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106/V23290.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3290.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6.云南的歌会
学习要点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
2.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描写,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3.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了解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课堂达标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譬喻( ) 蹲踞( ) 忌讳( )( )
酬和( ) 熹微( ) 龙吟凤哕(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糯( )_________ 柞( )________ 踞( )________
懦( )________ 诈( )________ 据( )________
儒( )________ 怍( )________ 剧( )________
3.请你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悠游自再( ) 引经踞典( )
别开声面( ) 扶遥而上( )
4.填空。
(1)《云南的歌会》作者_________,著名的_________、历史文物研究家。他的代表作品是_____________。
(2)《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___________。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场合各有侧重,分别侧重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5.“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在这句话中,“钻”能否换成“飞”,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标出下列句子中你认为用得准确精当的词语,并说说理由。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下面一句话是如何刻画人物的 试作简要分析。
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为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
(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
(3)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
(4)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
2.下列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
B.他顶撞了妈妈两句,把妈妈气得浑身哆嗦,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
C.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D.我市特困职工家庭的莘莘学子王华得到2000元奖励。
3.对下列语段中出现的人物描写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A.语言描写神态描写 B.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C.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动作描写
4.下列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
B.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
C.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D.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5.(07年福州市中考)在“献给母亲的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林晓梅同学深情地赞美了自己的母亲,请你参照画线的文字,展开联想想像,仿写一个句子,同唱一首献给母亲的歌。
母亲得知我生病,急匆匆赶到我的病床前。我微微睁开双眼,发现母亲正慈祥地看着我,那是一种怎样的眼神啊!那是晨曦对娇花的沐浴,那是春风对碧水的轻抚,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体会下列两个句子哪一句表达效果好,并简述理由。
①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②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微风中轻轻摇动,那颜色像天空一样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矗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7.这段文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文章题目和全文内容看,本段文字应主要描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场面,可是文段却用大量笔墨描述其他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一句中,明明知道“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为什么作者还要“骑”“老马”“慢吞吞”地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明明没“经过训练”“还发哑带沙”,作者却说其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你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l~16题。
听民歌
①听过民歌。
②陕北信天游、陇东花儿、江南田歌、闽北山歌。
③从小听的闽北山歌,曲调很简单,旋律似乎只有一句。这一句翻来覆去地唱,翻来覆去地唱。只在每句的结尾略加不同的装饰音,以与下一句相区别。那时,常有一个老翁,走在弯弯的崎岖长路上,他一边赶着牛,一边豁开嗓子扯出一首首山歌。没有应和,没有对答。老人的嗓子孤独、苍老、悲凉。有时他根本发不出音。老人走在牛群的背后,唱得再也唱不下去了,就沉默。老人是终日与牛群为伴的牛倌。那时,我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因为隔得太远,老人又豁了牙,吐字不清。但我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一条长路上的一群牛,一个老翁,一首首拖音很长的山歌。
④后来参加山场劳动,穿蓑衣、挂柴刀、扛长锄去山上,开始近距离地听到男女对唱的山歌。男的女的两拨人,往往分得很开,往往是隔着一条山冈,这边望得见那边的人,那边望得见这边的人。第一个音是这样发出的,有人觉得要唱了,就停下手中的活儿,把箬帽往脑后掀了掀,吸一口气,然后扬脖仰头。“哎——”,这个哎字由低往高,高到一定音阶。然后平滑着延伸,“哎——”,然后波动,上挑,收尾。接下的句子是“妹呀……”什么什么的。这是典型的中青年唱的山歌,底气十足、穿透力强,同时也是粗野的、质朴的。山中的人并不指望什么爱情,但是他们唱的却是纯粹的爱歌。如果认真地听他们彼此间的对唱,还真的唱得情深意长。与老人们的山歌相比,年轻人的山歌欢快、短促,更加明快也充满向往。年轻人是对着异性唱,老人则是对着大山和天空唱。
⑤时间继续往后推移,就听到了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对鸟》的旋律要比闽北山歌复杂、华丽得多,而且歌词也来得更加富有情趣和圆熟。与闽北相比,乐清的山没有那里的深,没有那里的高,也没有那里的大,但人也因此而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因此而华丽了些,想来并非没有道理。
⑥如今听民歌,是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流畅,华彩,大白菜上扎红绸,早已没有了那种质朴。从歌星那猩红的嘴唇间和花花绿绿的MTV中唱出,“民歌”已不再是民歌了。
11.文中写了作者几次听民歌的经历 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写听民歌的经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文章结构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③段中,作者说“听不懂老人唱的山歌”,为什么至今闭上眼睛,还能清晰地浮现出老人唱山歌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第⑤段画线句子中说“想来并非没有道理”,有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第⑥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纵观全文,说一说其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写一段文字,描绘你参加或所见的一次歌会,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课堂达标】
1. pì dūn jì huì chóu xī huì
糯(nuò)糯米 柞(zuò)柞木 踞(jù)盘踞
2. 懦(nuò)怯懦 诈(zhà)诈骗 据(jù)数据
儒(B.ú)儒学 怍(zuò)愧怍 剧(jù)京剧
3.再——在 踞——据 声——生 遥——摇
4.(1)沈从文 作家《边城》(2)散文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唱歌人 唱歌的环境 唱歌的场面
导解: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不能。因为“钻”字形象地写出了鸟儿飞得既快又高,用“飞”就没有这种效果了。 导解:品味词语,可以使用空间想像法。在本题中,想像云雀飞翔的情态,就可以理解“钻”的妙处了。
6.示例:“多”字用得准确精当。因为“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他内容。在下文其实就有照应——“也唱其他故事”。 导解:品味词语的准确性可用比较法,即比较该词语在删除前后语义的变化,从而体会出词语运用的准确。
7.“黑中透红枣子脸”“白白的糯米牙”“蓝布衣裤”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绣花透孔鞋”等从面容、牙齿、衣饰写年轻女人的肖像,刻画细腻真实。 导解:这句话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
【课后强化】
1.(1)xìnɡ (2)hè (3)mó (4)sàn 导解:这几个多音字的其他读音是:兴:xīnɡ 兴奋;和:hé 和谐;huó 和面;模:mú 模样;散:sǎn 加散文。
2 D 导解:D项中“莘莘”形容众多,“莘莘学子”不能修饰“王华”。
3.D 导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应从肖像、动作、心理、语言几个方面去考虑。
4.A 导解:A项中的“好像”不是比喻词。
5.示例一:冬天阳光对白雪的亲吻
示例二:明月对清泉的细语
导解:所写的句子要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母亲对孩子关爱的眼神,句式要相同,字数也要差不多。
6.①句好。该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报春花的形态和报春花的颜色。
7.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山鸟的歌唱、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导解:概括主要内容,可用并列组合法。
8.烘托“赶马女孩子的歌唱”的自然、淳朴、本色美。 导解:可从侧面描写这一角度去理解。
9.“慢吞吞”才可能欣赏路上美丽的景色及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同时“慢吞吞”也突出了骑马人的悠闲。
10.没有经过训练的嗓子.即使发哑带沙,但因为是出口自然,并且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便有一种地方特色的美感。导解:解答此题,应结合文章主旨去理解。
11.四次。①从小听老翁唱山歌;②参加山场劳动时,听男女对唱山歌;③听乐清的著名山歌《对鸟》;④如今听磁带上、音响中的民歌。 导解:④⑤⑥段的第一句话分别是每一段的中心句,据此就可以概括出来。
12.按时间顺序写的。先总后分。 导解:前两段总写,以下分写。
13.让作者至今怀念的不是老人唱的山歌本身,而是作者童年的岁月以及那朴实无华的氛围。 导解:结合文章主旨理解。
14.闽北的山深、山高,受外界的影响少,因此人也单纯一些,山歌也朴实,而乐清与闽北相比,受外界的影响多一些,所以人也复杂了许多,山歌也华丽了些,这是有道理的。
15.比喻,把磁带、音响中的民歌比喻成扎红绸的大白菜。导解:大白菜与民歌的特点是质朴,把民歌进行加工包装,就犹如把大白菜扎上红绸,失去了它的本色美。
16.表现了作者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念与赞美。 导解:作者把所听到的前三次民歌与第四次民歌对比,突出了对朴实无华的民歌的怀念与赞美。
【表达交流】
【写作指导】描写歌会的片段,不必面面俱到,应该有所侧重。
可以介绍歌会的场面,可以描写歌唱者,也可以侧重描写歌会的环境。
【例文】
歌声入耳,使人如醉如痴。在赛歌套上,歌手们总要炫耀自己一番:“你歌没有我歌广,祖先埋在歌山上,大哥名叫歌师傅,二哥名叫歌秀才,我名就叫歌口袋。”对方不等歌声落音,就接着唱道:“桑木扁担三尺长,挑起歌本到处唱,长阳唱到北京城,万首山歌献给党。”
若是男女对唱,则更是情深意长了。女的唱道:“想唱山歌不怕羞,情哥哥你快抬头,先看山上花引蝶,再看溪边藤缠柳,”男的唱道:“情妹唱歌哥抬头,歌声随着妹妹走.花引蝶来蝶恋花,藤缠柳来抱成球。”男女合唱:“阿哥阿妹情意深,好比芭蕉同根生.阿哥好比芭蕉叶,阿妹好比芭蕉心。”阵阵歌声招来热烈的喝彩。
这一年一度的赛歌套,成了土家人的盛大节日。其实平日里,土家人也同样爱唱歌,总是这山唱来那山和:“又有稻谷又有茶,采了头茶二茶发,割了早稻晚稻青,稻谷飘香麦抽芽。”那一声声悠扬的歌声,飘过一山兄一山,声声比糖水还要甜。
【点评】首先描绘土家人赛歌会的情景,再简略介绍平日里的歌唱.文章思路清晰,结构条理。描绘情景,作者并没有具体描写,而是引用几句歌词,足以表现土家人的生活情趣。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