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设计
课题:《摇篮曲》
课时:一课时
课型:唱歌综合课
年级:八年级
教材分析
《摇篮曲》是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乐海泛舟的一节唱歌为主的综合课,本单元的曲目是以大型的音乐体裁为主,其中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是一首摇篮曲体裁的艺术歌曲,是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作于1868年。它作为一首世界著名的摇篮曲,具有重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
全曲由两个乐段组成,呈方整性结构形态,单二部结构。其旋律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情绪亲切、温柔、恬静、细腻。歌曲为D大调,3/4拍。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子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把舞曲性格的节拍化为内在的韵律,通过强弱拍子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摇摆、晃动的形象,使音乐更富于舒缓的叙事语气,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并对其感兴趣,并且能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伟大母爱的情感内容及文化内涵。
2.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能够用适当的歌唱方法、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自然圆润、亲切优美的声音,清晰准确的咬字吐字、充满感情地演唱《摇篮曲》,并能够在演唱中表现歌曲的艺术内涵。
了解作曲家勃拉姆斯的生平及重要的艺术贡献。
3.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创新为主要学习方式,并以各种形式表现《摇篮曲》。
教学重点:
1.通过感悟《摇篮曲》的内涵和学唱《摇篮曲》,引导学生在欣赏和学唱的过程中用自然圆润的声音和优美抒情的情绪演唱《摇篮曲》。
2.在学唱歌曲和欣赏有关母爱的艺术作品中,深切体会母爱的伟大。
3.充分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与音乐教学内容完美融合,展现音乐艺术课堂的魅力。
教学难点:
1.歌曲中附点节奏及弱起节奏的准确把握;装饰音、高八度的演唱。
2.歌曲的情感表现以及歌唱中适当的力度速度、正确的呼吸、声音的表现力的实践练习。
教学准备:电视白板、钢琴、三角铁、碰铃、教学用书、学生搜集的相关资料等。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 视听法、模唱、比较法、演唱、小组合作,小组“兵教兵”、小组创新表演与展示等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课前搜集的关于勃拉姆斯的生平及作品等内容的资料。用于课堂小组交流。
一、课前组织:
学生在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的音乐声中走进教室。组织学生按小组坐好!(学生可以随音乐节奏做做身体律动)
【设计意图】课前古典音乐的欣赏,创设了音乐的情境与氛围。学生随音乐放松心情!
二、情境导入:
导语:(师生问好)上课,同学们好!
(出示单元内容)伴随着美妙的音乐,我们又相会在音乐课堂。现在就让我们带上快乐的心情,乐海泛舟,一起徜徉在歌声与音乐的海洋里吧......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做什么动作?(教师抱婴儿哄婴儿入睡的动作。)
学生回答略。
师:再听,老师唱一段歌曲。(教师唱一段东北民歌《摇篮曲》同时用舞蹈动作展示)知道老师唱的是什么歌曲吗?(回答略)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常常被妈妈抱着,摇着,听妈妈哼着催眠曲,享受着妈妈的慈爱。这情景是多么温馨甜蜜!同学们,你们了解摇篮曲吗?
【设计意图】老师通过运用几个简单的艺术化的舞蹈动作演唱表现《摇篮曲》。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摇篮曲的兴趣。
三、知识融入。
师: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请同学们齐声朗读,了解摇篮曲。
(多媒体展示)摇篮曲:摇篮曲又叫催眠曲,原为母亲抚慰婴儿入睡的民间歌曲,最初作曲家创作的摇篮曲多为声乐曲,常用摇曳的节奏,简单重复的音型或和声,创造一种宁静的效果,19世纪摇篮曲发展为器乐体裁。(学生齐读略)
师:我们今天学习一首世界著名的由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创作的《摇篮曲》。
【设计意图】简洁地引入音乐知识的学习,学生的齐声朗读更容易记忆知识内容。
四、歌曲教学
(一)初次聆听《摇篮曲》
师: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问题仔细聆听
1.体验歌曲的情绪,大胆说出你的感受。
2.聆听歌曲旋律与歌词,你会联想到怎样的画面?
师:歌曲听完了,请各小组之间交流,请把你对歌曲的体验说给小组员听。
学生交流,回答(略)
师: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和诗一般的歌词,请你找一找,读一读,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很美妙?
生:(打开课本),交流。
师:同学们聆听的很认真,老师也体验到了歌曲带给我们甜蜜、温馨、美好的情绪。玫瑰、月光、微风、母亲.....一幅幅动人画面勾画出母亲对孩子亲切的祝福。在创作上,作曲家运用了怎样的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来表现歌曲的?带给我们如此的音乐感受呢?请你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聆听走进音乐中。
【设计意图】小组的探讨与交流,让小组员之间互相表达聆听体验与感受。学生能够感受到自由畅谈的乐趣,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让学生读一读歌词中美妙的句子,可以使学生初步熟悉歌词,同时感受诗一般的歌词之美。
(二)再次聆听《摇篮曲》
师提示:你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随着音乐的节拍划拍或者晃动身体,感受其旋律特点。
1.学生聆听《摇篮曲》。(出示问题)
(1)说出歌曲的拍子,这样的节拍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起伏、晃动……)复习三拍子指挥图示。
(2)歌曲的力度、速度是怎样的?(舒缓……)
(3)你觉得合唱队员的声音是怎样的?(轻柔、亲切、和谐……)
(4)你认为歌曲分为几个乐段?怎样划分的?(两段 A+B)
生:第二遍聆听《摇篮曲》
活动:各小组对以上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自主解决。
师:在这些问题中,你们还有疑问吗?
生:(略)
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问题探讨,培养小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作品背景及勃拉姆斯的认识
师:刚才同学们聆听的非常认真,这首具有德国传统民歌风格的抒情歌曲,是勃拉姆斯作为礼物送给朋友的。1868年,当他得知他指挥的汉堡女声合唱团里的女歌唱家法伯夫人生了第二个孩子,就打算写一首歌曲送给她,他从《德意志儿童绘画读本》中挑选了一首诗修改成歌词,又将法柏夫人喜欢的圆舞曲体裁稍加变化,这首颇负盛名的摇篮曲就诞生了。
勃拉姆斯是一位怎样的作曲家呢?在课下各小组已经布置了资料的查阅,现在就请小组员之间交流你们的材料。
生:展示勃拉姆斯相关内容的资料(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资料)
(多媒体展示关于勃拉姆斯主要的知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主要根据课前布置的与作曲家相关的资料查阅和搜集。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展示。以此加深对作曲家的认识与了解。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学习音乐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
(3)学唱《摇篮曲》
1.按照歌唱时咬字吐字的要求朗读歌词
师:请同学们按照歌唱时咬字吐字的要求清晰正确地朗读歌词。
生:学生在《摇篮曲》背景音乐下深情地朗读歌词。(略)
重点的几个字:“垂”“睡”“催“吹”请学生起来读。
师:请看屏幕,试一试按节奏读第一乐段。
X X X . X X X — X X X X. X X
快 安 睡 , 小 宝 贝 夜 幕 已 低 垂
2.随音乐哼唱歌曲,并找出你认为比较难唱的句子。
发声练习:学生用“lu”模唱。
师提示:歌唱的正确姿势,学生尝试在歌唱中适当的位置的呼吸。
师弹奏主旋律,学生用Lu模唱,熟悉旋律。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按照歌唱时的咬字吐字朗读歌词,用“lu”进行发声练习,熟悉旋律,这一环节主要强调歌唱的姿势、呼吸等歌唱的要求,让学生进入歌唱的最佳状态。
3.歌曲演唱中难点部分的探讨解决(小组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歌曲弱起的节奏处理
师:同学们请观察歌曲的开始部分,歌曲是在第几拍子上起音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打开多媒体上的放大镜让学生看清楚歌谱)
生:回答略。
师: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子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把舞曲性格的节拍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赋予舒缓的叙事语气。请你再来演唱试试?仔细体验歌曲节奏的变化。
生:(演唱略)
(2)附点节奏部分的演唱。
X X X . X X X — X X X X. X X
快安 睡 , 小 宝 贝, 夜 幕 已 低 垂
学生活动:小组员打节奏,划拍演唱。
(3)倚音的演唱
(教师对比演唱 “歌声催你入睡”这两句。加入倚音和不加倚音)
师:你认为哪种唱法效果更好?
学生对比模唱,体验倚音的加入让歌曲更细腻,温柔。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鲜明。
(4)八度大跳:
师:“小宝贝”一句,用到了八度大跳,你们认为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同位之间演唱体验!
生:演唱略
师:轻声演唱,气息稳定,小腹稍用力(教师示范),你们再来试试?
生:演唱略。
4.弹奏钢琴,跟琴演唱。
师生活动:教师弹琴教唱重点句子。学生随琴轻声唱歌词:
5. 随钢琴完整演唱两段歌词。
师提示歌唱的姿势、呼吸、声音、力度速度等要求。聆听学生的演唱反馈,及时纠正出现的问题。
生:演唱歌曲。
6.《摇篮曲》二声部合唱的体验与感受。
师:这首歌曲是一首二声部的合唱曲,请同学们随老师的琴声视唱第二声部的旋律。(弹奏摇篮曲第二声部)。
生:视唱简谱,再用“lu”模唱第二声部。
实践练习:一组同学唱高声部,一组同学随琴用“lu”唱低声部。
【设计意图】歌曲演唱中难点部分的探讨解决,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实践完成。相信学生通过合作,能够自主创新,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师:如何演绎一首歌曲呢?首先就要让我们的歌声打动人。请你欣赏这群小合唱队员精彩的舞台歌唱表现吧。
(四)欣赏视频:Ninna nanna di Brahms-小合唱团演唱的《摇篮曲》。
生:学生欣赏。
【设计意图】聆听天籁般的合唱队员的歌声,孩子们纯真自然的声音、和谐动人的合唱以及精彩的舞台表现,给学生展现了良好的歌曲的视听效果,为下面学生《摇篮曲》的歌唱表演做好铺垫,
师:欣赏完了小队员的精彩表演,你们认为他们唱的如何呢?那么你们想用怎样的呼吸、声音、力度速度来表现《摇篮曲》呢?
生:回答略
师归纳:在歌唱中用适当的呼吸,用轻柔的声音、舒缓的速度、较轻的力度来演唱,根据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处理,让我们一起合作表演吧!
(小组合作,生生合作,歌曲的创新与演唱表演。)
学生活动:请三个小组的同学站起来演唱,另外几个小组用“lu”伴唱,有的小组同学敲三角铁和碰铃为演唱小组伴奏。
师生相互评价(略)
五、拓展欣赏中外摇篮曲。
1.师:刚才我们学唱了《摇篮曲》,其实有许多的作曲家和劳动人民感动于母爱的平凡和伟大,创作出了多首优美的摇篮曲,今天老师带来了三首,请同学们欣赏片段。对比思考:摇篮曲都有哪些特点呢?
(师运用多媒体放大视唱的图片,并为学生弹奏舒伯特《摇篮曲》的旋律,请同学集体随琴声视唱歌谱)
学生活动:聆听舒伯特的《摇篮曲》,完成教材二十一页学习评价。视唱舒伯特的《摇篮曲》,检验自己识读乐谱的能力并进行评价。
教师和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评价(略)
【设计意图】学生的五线谱识谱是一项重要内容,但大多数学生的识谱能力较弱,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先引领学生跟随音响和老师集体学唱。部分识谱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采用独立视唱。学生采用自评和互评的方式、或者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检验。提高学生的识读乐谱能力。
学生活动:欣赏印度尼西亚民歌《宝贝》、东北民歌《摇篮曲》片段。
2.归纳总结摇篮曲的特点。
师:欣赏和演唱了摇篮曲,你能归纳摇篮曲都具有哪些音乐特点吗?(提示:从摇篮曲的旋律、情绪、节拍等方面总结)。
生:小组交流,归纳总结。
抒情优美,平顺,气氛安详,多用三拍子,摇曳的节奏......
六、课堂小结
师:“慈母手中线 ……”,同学们还记得这首诗吗?诗中不仅包含着慈母的爱,也有孩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如今,我们已从婴儿成长为青少年,而我们的母亲却一天天老去。我想,感恩父母的爱,会有千万种表达方式,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深情地吟唱这首诗,让我们把更多的爱与牵挂送给亲爱的妈妈……
师生诵、唱《游子吟》(播放音乐)。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有收获吗?你们课下可以唱一唱,说一说,写一写......让老师同学看到你的进步!
(课件播放老师寄语):在音乐中撒播欢乐的种子吧!相信你会收获着爱与感动!
【设计意图】通过演唱《游子吟》,意在情感升华,以情动人,感受母爱,感恩父母。让学生用这样一种表达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与牵挂......
七、组织下课,同学们再见!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