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押题预测
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①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有王逸少②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日剧饮而归。
(选自苏轼《游沙湖》)
[注]①庞安常:名安时,字安常。宋代蕲人。世代从医,颇有名气。②王逸少: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悄怆幽邃
(3)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聋
(4)遂往求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 俱为一体(《出师表》)
B.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 一怒而诸侯惧(《富贵不能淫》)
C.疾愈 色愈恭(《送东阳马生序》)
D.是日剧饮而归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请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断两处)。
以 纸 画 字 书 不 数 字 辄 深 了 人 意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2)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
5.请分析【甲】【乙】两文中作者心情的异同之处。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马说
唐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爱莲说
北宋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丙】
问说(节选)
清 刘开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完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B.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C.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D.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能:才能
B.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宜:应当
C.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破:破解
D.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耻:耻辱
8.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写法不拘一格。甲乙丙三文都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作者鲜明的观点,抒发高雅的情趣。
B.甲文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寄寓了作者对人才受到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C.乙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人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D.丙文第一自然段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分析了“问”与“学”的关系,后面几段主要阐明了“问”的重要性。
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节选《北冥有鱼》)
【乙】秋水时①至,百川灌河②。泾流之大,两涘③渚崖④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⑤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日,望洋⑦向若⑧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
(节选自《庄子 秋水》)
(注)①时:按时令;②河:黄河;③涘:河岸;④渚:水洲岸边;⑤河伯:黄河之神;⑥旋:转,改变;⑦望洋:仰视的样子;⑧若;海神名;⑨大方之家:有学问的人。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北冥:________________ B.怒而飞:________________
C.抟扶摇而上:________________ D.去以六月息者也:________________
11.用翻译下列句子。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12.【甲】文庄子在塑造鲲鹏形象的时候提到了野马和尘埃,它们和鲲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3.【甲】【乙】文段都以雄奇的想象塑造形象。【甲】文中大鹏的形象具有_________________特点,【乙】文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见到大海后,河伯的态度变为“________________”,这一形象带给你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1)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慕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②琴撞之公拔衽③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谁撞?”师旷曰:“(2)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④!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⑥。”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晋国盲人乐师。②援:执持,拿。③衽:衣襟。④哑:表示不以为然的惊叹声。⑤除:清除。⑥戒:鉴戒。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服衣冠 (2)吾妻之美我者 (3)是非君人者之言也
1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徐公何能及君也 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B.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C.乃喟然叹曰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D.惟其言而莫之违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16.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B.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C.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D.师旷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披衽而避/琴坏于壁。
17.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18.同为劝谏君王,师旷与邹忌的劝谏方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同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和柳宗元面对仕途的失意有不同的表达。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后面小题。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天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请你根据语境给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1)其岸势犬牙差互
(2)才美不外见
20.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束手无策
B.安求其能千里也 无能为力
C.执策而临之 如临大敌
D.四面竹树环合 险象环生
21.请完成下列句子的翻译。
(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文:向小石潭西南方向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隐时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同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柳宗元通过______的“清幽”美与______的“凄苦”形成强烈的对比,含蓄地流露出对被贬的不满;《马说》一文运用_____________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
六、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二)
蜀中有杜处士①,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②《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而一牧童见之,拊③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④入两股间。今乃掉⑤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注释】①杜处士∶姓杜的读书人。②戴嵩∶唐代画家。③拊∶拍。④搐∶收缩。此处是“夹”的意思。⑤掉∶摆动。
2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寺临河干 临∶高踞
B.竟不可得 竟∶终了,最后
C.湮于沙上 湮∶埋没
D.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于是
24.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25.联系语段(一),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26.请结合两个语段的内容,说说你从中得到的共同启示是什么。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选自《北冥有鱼》)
【乙】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2)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选自《逍遥游》)
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北冥有鱼
(2)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穷发之北
(4)未有知其修者
28.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29.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0.简析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的相同点及其作用。
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①死马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③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⑤欲致士⑥,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⑦,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注】:①安事:要……何用。②捐:弃。③之:指死马。④期年:满一年。⑤诚:真心。⑥致士:纳贤士。⑦见事:被侍奉。
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
③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______
④买其首五百金______
32.将下面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
33.结合你对选文的理解,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共同寓意是:________。
34.甲文借伯乐相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乙文借“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千里马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及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④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柳宗元传》)
【注】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播州:今贵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营护:料理,护送。
35.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请以柳州授禹锡 以顺为正者(《鱼我所欲也》)
B.乃出私钱赎之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C.弗之怠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D.余则温袍敝衣处其间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3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
(2)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37.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其 以 没 者 乃 出 私 钱 赎 之 归 其 父 母
38.【甲】文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谈了为学之道,【乙】文从为友、为官、为师三方面谈了柳宗元的为人之道,试用自己的话分别简单概括。
十、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3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指朝廷) B.微斯人(如果没有)
C.上哂之曰(不高兴) D.海内升平(太平)
4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或请重法以禁之 B.是进亦忧/自是数年之后
C.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上哂之曰 D.去国怀乡/朕当去奢省费
41.选出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甲文中的滕子京是一个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胸襟阔达的官员;乙文中的唐太宗是一个贤明、体恤民情、倡导廉洁的君主。
C.甲文中作者追求的忧乐观与古仁人是相同的,乙文中唐太宗“止盗”的方法与群臣也相同。
D.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
43.范仲淹“先忧而后乐”,超越个人的利害、荣辱;唐太宗心系苍生,体现一种担当与情怀。请说说当今我们是否需要继承这种心系天下的忧乐观。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
参考答案
1.(1)可:大约 (2)邃:深 (3)善:善于,擅长 (4)遂:于是,就
2.A
3.以 纸 画 字/ 书 不 数 字/ 辄 深 了 人 意
4.(1)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停留。
(2)我把(用)手当嘴巴,你把(用)眼睛当耳朵,我俩都是这个时代里的怪人。
5.相同点:寄情山水,在自然界中寻找慰藉。
不同点:【甲】文作者因为被贬谪而孤寂、凄凉、哀怨;【乙】文作者虽然被贬,却仍开朗诙谐、乐观自信。
6.B
7.D
8.A
9.(1)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靠近赏玩它啊。
(2)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10.同“溟”,海;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盘旋飞翔;气息,这里指风。
11.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相吹拂的结果。
12.相同点:在于都需要借助风飞起来。不同点:在于鲲鹏很大,需要等待海运形成的暴风起飞,而野马和尘埃很小,有点风就可以飞起来了。
13.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现有(个人)的见识往往是有限的,我们不应囿于已有的见识而骄傲自大(或:河伯善于反省自我的态度、勇于承认错误的精神值得学习;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人要谦虚,不能自大等)。
14.(1)穿戴 (2)认为……美 (3)这
15.B
16.D
17.(1)客人从外面来访,(邹忌)与客人坐着谈话,问他说:“我和徐公谁美?”(2)刚才有个小人在您身边胡说八道,因此我气得撞他。
18.邹忌以自身为例设喻说理(把家事和国事进行类比),推己及人,以此达到讽劝的目的。师旷先借撞“小人”引起晋平公的重视,再直言以出,让晋平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劝谏的目的。
19.(1)cī (2)xiàn
20.C
21.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爬行 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2. 环境 内心 托物寓意 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
23.A
24.到下游寻找石头,本来就颠倒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了吗?
25.“其一”指只考虑到石头和沙子的性质。“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流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会将石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洞,使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朝与水流相反的方向移动。
26.语段(一)中,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语段(二)中,牧童仔细观察,认真总结,也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7.(1)同“溟”,海(2)盘旋飞翔(3)尽(4)长
28.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29.(1)这只鸟,海水运动的时候就要向南方的大海迁徙了。(2)这样以后计划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方的大海。
30.(1)两文都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鲲鹏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极为丰富的想象力,富有浪漫主义色彩。(2)两文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与联想,传神的动词(“击”“抟”)等多角度表现鲲鹏的特点。(3)比喻。甲文“其翼若垂天之云”,乙文“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生动形象地描摹鲲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形象。
31. 用马鞭驱赶 喂 买 它(的)。
32.①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②我要买的是活马,为了一匹死马而丢掉五百金有什么用?
33.人才
34. 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 应该重视人才,用诚心吸纳人才,才能得到人才。
35.A
36.(1)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
(2)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37.其以没者/及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
38.宋濂的为学之道:好学、勤奋、虚心求教、不畏艰难、用心专一。
柳宗元的为人之道:(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2)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
39.C
40.B
41.C
42.(1)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那么他们自然就不会去做盗贼了,何必要用严厉的刑法呢!
43.在我们这个时代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我们更应该发扬。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