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卷(word版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卷(word版有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21:24: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
(总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男有分(fèn) 其名为鲲(kūn)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B.学学半(xuè) 讲信修睦(mù) 或尽粟一石(shí)
C.三重茅(chóng) 不知其旨(zhǐ) 才美不外见(xiàn)
D.长林梢(cháng) 教学相长(zhǎng) 大庇天下(bì)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弗学,不知其善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安求其能千里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B.虽有至道(虽然)
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其几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是鱼之乐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5.下面对句子中通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能自反也 反:通“返”,回归。
B.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D.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6.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出自《庄子》一书的内篇《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汇集了战国至秦汉间的儒家论著。儒家经典之一。
C.《马说》的作者韩愈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卖炭翁》是唐朝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比较【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8-10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飞(愤怒) B.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C.志怪者也(记录、记载 ) D.此亦飞之至也(极点)
8.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我酌油知之
D.彼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B.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C. 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斥鴳目光短浅。
D.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Ⅱ卷(共120分)
三、积累与运用(26分)
10.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11.默写。(8分)
①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诗经·子衿》)
②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④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
12.古诗词阅读(共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13.综合性学习.(4分)
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古诗归类】在“分门别类辑古诗”的活动中,同学们收录了一类古诗句,请你用偏正短语给这本诗集命名《_____________》。
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2)【归类成集】再编写一本主题为“古诗中的传统节日”的诗集,请选出符合诗集主题的三句诗,按一年中节日的先后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E.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名著阅读(3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困苦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谈谈这个人物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①《傅雷家书》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列两个文本按要求完成15-19题(17分)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5.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两段选文所写的事件。(2分)
16.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这些开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从写法的角度来赏析。)
17.甲、乙两选段都写了船速之快,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从其中一个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4分)
18.说说甲文中②—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20.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21.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4分)
三、写作。(65分)
23.应用文写作(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方旭的父亲身份给光明中学的领导写一封表扬信。(只写正文,不超过90字)
方旭,光明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一个月前因患急性肺炎住进了医院。这期间,他的同学,高远,每天放学后去方旭家为其补课,才使得方旭从容应对中考。
24.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时候的牛汉,把一半的语文课本送给乔元贞,是一种长大;小英子,硬着头皮去汇款,是一种长大;可爱的你,为刚刚下班回家的父母沏上一壶热茶,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为他人着想,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学会感恩回报....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
(总分:150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 )(3分)
A.男有分(fèn) 其名为鲲(kūn)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B.学学半(xuè) 讲信修睦(mù) 或尽粟一石(shí)
C.三重茅(chóng) 不知其旨(zhǐ) 才美不外见(xiàn)
D.长林梢(cháng) 教学相长(zhǎng) 大庇天下(bì)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关于字音,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多音字。B项错误,修改为:学学半(xiào)。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弗学,不知其善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C.安求其能千里也/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也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A项的“其”分别解释为:它的,指代“天之苍苍”中的“天”/指代道理;B项的“于”分别解释为:到/在;C项的“安”都解释为:怎么;D项的“之”分别解释为: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故人不独亲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
B.虽有至道(虽然)
C.秋天漠漠向昏黑(接近)
D.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
【答案】B
【解析】B.虽有至道 虽:即使。故选B
4.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不知其几千里也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
C.是鱼之乐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答案】A
【解析】要确定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A项中两个“其”都是“它”的意思。B:到;从。C:结构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表顺承;表转折。
5.下面对句子中通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后能自反也 反:通“返”,回归。
B.选贤与能 与:同“举”,推举。
C.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喂养。
D.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表现。
6.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冥有鱼》出自《庄子》一书的内篇《逍遥游》,庄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也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礼记》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汇集了战国至秦汉间的儒家论著。儒家经典之一。
C.《马说》的作者韩愈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诗人杜甫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之时,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的忧愤。《卖炭翁》是唐朝另一位诗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答案】B.
【解析】A.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D.表达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二、比较【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7-10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7.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怒而飞(愤怒) B.去以六月息者也(气息,这里指风)
C.志怪者也(记录、记载 ) D.此亦飞之至也(极点)
A【解析】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8. 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父利其然也
B.怒而飞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以我酌油知之
D.彼且奚适也 且父未尝语我也
C【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A.抑,或许/代词,指代方仲永 B. 连词,表修饰/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却”“但是” C. 用、凭、靠/用、凭、靠 D.将,将要/并且
9.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B.大鹏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大鹏有崇高理想,追求广大、高远、自由、无可束缚也无可企及的“逍遥游”。
C. 斥鴳不可能理解大鹏展翅高飞的理想境界,它们认为“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就是飞翔,不必像大鹏一样飞到九万里高空再飞翔。所以斥鴳目光短浅。
D. 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C【解析】C项“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表述有误,应是: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再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
Ⅱ卷(共120分)
三、积累与运用(26分)
10.把卷Ⅰ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②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穿越云层,背负青天。这样以后打算南飞,将要到南海去。
11.默写。(8分)
①_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 (《诗经·子衿》)
②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③______________,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④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⑤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
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之情的句子是:        
                。
【答案】①青青子佩 ②零落成泥碾作尘 ③浮云游子意 ④但余钟磬音 ⑤缥缈孤鸿影 ⑥教然后知困 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2.古诗词阅读(共5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主要内容及主旨情感的理解,D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3分)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卷”、“飞”、“渡”、“洒”、“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13.综合性学习.(4分)
学校开展“古诗苑漫步”活动,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1)【古诗归类】在“分门别类辑古诗”的活动中,同学们收录了一类古诗句,请你用偏正短语给这本诗集命名《_____________》。
A.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B.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2)【归类成集】再编写一本主题为“古诗中的传统节日”的诗集,请选出符合诗集主题的三句诗,按一年中节日的先后排列: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A.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B.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E.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4.名著阅读(3分)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难困苦的外部条件往往可以像打磨玉石一样磨砺人的意志,使之终有所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个人物,结合书中相关内容,谈谈这个人物是如何在艰难困苦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①《傅雷家书》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四、阅读理解。(32分)
(一)阅读下列两个文本按要求完成15-18题(17分)
【甲】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乙】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5.用四字短语分别概括两段选文所写的事件。(2分)
月夜行船 月下归航(意思相近即可)
16.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6分)
(1)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这些开船的动词有什么作用?)
这些动词既说明了小伙伴驾船技术高超、动作熟练、聪明能干,又体现了大家看戏心情的急切。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从写法的角度来赏析。)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灯火中的戏台比作仙山楼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戏台在灯光中时隐时现的朦胧美,与前文相照应,表达了“我”对社戏的向往和留恋。。
17.甲、乙两选段都写了船速之快,都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请从其中一个选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好处。(5分)
甲文示例:正面描写“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侧面描写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乙文示例:正面描写“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侧面描写“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不仅突出了船行之快和轻松愉悦的心情,丰富了文章内容,还使文章写法灵活生动,富有感染力。
18.说说甲文中②—④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写出了江南水乡夜景的清新,写出了行船之快,很好地烘托了“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这些描写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水乡的热爱眷恋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下列问题。(15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①云南省勐海县的贺开茶山上,有几个做茶的年轻人。茶山听起来很美好,待起来可不好受:远离了都市的繁华,朋友圈就那么几个人,洗个澡、看个电影、吃顿料理都不太方便。虽说是为了创业,怎么能待得住?有个做茶的年轻人杨景润这样回答: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26岁的崔亚蕾说得更简单:静下来就好了。
②静,就是潜下心来,保持安静。有些年轻人缺乏安静的耐心,一味追求高频率、快节奏的生活,一静下来就不习惯,觉得无聊。譬如酒和茶,他们更爱酒的热烈刺激,较少去品茶中滋味。遇事急躁,做事浮躁,还没想好要干什么、怎么干好,就急吼吼做方案拿计划,一旦遭遇挫折,又不知如何是好。又或者“这山看着那山高”,职业规划变了又变,跳槽成了家常便饭。有些年轻人想当然以为动比静好,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于是整日忙于交朋友,参加酒场聚会,钻研“成功学”,寻找成功的“终南捷径”,希望一蹴而就。
③静的好处很多。《大学》里说:“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诸葛亮告诫过我们:“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显然,安静也是一种“能量”,甚至是一种很强大的“能量”。为了让自己安静下来,曾国藩给自己定了“静坐”的“日课”:每天不管在家还是外出,总要独坐两小时。
④安静是一种能量,安静的人更自省,做事更专注,收获也会更大。云南保山原地委书记杨善洲,退休后“自找苦吃”,带领林场职工绿化荒山,20余年造林5万多亩。来访的记者问他,那么艰苦怎么待得住?老书记笑答,山上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应该只有内心强大的人,才能忍受得住如此寂寥漫长的精神考验,并把它转化为郁郁葱葱的“精神绿洲”吧。
⑤培养“静能量”,要学会追求安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安静并非召之即来,要想静下来,须下一番修炼功夫。让自己“静下来”的法子挺多,古人说“唯读书可以变化气质”,读读书,钓钓鱼,下下棋,练练书法,只要有心,无论哪种,久久为功形成习惯,心沉下去,“静”的境界就升上来了!
⑥培养“静能量”,还要学会享受安静,于安静中汲取养分。当你烦躁不安、百无聊赖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想要什么,适合做什么;当你遭遇挫折、心灰意冷时,不妨静下来,想想自己做错了什么,失败了又如何;当你小有成就、志得意满时,不妨静下来,想想初衷是什么,得到的算什么。
⑦培养“静能量”,当然不一定要去茶山等偏远的地方“修行”,只要心无旁骛,处处可以历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青年像初升的太阳,自然是朝气蓬勃的。不过,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9.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20.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4分)
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引用《大学》的内容,诸葛亮的告诫,曾国藩的事例,论证了“静的好处很多”的观点,从而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
21.请为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示例一:闻一多潜心研究目不窥园,写出《唐诗杂论》。
示例二:司马迁遭受宫刑在狱中依然静下心来完成《史记》。
评分标准:(2分)。示例列举恰当能证明观点即可。
22.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自己的“静能量”。 (4分)
评分标准:(2分)开放性试题,能结合自身谈出感受,语言简洁即可。
三、写作。(65分)
23.应用文写作(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以方旭的父亲身份给光明中学的领导写一封表扬信。(只写正文,不超过90字)
方旭,光明中学初三(1)班的学生,一个月前因患急性肺炎住进了医院。这期间,他的同学,高远,每天放学后去方旭家为其补课,才使得方旭从容应对中考。
表扬信 尊敬的校领导: 我的孩子方旭就读于贵校初三(1)班,一个月前因病住院,耽误了功课,我们焦急万分。正在这时,高远同学每天为他补课直到他康复。他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希望贵校在全校给予表扬。 方旭的父亲××× ×年×月×日
24.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小时候的牛汉,把一半的语文课本送给乔元贞,是一种长大;小英子,硬着头皮去汇款,是一种长大;可爱的你,为刚刚下班回家的父母沏上一壶热茶,是一种长大……长大意味着学会为他人着想,长大意味着学会承担责任,长大意味着学会感恩回报....
请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范文:
那一刻,我长大了
正午的阳光懒洋洋地投射在地上,将屋子里仅存的一丝潮湿一扫而光。我舒服地眯着眼,静静地沐浴着阳光。
我听到轻轻的脚步声慢慢移近,我睁开眼睛,哦,是奶奶。她小心翼翼地靠近窗边,生怕打扰了我的休憩。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她的脸上,小到每一个毛孔,都在闪闪发光。她脸上的细纹就像是树叶上条条清晰可辨的纹路,反而显得更好看了。
只见奶奶一手拿着一根针,一手拿着根线,凑着脸,颤巍巍地找着针眼。在我看,那根针银亮亮的,针眼别提有多好找了。可奶奶的手抖得实在厉害,几次三番地对眼,也穿不过去,看得我干着急。
几次失利后,奶奶仍不罢休,她不断地把手伸进嘴里沾沾口水,捻了捻那根已经起了毛的线,然后再去对针眼。我感觉奶奶的口水都快沾完了,但还是没有穿好线。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笑着说:“奶奶还是我吧!"奶奶一惊,稍稍有些犹豫,可还是乖乖地把针线递了过。我拿起针线,瞄准针眼,麻利地一穿,一气呵成。我得意地向奶奶炫耀着成果:“奶奶,我厉害吧 "奶奶赞许地点了点头:“是啊,我孙女最棒了!”她笑得很开心,胜过此时的阳光。殊不知,她脸上一闪而过的失落我尽收眼底。
她似乎是在解嘲:“人老了,到底是不中用了穿个线都要人帮忙,以前挑灯纳鞋底都轻而易举。"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奶奶说的一字一句,都像一根针一样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是啊。奶奶老了。我一直以为奶奶还如我出生时那般年轻,还像小时候带我时那般硬朗,可是,奶奶的腰背已经从挺直变得佝偻,乌黑秀丽的头发也变得花白,奶奶老了。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我知道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奶奶也不再是年轻的模样。如今,奶奶需要我的关心和陪伴。我要一直陪伴着奶奶,让她知道她不是孤单一人。
阳光下,我想要牢牢地抓住奶奶的手,自此永不分开,让奶奶有所依靠。真的,我长大了。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