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4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1.4 有理数的加法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6-17 08:36: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有理数的加法(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有理数加法的实际意义; 2、会作简单的加法计算; 3、感受到原来用减法算的问题现在也可以用加法算
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有理数加法法则的过程,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情态价值观: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难点 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关键 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并能准确地进行加法运算。
教法、学法 翻转课堂 课型 新 课
教学准备 微课、学习任务单、多媒体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置学习 1、提前两天,通过班级QQ群推送《有理数加法》的微课视频和学习任务单。 2、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认真观看视频并阅读教材,填写学习任务单。 2、思考问题中的分类,允许有不同分法 P-16思考: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右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P-17思考: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3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哪个方向运动了多少米? P-17思考: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按照学习任务单的内容开展自学活动。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法则。 帮助学生从实际情况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和法则.渗透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自学反馈 1、批改学生学习任务单,汇总学生出现的典型问题,做到心中有数。 2、利用有理数加法随机出题Flash动画,巩固有理数加法法则 3、学生学习任务单典型错误分析。 1、上交学习任务单 2、两个人一小组合作回答并复述有理数加法法则。 3、生生合作,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计算结果。 学生熟悉加法法则的应用,深刻理解加法法则的内容和含义。
释疑拓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以下练习。 1、判断题 (1)两个负数的和一定是负数 (2)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的和是零 (3)若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和为负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负数 (4)若两个有理数相加时的和为正数,这两个有理数一定都是正数 (5)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零 2、用“>”、“=”、“<”填空 (1)若a<0,b<0,则a+b____0 (2)若a>0,b>0,则a+b____0 (3)若a<0,b>0,|a|>|b|,则a+b____0 (4)若a<0,b>0,|a|=|b|,则a+b____0 3、有理数a,b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b的值( ) A、大于0 B、小于0 C、小于a D、大于b 4、如果|a|=3,|b|=5, 求a+b的值. 归纳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小组合作学习 拓宽学生视野 注意学生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中受益,学会交流,学会倾听 别人的意见和建议
课堂小结 利用思维导图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 完成本节课的归纳学习内容,加强记忆。及时归纳及时识记法则
板书 设计 有理数的加法(1)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