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10.1《兰亭集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6 23:57: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美”之乐与生死之悲的交响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归纳文中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引导学生概括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让学生体会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并尝试探索生活的意义以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教学重点:概括作者笔下景物的特点,理清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并尝试探索生活的意义以及认识生命的价值。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每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在大自然中,不仅可以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一代书圣王羲之也为我们留下了他对人生哲理执着探索的踪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以“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的佳作《兰亭集序》。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读过课文,你从课文中发现了哪些能够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
提示:“信可乐也!”“岂不痛哉!”“悲夫!”小结: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的变化,感情起伏,情真意切。
品读课文,探究文本
兰亭之乐
(1)问题:王实甫的《西厢记》里曾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如今也是四美俱全,足可乐也。请同学自读课文,找出本文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体会作者“信可乐也”的感受。(用原文语句回答)
提示:
①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②美景:“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③赏心:“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有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④乐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2)问题:王国维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
提示:
①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②白居易的《忆江南》写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问题:王羲之笔下的江南春光与大家所说到的江南春光有什么不同呢?
提示:丘迟、白居易等人笔下的春光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具有明艳之美;而王羲之笔下的春光却超凡脱俗、尽显素淡,具有素雅之美。
生死之叹
(1)问题:王羲之这个人,即使在他最快乐的时候,也会有悲情款款袭来。他为何而悲呢?(用原文语句回答)
提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时人“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而悲。)
问题: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改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是否可以?
提示:不可以。“固”取本来之意,王羲之说我本来就知道“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是不真实的,是妄造的,足以说明在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应该有许多人不认为死生不同,也可以说那些人都持有庄子齐生死的观点。他们把生和死看得很虚无、很超脱,可是这种生死观在王羲之看来是虚假可笑的。
问题:当时的人们为什么会有齐生死的想法呢?
提示:王羲之生活在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为动荡的时代,司马氏和曹氏争夺政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民不聊生。文人们不仅无法施展才华,而且时时担忧性命安全,“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他们崇尚老庄哲学,用清谈、饮酒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从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以“一死生,齐彭殇”的生死观来自我安慰。王羲之的“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问题:通过王羲之对庄子齐生死的观点的批判,体现了王羲之怎样的生死观?
提示: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绝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过渡:既然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在文章开头的“信可乐也”的确是发自他内心深处的感叹。
人生之慨
兰亭雅会,虽快乐,但终有期限。事物有生就有灭,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不是主观所能左右的,只能说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由此说来,生命是何其宝贵! 至此,作者顺理成章地提出了他的观点:“死生亦大矣。”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慨叹:“岂不痛哉!”这个“痛”字凝聚了他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他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愉悦——“信可乐也”;又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
讨论:“悲”与“痛”是一样的情感吗?
提示:不一样。“痛”是个体之痛,自痛、自悼、自怜;而“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是由己悲人的,更加深刻。
思考:文章最后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王羲之的文章,应该算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请谈谈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提示:
作者“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除了记叙兰亭集会的盛况,还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族的消极思想情绪,而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作者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
生和死是两回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百种,死有百样。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总结
兰亭盛会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人生总是不免有失意伴随,能在失意的生活中找出诗意来,这就是王羲之的睿智之处。观照现实人生,回首萧瑟处,我们如能吟出“也无风雨也无晴”之类的诗句,也就无愧于诗意的栖居。
作业布置
请将本文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作比较阅读。
阅读提示:
从标题看,《兰亭集序》《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都属于什么文体?
请罗列出《兰亭集序》与《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所叙之事及一些细节的相似之处。(引用两文中的原句)
两文在语言表达和思想内容上各有什么异同?请用自己的话做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