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诞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能根据具体事例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引导学生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1.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知道每个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理解课题的含义。
2.体会课文的写作特点,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学习难点:
认识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学习过程:
板块一:链接旧知,导入新课
读了这一课文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百个问号”是什么意思?“一百个是指具体的数量吗?”
真理一定会“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吗?
是不是所有真理都要“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呢?
2.结合课后思考练习题,梳理、提炼问题:“真理”和“问号”的关系是什么?“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提出观点的说理性文章。
出示课题,提醒学生读的时候注意停顿、节奏。学生齐读。
字词学习
司空见惯 花圃 盐酸 溅到 石蕊
魏格纳 搜集 蚯蚓 阶段 领域
诞生 酸碱 凸出 凹陷 纬度 俄裔 华罗庚 锲而不舍 出版
板块二:方法引路,理清结构
1.波义耳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一天,他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路过花圃时,阵阵醉人的香气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里的花已经开了。他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了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过了一会儿,溅上盐酸的花瓣竟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尔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物质遇到盐酸会变红。
这几句话叙述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酸变红”这一现象的过程,表明波义耳善于从细小的变化中发现问题,也突出了现象的“细微”“司空见惯”。
2.无独有偶。20世纪初的一天,因病住院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无聊地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突然发现南美洲东海岸的凸出部分与非洲西海岸的凹陷部分,竟然不可思议地互相吻合!
这是一个过渡句,承接上文波义耳的事例,引出下文魏格纳的发现。
叙述了魏格纳发现大陆板块吻合的过程,表明他善于从细微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说明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
3.如何用事例证明观点?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4.这篇说理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你从哪里找到的?学生汇报,课件出示课文第1、第2和第6自然段。
5.同学们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说理性文章,一般都会在开头提出观点,在结尾再次总结观点。所以,我们可以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去找寻文章想要表明的观点。
6.一次,他发现儿子在睡觉的时候,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为什么睡觉时眼珠会转动 这会不会与做梦有关 会是什么关系呢
从这一现象中提出的问题( )。“感到很奇怪”体现出阿瑟林斯基强烈的好奇心,表明好奇心在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中具有重要作用。
7.正像数学家华罗庚说过的,科学的灵感,绝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引用华罗庚的话证明观点,增强说服力。
这句话点明了发现真理的条件,即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含的精神。“偶然的机遇”表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如果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就能把“ ”拉直成“!”
8.指名学生说,相机板书:看到现象、不断发现、不断探索、发现真理。由此可见,要想找到真理,我们首先要看到现象,接着不断发问,不断探索,最后找到真理。
9.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真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找到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观点,文章还列举了具体的事例,是哪几个自然段呢?(第3~5自然段)
10.总结:说理文一般就是按照这样的结构来写的—— 提出观点、列举事例、总结观点。
11.这篇文章叙述了波义耳制成酸碱试纸、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和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的变化与做梦有关三个事例,证明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并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
板块三:梳理事例,思辨阅读
(一)在思辨中理清叙述顺序
1.(出示表格,只显示“人物”一栏)结合预习,你能填一填第一列吗?(波义耳、魏格纳、阿瑟林斯基)
2.这三个事例在阐述过程中都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3~5自然段,联系刚刚我们整理的板书,相互说一说。
3.学生汇报,相机填入:发现现象、不断发问、不断探索、发现真理。
4.通过阅读比较,联系观点,我们理清了这三个事例的阐述顺序。这三个事例正是按照真理诞生的过程来有序介绍的。
(二)在思辨中了解事例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第3~5自然段,根据表格的提示,画出有关的语句。
2.小组合作:选择一个最喜欢的事例,交流自己所画的句子,然后小组进行汇报。
3.通过刚才的表格填写,我们发现事例的介绍顺序与观点中阐述的发现真理的过程一致。正是用这样的事例来证明观点,观点才更有说服力。
4.结合这三个事例,再来聚焦观点中的三个成语,你对这三个成语又有怎样的理解?联系文中具体的事例来说一说。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可见,这三个事例都是紧紧围绕观点来进行介绍的。
(三)在思辨中关注材料编排
1.三个事例都充分说明了观点,那这三个事例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2.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无独有偶、更有趣的是。
3.理解“无独有偶”。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了解“独”指的是波义耳的事例,而“偶”指的是与之相似的魏格纳的事例—— 魏格纳和波义耳两个事例很相似。当然,还有更有趣的事例—— 阿瑟林斯基发现脑电波。事例之间的过渡,不仅巧妙自然,还写出了三个事例的
相似性。
4.三个事例都是按照同样的顺序写,还都是外国人的事例,那么我们在写的时候,可不可以把这三个事例随意排序呢?把事例和观点关联着读一读,想一想。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是的,这三个事例正是按照观点中提出的“科学技术发展史”的顺序编排的,事例编排的顺序与观点呼应,更好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6.创设情境,配合朗读。
同学们,接下来,让我们随着科学发展史的进程,再次重温这三个事例: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科学的探索,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不断发现,不断质疑,不断探究的过程。就如酸碱盐的概念人们早已知道,但并没有人做出系统的研究。直到17世纪,在英国,有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叫波义耳—— 指名学生接着读第3自然段。
无独有偶,到了20世纪初,随着科学的进步,“地球是圆的”这一观念已被普遍接受,但没有人意识到大陆间的联系。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在医院的偶然经历让他产生灵感—— 指名
读第4自然段。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进,科学的脚步也不断跨越。更有趣的是,到了20世纪中期——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学生齐读第6自然段。
板块四:解决质疑,深化中心
1 .是的, “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是课文的题目,也是课后的第一道练习题。
2.我们许多同学预习完课文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第7自然段。
3.借助第7自然段,回想课文中的三个事例,说说自己对提出的问题有怎样的理解。
4.学生汇报。
5.教师引读: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会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6.下节课,我们就抓住“独立思考”和“锲而不舍”这两个词语,再读这三个事例,进一步探究事例是如何说明观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