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精品教学资料荟萃(含课件、教案、配套练习、优秀视频课堂等)

文档属性

名称 《孙权劝学》精品教学资料荟萃(含课件、教案、配套练习、优秀视频课堂等)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06 19:49:00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之捷。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鲁肃 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
司马光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司马光(1019-1086)
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吕蒙

当 涂
邪(通假字,“耶”)
涉猎

méng
qīng

dāng

shè

音频朗读
视频朗读
课文重难点字音
初,权 谓 吕蒙 曰:“卿今当涂
掌 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推脱
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
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当初
对……说

现在
掌管
事情

事务
难道


句末语气词

应当
历史
罢了

与……相比怎样
以(之)为
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

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
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
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
开始

讨论
议事
非常,十分
惊奇
现在

为什么
无实义

于是
拜见
表顺接
感叹语气,“啊”或“呢”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译文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②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就: 蒙乃始就学
指物作诗立就
当: 但当涉猎
当窗理云鬓
可: 不可不学
皆有可观者
以: 辞以军中多务
以钱币乞之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以为大有所益
一字多义
接近,靠近,趋向
完成
应当
对,对着
可以,能够
值得



认为
下列加红色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吴下阿蒙:
两个成浯的含义: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刮目相待:
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孙权劝学
吕蒙就学
鲁肃赞学

品读课文
一.理清文章结构
二.《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卿言多务,孰若孤?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学习的目的、方法)
(委婉的批评)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劝学语句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语言)
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行动)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
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
这么迟呢?
三.鲁肃赞学
孙权
吕蒙
鲁肃




非吴下阿蒙
军中多务
不可不学
当刮目相待
(现身说法)
(侧面描写)
四.读中有思
五.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3)“卿言多务,孰若孤?”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探究质疑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
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侧面描写)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调侃语气。
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自己的长进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
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
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6.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
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
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
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不悦、责备。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吃惊,赞叹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孙权)
(鲁肃)
(吕蒙)
方仲永
吕蒙
当涂掌事
乃始就学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
可观、贤于材人远矣
年长乃学
学有所成
少年不学
一事无成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拓展延伸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东坡门楹
身 居 陋 室
陶渊明的劝学对联: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5.《孙权劝学》配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4、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方法
讲授、问题探究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这个人把精兵隐藏在大船舱内,命摇橹士兵穿白衣,伪装商人西进,然后出其不意急袭荆州.关羽率军回救荆州失败,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衣渡江之计。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三国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吕子明白衣渡江”)
  吕蒙,字子明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这么厉害呢?今天要学的《孙权劝学》会告诉我们这个原因的。
二.重点人物及作品
1. 孙权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国君。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之捷。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2. 吕蒙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跟随孙权打仗有功,官拜虎威将军。倍受孙权,鲁肃的信赖。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3. 鲁肃
鲁肃 三国时期东吴著名政治家、外交家和军事家。他不但治军有方,闻名遐迩,而且虑深思远,见解超人。
4. 司马光
司马光(1019-1086)字 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5.《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事。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三.阅读理解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课文重难点字音
吕蒙méng 卿qīng 当 涂dāng tú 即jí 邪yé 涉猎shè
2.细读课文,疏通文意
初:当初 谓:对……说
曰:说 今:现在
掌:掌管 事:事情
辞:推脱 以:用
务:事务 岂:难道
欲:想 为:做
邪:句末语气词 但:只
当:应当 往事:历史
耳:罢了 言:说
孰 若:与……相比怎样 以为:以(之)为
乃:于是 始:开始
与:和 论:讨论
议:议事 大 :非常,十分
惊:惊奇 今:现在
即:就 何:为什么
晚:迟 遂:于是
拜:拜见 而:表顺接
3.概括文中的连个成语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4.文言常识
①注意下列句子中出现的倒装现象和句子成分省略现象:
a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孰若孤?
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多)呢?
②一字多义
就: 蒙乃始就学 接近,靠近,趋向
指物作诗立就 完成
当: 但当涉猎 应当
当窗理云鬓 对,对着
可: 不可不学 可以,能够
皆有可观者 值得
以: 辞以军中多务 用
以钱币乞之 用
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
以为大有所益 认为
③下列加红色的词表示什么语气?
a.邪!
分析: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b.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分析: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分析: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四.品读课文
(一)理清文章结构
(二).《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学习的目的、方法)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委婉的批评)
4.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三)鲁肃赞学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过去在吴县时的那个吕蒙!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另眼相待,长兄你为什么看清事物这么迟呢?
3.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分别了。
(四)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分析: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分析: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
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分析: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分析: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分析: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五.探究质疑
1.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话表现孙权对吕蒙的什么态度?
分析:亲近、关心,有长者之风。
2.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分析:“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侧面描写)
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猜一猜吕蒙说这话时,是什么语气和心情?
分析:调侃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自己的长进
4.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分析: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5.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
分析:“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6.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分析:“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六.分角色朗读课文,感悟人物形象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语气坚决 、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不悦、责备。
3、“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
5.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深感自豪
七.拓展延伸
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启示?
吕蒙: 当涂掌事乃始就学 年长乃学学有所成
方仲永: 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
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板书
自得、自豪
惊叹、佩服
无法推辞
恳切、关心
今日才略,非吴下阿蒙
鲁肃赞学
就-学有小成

鲁肃赞学
吕蒙就学
孙权劝学
辞-军中多务
后:
先:
吕蒙就学
多务熟若子
现身说法:
涉猎见往事
提出目标:
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力陈必要:
孙权劝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5.《孙权劝学》配套练习
双基训练
1.填空
(1)《资治通鉴》是________(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_________主持编撰的一部_________(体例)的史书,记载了从_______到______共1362年间的史事。
(2)源于本文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________________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_______
(3)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_______ (4)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__________
(5)非复吴下阿蒙_____________________ (6)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并指出表达了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
B、司马光,字君实,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D、文章中,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则有调侃的味道,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能力提高
劝 学
  君子曰:学不可已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③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④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⑤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⑥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故不积跬⑦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⑧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⑨,功在不舍⑩。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注〗 ①已:停止。②蓝:草名,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③中:符合,合乎。④挺:直。⑤砺:磨刀石。⑥参:检验。⑦跬:半步。⑧骐骥:骏马。⑨十驾: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驽马,劣马。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驾”。⑩功不在舍: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锲:刻。
5.用斜线给文中无标点的文字断句。
6.解释加粗字的含义。
   ⑴ 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
 ⑴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句中可引出一个成语,你知道吗?若知道;请写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用“青于蓝”“寒于水”“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这些比喻说明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北宋 司马光 编年体 战国 五代
(2)吴下阿蒙 刮目相看
2.(1)当权 (2)用,介词 (3)粗略的阅读 (4)到 (5)在不是
(6)就
3.(1)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
(3)感叹语气,可译为“啊”或“呢”
4.D
5、……直/……利/……己/
  6、⑴ 同“柔”,用火熨木使它变曲 ⑵ 圆规,匠人用来取圆的工具 ⑶ 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⑷ 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
  7、⑴ 因此不积累半步的路途,就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办法。⑵ 日行千里的马跳一下,不能跳跃十步远。
  8、锲而不舍。
  9、⑴ “青于蓝”“寒于水”两个比喻来说明通过学习,一定可以增长知识,得到提高。⑵ “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三个比喻说明人经过学习可以培养品德、改变本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本剧
——《孙权劝学》
第一幕
[在一个金壁辉煌的大殿中,有一张精致的龙椅,前方有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一些书。]
幕启
[孙权坐在龙椅上,手托腮,看上去似乎有点不高兴]
吕蒙:(从门外大步进入大殿,走到离桌子2至3米处跪下)大王,不知你找微臣有何事?
孙权:爱卿,今天孤王找你是要你读书学习!
吕蒙:大王你有所不知,我在军队中的事务就像长白山的山一样多,天天熬夜到午夜。大王要微臣读书学习,我哪有空?
孙权:按你这么说,我是要你读书读出头,去当教学的官罗?其实我只要你初步的学习,了解一下历史中的事情。你说你事情多,没时间,比如说孤王,你事务有我多吗?有我忙吗?
吕蒙:(神态有点慌忙)不敢不敢,微臣哪敢说大王的不是。
孙权:本王经常读书,本王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你一定要学习,本王命令你去学习(神态有点严肃)。
吕蒙:尊旨!请大王放心,微臣一定学习。
——幕落
第二幕
幕启
[在一条宽阔的大街上,人来人往,人声鼎沸。鲁肃骑着马,走在大街的人群中,身边跟着两个仆人。]
(吕蒙在街上的书摊上买书)
(鲁肃骑马行走着突然使马儿停止,正好停在吕蒙的书摊边上)
仆人:大人,你为何不走了?我们还得赶着去寻阳呢?
鲁肃:(用手指指吕蒙)你们看,他像不像吕蒙吕大将军?
仆人:此人如此强壮,着实有点像。可吕蒙是一个武夫,怎么会在这个小小的书摊前?
鲁肃: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你们去叫他一下,看看是不是吕大人。
仆人:(拍了一下吕蒙的背)你是谁?
吕蒙:我是吴下的大将,吕蒙。你们干什么?
鲁肃:(连忙跳下马)吴兄,好久不见了,你可好?
吕蒙:敝人近来很好,你呢?
鲁肃:我也很好,这么多天不见,你好像很文质彬彬了,怎么头脑不清了?
吕蒙:你才不清呢?我是受大王指教,才读了一些书。
鲁肃:太好了,兄弟,你终于有点才华了,可我现在还有事情,今天下午一定登门拜访。
吕蒙:我一定准备酒菜,让我们不醉不归!
——幕落
第三幕
幕启
[在一间不大不小的厅堂里,摆着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桌酒席,吕蒙和他母亲坐在席边等鲁肃到来。]
[过了一会儿。]
鲁肃:(从堂外进入,向吕蒙招手)吕兄,让你久等了!
吕蒙:鲁兄,给你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家母。(又面朝母亲)母亲,这是我的好友,鲁肃鲁大官人。
蒙母:鲁大官人好,认识你真高兴!
鲁肃:伯母,你好,今天碰到你的儿子吕兄真是令我耳目一新,他现在变得这么有才华,令我赞不绝口。
蒙母:谢谢你夸他!
鲁肃:吕兄有您这么好的一位母亲,真让我敬佩,请受我一拜!(随后向蒙母行礼。)
蒙母:免礼免礼!
吕蒙:来!鲁兄,让我们干杯,快乐一下!
仆人:(从门外跑进来)大人,你快准备一下,寻阳那边出了点事,快去看看吧!
鲁肃:伯母,吕兄:我今日就不奉陪了,改日再聚。
吕蒙:鲁兄走好,怒不远送!
——幕落
教师评语: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材料,说美国有一位老师说我们中国的学生在回答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十个学生回答的会是同一个答案;而美国的学生就不一样,他们的学生十个学生回答同一个问题,可能会有二十几个答案。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所看的角度往往是不同的,这才附合客观规律。别人写《孙权劝学》课本剧,这位学生写同样的课本剧,且有所不同,这了附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所以我觉得这篇同题作文也值得一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2 页 (共 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15.《孙权劝学》教学参考资料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练习说明
一、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启发。
二、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几个语气词所表示的语气。文言文中的语气词有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并且数量多,用法灵活,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注意随时积累。文言语气词的用法,要通过朗读来体会。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教学建议
一、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最好能当堂背熟课文。鲁肃、吕蒙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可抓住关键词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理解二人对话的内容,并体会这段话的情味。
二、教学本文,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如让学生讨论本文对自己有什么启示,分角色朗读,进行快速背诵竞赛,复述课文,改编原文并口头表述,等等。
三、可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作比较阅读。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士。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立志编撰《通志》,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1066)撰成战国迄秦的八卷。英宗命设局续修。神宗时赐书名《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他竭力反对,与王安石在帝前争论,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被命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就,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现在陕西省西安市)。次年退居洛阳,以书局自随,继续编撰《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成书。他从发凡起例至删削定稿,都亲自动笔。元丰八年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国政,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数月间尽废新法,罢黜新党。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二、《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编年体通史。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三、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孙权与陆逊论周瑜、鲁肃及蒙曰:“……子明少时,孤谓不辞剧(剧,艰难、困苦)易,果敢有胆而已;及身长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
(摘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四、《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及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有关文字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之,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虎熊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划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魏晋南北朝以《史记》《汉书》《东观汉记》为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勗邪’蒙始就学,笃志不倦,其所览见,旧儒不胜。后鲁肃上代周瑜,过蒙言议,常欲受屈。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难为继,且与关羽为邻。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陵人。今与为对,当有单复(单复,犹奇正,古代战术之一),以卿(卿,当为“鄉”。从卢弼说)待之。’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权常叹曰:‘人长而进益,如吕蒙、蒋钦,盖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节好学,耽悦书传,轻财尚义,所行可迹,并作国士,不亦休乎?’
五、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以往的事情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就分别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3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