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课件(共2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12:5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非战非和 因势逐利开新局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8课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课标要求:了解冷战及其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核心素养:
时空概念:了解从1945年二战结束至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美苏两国划分、争夺势力范围的阶段性变化。
史料实证与历史理解:通过文字、图片等多元史料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分析认识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变动、理解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历史传统和意识形态是促成国际格局新变动的主要因素。
唯物史观与家国情怀: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经济军事实力的决定性作用;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国际关系主体实力消长不平衡的直接结果。
重点:冷战的特征及其发生与发展
难点: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提纲
历史
主题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主题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
——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主题三:苏联解体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敌视和遏制政策,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冷战(Cold War)一词:“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
1946年1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应邀访美,3月5日,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到达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指出“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华沙、柏林、……
布加勒斯特和索菲亚。这些著名的城市和周围的人口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全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不仅落入苏联影响之下,而且越来越强烈地为莫斯科所控制。”由此拉开了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冷战”的序幕。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1)美苏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手的原因何在?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如何?如何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
(2)如何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冷战的新发展?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有何重要影响?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正确认识两极格局的瓦解?
(4)20世纪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导读:
二战后的德国地图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问题1:美苏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手的原因何在?
哈里·S·杜鲁门
1.冷战前奏——柏林问题
材料1: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投降。德国领土由美苏英法4国分区占领。随着美英与苏联在德国的问题上矛盾加深,苏联迟迟不愿让德国各占领区合并,并拒绝西方的经济政策。为此,美国计对将德国西部占领区三合为一。1948年6月18日,美英法三国布由6月21日起西占区实行单方的货币改革。6月22日苏占区也实行货币改革,并于6月24日全面切断西占区与柏林的水陆交通及货运,只保留从西德往柏林三条走廊通道,史称第一次柏林危机,形成第一次美苏冷战高潮。
——摘编自《三次柏林危机催生柏林墙》( 2009年11月05日《南方都市报》)
①英法美苏分区占领柏林及第一次柏林危机,促使英法美与苏联矛盾不断加剧
②美国同欧洲国家在政治军事上的通力合作,加强了美国在欧洲的地位和影响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材料5: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上对罗斯福和丘吉尔明确提出:“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苏联在坚决反对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复活的同时,将其西部边界的安全视为关系民族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因此斯大林在三巨头的一系列会晤中对波兰问题始终寸步不让。——齐世荣、彭树智《世界史·当代卷》
1.冷战前奏——波兰问题
问题1:美苏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手的原因何在?
①波兰战略地理位置重要,是苏联在西线对抗资本主义阵营的重要战略屏障,有助于维护苏联的国家安全。
②二战后波兰领土向西缩进近200公里,是苏联实力膨胀,也是其大国沙文主义和霸权主义共同作用的结果。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问题1:美苏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手的原因何在?
材料1: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几乎所有国家必在两种生活方式中选一种,它跟土耳其和希腊有关。……集权政治之种子……在贫穷与争斗之劣土中蔓延及生长。除非我们愿意帮助各自由民族,对抗把极权政制强加于他们的那些侵略行动,……这一重大责任及任务落到我们头上。
——美国总统哈里·S·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在美国国会特别联席会议上的演说》
哈里·S·杜鲁门
材料2:今苏联仍然生活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从长远来说,与资本主义持久和平共处是不可能的。正如斯大林1927年所说:“在国际革命继续发展的进程中将形成两个世界规模的中心,……这两个阵营的斗争将决定整个世界的命运。”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22日)
2.冷战兴起
(1)冷战兴起——原因
必要性:
①二战结束,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苏战时同盟的基础瓦解
②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对立与冲突决定了他们在外交政策上的敌对思维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问题1:美苏从战时盟友走向战后对手的原因何在?
哈里·S·杜鲁门
2.冷战兴起
(2)冷战兴起——原因
可能性:
③美苏两国在二战中凭借战争中优势地位迅速崛起,成为军事超级大国;欧洲其他国家遭受重创而普遍衰落
④历史传统与地缘政治深刻影响了其他国家在美苏对抗中的战略性选择
美国 经济 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比率
工业产量 黄金储备 出口贸易
53.90% 74.90% 32.40%
军事 军队 航空母舰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200多万 30艘 1626枚 有
政治 控制联合国,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苏联 经济 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军事 军队 作战飞机 战略导弹 原子弹
1140万 40000架 1910枚 有
政治 控制东欧地区,国际地位空前性提高
西欧 普遍衰落——英国:赢得战争输了财富;法国:元气大伤、地位下降;德国:经济面临崩溃。
材料3:二战后世界主要国家实力比较
材料4:谁占领了地盘,谁就能把他的那套社会制度推行到他的军队所能到达的地方去。不可能有别的情况。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
—— 斯大林致苏联美大使诺维科夫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2: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如何?如何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资本主义阵营对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封锁
军事 1949年成立“北约”,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1955年成立“华约”
标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地缘 1949年成立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 1949年成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
2.冷战兴起——过程
冷战中的斯大林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2: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如何?如何理解冷战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一】因利抱团 天下分两极 ——冷战与两极格局
杜鲁门主义划分的阵营
材料5:“在整个世界历史中,我们是第一个养活并资助被征服国家的伟大国家,我们是第一个在被征服的领土上——古巴和菲律宾——创建独立的共和国的伟大国家。我们的邻国并不害怕我们,他们的边界上没有要塞,没有士兵,也没有成排的大炮。”
——杜鲁门日记
马歇尔计划
2.冷战兴起——特征
①美、苏的对峙表现为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进行的全面对抗
②两大阵营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势力控制范围、阵营内部的内聚力既不对称也不完全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问题3:如何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冷战的新发展?
材料6:(美国和苏联)“都是世界上最强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让他安静下来。”
——1961年9月5日,赫鲁晓夫同美国记者兹贝格的会谈
材料7:“在核时代爆发战争是不可想象的,在制止军备竞赛方面美苏有着共同的深切的利益;如果我们现在不能结束我们所有的一切分歧,那么,我们至少能够协力使世界在分歧之中保持安全。因为,归根结蒂,我们最基本的共同纽带是,我们全都生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之上”。——1963年6月10日,肯尼迪在美利坚大学发表讲话
3.冷战的新发展——和平的激烈对抗
肯尼迪在美利坚大学发表讲话
赫鲁晓夫
材料8: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强权政治模式,即国家寻求利用每个可以利用的机会获取自己的利益,或是在每次谈判中为自己获取最大的利益真正地缓和需要双方作出一系列的根本改变,而不仅仅是表面政策的转变。 ——1970年尼克松在联合国大会的演讲
尼克松总统
肯尼迪总统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问题3:如何认识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冷战的新发展?
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次柏林危机时美苏坦克对峙的场景
材料10:如果爆发一场热核战争,固然会使资本主义体系灭亡,而对许多人民来说,社会主义问题也就根本不存在了,将没有胜利者。
——王节中主编《美苏争霸战略问题》(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8年)
①特征:有相对的缓和,也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②原因:国家利益对立,美苏两国的自我控制
③影响:增加了冷战中空前严重的核战争风险
3.冷战的新发展——和平中的激烈对抗
材料9: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 ——【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4: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有何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4.冷战的新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西欧日本迅速发展
日美英德(联邦)不同时期GDP同比增长比较(%)
1954-1958 1959-1963 1964-1968 1969-1973
材料11:日本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而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人们都无法忽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日本战败以后被炸为废墟,但是呢,它还是留下了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像科学技术人才,还有一些学习西方的,搞工业化的一套东西。 ——《大国崛起》解说词
表现之一:西欧国家以经济联合走向复兴;日本依靠美援迅速崛起
共同原因:①两者都有战前奠定的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和人才储备
②战后的西欧日本都得到美国出于控制目的的经济援助
影响:西方阵营逐渐分化,西欧日本逐渐成为重要的国际政治力量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4: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有何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表现之二: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原因:①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以及党和国家科技教育政策的推动
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及对国际形势的准确判断与把握
影响: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的和平政治力量
4.冷战的新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中国重返国际舞台
两弹一星
乔冠华:笑声"震碎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尼克松访华
材料12:坚决支持一切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斗争,这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主义义务。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 ——邓小平在1974年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上的发言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4: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有何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表现之三:东欧国家的改革引发了苏东关系的紧张、中苏关系恶化
共同原因:苏联推行大国霸权政策,直接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内政
影响: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内部矛盾不断激化而开始瓦解
4.冷战的新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苏东中苏关系破裂
1968年7月勃列日涅夫下令出兵捷克斯洛伐克,阻止其改革
1956年匈牙利起义遭苏军镇压
材料13:“把痛心的波兹南悲剧说成是帝国主义特务挑起的,这种笨拙的企图在政治上是非常幼稚的”、“波兹南工人抗议的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歪曲。”
——哥穆尔卡(新改组的波兰党中央第一书记)
1967年1月~1969年2月,苏联边防军先后16次侵入中国乌苏里江的珍宝岛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4: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有何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表现之四:第三世界国家走向联合斗争,共同推进反帝反殖的进程
原因:第三世界国家具有共同的历史命运和反帝反殖反霸历史任务
影响: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冷战的新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从战略意义上提出了“三个世界”这一概念。他在会见来华访问的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部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是第三世界。”
1961年9月1日,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隆重开幕
材料14:“我们要大力弘扬万隆精神,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好造福亚非人民及其他地区人民。”
——习近平在2015年4月22日亚非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4: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是如何出现的?有何重要影响?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二】势有消长 世局趋多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
小结:冷战过程中国家或国家集团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世界多极力量的成长,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
5.冷战的新发展——两极格局受到冲击
材料15:从经济角度看,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世界也不再仅有两个超级大国。从经济状况和经济潜力看,当今世界有五大力量中心。
未来五年、十年或十五年,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将看到五大超级经济力量,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当然还有日本。
这五大力量将决定经济的未来,由于经济力量对其他力量的关键作用,这五大力量也将决定本世纪最后1/3时间的前途。
这意味着,与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所处的地位相比,美国面临着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的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世界中,美国将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摘译自《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16:“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构建一个更好、更安全的世界。”“美国实力的悖论在于,世界政治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世界最强大的国家而言,希望像罗马帝国那样凭借自身实力实现最关键的国际目标已经不再可能。”
——【美】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势力与战略》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6: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苏联解体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表现①对抗: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进行强势扩张;美国通过实施“战略防御计划”大搞军备竞赛以加强对苏联的遏制
6.冷战的结束——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入侵阿富汗的苏军
美国《时代》封面
1960——1970年这一段时间,美国核武器数量的疯狂增长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苏联解体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表现②缓和:苏联实行战略收缩,从阿富汗撤军,不再干涉东欧国家事务;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6: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冷战的结束——美苏关系走向缓和
1987年12月8日,美苏领导人签署中导条约
1988年苏联军队撤离阿富汗
材料17:"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所谓没有硝烟,就是要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 ——邓小平
材料16:"这种共产主义会发生演变,这样它逐渐集中力量为自己的人民谋社会福利,会放弃这种征服世界的荒谬梦想。";"要以法律和正义代表武力。在这方面极为重要的是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使用武力并不意味着维持现状,而是意味着和平的演变。" ——杜勒斯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苏联解体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表现③:中苏关系走向缓和;东欧国家发生巨变;苏联走向解体
原因:
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推行和平演变政策
②苏联和东欧国家由于高度集中的体制出现日益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苏联对外放任西方对东欧的“和平演变”攻势;对内的改革背离
了社会主义方向,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问题6: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美苏关系有何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冷战的结束——苏联的退让与妥协
1989年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宣布中苏关系正常化
德国统一(拆除柏林墙)
苏联解体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7:如何正确认识两极格局的瓦解?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苏联解体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7.冷战的启示——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华尔街日报》(2012年10月8日)带来最新消息称,美国国会今天发布的报告显示,华为和中兴为中国情报部门提供了干预美国通信网络的机会。他们认为华为与中兴的产品存在后门等隐患,为中国情报机构针对美国的网络袭击提供了帮助,严重威胁了美国的网络安全。
材料18:“国际社会当前没有比伊核协议更好的替代方案。对我来说,现在没有相当成熟的B计划。”
——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2018年5月6日)
认识:(1)世界格局走向“一超多强”,美国执迷于“冷战”思维,全面干涉其他地区事务甚至是国家的内政
(2)美国由于自身的问题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而中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的崛起正在改变国际力量的对比,推动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问题8:20世纪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给人类以怎样的启示?
教学过程——问题探究:【环节三】苏联解体 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的瓦解
材料16:这些国家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更多的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阻碍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
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的“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 ——中国外交部前部长钱其深
7.冷战的启示——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
材料19:第一,中国和平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时机,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又用自己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中国的崛起,基点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广阔的国内市场、充足的劳动资源和雄厚的资金储备,以及改革带来的机制创新。
第三,中国的崛起离不开世界。中国必须坚持开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原则下,同世界一切友好国家发展经贸往来。
第四,中国的崛起需要很长的时间,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奋斗。第五,中国的崛起不会妨碍任何人,也不会威胁任何人,也不会牺牲任何人。中国现在不称霸,将来强大了也永远不会称霸。
——2004年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举行的中外记者会上回答新加坡记者提问
启示:
①战争和对抗只能阻碍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趋势,给人类带来灾难
②世界各国都必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和和平发展的道路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教学过程——课堂小结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有激烈的对抗,也有短暂的缓和,更有局部地区的“热战”,从朝鲜战争到伊拉克战争,从伊核危机到乌克兰危机,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也严重威胁了世界和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冷战中的美苏两国基本势均力敌,也避免了世界战争的爆发。
冷战也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最终使苏联因为经济形势的恶化而解体。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理念和坚持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是当今世界唯一必然的选择!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朝鲜战争
(1950-1953)
越南战争
(1955—1975)
在伊拉克城市费卢杰郊外激战的美军海军陆战队
伊核危机
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2020.9
普京总统在一次北约演讲中坦诚地表达了俄罗斯的想法:
“我们从与世界的对抗中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俄罗斯正在重返文明国家的大家庭。她最需要的莫过于自己的意见被倾听,自己的国家利益受到尊重。”
教学过程——思维创新
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乌克兰危机爆发及持续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对“乌克兰危机可能引发的新冷战”问题的认识。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乌克兰危机可能引发的新冷战
中国驻美大使大使张军针对美国《外交事务》网站发布的《中国的乌克兰危机》一文的回应:
“我们的信息是一贯而明确的:通过外交解决任何分歧,停止炒作紧张气氛”,而“当前急需的是静悄悄外交,而不是麦克风外交。遗憾的是,美方没有接受这样的建设性建议。”
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脉络清晰的教学思路
有的放矢的问题设计
推波助澜的合作引导
水到渠成的课堂生成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让每个学生接受有温度的历史教育;让每个学生走进有张力的历史课堂!
池州市青阳县第一中学 董智华
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八单元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