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课堂同步练习(超级精品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端午的鸭蛋》课堂同步练习(超级精品资料)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4-07 21: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郑重声明
本系列资料系原创之作,版权归作者所有,现授权21世纪教育网运营,仅供21世纪教育网的用户下载。未经本人书面授权,严禁任何个人、公司(或网站)对该系列资料进行转载或镜像。其它网站转载该试题亦属盗版行为,本人有权追求其法律责任!
下载其他辑资料可以点击此链接http://www.21cnjy.com/H/13/106/V23290.shtml ( http: / / www.21cnjy.com / H / 13 / 106 / V23290.shtml )
下载本作者的其他精品资料可以点击http://www.21cnjy.com/user/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http: / / www.21cnjy.com / user / home_list.asp username=段国春&flag=&softType=0&page=1 )
17.端午的鸭蛋
学习要点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
2.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描述生活。
3.仔细体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加深对我们民族的感情。
课堂达标
1.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咂摸( )( ) 城隍( ) 拧成小绳( )
门楣( ) 苋菜( ) 腌腊( )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粽( )_________ 沧( )_________ 销( )_________
踪( )_________ 苍( )_________ 捎( )_________
综( )_________ 伧( )_________ 硝( )_________
3.请你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括号内改正。
藉贯( ) 莫明其妙( ) 囊莹映雪( )
肃然其敬( ) 曾经苍海( )
4.本文熔书面语与_________于一炉,将_________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平实、自然中又时时流露出典雅雍容,显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
5.《端午的鸭蛋》作者是_________,现当代著名作家、_________家。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小说集。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曾获优秀短篇小说奖。
6.“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品味下面一句话语言上的特点。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强化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门槛(kǎn ) 贴符(fú) 拧绳(nínɡ)
B.车胤(yìn) 门楣(mèi) 腌腊(yān)
C.苋菜(xiàn) 浙江(zhè) 沧海(cānɡ)
D.络子(lào) 蛋壳(ké) 练囊(nánɡ)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B.班长走上讲台,连珠炮似的发了一通脾气,弄得大家莫名其妙。
C.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D.这场晚会,小演员们的精湛演奏技能,征服了观众们的心。
3.根据各句的语言特点选择答案。
A.平淡而有味。
B.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C.文白夹杂,有淡淡的幽默。
(1)“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白嘴吃也可以”。( )
(2)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
(3)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 )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
B.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人口如嚼石灰,发干、发粉。
C.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
D.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
5.下列各句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皎洁的月光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B.爸爸的胡子是钢丝,很显眼,看上去俨然是个硬汉子。
C.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D.被炮弹炸开的阵地,就像草地长满了蘑菇。
6.生活是一部教科书。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如逢年过节的风俗,吃饭穿衣的习惯,无不包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请根据你平时的观察和思考,完成下面习题。
(1)用一句话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近年来,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外来节日备受青睐,其火热程度有时甚至超过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对此,你怎么看 请简要阐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l题。
①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丝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贴五毒。红纸剪成五毒,贴在门槛上。贴符。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还有两把小纸扇。符送来了,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这就能避邪吗 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而是雄黄。点着后不响,只是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好一会。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说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点了黄烟子,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②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成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成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成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问,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7.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名为《端午的鸭蛋》,那作者为什么一开头用一大段来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文第②段中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下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袁枚是清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粽子
吃粽子的端午节就要到了。这就使人格外地思念故乡,思念那里活鲜鲜的芦叶,思念那里家家户户都在包着的粽子,就像回到了故乡的田野、沟边上似的……
端午前几天要去采芦叶了。有沟河的地方就有芦叶,只管来就是了。但包粽子的芦叶须得采宽一点、老一点的,不像是做芦哨的叶子,要嫩而小。满村的人,每家都有一名小孩或姑娘或刚过门的媳妇去采,或是鱼贯而行,或是隔沟相望。这样的时候,大抵总有一个爱说笑话的领头说笑话,话头自然是刚过门的媳妇,或是将要出嫁的姑娘。乡下会说笑话的人不仅是能言善辩,而且很富有想像力,充满着生活的情趣。
自然,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另有乐趣:在沟的两边互相掷泥块,或者干脆拣沟面窄的地方,像青蛙样蹦过来,跳过去。
我们去采芦叶的时候,母亲便在家里淘米、剥花生,或者挑一些过年留下的大枣,夹杂在糯米中间。更有讲究的,是将一小块瘦肉也包进去,称为“肉粽”。但我很小的时候,因为父亲去世早,家境清寒,每年端午节只能包面粉粽子,母亲叫它麦粽,一个粽子里只能找到一两粒花生米,不过,一样是很香、很甜的。
包粽子是一门很巧妙的手艺,在我们家乡,新过门的媳妇倘若不会包粽子,那是要被一些老太婆背后取笑的:
“哼,连粽子也不会包,真是越来越新式!”
粽子有各种形状,最常见的是宝塔粽——尖尖顶,三角形的底座,约有半市尺长短。心灵手巧的小媳妇还会包“连环粽”——两个小粽子中间有一根线牵连着。还有别出心裁的“月牙粽”“关门粽”“方粽”等等。
家家户户都包粽子,但左邻右舍串门时却又一定得吃主人的粽子——把芦叶从下面拨开,用两根筷子戳进底部,从宝塔尖上开始吃起。这个时候,满屋、满村都是芦叶的清香。
不仅是自己吃,还要挑包得最好、最大的几个,用红线串着扔到河沟里去。
农民也知道屈原——这个忧国忧民、气节如钢的诗人!
“屈原是跳到家门前的沟里淹死的吗 ”儿时我天真烂漫地问过母亲。
一字不识的母亲当然不能回答我的问题,她只是说:“天下的水是相通的!”
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
12.第二段主要写了_______的情景和乐趣,“鱼贯而行”“隔沟相望”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渲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
13.文中都记叙了哪些细小的事情 这些细小的事情是怎样串联起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中几个破折号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汨罗江、长江和我故乡的小河、小沟,确实是一脉相连的……”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交流
1.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光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你的家乡,端午节是如何过的 请以“端午节”为话题,写一篇小文章,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课堂达标】
1.zā mo huánɡ nínɡ méi xiàn yān
粽(zònɡ )粽子 沧(c6ng)沧海 销(xIa—o)销毁
2. 踪(zōnɡ)踪迹 苍(cang)苍老 捎(shao)捎带
综(zōnɡ)综合 伦(cang)伧俗 硝(xfa0)硝烟
3.藉——籍 明——名 莹——萤 其——起 苍——沧
4.口语 古汉语 现代汉语
5.汪曾祺 剧作 《邂逅集》《军舍的夜晚》 《大淖纪事》
6.不可以。一个“吱”字,形象地写出了吃鸭蛋的动感和快感,可以说是一字传神。若去掉则无此效果。
7.作者运用了古汉语,使文章显得典雅,同时作者写出了高邮成鸭蛋与众不同的特点,让人一读,就忍不住想飞到高邮去品尝这人间美味。
8.文白夹杂,语言中透着淡淡的幽默。 导解:在文章中,典雅的文言词语与极质朴的口语结合使用,能产生幽默感。
【课后强化】
l.B 导解:B项“楣”应读méi。
2.D 导解:D项“技能”应为“技巧”。
3.(1)B (2)C (3)A 导解:(1)“白嘴吃”是方言。(2)“所食鸭蛋多矣”“曾经沧海难为水”,文白夹杂。
4.B导解:语序不当。应当把蛋白的质地“发干、发粉”先写出来,再说人口的感觉“如嚼石灰”。
5.A 导解:比喻要生动形象,而且要用熟悉的事物比喻不熟悉的事物,化抽象为具体。
6.(1)示例:清明扫墓.寄托对逝去亲人的哀思。(或:中秋吃月饼,象征团团圆圆)(2)青年人爱好洋节,可以理解,但不可过分,我们应该重视传统节日,继承传统文化。 导解:有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语句通顺即可。
7.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⑥放黄烟子;⑦午饭要吃“十二红”。 导解:七种风俗,独立成句,语言标志明显。
8.写家乡端午的其他风俗是为下文写成鸭蛋作铺垫。也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故乡情结,对故乡的依恋,单是故乡一个小小的鸭蛋,就让作者难以忘怀了,何况其他呢! 导解:由家乡端午的风俗写到家乡的鸭蛋再写端午的鸭蛋,水到渠成,体现了汪曾棋的文章闲适的特点。
9.除却巫山不是云
10.家乡的成鸭蛋很有名气。 导解:此题考查对语句作用的理解。具体解答时,首先弄懂所引语句及该语句所在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理解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11.示例: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 导解:本题考查对文段语言特点的分析、体会。首先概括出语言特点,然后结合这一特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2.采芦叶 采芦叶的人多热闹、欢乐 导解:本段中心句是第一句。
13.记叙了采芦叶、包粽子、吃粽子等细小的事情,这些细小的事情是以故乡之情为线索串联起来的。 导解:可作线索的有人、事、物、情、时、地等。
14.表示注释、说明导解:破折号的作用有:表示意思的递进;表示话题的转换;表示注释、说明;表示声音的延长。
15.热爱乡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是紧紧相连的,远离故乡的人,他脚下的流水是永远和故乡的水相通的,他身上仍有着浓浓的乡土气息。 导解:此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汨罗江、长江”流淌着热爱祖国的感情,“我故乡的小河、小沟”则荡漾着浓浓的乡土情。
【表达交流】
1.略。 导解:本题无标准答案,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认为是赘笔者,主要是为保证结构严谨,这对于中学生而言,依然大有必要。而认为“自然、随意”者,实际上已经上二升到对作者风格的品评了。
2.【写作指导】介绍家乡的端午节,应富有家乡特色。就内容来说,可以叙事,描述端午前难忘的人和事;可以说明,介绍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例文】
说说端午节
“五月五,是端阳。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这首儿歌,写的就是中国富有特色的节日——端午节。端午节别称有:端阳节,重五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不过,少数人说,端午节是龙节,是四五千年少数民族纪念龙神的节日。
听哥哥说,这天,各家要用红、蓝、白、黑、黄等五色线系在儿童的脖颈、手腕或足踝上,人称“长命缕”。要插“五端”:艾草、蒜头、菖蒲、石榴花、龙船花。南方过节要吃“五黄”:黄瓜、黄鱼、蛋黄、黄豆瓣包的粽子、雄黄酒。无论南方北方,这天要在儿童的额头上用雄黄画个“王”字,还要佩戴五颜六色的香囊。许多五在一起就成“重五”,据说这就是“重五节”名称的来历。
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活动。相传龙舟竞渡是为了捞救投入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把粽子投进江河,是让鱼虾蟹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的遗体,以免伤害屈原。
嘿!街上还有更多好玩、有趣的习俗,去看看吧!
【点评】本文介绍了家乡端午的风俗及其名称的来历,语言凝练,思路清晰。开篇引用儿歌,富有情趣;结尾的“嘿”,很有汪曾祺语言的风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0 页 (共 10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