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共5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课件(共50张PPT)--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13:07: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第 1 课 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人类早期的生产与生活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人类进化的动力是食物,而食物和进食方式的改变,又直接影响人类的进化。那么,人类早期获取食物的方式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呢 这种变化又给人类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一、渔猎采集
1.时间:原始农耕和畜牧出现之前。
2.概况:
(1)食物来源:采集可食的植物果实和茎叶,捕捞鱼虾或猎取动物。
(2)工具:由木、骨和石等材料制作。
(3)生活状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
①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过着定居的生活
②用火取暖、烧烤食物
③女性负责生育和抚养后代
④男性负责采集植物果实昆虫等
②③
二、农牧业生产
1.产生背景:在长期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
选择、_____野生动植物。
2.时间:大约1万年前。
3.概况:
农业 ①西亚的_________半岛南部等地是小麦、大麦的原产地
②东亚的黄河中上游是___的发源地;长江中下游的居民最早种植_____
③中美洲是_____、甘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畜牧 ①在狩猎的基础上,随农耕和_________的出现而产生
②距今约9 000年前,_____饲养了绵羊和山羊
③距今约_____年前,中国贾湖、河姆渡居民饲养了猪和狗
④距今约6 000年前,南美印第安人驯化了骆马
驯化
小亚细亚

水稻
玉米
定居生活
西亚
8 500
4.影响: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上的第一次革命。
①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_______。
②初步改变了纯粹依赖自然资源的状况。
③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2)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①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逐渐形成_____。
②制陶、采矿和冶炼等手工业劳动产生。
③原始音乐、文学和_____因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生产者
聚落
宗教
(3)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①_________因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获得了较快发展。
②数学和其他相关学科逐渐发展起来。
天文历法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人类早期的生产
 【情境一】 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
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
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
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
【思维交互1】一万年前人类经历了怎样的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影响文明转型的最主要的两大因素是什么 (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提示:过程:渔猎采集文明到农耕文明。两大因素: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
【情境二】 农业的形成可概括表现为以下过程:
——摘编自张同铸《世界农业地理总论》
【思维交互2】根据情境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始农业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生产技术进步;在长期的采集和渔猎过程中,人类逐渐掌握了某些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学会了选择、驯化野生动植物。
【情境三】 新石器时代,约发生于10 000年前,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
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
业。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农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与自
然关系演变方向,从此,人们主动干预和积极参与动、植物的生命过程,并开始不
断改造水土环境,以谋取生活资料,而不再完全仰赖大自然的直接恩赐。
【思维交互3】如何理解农业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结合所学指出
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还产生了哪些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提示:理解:农业的出现使人类由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不再纯粹依赖自
然资源。
影响: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原始音乐、文学、宗教和科学
技术的发展。
【史论生成】
原始农业
1.含义:
在原始的自然条件下,采用简陋的石器、棍棒等生产工具,从事简单农事活动的农业。使用石器工具从事简单活动的农业。是由采集、狩猎逐步过渡而来的一种近似自然状态的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最初阶段。
2.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的共同生活需要。
3.主要成就:
(1)基本完成了农作物和家畜的驯化。
当今种植的主要作物和饲养的主要家畜均是在原始农业阶段完成驯化的,原始
作物和家畜的驯化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阶段的作物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的基
础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完成了原始农业的传播。
把农业生产传播到了与近代人类足迹范围基本相当的区域,从距今10 000年左
右农业起源到公元前3 000年左右传统农业形成之前,通过人口的增长、人类的
撂荒及不懈努力,原始农业已经在从中美洲到南美洲、欧洲、亚洲大部及北非存
在并扎下了根。
(3)积累了重要的农业生产经验。
原始人类在长期从事采集和狩猎活动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对动植物生存环境和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也为以后传统农业技术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深化点拨】农业出现后,人们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才能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较稳定可靠的衣食来源。从此人们在自然界就取得了一些主动。
知识点二  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饮食之于人类,是具有第一要义的事情。食物的生产不仅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也是人类进化的动力,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那么,人类早期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状况是怎样的呢 其社会生活又有哪些特征呢
一、发达的灌溉农业
1.流域和文明:请正确连线
2.基本概况:
(1)修建水利工程成为地区发展的大事。
(2)统治者将_________的开凿、疏浚、维护作为主要工作之一。
二、不同地区的农业文明
1.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
(1)食物生产。
农作物 种植大麦和小麦
家畜 饲养山羊、绵羊和牛等
灌溉系统
(2)社会生活: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__。
①古巴比伦王国王室、神庙拥有许多土地
②《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果园、资金、牲畜等都可以作为租赁对象
③古埃及的土地由王室独占
④古埃及的命运由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农业体系所决定
①②④
2.古代中国:
(1)食物生产:分为北方_____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2)农业发展概况。
生产 方式 ①商和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农夫_____耕作
②战国以后:_________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农民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还通过家庭手工业等途径补贴家用
国家 政策 统治者为维护统治,推行_________政策
水利 工程 ①秦国:都江堰
②西汉:_______
技术 体系 秦汉至隋唐,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_________的农业技术体系
粟麦
集体
铁犁牛耕
重农抑商
龙首渠
精耕细作
3.古代希腊:
食物 生产 ①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_和小麦
②在土地肥沃的地方实行谷物和_____轮作
③在地力较差的地方建果园,种植葡萄和橄榄,并加工成葡萄酒和橄榄油
社会生活 ①_____才能拥有土地,使用奴隶劳动
②斯巴达人将征服的_____人全部变为奴隶,让他们承担所有的农业劳动
大麦
蔬菜
公民
希洛
4.古罗马:
食物生产 以谷物生产为主,同时种植_____和葡萄
社会生活 ①很长时期内实行土地国有,以_____为单位进行生产②随着征服扩张,贵族或富人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土地,_____逐渐破产
橄榄
家庭
小农
5.古代美洲:
食物生产 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_____和马铃薯
社会生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_____
①阿兹特克人土地包括贵族私有和村社公有两部分;②每个家庭的主人可获得一块份地并终身使用;③一年不耕种的土地将被村社收回
甘薯
①②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人类早期的文明发展
 【情境一】 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涉及土地制度的条例有十二条,内容为不同等级的人对于田园房屋买卖的问题。古巴比伦王国兴起之时,土地所有制关系演化为王室占有的土地、私人占有的土地和村庄残存的土地三种。土地所有权以法律条文形式予以明确并向民众公布,促使民众按照法律条文行事,限制了民众的行为,但同时对于国家等级制度的维护起到了一定的成效,对于不同等级的不同人员的田园房屋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
【思维交互1】《汉谟拉比法典》将土地所有制分为几类 划分等级占有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类别:分为王室占有土地、私人占有土地和村庄残存土地三类。目的:维护等级制度,维护奴隶制社会性质。
【情境二】 在罗马帝国时代,来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二田制已在高卢、不列颠部
分地区实行,后来才逐步在二田制和抛荒制基础上发展起三田制。三田制已是西
欧中世纪农业技术的最重要进步之一。与西欧不同,中国战国秦汉时代推广铁犁
牛耕,进入传统农业社会发展阶段后,没有插入一个普遍化的二田制、三田制休
耕农业发展时期,而是直接过渡到轮作制和复种制。《氾胜之书》记有“区种
麦……禾收,区种”,说明当时关中地区已实行谷子和冬麦轮作复种。
【思维交互2】古代东西方在耕作方式上有何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产生
差异的原因。(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提示:差异:古代西方主要实行二田制和三田制;古代中国主要实行轮作制和复种
制。原因:古代西方地广人稀;古代中国人多地少,铁犁牛耕等精耕细作技术的推
广。
【情境三】 下图反映的是雅典公元前8世纪前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思维交互3】古代希腊的食物生产状况是怎样的 出口橄榄油反映了古希腊怎
样的经济现象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状况:古希腊主要种植大麦和小麦,在地力较差的地方种植葡萄和橄榄。现
象:经济作物种植比较普遍,对外贸易较为发达。
【史论生成】
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和意义
1.基本特征:
(1)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刀、石铲、石锄和棍棒等为主。
(2)耕作方法原始粗放,采用刀耕火种。
(3)主要从事简单协作的集体劳动,是获取有限的生活资料、维持低水平共同生活的需要。
2.意义:
(1)原始农业出现后,人们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
得的食物,和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人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了
有关生物繁殖的知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产品,找到了比较稳定可靠的
衣食来源。
(2)农业出现后很快成为我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部门。
(3)由于农业的逐步发展,人们可以生产出除满足生产者本身所需之外的剩余粮
食,贫富分化和阶级产生,城市出现。农业和畜牧业、手工业分工,是脑力劳动得
以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的物质基础。总之农业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
事。它是文明的基础。
      【深化点拨】农业文明的发展壮大,使得人口增加,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资料,使得社会文明高度发展,形成了各地域独有的文化,也打破了旧石器时代的宗教信仰,极大地解放发展了生产力。
知识点三  生产关系的变化
【任务驱动·必备知识】
在人类的发展史中,农业的出现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和历史意义。随着农业的出现,人类也从游荡迁徙的渔猎生活迈进了稳定的定居农耕生活。那么,农业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1.男女在生产中地位的改变:
(1)男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2)妇女主要从事_________和家庭副业,在农业生产中逐渐退居从属地位。
2.社会财富出现分化:
前提 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
过程 ①氏族部落首领利用其对公共财产的管理和
_____权,或利用对外交换产品的便利,把一些集体的财物变成了_________
②氏族内部出现了贫富分化
家务劳动
分配
私有财产
3.阶级和国家产生:
过程 ①_________的地位上升,个人权力不断加强
②为了生产更多剩余产品,人们把战俘变成了奴隶,出现了_____
___和奴隶的差别
结果 ①随着剩余产品的增加和_______的出现,产生了阶级
②为了调节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国家作为_________应运而生
③国家是_________不可调和的产物
军事首领
自由

私有制
强制机关
阶级矛盾
【情境探究·关键能力】
探究人类早期生产关系的变化
 【情境一】 随着家庭外生产胜过家庭内生产,两性间的分工呈现出新的社会
意义。男子劳动和生产变得重要起来,妇女劳动和生产及社会地位随之下降。随
着财富的增加,它一方面使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又
产生了利用这个增强了的地位来改变传统的继承制度使之有利于子女的意图。
【思维交互1】导致男子和妇女社会地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变化有何
影响 (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提示:原因: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子在劳动和生产中
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影响:人类进入父权制社会,继承制度开始改变,私有制开始
出现。
【情境二】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除了自由民和
奴隶的差别以外,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
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家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迄今一直保存着的旧的
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为这种公社而实行的土地的共同耕作。耕地起初
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
渐进行的……”
【思维交互2】概括导致古代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原因。(历史解释、唯物
史观)
提示: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有了剩余,氏族内部出现了财富分化;农业和畜牧业的
出现,使得男女地位出现变化;氏族内部私有观念产生,阶级开始出现。
【史论生成】
阶级的产生
1.含义:
(1)阶级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生产有所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产物。阶级产生的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剩余产品的出现;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2)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
(3)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
2.产生原因:
(1)生产力的发展使阶级的出现成为可能,而剩余产品的出现成为阶级产生的物
质前提。
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到原始社会(生存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相对于人类需求而
言发生了质变,人们创造出的产品除了能满足生存活命这一本能需求外还有剩
余。避免强体力劳动,不劳而获成为可能,摆脱繁重乏味劳动也有条件并上升为
人类又一主要需求,发展生产力获得消费产品与摆脱繁重乏味劳动成了劳动者自
身需求的矛盾统一体。获得消费产品要求发展生产力,而摆脱繁重乏味劳动又是
脱离劳动、懈怠生产力的表现。②因此,也正是这一矛盾决定了发展生产力过程
中人类自身间的矛盾斗争(阶级斗争)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产生。
(2)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私有制的出现,私有制使阶级的出现成为现实。
①阶级是以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而区分的。历史上已有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和奴隶阶级。②旧社会的土地所有者和农民阶级;以及现代社会的企业家和劳动者阶级。这些都是因为在物质生产为主的社会中,财产分配不公平才产生的阶级。
      【深化点拨】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课题素养达标
1.(2021·海口高二检测)“旧石器时代的人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紧密。他们开始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由此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 (  )
A.狩猎和采集 B.种植和饲养
C.栽培和狩猎 D.采集和饲养
【解析】选A。根据材料“旧石器时代”“哪些动物可以猎杀,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并结合所学可知,旧石器时代人们的食物来源是狩猎和采集,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2.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判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
A.刀耕火种 B.游牧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解析】选C。由材料“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可看出,半坡原始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3.在远古时代,中国河南地区的粮食产品主要是 (  )
A.大麦 B.玉米 C.甘薯 D.粟
【解析】选D。中国远古时代处于原始社会时期,当时的河南的粮食作物没有大麦,故A排除;玉米原产于美洲,故B排除;甘薯也是原产于美洲,故C排除;原始社会时期黄河流域的河南的粮食产品主要是粟,故D正确。
4.春秋战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 (  )
A.自然经济的形成 B.商业经济的发展
C.井田制的确立 D.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
【解析】选D。小农经济形成的条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和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即铁犁牛耕的逐渐推广,故D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设置在村镇中心,因为家家户户都要磨面,所以磨坊也是全村的重要社交场所。有时村民大会也在这里举行,从而又使磨坊与“权力”联系在一起。这反映了 (  )
A.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B.印第安人实行直接民主
C.食物生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D.印第安人注重集体活动
【解析】选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是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据材料可知,在印第安人的部落和村社中,玉米磨坊是重要社交场所,与“权力”有关。综合可知,这反映了玉米生产对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C正确。A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实行直接民主”“注重集体活动”不能由材料得出,排除B、D。
6.(2021·本溪高二检测) 下列关于文明的产生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A.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出现——
国家形成
B. 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国家形成
C. 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阶级出现——
国家形成
D. 原始农业畜牧业发展——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出现——
国家形成
【解析】选D。根据所学可知,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不断发展并传播,人类由食物的采集者变成了生产者,使得农业和手工业分离;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分化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统治阶级为维护统治,建立了国家,D正确。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160号商代墓,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据材料二,从商代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
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可知农业大发展的表现是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粮食的储备。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是能制作简单的玉器或
原始乐器。 第(2)题根据材料二“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
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兵器和900多枚铜镞……”
可知,商朝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工艺高超,已经有文字。
答案:(1)表现: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举例:制作简单的玉器或原
始乐器。(其他举例合理即可)
(2)青铜器品种多,数量大;青铜工艺高超;已有文字。
【备选习题】
1.古代中国人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逐渐积累了大量天文知识,
萌生和发展了古代的天文学。这说明古代中国人掌握天文知识的目的是 (  )
A.神化统治阶级 B.战胜自然灾害
C.服务于祭祀活动 D.服务小农经济
【解析】选D。依据题干“通过观测天象,明方向、知季节、告农时”可知,反映了当时人们根据天气、季节的变化来安排农业生产,由此可知,其目的是服务小农经济,故D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神化统治阶级、战胜自然灾害、服务于祭祀活动,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美洲品种多样的植物更是别具一格。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起重要作用的作物是 (  )
A.马铃薯、玉米 B.小麦、甘薯
C.玉米、水稻 D.烟草、可可
【解析】选A。本题据材料“由印第安人培植的,对缓解世界粮食供应紧张,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马铃薯、玉米从美洲传播开来的意义,故A正确。小麦,不是美洲原产,故B排除。水稻不是美洲原产,故C排除。烟草、可可,不属于粮食作物,故D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