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单元卷】部编版语文8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B提升测试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4分)
1.请根据拼音,在空格处写出正确的汉字。
毕业季,如歌的初中生活转眼即shì______。少年正是读书时,回首我们的学习过程,内容实际又丰富:我们曾漫步古诗苑,感受自强不息的君子风度;cháng______徉小说天地,穿越人性长廊;我们曾学习新闻采编,尝试诗歌创作;我们还响应新时代的号zhào______,关注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动态,倡导低碳生活。
今天,我们将安排部分板块学习活动,来复盘初中三年的综合性学习,请你带上行náng______,跟随我们的步伐,出发吧!
二、句子默写(8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微君之故,________________?(《式微》)
(2)蒹葭苍苍,________________。(《蒹葭》)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4)则右刻“山高月小,________________”,左刻“________________,水波不兴”。(魏学洢《核舟记》)
(5)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源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6分)
3.(1)根据你对《傅雷家书》的阅读体验,以下哪句话更像是傅雷对傅聪说的话,请简要说明理由。
A.现实却给你证明,我是对的。
B.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2)以下哪本书对你处理好和父母的关系有启发?请你结合书中的例子,具体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
A.《傅雷家书》 B.《朝花夕拾》
C.《童年》 D.《繁星》
四、综合性学习(6分)
4.爱国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每一个人都应该为我们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当今的社会有一些蛀虫——贪官,却千方百计地想吞噬国家的财富,损害国家的利益。下图是某同学搜集的一幅题为《谁说贪官不爱国》的漫画,请认真观察,然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1)漫画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请拟一条标语,号召同学们热爱祖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五、现代文阅读
________________
谢伟锋
①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饮食大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一直是中国人的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愈发凸显。数据显示,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率为11.7%。每天,数以万吨计的食物被从餐桌上丢弃。世界粮食日来临,我们不禁要问一句:“舌尖上的浪费”何时才能休?
②“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千百年来农耕基因的赓续①,使得国人对粮食有一种天然的敬畏之情。加上曾经过过一段苦日子,“饱时不忘饿时饥”成为很多老一辈人的忆苦思甜,这也带动普罗大众奉行着“节约粮食”的淳朴理念。按理来说,爱粮节粮必定成为全民共识和全体践行。不过,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背离。
③从老百姓生活里提炼出来的数据,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2018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世界自然基金会曾联合发布《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消费报告》。课题组从2012年起,在北京、上海、成都、拉萨4个代表性城市的366家餐馆开展了大量实地调研。调研发现,中国餐饮业人均食物浪费量为每人每餐93克,浪费率为1.7%,此外,大型聚会浪费则达38%,而学生盒饭有1/3被扔掉。
④数据所罗列的浪费粮食现象,很多人还不能产生直观的感触,但稍微反求诸已,想想自己以及周边很多人对于粮食的“跑冒滴漏②”,恐怕就很有同感了——盘子里剩下的,垃圾桶里丢弃的,很大部分并非是残羹剩饭,不少都是美味佳肴。仅仅是因为人们浅尝辄止了,它们就被“大方”地丢弃,哪怕身后墙上有着斗大的四个字——爱惜粮食。
⑤舌尖上的浪费何时体!从2013年,全国就开展了“光盘行动”,目的就是为了减少“舌尖上的浪费”。2014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的意见》,提出要杜绝公务活动用餐浪费、推进单位食堂节俭用餐等。当时自上而下对“光盘行动”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者众,很多人还在朋友圈骄傲地晒出自己的光盘。时过境迁,现在再看,很多餐饮店的“光盘行动”提示牌不见了,人们对这四个提得少了,垃圾桶里的粮食开始“回归”了……在“人均每餐丢掉近2两食物”的语境之下,我们更需要重新审视“节约粮食”这一理念的落在实处。
⑥很多带有公益性质的全民活动,在开端之处很容易渐入佳境,但要持之以恒、长效推进,就往往会有后续乏力。节约粮食是一种观念认同,它从理解到支持到主动参与,是需要走过一个漫长的时间轴的。我们要有这个共识,更要有付诸行动实施的信心。最近,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在很多大城市取得了非凡的效果。这其中,固然有立法的权威支撑,但更精细化的管理,是一种经验参考。
⑦“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看准了的事,在形成共识后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在操作层面务实地展开,这样才不会因为一时而起的“兴奋劲”走不了长远。具体操作来看,关键在于各有关部门要把节约粮食当作一项大事来抓,主流媒体要驰而不息地做好宣传,形成舌尖上的荣辱观。此外,需要把节约粮食放在与校园安全、垃圾分类等同样的教育权重,从孩子开始抓起,让它形成一种新时尚。久而久之,才会内化为持久的习惯,最终推动全社会都积极效仿的绿色生活方式。
(来源:南方网)
【注】①赓续:gēng xù,继续。②跑冒滴漏:液体、气体进行存放,运输等过程中,因管理不善及操作不当而产生跑气,冒水,滴液,漏液的现象。
5.你认为下面哪个选项适合做标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3分)
A.舌尖上的浪费何时休?
B.“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
C.民以食为天
D.节约粮食,从我做起
6.本文开篇陈述了食物浪费现象严重问题,并引用名言,①______。接着反观现实,②______;然后,从政府层面正视问题,指出③______存在落差;最后,给出具体建议,得出④______的结论。(4分)
7.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回答问题。(4分)
(1)稍微反求诸己,想想自己以及周边很多人对于粮食的“跑冒滴漏”,恐怕就很有同感了。(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当时自上而下对“光盘行动”都报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者众,很多人还在朋友圈骄傲地晒出自己的光盘。时过境迁,现在再看,很多餐饮店的“光盘行动”提示牌不见了,人们对这四个字提得少了,垃圾桶里的粮食开始“回归”了。(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其作用。)
8.小语参加了《杭州日报》的“‘光盘行动’百个优秀案例征集”活动,她想把下面这个案例放在本文中。阅读链接材料,你觉得放在哪一段合适?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3分)
【链接材料】
周浦小学为了鼓励学生吃光饭菜,鼓励老师、家长在朋友圈表扬“光盘”的学生并给予奖励卡。试行一段时间后,学校发现学生剩饭菜的情况减少。
这学期,奥体实验小学学生中流行一张“光盘券”。这张“光盘券”由各班班主任按需统一领取,用于奖励给“光盘”的学生。“光盘”行为被纳入学校德育的考核范畴,表现最好的前三个班级可以获得加分,增加流动红旗获得的可能性,并且可以登上一周一次的“光盘之星”表彰大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旧京茶事
赵斯
①近三十年来,北京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且不言大的方面,就是生活的细枝末节,也充分反映了时代的更替,风尚的变迁。以喝茶为例,如今讲究的是乌龙系列,也就是半发酵茶。早在三十年前,江浙人最喜欢的还是洞庭碧螺春和西湖龙井,安徽人喜欢的是黄山毛峰、六安瓜片,而在北方人来说,最钟情的莫过于花茶了。
②如今的花茶都被称为“花茶”或“茉莉花茶”,但在半个世纪前的北京,尚无这样的称谓。那时如果去茶庄买茶只道是“花茶”,伙计会对你发愣,你非要说出是买“香片”“大方”,还是“珠兰”才行。
③旧京的茶叶铺都会挂着各色各样的招幌和牌子,上写着什么“明前”“雨前”“毛峰”“瓜片”“毛尖”“银毫”“茉莉”“珠兰”之类。“明前”和“雨前”是指茶叶采摘的时间,南方采茶早,“明前”就是采于清明之前,“雨前”就是采于谷雨之前。“毛峰”和“瓜片”则是说品种,“毛尖”和“银毫”指的是茶叶所取的部位。而“茉莉”“珠兰”就是采用不同花色的窨制方法了。那时买茶叶只从门口一过,就会闻到各种花儿的香气,加上茶的清香,真能让人舌底生津,身轻骨爽了。五六十年代我家住在东四,为了图近便,总是在隆福寺街东口的“德一茶庄”买茶。那是个黄颜色的两层楼,却只有一间门脸,柜台很高,架子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锡筒或铁皮筒,满屋子都是茉莉花香。
④那时虽有论斤称的,但多是论包卖的。一小包有多重?没人去打听,反正正好沏一壶。北京人买茶不会一次买很多,总认为放在家里会跑味儿,一般一次只买十包,即够沏十次的量,最多也就买上二十包而已。茶叶铺里的伙计包包儿是一绝,你要是买十包,他会给你将十小包茶码成下大上小的宝塔形,然后用绳子勒住,动作麻利迅速,绝对不会散包,你就放心拎着走吧。那时看着茶叶铺的伙计包茶叶真是在欣赏着一门艺术。
⑤北京人喝花茶讲究是杀口耐泡,尤其是吃得油腻了或刚吃过涮羊肉,新沏一壶酽酽的、烫烫的茉莉花茶,真是一种享受。用茶壶沏茶比较节约,茶卤兑开水又可以浓淡由人,不像泡在杯里,一旦忘了喝,茶就凉了。过去京津两地的京剧演员有饮场的习惯,就是正在演出中,跟包的也会走上台去,递上个紫砂小茶壶,于是这位“角儿”就会背过身对着壶嘴饮上一口。这壶里的茶叶也多是茶卤兑出来的,该饮场的时候,跟包的会将不谅不热的茶送上。其实,与其说是怕口干,毋宁说是为了摆谱儿。
⑥北京的老茶馆儿是旧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老含先生以此为依托创作了话剧《茶馆》是不无道理的。我小时候对茶馆儿当然是没兴趣的,但对茶馆儿里说书的却颇为向往,远处的没去过,但离我家最近的那家,却在茶馆儿门口听过不少回“蹭儿”。当时东四牌楼东路南的永安堂药铺旁有家茶馆儿,名字记不起来了,但是闭上眼睛还能想出当时的样子,恍如昨日。
⑦再说到喝茶,家里与外面的不同还在于烧水的燃料,一般家里的水是用煤火烧的,而柴火烧的水沏茶更有味道,尤其是沏花茶,似乎更好喝。有次我在泰山上喝茶,好像就在中天门附近,茶是当地农民卖的,用柴火点火,茶虽很差,但沏出来却很香,有点烟火气。用它沏清茶可能不好,但沏茉莉花茶却很不错。
⑧现在的茉莉花茶总觉得不如从前,不过多少年就是好这一口,恐怕改不了了。可惜别人送我的上好的乌龙系列,都转手就送人了。爱喝花茶的毛病总是被雅人嘲笑,任他去罢。
(有删改)
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谈老北京茶事,从容不迫的文字里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生活体验。
B.开篇指出社会风尚的变迁,并以茶事为例,对比各地的饮茶喜好,引出下文。
C.第五段提及京剧演员的饮场习惯,展现了京津两地京剧园的文化和世故人情。
D.文章行文和《昆明的雨》颇相似,都以人的活动历程为线索,串联起景与物。
10.文章展示老北京坐活画面,其中穿插回忆了“我”经历的哪几件往事?请简要概括。(3分)
11.文章第三段为什么列举那么多茶的名称并分类介绍?请简要分析。(3分)
12.联系上下文,按照要求赏析。(4分)
茶叶铺里的伙计包包儿是一绝,你要是买十包,他会给你将十小包茶码成下大上小的宝塔形,然后用绳子勒住,动作麻利迅速,绝对不会散包,你就放心拎着走吧。
(1)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加点词语: _________ 。
(2)从语言风格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 _________ 。
1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3分)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选自魏学洢《核舟记》)
[乙]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③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④。
(选自苏轼《赤壁赋》⑤)
[注] ①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②冯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③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④嫠(lí)妇:寡妇。⑤《赤壁赋》:苏轼于“乌台诗案”获释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所作。
1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其两膝相比者(靠近) B.诎右臂支船(同“屈”,弯曲)
C.清风徐来(舒缓地) D.泣孤舟之嫠妇(哭泣)
1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若听茶声然 凌万顷之茫然
B.左臂挂念珠倚之 月出于东山之上
C.神情与苏、黄不属 举酒属客
D.其人视端容寂 其声呜呜然
16.用“/”给下面的语句划分节奏。(限划两处) (2分)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18.甲文围绕核舟“大苏泛赤壁”的主题,除了细致地描写了舟中人的衣着、姿势,表现了雕刻者的________________,还着意描述了三人泛舟时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乙文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尽情领略月下赤壁的美景,展现出作者____________之乐,客人悲凉的箫声引发了作者的感慨,由于思念美人而不得见,作者流露出____________的情绪。(4分)
七、作文(50分)
19.梦想,是我们的希望;梦想,是我们前进的方向;梦想,是我们前进的动力。有梦想,才有一路的风景。
青春年少的我们自然少不了美好的“梦”,请以“追梦路上”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有真情实感,内容具体充实。(2)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3)不少于600字。(4)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1.逝 徜 召 囊
2. (1)胡为乎中露 (2)白露为霜 (3)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4)水落石出 清风徐来 (5)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
3.(1)我选B。理由:态度亲和,语气亲切,像和朋友谈心一般。(或:朋友式的父子关系,尊重孩子。)
(2)任选其一,自圆其说即可。
4.(1)当今的贪官把国家的利益当作小苹果随意啃吃,他们的贪欲不断膨胀,危害了国家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2)示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示例二:志存高远,心系祖国。
5.A,文中多次提及“舌尖上的浪费何时休”,也提出了本文的论题,能体现全文主旨,作为问句,具有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特点。
6.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论证我们一直崇尚“节约粮食” 以具体数据说明中国浪费粮食现象严重 “节约粮食”的理念和落实情况 “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日常生活
7.(1)运用比喻论证,用“跑冒滴漏”的口语化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国浪费粮食行为的严重,同时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2)通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讲人们先后对“光盘”的态度差别做了对比,有力地论证了“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节约粮食’的落实”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述了“舌尖上的浪费几时休”。
8.第⑦段,第七段的分论点是“‘节约粮食’要从全民理念走进生活日常”,而这个案例讲述了周浦小学关于“节约粮食”的落实行为,为这一分论点提供了论据,增加了文章可信度,符合段中“需要把节约粮食放在与校园安全、垃圾分类等同样的教育权重,从孩子抓起,让它形成一种新时尚”这一内容,故而放在这一段。
9.D
10.示例:五六十年代在“德一茶庄”买茶;到茶馆儿门口听“蹭儿”;在泰山中天门附近喝茶。
11.示例:①体现老北京茶叶分类的讲究细致;②彰显当年茶事之鼎盛;③凸显茶的文化韵味:④丰富文章的内涵。
12. 示例:“码”“勒”用词准确,写出茶铺里的伙计包包儿的娴熟麻利的动作,表达“我”的赞赏之情。 示例:口语化的语言,如话家常,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调茶包的结实稳妥,富有生活气息。
13.示例:首尾呼应,结构完整;卒章显志,通过对比强调了自己对于花茶的偏爱,对独特茶文化的热爱,以及对老北京生活的珍视,也表现出率真执着的性情。
14.D
15.A
16.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17.(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
(2)这时候喝酒喝得高兴起来,用手叩击着船舷,应声高歌。
18.高超技艺和巧妙构思 豁达、放旷、洒脱 夜游饮酒放歌 失意和哀伤
19.追梦路上
梦想,看似遥不可及,却又触手可得。
——题记
我的梦,从那本中国神话开始。
“妈妈、妈妈!给我读故事来嘛!妈妈,妈妈!”妈妈微笑着走向我的小床,坐在床边,我偎依在妈妈身边,静静聆听那可笑的揠苗助长,坚持不懈的夸父追日,勇敢坚强的女娲补天。那时的我钟情于神话故事,每天晚上缠着妈妈给我讲神话故事。
一个个美轮美奂的神话,显现在我面前;一幅幅神奇的画面一一闪过。神话里装满着我小小的心,点燃了我读书的欲望。那一年,我五岁。
放下书,扭头望着一边的妈妈,一脸严肃地问:“妈妈,您说那里还有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的人吗?”妈妈思考了一阵,继而对我说:“嗯……应该不会有了,那里已经变得富有,强大了。不过……非洲那边有不少难民吧,他们的遭遇应该和小女孩差不多吧。”我沉默了,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
合上书,躺在床上,不久,便又爬起来,找到日记本,无比虔诚地写下一句话:愿世上再无卖火柴的小女孩。那一年,我八岁。
字里行间中,传来一声凄凉的叹息。“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于是轻叩大观园的朱门,门悄然开启,空间扭曲,一阵眩晕,一许迷茫,神态鲜活,个性分明的人物在身边浮现。娇弱多病,惹人怜惜的林妹妹;平日喜与姐妹玩闹的宝玉;泼辣洒脱的凤姐;慈祥目善的贾母;晴雯、袭人……
看着《葬花吟》,不仅鼻子一酸,不由伤感起来。花瓣无情的落下,离开了枝芽的呵护,就如同长大的孩子,离开了母亲的臂弯,黛玉将它们收集起来,如同他们找到归属的港湾。这一年,我十三岁。
梦想虽然触手可得,但却少不了我们的努力,在追梦的路上,可能遇到无数的岔路,我或许在十字街口迷茫过,但我决不放弃,我会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不言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