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理解本文既有个体形象的刻画又有整体群像的描摹的特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感受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既有个体形象的刻画又有整体群像的描摹的特点,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教学难点:
感受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激发情感
1941年的秋季,河北省易县有一座地势险峻的狼牙山上发生了一个可歌可泣的抗战故事。(出示狼牙山图片)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这个抗敌故事。(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设计意图:用图片引出课文的主人公,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交流预习单第2题,依战斗过程的几个阶段及战斗的场所划分。结合预习题1就全文小节数,进行正误(全文7小节)【第6小节结尾是冒号,为句内点号,表示语段中提示下文或总结上文的停顿】
预设:接受任务 痛击敌人 引上绝路 顶峰歼敌 跳下悬崖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学生发言内容、点拨学习方法;强调之所以要“分层划段”,是为了在学习叙事类文章时,有利于发现和捕捉有关“事情变化”和“人物活动”的“重要节点”及“关键语句”。
三、品读课文,感受形象
1. 教师指导下细读§1,思考:七连六班五个战士,接受了什么样的“任务”,在什么“情况”下接受这个任务的。(提示:战场敌我双方的力量,战局的状况等)
2. 用阅读§1的咬文嚼字方法,研读§2段
①学生默读思考:六班五个战士在这样极艰险的情况下,接受了这样极艰难的任务,他们在什么场所、又是怎样(怎样思考、怎样行动)来完成这个任务的。 Comment by 项文慧: 问题需要简化,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
【关注“为了拖住”“引上狼牙山”“利用有利地形”】
3. 初知“场面”及“场面描写”的作用
①以§2为例,释“场面”——人(为完成特定任务)、在特定环境中、有特定的活动
【五个战士,为了“拖住敌人”,利用地形,与敌战斗;先总写群像,再分写个人】
②点明 “场面描写”的核心作用是写出人的特点。
作者在写狼牙山五壮士接受任务,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绝路,英勇跳崖的故事时,既刻画了五壮士的群像,又刻画了五位壮士的个体形象。
预设: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第2段描写马宝玉时,重点抓住马宝玉作为指挥所具有的沉着、果敢的心理素质进行描摹;描写副班长葛振林时,重点强调了他开枪怒吼、英勇无畏的形象;刻画战士宋学义时,重点表现宋学义所具有的丰富的战斗经验;描写胡德林和胡福才两名小战士时,主要表现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战斗作风。(动作、肖像描写) Comment by 项文慧: 这一段强调点面结合,要细化来讲。为后文的场面描写做铺垫。
4. 课文中,还写了几个战斗的“场面”?逐一解说各个场面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环境中、为完成什么任务,怎样“活动”的)?
(一)个体形象描写 Comment by 项文慧: 以马宝玉为主,其他人的个体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二自然段,那么这里可以提示学生以马宝玉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
快速浏览课文,划出对五战士(壮士)个人的描写,并分享交流。
我找到第__段中对______(哪位战士)形象的描写,(……),从这句话中的_______(哪个字、词、短语),我感受到他是一个_______的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一个“走”字斩钉截铁,充分表现了马宝玉的英雄气概。(朗读时要语气坚定)(语言、动作描写)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大声喊道”、“拔”、“拧”、“用尽全身气力扔”这一系列动作体现了马宝玉的当机立断、有勇有谋、果敢勇毅、不畏强敌和对敌人的强烈仇恨。(语言、动作描写)(朗读时强调重点动词)
班长马宝玉激动的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砸碎:不把身外之物——战斗的武器留给敌人;纵身跳下:不把身体留给敌人。
体现了马宝玉宁死不屈的品质。(朗读时强调重点动词)
全班齐读§1和§3段后,请学生示范性朗读,教师点评并范读
【§1,注意“叙述”口吻,要“交代”清楚;第3句最后一个分句“把┉任务交给了六班”,要关注停顿合理、表意正确。§3,注意产生视象,人物动作、语言要有个性、交代清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在明白平实的叙述中,从字里行间去揣摩隐含的信息,点明场面描写的作用和特点。
四、设置疑问,留下悬念
这几个场面中,有同学在课前预习的质疑中关注到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五个战士”、“五位战士”、“五位壮士”,为什么在称呼上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或显或隐的“关键词语”,设置疑问,为下一课时的学习做铺垫。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捕捉“关键词语”,品读人物形象
1. 文章第2段说是“五个战士”、第3段说“五位战士”、第4段说“五位壮士”,为什么在称呼上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Comment by 项文慧: 注意拆分问题,一步步引导
预设:第2段中五名战士刚刚出场,接受了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只用“五个战士”。之后他们以五人面对大批敌人,有勇有谋,奋力杀敌,胜利完成掩护任务,所以作者在第3段用“五位战士”表达敬意。五位战士已经完成任务,原本可以追上大部队,但为了不让群众和连队主力受到损失,他们毅然选择了登上顶峰,选择了牺牲自己,所以作者在第4段中用“五位壮士”来表达对他们的勇气和品质的敬仰。
2. 人物群像描写
分小组讨论,选择最让你感动的一部分内容,说说你从中读出了壮士们怎样的英雄形象? Comment by 项文慧: 这个部分如果采取按几部分次序来回答,会限制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由回答即可,不影响分析人物形象。
预设:
“引上绝路”部分(第3段)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紧跟”,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勇敢。壮士们这一走,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和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展现出壮士们不怕牺牲、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英雄品质。
追问:“热血沸腾”:明知是绝路,死路一条,为何热血沸腾?
(热血沸腾,说明热情高涨,对班长的决定非常认同;抱着义无反顾的决心,抱定了舍生取义的决心。)
“顶峰歼敌”部分(第4、5段)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砸”字体现了战士们的力量大,“石头像雹子一样”不仅说明力量大,说明速度也非常快。表现出了战士们必胜的决心和对敌人的仇恨。(朗读时强调重点词语)
“跳下悬崖”部分(第6---9段)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屹立”一词表现出了壮士们坚定而不可动摇的形象。(出示课文图片)
“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等动作充分表现了战士们的勇敢无畏。
“跳”字表达了五壮士在祖国人民和个人生命之间,毅然地选择了前者,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爱人民的英雄气概。
追问:这里的“眺望”和“回头望望”都是在望,但两者的情感有何不同?
“眺望”是对群众和部队主力的深情远望,“回头望望”是对向上爬的敌人的轻蔑一望,二者构成对比,突出了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
教师总结:第6段先描摹了一幅狼牙山五壮士的群像图,之后通过对班长马宝玉的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他勇于牺牲的精神,最后又一次对战士们做了群像的描摹,有点有面,塑造了个体和群体的英雄形象。 Comment by 项文慧: 呼应“点面结合”
3. 同学们,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此时此刻,假若能再给他们一点点的时间,你认为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在敌人紧随其后的危急关头,战士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做选择,却在祖国人民和个人生命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前者,这种精神、这种气概,正是来自于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在那一刻,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生命绝响。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五壮士们深深的敬仰,一起读读这一段。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这声音气壮山河,狼牙山与五壮士融为了一体,山的险要给了壮士阻击敌人的机会,同时也呈现了昂扬英雄气概的舞台。追问:从这声音里,你能感受到五壮士怎样的情怀?
预设: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朗读时充满激情和豪情,请学生个别示范朗读后全班进行朗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关注“场面描写、”捕捉“关键词语”,通读深读全文。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把握文章不同段落中描写人物的语句,抓住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描写,理解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学习本文个体刻画和群像描摹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式。
二、引述资料,启迪感悟 Comment by 项文慧: 课堂没有使用
个人觉得这里的设计意图在前面的教学设计中已经达到
1. 由课文注1引述作者创作过程和标题的变化,简介五壮士的年龄生平,思考:五个普通的八路军战士,为何会有这样的壮举。
2. 由聂荣臻元帅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的题辞,思考:学习本文后,你认为这个题辞从内容到形式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解决?
附: 1959年3月,在狼牙山原先的“三烈士塔”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元帅题辞: 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 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
设计意图:通过引述材料,启迪学生充分理解和感悟五壮士舍生取义、宁死不屈的精神。
三、课堂反馈
师:“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带着一份感动,重温了七十多年前那难忘的一幕,你们有了怎样的收获呢?
预设:我们感受到了五位壮士们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在八年的抗战史上,无数像五壮士这样的革命烈士为了人民的安危、为了党的利益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留下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祖国和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们!我们更要珍惜现如今美好的生活,好好学习!
四、板书设计
狼牙山五壮士
沈重
反思: 1.过渡语干涩,过渡语在课堂多读衔接中非常重要,但有些环节的过渡语没有很好地陈述,仅仅使用了简单干涩的语言推进。
2.朗读不够,在学生朗读关做的还不够,要多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读透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