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初步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学习重点:
联系上下文推想重点词句的意思初步了解议论文基本结构。
学习难点:
揣摩文章表达顺序,学习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法。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一提到科学家,同学们眼里就会流露出崇拜的目光。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那
你们知道科学家们是怎样取得伟大的成就吗?(预设生的答案,如:追根求源、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
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变成“!”,找到了真理。今天,我们要学习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生齐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会对这句话有新的认识和收获。
二、民主导学
1. 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哪一段对观点做出了阐释?
课文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作者的观点,课文第1自然段对这个观点做了阐释。
2. 在学习课文之前先看看老师给出的两个学习任务,在读课文时带着问题去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出示学习任务:
(1) 课文中列举了哪三个科学家的有趣事例?每个科学家发明的故事内容是什么?
(2) 作者用三个事例想告诉我们什么?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找出来加以理解。
3.文章共分为几部分?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2段):提出观点。
第二部分(3-5段):印证观点。
第三部分(6-7段):总结观点。
4.细读课文,找出规律。
(1)读第3-5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简要概括这些事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这些事例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介绍的。
事例一:波义耳发现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遇酸变红,遇碱变蓝,并据此制成了酸碱试纸。
波义耳提出了哪些问题 这照应了题目中的哪个词语
①波义耳提出的问题: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②照应了题目中的“一百个问号”。
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 别的植物中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 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三个问向表明了波又耳善于思者,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④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 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
一件偶然发生的小事促成了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科学就在身边,要善于发现,思考。
⑤利用这-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 从那以后,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一直”说明这个,发明的重要实用价值。
小结:列举第一个事例——化学家波义耳利用石蕊地衣的特性制成了酸碱试纸,被广泛应用与化学实验中。
事例二: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①无独有偶。120世纪初的-天,因病住院的德国 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
用一个词语过渡,说明上面的事例虽然独特,但并不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引出对下一个事例的叙述。
“无聊”和“突然”表明现格纳是在无意中发现的,侧面反映了他在生活中善于发现问题的精神。
②这不会是种巧合吧 他将地图上的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
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 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
“认真研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证据”表现出魏格纳积极探究,认真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③他注意到,-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起的, 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通过蚯蚓的分布情况进一步证明了魏格纳的假想的准确性。
④1915 年魏格纳系统整理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了《海陆的起源》一书,在地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列举第二个事例——气象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地理分布中确定了他的“大陆漂移学说”,出版《海陆的起源》。
这个事例主要写魏格纳通过观察世界地图和蚯蚓的分布认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
事例三: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①更有趣的是一位名叫阿瑟林斯基的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
“有趣”不仅表明这一发现也是偶然的,还起到了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睡党时眼珠转动,照应前边“有趣”二字。
②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一件小事,一连串的思考,可见阿瑟林斯基不仅善于观察、发现问题,而且善于思考问题。
③阿瑟林斯基带着一连串的疑问,对自己八岁的儿子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接着,他又对二十名成年人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睡眠中眼珠快速转动的时候,人的脑电波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是人最容易做梦的阶段。
“反复”一词表明阿瑟林斯基试验次数之多,也表明了这个结果是以实验为依据,增强了可信性。
④阿瑟林斯基的研究成果,成为心理学家研究做梦的重要依据。
列举第三个事例一阿 瑟林斯基从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
(2) 三个事例说明同一个道理,请同学们再深入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点吗?请你
们边读书边思考。同学们可能会发现三个共同点:从生活中常见的小事发现问题,之后不断探索研究,终于有所发现和发明,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作者在文中用了一段话概括了这些事例的共性,你能找出来吗?
(师出示课文第 2 自然段: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
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在这一段话中“?”和“!”有什么含义呢?它们各指什么呢?
“?”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追问;
“!”的含义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把‘?’拉直变成‘!’”表示的意思和文中哪句话相同?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形象、直观、易懂。
(3)请同学们说说交流后的感受。(出示课件)
内容上的相同点: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写作思路的相同点: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写作方法的相同点:用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试验,最后解决问题,得出了重要结论。
(4)魏格纳被自己偶然的发现惊呆了。这不会是一种巧合吧 他将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作了比较,结果发现,从海岸线的情形看,地球上所有的大陆都能较好地吻合在一起。病愈之后,魏格纳开始认真地研究这个有趣的现象。
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同时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他注意到,一位名叫米歇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在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的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魏格纳认为,这种蚯蚓的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否则,蚯蚓即使是插上翅膀也难以飞渡重洋。
魏格纳从这一现象中提出的问题( )。
这几句话叙述魏格纳研究的过程。蚯蚓的分布原属生物学的范畴,在这里成了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例证,使他的推论有理有据。“认真地研究”“阅读了大量的相关文献”“搜集古生物学方面的证据”表明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5)阅读第6-7自然段,思考这两个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这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指前面列举的三个发现。
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决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有可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照应第2段的内容。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常见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课文的第6自然段、第7自然段和开头提出的观点分别有什么关系?
课文第6自然段是用概括性的表述印证了开头提出的观点,并对前文进行了总结。第7自然段是对前文的论述的补充,作者重申自己的观点,又和开头相照应,使全文的论述更加严密、完整。
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
“?”: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
“!”:通过探索,解决了问题,发现了真理。
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通过刚才同学们的交流、
汇报、展示,我们完成了第一个学习任务。接下来我们探讨学习任务二。
(1)出示课文第 2 自然段: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这也是课文中哪句话的意思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 请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一自然段,并思考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的含义是:发现问题,不断发问、追根求源。“!”的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找到真理。)
(3)这两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见解,真棒!其实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通过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使文章通俗易懂,又增添了趣味性。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你能举出一个吗?
(生回答:雷达、风车……)
(4)这么多的事例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但是真理的发现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是什么?(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5) 这也就是解释课文中的那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课文学到这里,同学们对课题是不是有了新的理解,谁来给解释一下课题。(“一百”不是实指,而是指真理的发现要经历长期的、艰辛的发问探索的过程。)
三、检测导结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预设:
生:知道了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生:知道了文章的写作思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写,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三个具体事例来说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最后再来论证开头的观点。
2.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获得了不同的收获,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还总结出这一课的写作方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四、拓展创新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可以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以是“失败乃成功之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