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端午粽》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端午粽》教案(共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08:3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端午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课文语言比较形象,比如对粽子样子、味道的描写中分别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可以归类积累,同时在学习叠词的基础上2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长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现,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要加强对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读好长句子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借助图片、加一加,联系生活等方式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2个偏旁;会写“午 米 节 分”4个字。
学习课文第一段,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识字、写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难点: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端”“粽”两个生字
开门见山,导入课题。认识“端”和“粽”两个字,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并且知道立和米做偏旁时最后一笔发生的变化,通过“看偏旁,知字义”了解米字旁表示和米等粮食有关。
(二)初读课文,扫清识字障碍
1.学生自主标出自然段,老师引领核对。
2.老师范读课文。
3.学生自己练读。
4.用“六步识字法”来识记生字:
借助拼音读。注意“总”是后鼻音,“肉”是翘舌音。
去掉拼音读词语。
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条上的生字:借助同一偏旁“心字底”记住“念”和“总”;通过象形文字,记住“带”,通过看图记住三个和食物有关的字“米 豆 分”;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间 分 据”。其他生字请同学们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识记。
给生字组词,换语境去识记。
通过游戏巩固识字。
把生字送回课文中,通过读文,夯实在具体语境下识字效果。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1.感受: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家人团圆是我们传统节日的重要意义。这个时候,外婆最盼望的就是阖家团聚。
2.老师范读,通过重读“一到”“总会”“盼着”,让孩子体会外婆对节日的期盼,以及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3.为下节课学习做铺垫:那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味道如何?端午节又有什么来历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学写生字
学写“米 午 节 分”四个字。
午字:注意上横短,下横长,第二个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
米字要写的左右对称,横在横中线上,竖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节字要写的上宽下窄,上扁下长,草字头的长横要写平,横折钩在横中线上起笔,折钩稍稍向左斜,长度适中,竖要写直。
分:上下高矮差不多,上面的“八”稍微宽一些,撇捺要舒展,撇伸到左下格,捺不能超过横中线。刀字方当中,先写横折钩,再写撇。
(五)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13个生字,认识了立字旁和米字旁两个偏旁,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会写了四个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再来一起学习吧。谢谢同学们,再见。
四、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立字旁
米字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节课学过的13个生字,会写“叶,真,豆”三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词语连续和停顿线等方法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词语连续和停顿线等方法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
难点: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感受文中浓浓的亲情,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认读生字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课《端午粽》。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十三个生字。你还认识它们吗?自己读读看吧。
(二)学习课文,读好长句子
1.出示长句子,请学生试着读一读:“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2.看图,认识“箬叶”“糯米”
3.找出“叠词”,通过两组词的对比读,感受叠词的好处——读起来好听,颜色更美更浓。
青青的 白白的 红红的
青的 白的 红的
4.结合书上插图,读短语:青青的箬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指导读:“的”字读得轻短些。强调后,再引领学生读。
5.引领学生再读:再来看这句话,粽子是用什么包的?里面裹着什么?中间有什么?跟老师一起看。
6.总结读好这句长句子的方法:这句话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来写粽子的。把含有的字的短语读好了,朗读起来就让人感觉节奏分明,让人听了很舒服。
7.镂空读:粽子是用____________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_,中间有一颗_________。
8.借助停顿符号读:这么漂亮的粽子,味道如何?作者喜欢吃吗?我们来读一读。
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你能像这样色香味俱全地介绍一种你自己喜欢的食物吗?
品读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觉得外婆包的红枣粽子十分好吃。不过,外婆只做了一种粽子吗?
引导学生读: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棕。  
10.“除了……还有……”写出了粽子的花样繁多。
11.这么好吃的粽子,作者吃的开心吗?从哪个词语看的出来?(美滋滋地)那我们也借助停顿符号美滋滋地来读读这句话吧,也把端午节吃粽子的喜悦分享给更多的人吧。读: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
(三)了解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吗要吃粽子吗?是啊,课文的第四段告诉我们,吃粽子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积极主张楚国联合齐国,抗击秦国,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而被罢了官,发配到很远的地方。楚国快要灭亡时,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投汨罗江自杀。
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蟹鳖吃屈原的尸体,就忘奖励投食物。年复一年,人们为了投奔屈原,每逢端午节这天,使用竹叶把糯米饭包起来,做成菱角形的尖角粽子,划着龙船到汨罗江,投到江里祭祀屈原。这就是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来历。
这看似小小的端午粽,不仅寄托着外婆对亲人的爱,对家人团圆的期盼,还寄托着我们中国人对爱国诗人屈原世世代代的敬仰和纪念,这真是物小情深啊。
(四)学写生字
学写:叶 真 豆 三个字
叶要写的左窄右宽,左边的口要写在横中线上面,右边的横对准口的中间,不要太长,最后一笔竖要直。
真:上下两部分较窄,而中间部分则较宽,上面的十和下面的八要写得遍,八最后一笔变成点。长横要写平。
豆:上窄下宽,中间的口应该写在横中线上面,最后一笔长横要写平,写舒展。
(五)总结:
同学们,对于本课学习,你完成了自主学习单,观看了微课,完成了测试题,这些内容你都掌握了吗?学习之后,你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呢?请写在“自主学习单”下面的横线上。等回到学校后,问问老师或同学,解决这些问题。
四、板书设计
10端午粽
青青的
白白的 叠词
红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