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如诸侯对于周王为小宗,但在本国为大宗。
(3)作用:①确立了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核心考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真题回顾】(2010·新课标全国文综·T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主要错选B项或C项,其主要错误是:
(1)混淆了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误认为郡县制的设置加强了君主专制。在复习中,要准确区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两个不同的概念,并掌握其在中国历史上的演变过程。
(2)未能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材料明确提出“郡县制为‘公天下’之端”,而非“之端自秦始”,从而得出秦始皇实行制度法令的统一。由此,在情境型选择题下,解题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深刻内涵。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本考点考查相对较少,考查的主要点是郡县制的内容、特点及影响。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郡县制运作方式及与分封制的链接考查,命题多以材料为背景,考查对郡县制特点及影响的分析认识。
3.复习备考时,仍以郡县制作为重点,适当链接行省制,理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规律与特点;同时要注意理解中国皇帝制度的特点。
【变式达标】
1.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尊旧礼,“五日一朝太公(刘邦父亲),如家人父子礼。”后来其父以尊礼待刘邦,口中还念念有词,“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 这里的“天下法”是指
A.分封制 B.宗法制
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皇位世袭制
2.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皇帝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对应考点】
1、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权力的高度集中。首先表现为皇权至上另一体现是“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集权制度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
(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3、影响
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核心考点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真题回顾】(2012·山东文综·T1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点评】本题考查唐代最高统治者将中枢行政权下移与分散的根本目的。题目以高宗的一项措施为材料,以相权的分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分析和解读材料的能力。易错选为C。错因是没有把握统治者的根本目的。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中央官制(君相关系)、中央强化对地方的管理、古代选官制度等是命题考查的高频点。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特别注重君主专制加强措施、特点及影响,选官、监察制度特点及影响的考查,非选择题主要突出中央集权制度的变化、官员选拔标准的变化等知识点的命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大制度变化的理解认识。
【变式达标】
1.“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据此分析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A.重用亲信 B.频换丞相 C.分化事权 D.废除宰相
2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是为了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对应考点】
1、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背景:①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②汉景帝才难晁错的建议,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结果爆发了七国之乱。
(2)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①建立中朝 ②设置刺史监察地方。③实行推恩令—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3)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中书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2)作用:提高了办事效率;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发展为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2)措施:
①收精兵:原则是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
②削实权: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在地方上州郡直属中央,州郡长官之下设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由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3)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中书省。地方上推行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核心考点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真题回顾】(2011·北京文综·T13)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国古代加强君权,削弱相权措施的理解,实际考查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概念的区别。通过对阅卷后的数据分析,该题容易错选A、B、D三项,其主要错误是:误选A或B项,是犯了同一个错误,都错误地把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理解为削弱相权的措施,其实A、B两项的做法或措施都是为了削弱地方,而加强中央集权;误选D项的原因是审读选项时不够细致,清朝不存在相权与皇权的斗争,不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而是从明朝初期就废除了宰相一职。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看:明朝内阁制的形成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历程的特征考查较多,其他相对较少。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考查多是从内阁制特点、影响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特征的综合性认识上命题;命题多是运用史料或情境,考查对明清强化君主专制措施、特点及影响的理解。
3.复习备考时,仍以内阁制、军机处为学习重点,同时联系秦汉、唐宋元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综合理解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演变的历程。
【变式达标】
1.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 B.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
C.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 D.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
2.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是()
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
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
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
【对应考点】
1、明朝:废除丞相,相权、皇权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明朝设立内阁: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借“胡惟庸案”废丞相,权分六部,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成祖设立内阁; 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设厂卫特务机构。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2.明朝的内阁
①明成祖设内阁大学士参与军国大事,“票拟与批红”。
3、清朝设立军机处
①时间:雍正年间
②原因: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③职权:处理军务,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只跪奏笔录
④影响:提高了行政效率;军国大事皆由皇帝裁决,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二、解题方法指导
方法一 选择题型及解答方法
  【题型特点】
  选择题属于客观型试题,是标准化、科学化考试的主体题型。选择题具有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准确性、知识范围的宽广性、知识要素的多样性的特点,在高考命题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高考选择题的命制,特别重视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强调能力立意,从史证角度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问题、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辨析判断思维的能力。
纵观近几年高考选择题的命题,据历史选择题命题呈现的方式、考查的角度、能力等方面,主要分为文字材料型选择题、图表型选择题、概念型选择题、结论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逆向型选择题、探究型选择题等重要类型。
例[2011?课标全国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
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D两项与当时的史实不符;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B项不符合题意。
【方法总结】 解答历史选择题必须注意审题、解题,巧用技巧。
  (1)审题要“三看三思”:①三看题干: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看材料和关键词语,明确内涵外延。②三思选项:一思每一个备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二思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材料和要求;三思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
  (2)运用“六步法”解答思路:审(审题考查范围和方向)→读(解读题干材料或情境)→抓(命题立意或中心思想)→找(求答项的关键词)→联(联系所学知识)→析(逐项分析,得出符合题意答案)。
 (3)运用技巧:选择题解答的主要技巧有四种:排除法、史实支撑法、转化法、理论分析法等。
  ①排除法:即解答选择题过程中将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进而得出正确答案。根据不同类型排除法可以分为排“误”法、排“正”法、排“异”法等三种方式。
  ②史实支撑法:即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史实、或以史实(现象、观点)证(判断、确定)观点,是广泛用于材料情境型、结论型、概念型、逆向型选择题等多种题型的解题技巧。
③转化法:就是转换思维角度,以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把抽象的变成具体的,特殊的(个性的)变成一般的(共性的),一般的(共性的)化为特殊的(个性的)。这种方法往往是在对材料和问题的再处理基础上,从知识和思维的角度进行转换,多用于材料型选择题。
  ④理论分析法:就是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革命理论与实践之间、内因与外因之间、现象与本质之间的辩证关系来分析、解答问题的一种思路或思维方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解答“根本原因、历史根源、本质、根本目的、根本上反映或者说明……”类选择题。
【跟踪训练】
  1.《诗经?公刘》曰:“食之饮之,君之宗之。”这与下列哪个制度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国并行制   D.中央集权制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 平民社会, 穷苦子弟, 栖身僧寺, 十年寒窗, 也可跃登上第。”材料中所说的这项制度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