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16) 八年级下册
《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阅读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听、看视频,朗诵、反复读课文,了解长江源头格拉丹冬的美,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多角度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马丽华的《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格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
在藏语里,格拉丹冬是高高尖尖的山峰的意思。这篇文章也是一篇游记。
2、出示学习目标
二、览格拉丹冬之壮美
1、欣赏格拉丹冬图片
2、看、听课文朗诵视频,注意读音
3、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勾画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或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勾画相应的词句。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格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
走向格拉丹冬——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从狭小的冰洞里爬过去——往下的情景多少有些凄凉,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蜷卧在最近的这座冰山脚下——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接我过一段冰河——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2):初见格拉丹冬的景象。
第二段(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三段(4——15):略写第二次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三、说格拉丹冬之美
学生自读课文,选择作者笔下具体的景点说说格拉丹冬给你的印象,组内交流。
寒冷
海拔高
缺氧
雄伟
高俊
气势磅礴
变化莫测
恶劣
壮美
奇美
四、赏格拉丹冬之美
1、 第1自然段写到“格拉丹冬有阴阳二坡,西北阴坡是冰雪,景色单调,冬南阳坡才好看。”你认为“我”游览的是哪里呢?
冬南阳坡
这从第3段“在格拉丹冬以冬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坝子上”可知浏览的是冬南阳坡。
2、读5-6自然段:从文中找出描写格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格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晶莹连绵、平坦辽阔、银装素裹、意境苍茫)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格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奇美)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3、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晶莹和洁白,漂亮、千姿百态、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触觉:温暖
听觉:一刻不停地呼啸
视觉: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想象:仿佛自地球形成依赖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是琼瑶仙境,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4、作者分两次集中描写雪山,这两次描写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写第二次之前,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雪山的感受?
5-6段是从低处观赏描写,10-11段是从高处观赏描写,这样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格拉丹冬雪山神韵。
两次写观赏雪山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雪山认识逐渐加深,对雪山的情感步步增强。也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5、读第12-14自然段:这几段描写的重点是什么,作者从中感悟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描写了风声和坚冰之下的流水 。
感悟:一刻不停,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表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
五、品格拉丹冬之美
1、学生在文中找出一下句子,组内讨论这些句子美在哪里?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黎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格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格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格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格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远方白色金字塔的格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又赋予雪人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格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
2、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想象联想,让学生品读课文,标画想象联想的句子。作者在观赏雪山时,产生了哪些想象和联想?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的意思是“感到本身或周围的冬西旋转”,这里是说眼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作者被眼前的奇伟的景象所折服。“卖弄”是拟人的手法,是大自然无穷创造力的表现。两个词赞美造物主的伟大神奇的创造力,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震撼。
(2)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格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3)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侧面表现在格拉丹冬的艰难,突出所至、所见的独特性,感受是一条线索,随着身体越来越糟糕,感受与理解越来越困难,富有诗意。
使作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坚强,更真切、真实、可信,作者在痛苦中坚持行走、体验甚至考察,给本文染上了悲壮美与苦难美的色彩,给读者的阅读感受超越了观赏自然的范畴。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了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作者又通过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赞美。
六、当堂训练
归纳本篇游记的写作特点
1、在客观描写中融入作者邈远的思绪,将主观感受与客观之景交织起来,或慨叹自然历史的无尽,或畅想眼前奇景的形成过程,或联想当下景物的未来。
2、采取移步换景观察,避免平铺直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