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第一课时):
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 学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来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来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今年是祖国母亲的70周年华诞,相信很多同学都收看了10月1日的庆祝大会、阅兵式及群众游行,请几位同学说说观看时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场面如何?心情如何?)。70年前的10月1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让我们回到历史上的那一天,去看看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板书课题)。 Comment by 项文慧: 可在课前或课间观看阅兵式视频,效果不错。
同时一部分学生好奇70年前的阅兵式是怎样的,可以找一下对比视频。
设计意图:结合70周年国庆阅兵及庆典游行的观后感,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理解开国大典时人们的自豪与爱国激情。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 朗读全文,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场面?连起来简要说说开国大典的过程。
预设:群众进场、举行典礼、阅兵式、群众游行。
完成填空: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讲典礼的主体部分——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Comment by 项文慧: 出示文字,帮助学生理清顺序
2. 文章在写群众入场前还写了哪些内容?这一部分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
预设: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间、举行典礼的地点、与会人员情况、天安门广场的环境布置等。这部分内容交代了典礼的背景和环境,为下面写开国大典的过程做了铺垫。 Comment by 项文慧: 让学生去找出相关要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开国大典的过程。
三、聚焦摹状,理解文本
细读文中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预设:这部分先对海军、步兵、炮兵、战车部队、骑兵、空军飞机等各个阅兵方阵做了局部刻画,由此组合出阅兵式的整体场面;之后,描写毛主席向空中挥手的动作,突出了整个阅兵画面的中心;最后,又对群众欢呼的场面做了局部刻画。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使阅兵式的场面富有层次感,既展现了阅兵场面的雄壮威武,又突出了毛主席的领袖地位。
(联系阅兵式场面镜头拍摄手法,理解局部刻画与整体勾画的区别)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注意文章是如何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写好场面的。
四、设置问题,留下悬念
文章中多次写到了群众,这对于表现开国大典的热烈场面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文章描写群众场面的用意,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五、布置作业
1. 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 观看纪录片《新中国的诞生》或电影《开国大典》,进一步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写作的背景理解民众自豪、激动的心情以及由衷的爱国热情。
六、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前:与会人员、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 学习文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来描写场面的方法。
2. 通过开国大典盛况,感受人们的自豪与激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来描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开国大典盛况,感受人们的自豪与激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梳理了文章的脉络,请一位同学来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开国大典的?(学生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过程)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以及民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设计意图:巩固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在把握文章脉络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文章场面描写的方法,体会文中蕴含的情感。
二、想象场景,体会情感
文章中多次写到了群众,这对于表现开国大典的热烈场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朗读文章,圈画出文章中描写群众的语句。
预设:
第4段群众入场:
从局部刻画到整体勾画,“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铁路工人、郊区的农民……“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天安门广场人潮涌动、红旗翻动的场面,表现出大典的盛况。
第5到10段典礼进行中:
教师引读事件中的关键时刻,学生读对应的描摹群众场面的语句。
⑴下午三点整,当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时,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追问: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从“爆发”、“排山倒海”、“一齐”等词中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热爱。
师引导深入体会:“一齐”,就是不约而同,这三十万人是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们组成的。这三十万人都想第一时间看见毛主席,所以,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的一刹那,立刻吸引了全场群众的目光。作者用“一齐”这个词表达了民众对领袖的热爱。
⑵当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时,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追问:如果把后面一个“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去掉,你觉得好不好?
预设:用“庄严”和“雄伟”来形容这个宣告和声音,说明这个宣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激动、自豪,若去掉则缺失了强调的作用。
⑶当五星红旗徐徐上升时,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当礼炮响起,五十四门大炮齐发时,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追问:从“肃立、抬起头、瞻仰”这些词语中你能感受到群众怎样的态度?表现了大典怎样的氛围?
预设:这些动词体现了人们对国旗的郑重、恭敬,心里可能想到了战火硝烟中那些付出宝贵生命的英烈们。从肃静到雷鸣般的掌声,这一动静变化表现了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
⑷当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时,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了一阵掌声。 Comment by 项文慧: 三处掌声,建议做对比
第13段阅兵式:
“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哑了,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不断地”、“差不多”、“喊哑了”、“拍麻了”这些词语都表现出阅兵式的精彩,突出了群众热情、自豪、喜悦的情感,渲染了阅兵式雄壮激昂的氛围。
第14段群众游行从整体上写出了群众游行的热闹场面,表现了民众兴奋、喜悦、激动的心情。“红流”写出了群众游行队伍的声势浩大。
追问:“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何特殊意义?
预设:这句话不仅仅指群众手中的灯笼火把照亮了北京城,更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摆脱了黑暗统治,获得了希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写好场面的方法,通过想象各个场面的具体场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三、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1. 大典的场面深深感染着你我,大典的盛况让亿万人民群众欣喜若狂。我们感受到了大典那激动喜庆的气氛,感受到了毛主席那伟大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5到15段,圈画出文中直接描写毛泽东主席的语句。
预设:
第5段:毛主席出现在主席台上
第6段: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第8段:毛主席按动电钮升国旗
第10段:毛主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第12段:毛主席向空军挥手
第14段:毛主席向群众挥手,高呼“人民万岁”、“同志们万岁”
2. 把这些描写毛主席的语句和描写群众的语句结合来看,你觉得文章在描写场面时有着怎样的特点?
预设:文章集中写了毛主席的言行和群众的反应。毛主席就是这个场面的点,典型的言行突出了伟人形象,人民群众就是场面描写中的面,既突出了场面的宏大,又烘托了毛主席的伟大形象,这就是“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描写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场面描写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人民对领袖的热爱与拥护,感受开国大典时群众激动、兴奋的心情。
四、课堂反馈
师: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课文描述了新中国成立时开国大典的盛况及开国大典的伟大意义,赞颂了人民解放军的威武雄壮,反映了人民无限热爱毛主席和欢庆新中国诞生、当家做主人的兴奋心情。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深刻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激情。
五、布置作业
结合文章场面描写方法的学习,描写一段国庆70周年阅兵式的盛大场面,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勾画整体和刻画局部来描写场面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写作训练中。
六、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会前:与会人员、广场布置、群众入场
典礼:开始─→宣布新中国成立─→升国旗─→宣读政府公告
阅兵式
群众游行
局部——整体
点——面
反思:这堂课中,朗读指导没有体现层次性。在学习课文的重点段,必须要充分地学生多形式、多层次的朗读与评价,才能体会首都人民的兴奋、激动、自豪的心情,这些离不开教师的指朗读指导。“细节决定成败”,是我上课后得到的教训。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只有关注课堂细节,生成才能别样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