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课堂同步练习(超级精品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短文两篇》课堂同步练习(超级精品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07 10:47: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106/V23290.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3290.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8.短文两篇
学习要点
1.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两篇短文,理解作品的内涵。
3.了解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和目的性,理解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
课堂达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旸谷( ) 垣娥( ) 皓月( ) 露台( ) 一瞬( )
2.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并组词。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 )______
3.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仆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侵在油中,飞蛾是直得赞美的。
(2)但寒冷的、寂莫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3)园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篮空。
4.《日》《月》两篇短文原载于散文随笔集《 》,写于1940年至1941年。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分别为《 》《 》《 》;爱情三部曲,分别为《 》《 》《 》。
5.“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谈谈“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问的飞蛾”一句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羿(yì ) 旸谷(yánɡ ) 寂寞(mò )
B.恬静(tián) 露台(lòu) 占卜 (bǔ)
C.夸父(kuā) 舍弃(shě) 庭院(tínɡ)
D.奔月(bēn) 浸在油中(jìn) 宁愿(nìnɡ)
2.给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我望着明月,总感到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
②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
③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④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
⑤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
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日》文中,字里行间表现出一种洋溢的激情。如“我甘愿做人问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化作一阵烟,一撮灰”等语言。
B.在《月》文中,集中体现了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如“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寒夜对镜,只觉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便是这种风格的体现。
C.在《月》文中,诗人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冰冷。从那些描写中足以看出作者此时心境是忧愁沉重的,因此《月》文中的消极情绪远大于积极向上的情调。
D.《日》文中,作者没有用很多笔墨去写“日”,去歌颂“日”,却用了不少篇幅去写“飞蛾扑火”。因为飞蛾寄托了作者的理想。
4.在课文中作者运用的两个神话故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无数人咏叹过太阳和月亮,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诗篇,就你喜欢的写几句。
(1)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7年温州市中考)自然是人类亲密的家园,当我们聆听自然之声,观赏自然之景时,我们的心灵或变得柔软,或引起震颤。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汉语中涉及自然景物的成语很多,比如“春色满园”“山重水复”“风起云涌”,请你再写出两个与自然景物有关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删改句子中画线的部分,使它与前面的句子组成对偶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临近的水渺远的山,皆有情意。
改后为:清风明月本无价,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为着追求光和热,特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瞬谷。
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盏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7.文中提到了“飞蛾”和“夸父”,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第三段文字,不禁让人想起匈牙利诗人裴多菲著名的箴言诗《自由与爱情》,请把这首小诗默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飞蛾虽投火而死,但“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所以作者赞美它。可是夸父追赶日影,却渴死在路途上,这也值得赞美吗 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爱尔克的灯光(节选)
巴金
傍晚,我靠着逐渐黯淡的最后的阳光的指引,走过十八年前的故居。这条街、这个建筑物开始在我的眼前隐藏起来,像在躲避一个久别的旧友。但是它们的改变了的面貌于我还是十分亲切。我认识它们,就像认识我自己。还是那样宽的街,宽的房屋……我仿佛要在这里看出过去的十九个年头,不,我仿佛要在这里寻找十八年以前的遥远的旧梦。
黑暗来了。我的眼睛失掉了一切。于是大门内亮起了灯光。灯光并不曾照亮什么,反而增加了我心上的黑暗。我只得失望地走了。我向着来时的路回去。已经走了四五步,我忽然掉转头,再看那个建筑物。依旧是阴暗中一线微光。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我痛苦地在心里叫起来。在这条被夜幕覆盖着的近代城市的静寂的街中,我仿佛看见了哈立希岛上的灯光。那应该是姐姐爱尔克点的灯吧。她用这灯光来给她的航海的兄弟照路。每夜每夜灯光亮在她的窗前,她一直到死都在等待那个出远门的兄弟回来。
最后她带着失望进入坟墓。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依旧是十八年前的那些人把我送到门口,这里面少了几个,也多了几个。还是和那次一样,看不见我姐姐的影子,那次是我没有等待她,这次是我找不到她的坟墓。一个叔父和一个堂兄弟到车站送我,十八年前他们也送过我一段路程。
我高兴地来,痛苦地去。汽车离站时我心里的确充满了留恋。但是清晨的微风,路上的尘土,马达的叫吼,车轮的滚动,和广大田野里一片盛开的菜子花,这一切驱散了我的离愁。我不顾同行者的劝告,把头伸到车窗外面,去呼吸广大天幕下的新鲜空气。我很高兴,自己又一次离开了狭小的家,走向广大的世界中去!
忽然在前面田野里一片绿的蚕豆和黄的菜花中间,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还是我常常看见的灯光。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我那个可怜的姐姐已经死去了。
这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它永远给我指示我应该走的路。
(选自《语文报》)
11.你认为作者用“爱尔克的灯光”为题有何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你怎样理解“我好像看见一个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了一般”这句话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你的生活中,是否也有一盏像“爱尔克的灯光”一样为你守候的灯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选文最后两段写道:“我仿佛又看见了一线光,一个亮……这不会是爱尔克的灯里照出来的……一定是我的心灵的灯……”说说你对这两段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月”千百年来一直是诗人笔下的经典话题。“睹月思怀”,李白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也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连现代歌曲也唱“明月千里寄相思”“月亮代表我的心”。请你也以“月”为话题,谈谈你的赏月体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堂达标】
l.yánɡ Hénɡ hào lù shùn
2.撮
(cuō)撮合 (nínɡ)宁静 (dànɡ)当铺
(zuǒ)一撮头发 (nìnɡ)宁可 (dānɡ)当然
3.(1)仆一扑 侵—浸 直一值 (2)莫一寞 (3)园—圆 篮一蓝
4.龙·虎·狗 巴金 李尧棠 家 春 秋 雾 雨 电
5.正是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和热力,才会有飞蛾、夸父的牺牲行为。他们热烈追求光和热的行为,一方面是自己本身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整个世界不被黑暗所笼罩。
6.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向往和渴求,与前文的《日》有相通的地方。而不是像以往的文学家那样只是歌颂月亮、赞美月亮。 导解:应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
7.这句话在内容上与第一段形成照应。前者是对飞蛾精神的赞美,而在这里,作者由客观地赞美飞蛾转到渴望自己变成一只飞蛾,感情呈现出递进的态势,是质的飞跃、美的升华,真切、赤诚、感人。 导解:“甘愿做人间的飞蛾”,这是作者心灵的呼唤;后面的“化作一阵烟,一撮灰”,是勇敢的牺牲精神,光彩照人。
【课后强化】
l.B.导解:“露”应读lù
2.②④①⑤③ 导解:分析这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排序。排好后,可以读一读,体会一下语段是否连贯、流畅。
3.C 导解:在《月》中虽主要写冷,但同样提到光和热,“嫦娥奔月”所要表达的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4.夸父逐日 嫦娥奔月
5.(1)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时
6.(1)示例: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水光山色 风平浪静 (2)近水远山皆有情(意)
导解:对偶要求字数相同、结构相似、意义相对。
7.为着追求光与热而不惜牺牲自己。
8.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9.表达了作者要投身于正义事业的决心。他为此甚至不惜献出生命。 导解:理解的关键是弄清“光和热”与“正义”之间的关系。
10.追求光明与自由,献身理想的路途是坎坷的,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甚至会因此而献出生命。但作者认为这是“轰轰隆隆”的死,是为正义而死,死得其所,这比“寒冷的、寂寞的”苟且偷生有意义。夸父追赶日影就是这样,虽然他渴死在途中,但他的精神让人景仰。 导解:理解的突破口是考虑飞蛾投火而死与夸父追赶日影的目的。
11.表达对亡姐的思念和对光明的执著追求。
12.写出了此次回家作者的失望和痛心。 导解:“盛满希望的水碗一下子就落在地上打碎”是比喻说法,意指失望。
13.比如为你点起希望之灯,守候你成长的父母。 导解:关键是理解“爱尔克的灯光”的含义。
14.这是希望之灯,信念之灯,它象征作者的生活信念和追求的理想。 导解:要抓住“我的心灵的灯”这个关键句子去理解。
【表达交流】
【写作指导】学习巴金散文的写法,朴实自然,有感而作。写出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赏月感受,能咏月抒怀即可。可写景,可抒情,可议论。可写月圆之景,亦可写月缺之情;可以“睹月思乡”,也可以“借月怀远”,由自己的生活体验而定。可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
【例文】
孤独的月亮
中秋节又到了。小时候我第一次听说有这样一个节日时,它是和祝福、团圆、思念这样一串美好的概念结合在一起的。
我想像着一个诗意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伴着习习凉风,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耳边响起秋虫的呜叫。那月亮里,想必有着李白在床前举共眺望的意象f想必有着张若虚在江畔思索追问的情境:想必有着苏子所见的阴晴圆缺的哥致。我总想像着十五的月亮,在那诗意的夜晚,我也一定会吟出一首诗,也许比曹孟德的“月明星稀”色彩亮一些,也许比杜甫的“月是故乡明”口吻波一些,也许比李白“举杯邀明月”平静安详些。谁知道那时我会是什么心情呢’
如今回首多少年前儿时的这个梦,只有轻轻叹息了。都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现在,我们虽然还能朗读前人的诗句,还能读出他们自由抒发和室泄内心的洒脱,但我们自己却没有了这样的自由,在我们的试卷上,只有审题、只有中心、只有格式规范。我们只敢小心翼翼地写下永远正确的观点,心力憔悴地搜索前人的例子。当我们戴着镣铐跳舞,面对必须削足适履的训练和试题时,我们的心情简直可以写成诗啊。
每一个思念家乡渴望田圆的人,都会抬头望着那十五的月亮。谁曾想过,月亮自己也很孤独呢 月亮的外形是圆满了
可她只能倾听人们对她的歌唱,而从不能表达她寂寞的内心。
一个没有诗意的人,无论他生活得多么可满,不也只能像月亮一样,孤单地挂在天上
中秋的夜晚,我望着月亮。希望在这个民族的传统节日里,我不只是很形式地吃掉月饼,还能留下些什么。
留下一些我自已的诗,圆儿时那个诗意的梦。
【点评】中秋之夜,作者望月感怀,由儿时的回忆引发出自己对诗歌的种种感叹,表达了自己想自由自在的读诗写诗而不能的困惑。中秋本来是合家团圆的日子,但月亮是孤单的,作者也为自己过着没有诗意的生活,而深感孤独。全文将景与情较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值得大家学习效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