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与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共5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课内文言文阅读与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共5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6 21:3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6张PPT)
期末复习课件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期末复习课件
专题六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言文
阅读
(一)孙权劝学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初,权谓(     )吕蒙曰:“卿今当涂(       )掌事,不可不学!”蒙辞(    )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       )为博士(         )邪!(2)但(    )当涉猎(       ),见(    )往事(     )耳(    )。

..
..


..
..





对……说。
当道,当权。
推托。
难道。
研究儒家经典。
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只是。
粗略地阅读。
了解。
罢了。
历史。
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     )鲁肃过(    )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     )才略,非复吴下阿蒙!”(3)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刮目相待(           ),大兄何见事(      )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








..



谁。
于是。
到,等到。
经过。
现在,如今。
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重新。
于是。
知晓事情。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吕蒙说:“和读书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他,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吕蒙,以读书目的晓之以理,以自身经验动之以情,体现其善劝。
B.文章描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C.文章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形象地展示了三个人物各自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D.文章写了吕蒙学习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
...
D
课内文言文
阅读
(二)卖油翁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陈康肃公善(    )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     )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    )担而立,睨(     )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   )微颔(    )之。
康肃问曰:“汝(    )亦知射乎?

..






擅长。
自夸。
曾经。
放下。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只。
点头。
你。
课内文言文
阅读
吾射不亦精乎?”翁曰:“(2)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       )曰:“尔安(    )敢轻(    )吾射!”翁曰:“以(     )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3)以(    )钱覆(    )其口,徐以杓(     )酌油沥之,自(   )钱孔入,而钱不湿。因(    )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    )之。
..









气愤的样子。
怎么。
轻视。
凭,靠。
用。
盖。
同“勺”。
从。
于是。
打发。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没有第二个,他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他,但手熟尔。
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倒油(通过铜钱方孔)注到葫芦里,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没有沾湿铜钱。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B.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C.文章以褒扬发端,对陈尧咨的射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接着宕开一笔,交待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
D.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酌油沥之”的目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实力。
...
D
课内文言文
阅读
(三)陋室铭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    )是陋室,惟(    )吾德馨(      )。苔痕上



..

出名,有名。
神异。
这。
只。
德行美好。
课内文言文
阅读
阶绿,草色入帘青。(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       )耳,无案牍之劳(      )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3)孔子云:何陋之有?
. .
. .



博学的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使……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神异。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无功名的人。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孔子云:何陋之有?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环境清幽、交往人物脱俗和生活情趣高雅三方面突出陋室不陋,从而表现了作者的高洁情操。
B.“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暗示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C.“无丝竹之乱耳”表现了作者对那些不以国事为念,只顾寻欢作乐,沉醉于灯红酒绿的官僚士大夫的鄙弃。
D.文章托物言志,借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坚守高洁情操的情怀。
...
B
课内文言文
阅读
(四)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1)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    )清涟(      )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      )不枝








多。
沾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横生藤蔓。
只。
课内文言文
阅读
(      ),香远益(    )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3)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旁生枝茎。
更加。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少。
应当。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被沾染,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它的茎中间是贯通的,外形是笔直的,不横生枝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的处世态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B.文章托物言志,借赞美莲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他们安贫乐道、孤高自傲的生活态度。
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始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涵盖了大量社会现象,意蕴无穷。
D.篇末作者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
B
课内文言文
阅读
(五)河中石兽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沧州南一寺临(    )河干,山门圮(    )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      )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    )二石兽于水中,竟(    )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     )数小舟,曳(    )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靠近。
倒塌。
经过,经历。
寻找。
终了,最后。
划(船)。
拖。
课内文言文
阅读
一讲学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讲究物理(       )。是(    )非木杮,岂(    )能为暴涨携之去?(1)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    )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    )颠(     )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    )石性坚重,沙
..






事物的道理、规律。
这。
怎么。
埋没。
也。
颠倒,错乱。
因为。
课内文言文
阅读
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     )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2)转转不已(    ),遂(    )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    )其言,果得于数里外。(3)然则天下之事,但(   )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       )欤?





..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停止。
于是。
果然。
只。
主观地判断。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
课内文言文
阅读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课内文言文
阅读
3.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D.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
C
课内文言文
阅读
期末复习课件
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
阅读
(一)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课外文言文
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是时西边用兵 / 斯是陋室
B.公以才勇知略 / 公亦以此自矜
C.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 众服为确论
D.士大夫翕然称之 / 康肃笑而遣之








D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登 辅 弼 书 史 策 配 享 宗 庙 为 宋 名 将。
/
/
/
课外文言文
阅读
3.结合选文,说说狄青为什么能够被天下称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狄青①作战骁勇(频立战功);②博古通今(通究古今);③辅佐朝政。
课外文言文
阅读
(二)
戚继光①,字元敬,世登州卫指挥佥事②。家贫,好读书,通经史大义。
继光至浙时,见卫所③军不习战,而金华、义乌俗称剽悍④,请召募三千人教以击刺法长短兵迭用由是继光一军特精。又以南方多薮泽⑤,不利驰逐,乃因地形制阵法,审步伐便利⑥,一切战舰、火器、兵械精求而更置之。“戚家军”名闻天下。
课外文言文
阅读
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⑥均为名将。(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飙发电举⑦,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
继光更历南北,并著声⑧。在南方战功特盛,北则专主守。所著《纪效新书》《练兵纪实》,谈兵者遵用焉。
(节选自《明史·戚继光传》,有删改)
课外文言文
阅读
【注释】①戚继光:祖籍山东牟平,明朝抗倭名将。②卫指挥佥事:官名。③卫所:明代在京师和各地设卫所,数府合设一卫,下设千户所和百户所。④剽悍:矫捷勇猛。⑤薮泽:湖泽。⑥审步伐便利:从行进便利的角度考虑。⑦大猷:俞大猷,明朝名将。⑧飙发电举:办事如暴风闪电般迅猛。⑧并著声:都有突出的声誉。
课外文言文
阅读
课外文言文
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而果毅过之 / 久之,目似瞑
B.名更出大猷上 / 有仙则名
C.乃因地形制阵法 / 蒙乃始就学
D.与大猷均为名将 / 为人谋而不忠乎








C
请 召 募 三 千 人 教 以 击 刺 法 长 短 兵 迭 用 由 是 继 光 一 军 特 精。
2.请用三条“/”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
/
/
课外文言文
阅读
3.“戚家军”为什么会名闻天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戚继光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戚家军”名闻天下的原因:①军队训练严格; ②根据地形摆阵法; ③武器装备精良。
戚继光形象特点:知识渊博、文武全才、建议果断、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有杰出的军事才能。
课外文言文
阅读
(三)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 “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课外文言文
阅读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有刪改)
课外文言文
阅读
课外文言文
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匹夫比之 / 以我酌油知之
B.太宗谓侍臣日 / 权谓吕蒙曰
C.若主纳忠谏 / 若屈伸呼吸
D.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若 君 自 贤 臣 不 匡 正 欲 不 危 亡 不 可 得 也。
/
/
/
课外文言文
阅读
3.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围绕这几方面答题即可)
课外文言文
阅读
(四)
客见赵王①曰:“臣闻王之使人买马也,有之乎?”王曰:“有之。”“何故至今不遣?”王曰:“未得相马之工也。”对曰:“王何不遣建信君乎?”王曰:“建信君有国事,又不知相马。”曰:“王何不遣纪姬乎?”王曰:“纪既妇人也,不知相马。”对曰:“买马而善,何补于国?”王曰:“无补于国。”“买马而恶,何危于国?”
课外文言文
阅读
王曰:“无危于国。”对曰:“然则买马善而若②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③,而社稷不血食④,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赵王未之应也。
客曰:“郭偃之法,有所谓柔雍者,王知之乎?”王曰:“未之闻也。”“所谓柔雍者,便辟⑤左右之近者,及夫人优爱孺子也。此皆能乘垩之醉昏,而求所欲于王者也。
课外文言文
阅读
是能得之乎内,则大臣为之枉法于外矣。故日月晖于外其贼⑥在于内谨备其所憎而祸在于所爱。”
(选自《战国策·赵策》)
【注释】①赵王:即赵孝成王。②而若:或者。③虚戾:废墟,形容田舍荒芜,人民灭绝。④血食:祭祀祖先的食品。⑤便辟:素近宠爱者。⑥贼:害,此处指日月中黑暗的部分。
课外文言文
阅读
课外文言文
阅读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故至今不遣 / 康肃笑而遣之
B.未得相马之工也 /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C.买马而善 / 陈肃康公善射
D.然而王之买马也 / 水陆草木之花








A
2.请用三条“ / ”给文中画的线句子断句。
故 日 月 晖 于 外 其 贼 在 于 内 谨 备 其 所 憎 而 祸 在 于 所 爱。
/
/
/
课外文言文
阅读
3.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客”与赵王谈话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告诫赵王在治理国家时要选用贤臣,防止偏信亲近的人以致误国(不仅要防备自己的憎恶的人,更要防备自己亲近的人)。
课外文言文
阅读
谢 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