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6.2《再别康桥》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6 23: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再别康桥》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自由诗(新诗)的特点。
2.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3.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重点难点】
1.鉴赏诗歌凝练的语言特色,体会其所表达的情感。
2.赏析意象及其作用,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习流程】
一、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
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以上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挽联。“两卷新诗”指的是《猛虎集》和《志摩的诗》,而“九点齐烟”则指的是徐志摩发生意外的地点。今天,让我们来了解这位挽联的哀悼对象:诗人徐志摩,以及他的作品《再别康桥》。
二、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1.徐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
现代散文家。主要著作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1897年生于浙江海宁一个富足的家庭,是家中独子,原名徐章垿。因为小的时候,有一名叫志恢的和尚,替他摩过头并预言“此人将来必成大器”,改名徐志摩。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徐志摩
2.林徽因
中国著名女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建筑师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其《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林徽因,中国第一位女性建 筑学家, 作 家。被胡适誉为“中国第一才女”。她的感情世 界里有三个男 人 :一个是丈夫梁 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她的文学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梁思成,建筑学家,梁启超的儿子。
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中国建筑史》。
3.陆小曼
(1903年11月7日-1965年4月3日),名眉,别名小眉、小龙,江苏常州人,近代女画家 。陆小曼擅长戏剧,曾与徐志摩合作创作五幕话剧《卞昆冈》。她还谙昆曲,也能演皮黄,写得一手好文章,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和扎实的文字修饰能力。因与徐志摩的婚恋而成为著名近代人物。1965年4月3日于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62岁。
(二)康桥背景
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0年徐志摩远涉重洋,从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优闲自在。富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曾动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而徐志摩跟康桥的缘分,远不仅如此。
1922年,第一次离开康桥,写下长诗
《再会吧,康桥》
1926年,再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我所知道的康桥》
1928,第三次也是告别的一次,留下诗
《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其实是徐志摩留给康桥的告别礼。
三、阅读课文
(1)河畔(pàn)       (2)荡漾(yànɡ)
(3)青荇(xìnɡ) (4)榆荫(yú)
(5)浮藻(zǎo) (6)沉淀(diàn)
(7)长篙(ɡāo) (8)漫溯(sù)
(9)斑斓(bān)(lán) (10)笙箫(shēnɡ)(xiāo)
四、文本探究
作者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式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第一幕人物众多,按照事件,梳理核心人物。
1、整首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
再见康桥却要离别时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之情。
2、作者描写了哪些独具特色的意象?
云彩、金柳、青荇、潭水
3、这首诗送别的对象是谁?
康桥——剑桥大学,开启诗人心灵的地方。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短短的四行诗中就有三个“轻轻的”,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诗的开头有意连用了三个“轻轻的”,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
“云彩”也就是本诗的第一个意象。一般来说,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另外,诗人连康桥上空的一朵浮云都要告别,可见他对康桥的不舍和眷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简要分析这一节中有哪些意象?
这一节的意象是“金柳”。“柳”在古代的离别诗中经常出现,因“柳”与“留”谐音,通常用来表达惜别之情。可见,以“柳”为意象,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诗人运用暗喻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既娇羞默默,又光彩照人,诗人眼中的康河,就像是他心中的新娘,神秘、华美,撩拨着诗人的情感,吸引着诗人渐渐走进她,赞美她。
本节诗通过写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如痴如狂的爱。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招摇”一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水草随微波起伏的轻盈之态,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得以显现了。
“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之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
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眷恋,愿意永远流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
本来很一般的景物为什么会在诗人的眼里变得如此美好?因为这些景物上寄予着作者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柳草本无情,有情的是诗人。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在这节中,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并作简要分析。
暗喻。
将“榆阴下的一潭”比作了“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成了“彩虹似的梦”。其中“榆阴下的一潭”是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夏天走在绿荫大道上,阳光从校叶的缝隙中倾泻而下,星星点点,丝丝缕缕,如同幻境;而当它照到水面上,因为反射和折射,就会五彩斑斓,恰似天上的彩虹。何况康桥是诗人曾经游学的地方,这里有着诗人逝去的年华,有着诗人曾经的梦想,还有着他那欲说还休的爱情。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诗人为什么要“放歌”?但最终诗人“放歌”了吗?是什么使得诗人的情感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别康桥。想象自己撑着一杆长篙泛舟到青草更青处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眼前的美景和内心的欢喜幻化成梦一般的境界,达到了喜悦的极点,禁不住想要放歌。
没有,是离别之情,让昔日车水马龙、夏虫鸣叫的康桥也沉默了。而“我”更不愿惊扰心爱的康桥,只能默默感伤,悄悄作别。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第六节,乐极生悲,思路急转,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就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愁重重,情绪顿时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往日欢愉的康桥也无语了,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归于寂然,将诗人的离愁推到了极点。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言胜过千万语呀!
怎样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悄悄无声,笙箫有声,这是一对矛盾,但在作者这里却达成了统一。诗人内心一定翻滚如大海,但是离别愁绪压倒了一切,所以笙箫的离别曲只能在心中回荡。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第七节,与开头回环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云彩本是不能带走的,诗人却用夸张的手法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加上两个“悄悄”表露诗人不愿掠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至此,将诗人对康桥“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悄悄”、“轻轻”中表现了出来,同时写出了“伤离别”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之感。
1.第一节中三个 轻轻的”和最后一节两个“悄悄的”有何用意?
(1)实写诗人轻轻来到和悄悄离开康桥时的情景,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表面上显得酒脱飘逸,实际上蕴含着对康桥依依不舍的淡淡忧愁。
(2)诗人用与情人缠锦惜别的心情和笔调与康桥道别,他唯恐惊破心中之梦,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轻柔的叹息般的韵律与依依别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五、特点赏析
新月派三美
绘画美: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
音乐美: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
名家点评
陈伟农:《再别康桥》一个不可缺少的魅力在于它的音乐美!
章景曙:(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河相识相恋后,他期盼着能生活在一起,不料当他和张幼仪离婚后,林徽因却突然回国和梁思成结婚,一向有绅士风度的诗人,只能将往昔生活的甜蜜回忆,通过诗歌委婉而又含蓄地表达。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诗中的很多地方都有暗示。比如“夕阳中的新娘”,这作为美好生活象征的新娘,就有林徽因的影子;寻梦中的“梦”,是指两人当年在康河感情交流的梦,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则暗含了不浅的感情记忆,只能暗藏在心里,独自享受。
霍秀全:《再别康桥》就是徐志摩一生追求“爱,自由,美”的理想的具体反映。诗中理想主义的情感表白是分为两个层次的,一是对往昔剑桥留学生活的回忆,二是对当年爱情挫折的追述。
课外拓展
徐志摩写下再别康桥时使用的是英文,后由人译成中文
《再别康桥》一诗,我们读到的是离情,但给我们启示的却是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里,世俗的砂轮把我们的情感世界打磨得渐渐粗疏、冷漠时,我们更需要这一类清新、真纯的文字来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而使我们学会感动,让生活充满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