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第22课 课题:《登上地球之巅》
主备人:仝梅 复备人:范连镇
课标与教材分析: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初中阶段阅读记叙文达到的能力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登上地球之巅》是郭超人写的一篇新闻报道。作者作为当年的随队记者,真实的纪录了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历尽千辛万险第一次从珠峰北坡登上地球之巅的经过。课文节选的是王富洲等四名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感人事迹。读这篇真实而又充满传奇色彩的报道,我们不能不为英雄们的精神而感动,不能不为英雄们的人格而震撼!登山英雄们勇于探险的精神、敢于奉献的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的绝好教材。而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使这篇报道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情分析
学生已知: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学生想知的: 如何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搜集珠峰的图片和有关知识素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砭骨、履践、崔巍、养精蓄锐、齐心协力、勇往直前”等词语。
2、丰富有关珠穆朗玛峰的地理知识。
3、了解人类征服珠峰的探险知识。
过程与方法:
1、练习快速默读法,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2、理解文章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方法。
3、体会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登山队员不怕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集体协作精神,激励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培养敢于探险的勇气。
教学重点
重点:1、快速默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2、通过阅读,感悟登山英雄的伟大精神和优秀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挑战、勇于探索的精神
1、快速阅读并简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解课文叙事详略有致,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法。
教学难点
难点:揣摩重点语句,体会环景描写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节选自长篇通讯《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课文记叙了中国登山健儿突击顶峰的经过。教学中指导学生自主快速阅读,抓住课文主要信息,并简洁概括内容要点,体会团结协作的情操美。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给以必要的点拨,如课文叙事的详略安排和描写自然环境语句的作用,鼓励学生合作探究,体悟人物精神风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法及媒体使用
1.情景设置法:充分发挥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融入于课文之中,体验登峰的艰难。
2.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理解登山队员的艰辛。
3.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并能快速掌握文章主要情节
4.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媒体: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高度为8848、13米的全球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吸引着全世界勇敢者的目光。自1953年5月29日新西兰人埃德蒙德·希拉克和夏尔巴人坦曾·诺盖伊站在白雪皑皑的山顶上,向全世界证明人类可以超越自我极限,在高耸入天之处生存后,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于1960年5月25日从珠峰北坡成功登顶的壮举,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当时随登山队采访的郭超人记者在他的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记录了这一经典的历史时刻。今天,我们将重温征服珠峰那段往事,体会昔日英雄征服自然的毅力和勇气。
板书文题、作者)
了解珠峰:观赏图片;珠穆朗玛峰简介及介绍背景: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文意。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1、注音:
峰巅(diān)砭骨(biān)崔巍(cuī wēi)滞留(zhì) 窒息(zhì) 匍匐(pú fú
2、速读课文,把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划分成几个阶段,在原文中标记出来。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几个阶段。
①登山队出发。 ②刘连满甘作人梯,帮助其他队员登上第二台阶。
③黑夜中,由于缺氧,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的速度奔向顶峰。
④处于半昏迷状态的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将氧气留给他人,并写下了感人的短信。
⑤三位登山队员果断抛弃空氧气筒,开创人类历史上的无氧攀登。
⑥完成由北路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壮举。
三、问题探究:
①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靠什么力量取得的?②登顶过程中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三大困难?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③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④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请举例说明。
①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②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③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散。”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等。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④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 1924 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四、复述课文
朗读感人的描写语段,复述课文,每人复述一个阶段
五、体验与反思
创新支点:
1、从这些感人的情节中,你看到了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表现出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结合斯科特等人的壮举,谈谈你的体会。
团队协作精神、个人牺牲精神、坚强的意志
2、找出你认为精彩的景物描写,体会一下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六、布置作业:
A层:抄写生字词。
B层:中国登山队员表现了强烈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伟大的悲剧》中的奥茨写一篇心得体会。
附录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
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我们不得不停下来。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
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主备人:仲宫镇中心中学 仝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