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阶段测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05:4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阶段测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上古神话中,有一支西北大荒神话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叛神的形象。这里有偷了天帝的“息壤”跑到人间治水的鲧,他后被天帝派出的火神祝融杀于羽郊,神话说他化为黄熊而入于羽渊。这个叛神有点近于希腊神话中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不过有书说他不服尧让位于舜而率众造反。这里有人面蛇身而朱发的水神共工,他与火神祝融交战,不胜而怒,头触不周之山,把支撑天地的天柱撞倒,所以才有女娲炼石补天,积灰理水。这里有敢和黄帝争战的刑天,失败后,被黄帝砍下脑袋。断头的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拿着干戚作战。
在叛神的诸神中间,以环绕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神话说当尧之时,天上十日并出,草木不生,民无所食。后羿原是天神,奉帝命而降大地,以箭射落九日……后来他爱上洛水之神宓妃,射瞎宓妃丈夫河伯的左眼,被河伯上诉于天帝,这时的后羿已是叛神之神了。成为叛神的后羿不能自由上达天都,他西上昆仑取得不死之药,但是不死药带给后羿另一个更大的悲剧:他的妻子嫦娥因为不死的诱惑背叛了他,偷吃不死之药,飞身入月。后羿最后死在他最心爱的学生逢蒙的桃木杖下。逢蒙认为天下能胜过自己的唯有老师后羿,所以设下埋伏,杀了后羿。叛神、叛情、叛师,古代后羿的神话是由叛逆而组成的悲剧。
古代神话中的诗情、悲剧、叛逆,构成了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人文意境,存在于后世无数中国人的思想之中,个体自我的成长使它已不再浮现神话所含有的原初隐喻和象征,它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文意义。
在这种人文特性的笼罩下,这种叛逆思想在文学上一般衍化为两支系统。一支是作为“士”的知识阶层的情感流露,大都体现为诗词创作常以“佯狂”的形象出现,流露出一种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而在具体的文化规约下,这种倾向又大都有“隐者”的因素,回归自然是这批人所共同具有的美学理想。另一支主要体现了市民精神,尤其是进入明代以后,这种市民精神又主要以爱情婚姻的题材出现,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许仙与白娘子的民间传说等。
当然,这只是一般而言,“士”的文化与市民文化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之中,清代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融合了当时中国的各种思想精神,其流露出的叛逆精神就很难用某一简单的概念加以框定。
这种人文意义的逐步加强,固然明确了文学的特指内涵,但随着知性原理在思想方法上占统治地位,所观照出的世界也逐渐演化为一个价值的世界、一个有序的世界、一个善恶可辨的世界。这在美学上,反而丧失了神话所体现出的那种原初的混沌与无序,那种更有审美意义的叛逆悲剧。
在美学上,比较接近于神话的,有古典小说《封神演义》。其中哪吒“剜肠剔骨,还骨肉于父母”,除了表示“好汉做事好汉当”外,还意味着对亲情的割舍,在当时的道德文化中,确是一种大胆的叛逆。最富悲剧意味的还是纣王的儿子殷效,殷效的母亲因纣王而死,要报母仇就必须杀父,可是他又是殷王的太子,如果要维护殷商的江山,就必须助父抗周。结果终于叛师,违背了答应师父的诺言而抗周,最后惨死在太极图中。这幕悲剧展现出一种人的不可选择的叛逆结果,应该说具有极为震撼人心的美学力量。
神话是集合了许多无意识活动的群体思想,具有人类更多的普遍性。后世的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则呈现出它的特指涵义,因为文明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社会要求代替了人的自然情欲,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下,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那种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摘编自蔡翔《叛神世界》)
材料二:
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持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惟神话虽生文章,而诗人则为神话之仇敌,盖当歌颂记叙之际,每不免有所粉饰,失其本来,是以神话虽托诗歌以光大,以存留,然亦因之而改易,而销歇也。如天地开辟之说,在中国所留遗者,已设想较高,而初民之本色不可见,即其例矣。
(摘编自鲁迅《神话与传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古西北大荒神话系统提供了鲧、共工、后羿等众多叛神形象,尤以后羿的神话最有叛逆的特色。
B.“士”阶层“佯狂”的形象及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情绪,是神话叛逆思想在文学衍化的分支之一。
C.《红楼梦》一书是神话叛逆思想衍化的两支系统不断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流露的叛逆精神比较复杂。
D.在鲁迅看来,神话是先祖面对天地变异不常的诸多现象,无力解释又试图解释而诞生的,它也成为文学源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西方神话具有相通性,偷天帝“息壤”而被杀的鲧和盗火的普罗米修斯这两位叛神,精神上如出一辙。
B.士阶层的“狂”“隐”所流露的情感,与进入明代以后市民阶层对婚姻爱情的追求相比,更具叛逆性。
C.《封神演义》中股效的结局之所以呈现出震撼人的美学力量,是因为他违背诺言抗周惨死在太极图中。
D.随着社会的价值判断逐步加强,在知性原理的分割之下,后世文学逐步丧失了神话所具有的原初的隐喻和象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人物形象不能体现叛逆思想的一项是(3分)
A.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刘伶醉酒放旷。
B.阮籍驾车狂奔,至无路可走时痛哭而还。
C.《琵琶行》中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
D.故事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双双化蝶。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两则材料都涉及了神话与文学的关系,试比较两则材料在这一问题认识上的异同。(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嘱 咐
孙犁
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的白布封鞋,知道父亲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她好像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可没有想叫你回来,那时日本人在村边。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跳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时,轻轻用竿子一点,冰床就飞起来,像离开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娩:“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梁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1946年,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一个“你”字,生动再现出水生见到多年未见的妻子后既高兴又木讷,不知道从何说起的真实情景。
B.呆望着睡着了的孩子的脸,回忆着在孩子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的一番话,这些内容展现出女人独自支撑家庭的艰辛。
C.小说写女人撑冰床送丈夫上路,水生说“慢些”,表现出水生希望能走慢些,与妻子女儿再多相聚片刻的心理。
D.小说通过间接描写,呈现出水生爹生前的嘱咐,塑造了一位理解革命、支持亲人投身革命、深明大义的老人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故事高潮围绕“嘱咐”展开,“嘱咐”也凸显了根据地人民、亲人间的互相理解支持、同仇敌忾的精神。
B:小说情节曲折离奇,跌宕起伏,在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中,表现出了主人公情感的起伏变化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C.小说描写了冰床在水淀上飞行和太阳光冲开浓雾的场景,不仅增强了画面美,充满诗情画意,且富有象征意蕴。
D.小说以抗战生活为题材,人物语言符合特定身份,呈现出个性化、口语化的特征,写出了作品独具的人物美、人情美。
8.夫妻二人短暂相见又匆匆别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水生嫂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9.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初,上欲以李林甫为相,问于中书令张九龄,九龄对曰:“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上不从。时九龄方以文学为上所重,林甫虽恨,犹曲意事之。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而九龄遇事无细大皆力争。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上幸武惠妃,惠妃泣诉于上曰:“太子阴结党与,将害妾母子,亦指斥至尊。”上大怒,以语宰相,欲皆废之。九龄曰:“陛下践祚垂三十年,太子诸王不离深宫,日受圣训,天下之人皆庆陛下享国久长,子孙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闻大过,陛下奈何一旦以无根之语,喜怒之际,尽废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轻摇。昔晋献公听骊姬之谗杀申生,三世大乱。汉武帝信江充之诬罪戾太子,京城流血。晋惠帝用贾后之谮废愍怀太子,中原涂炭。隋文帝纳独孤后之言黜太子勇,立炀帝,遂失天下。由此观之,不可不慎。陛下必欲为此,臣不敢奉诏。”上不悦。林甫初无所言,退而私谓宦官之贵幸者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上犹豫未决。惠妃密使官奴牛贵儿谓九龄曰:“有废必有兴,公为之援,宰相可长处。”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林甫日夜短九龄于上,上浸疏之。林甫引萧炅为户部侍郎,灵素不学,尝对中书侍郎严挺之读“伏腊”为“伏猎”。挺之言于九龄曰:“省中岂容有“伏猎侍郎'!”由是出炅为岐州刺史,故林甫怨挺之。九龄与挺之善,欲引以为相,尝谓之曰:“李尚书方承恩,足下宜一造门,与之款昵。”挺之素负气,薄林甫为人,竟不之诣,林甫恨之益深。壬寅,以耀为左丞相,九龄为右丞相,并罢政事。以林甫兼中书,严挺之贬洺州刺史。上即位以来,所用之相,姚崇尚通,宋珪尚法,张嘉贞尚吏,张说尚文,李元纮、杜暹尚俭,韩休、张九龄尚直,各其所长也。九龄既得罪,自是朝廷之士,皆容身保位,无复直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三十》)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B.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C.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D.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社,庙指宗庙、太庙,社是土地神,庙社即宗庙社稷,用以代指国家。
B.涂炭,涂是泥塘之意,炭是火坑之意,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中。
C.户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祭祀科举的机关,长官为户部尚书。
D.足下,对同辈、朋友一种敬称,古时也用于对上,如“谨拜大将军足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九龄之所以不支持李林甫为相,主要是因为宰相权责太过重大,关系国家安危,担心李林甫上位会损坏国家利益。
B.武惠妃受到玄宗的宠爱,趁机进谗言陷害太子,说太子网罗党羽,要谋害她们母子,玄宗因此大怒,想要废除太子。
C.萧炅不学无术,却被李林甫推荐到户部担任侍郎一职,挺之向张九龄揭出了萧炅白字先生的丑态,萧炅被贬出了京城。
D.玄宗即位后,重用过的各个宰相各有所长,但自张九龄获罪之后,朝廷再也找不到直言之人,人人都只知道容身保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林甫巧伺上意,日思所以中伤之。
(2)九龄叱之,以其语白上,上为之动色,故讫九龄罢相,太子得无动。
14.试简析张九龄通过哪些努力,暂时保住了太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金谷无烟宫树绿
辛弃疾
金谷①无烟宫树绿,嫩寒生怕春风。博山②微透暖薰笼。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
别浦鲤鱼何日到,锦书封恨重重。海棠花下去年逢。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
注:①金谷:金谷园,本为晋代石崇的别墅,这里代指宅第。②博山:指香炉。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金谷无烟”表明是寒食节气,“嫩寒”是微寒之意,写出了春寒料峭的时节特征。
B.“博山”句转人了楼内香闺,渲染出女主人公居处的环境特点,熏香缭绕,朦胧而静谧温馨。
C.“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与“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异曲同工,含蓄而情韵丰富。
D.“去年逢”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追忆去年此时海棠花下相会情景,写出记忆之深刻与美好。
16.这首词在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侍坐》中,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
(2)《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为明线,诗人的感受为暗线,两线交汇在了“ , ”这两句。
(3)“明月”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多用以表达思乡、怀人等情感,请写出含有“明月”意象的句子:“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进入新时代,通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程中,总是能看见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打赢脱贫攻坚战,多少大学毕业生担任第一书记;疫情防控第一线,多少青年医务工作者无畏逆行;航天事业 ,多少年轻工程师辛勤耕耘、默默守护……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豪情 ,以“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自信与时代共同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展现青春担当。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 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既然生逢这个伟大时代,何不奔跑逐梦、活出精彩?既然时代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何不抓住机会、乘势而上?中国青年当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用青春奋斗汇聚起推动时代前行的 。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励精图治 昂首挺胸 奋发图强 磅礴力量
B.勇攀高峰 昂首挺胸 顽强拼搏 蓬勃力量
C.励精图治 阔步向前 奋发图强 蓬勃力量
D.勇攀高峰 阔步向前 顽强拼搏 磅礴力量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进入新时代,通过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进程中,总是能看见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
B.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程中,总是能看见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
C.进入新时代,通过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程中,总是能感到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
D.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进程中,总是能感到青春足迹和青春奉献。
20.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句式,并说明各自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钙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人们需要通过来自外在环境的供应来补充每日固定流失的钙, ① ,如牛奶、酸奶等奶制品;鱼虾等海产品;还有绿叶蔬菜、豆类、粗粮等。如果食补无法达到推荐摄入量, ② 。市面上的钙片种类繁多,从钙源组成来看,可以分为三类: ③ _。无机钙主要包括碳酸钙和磷酸钙,这类钙片需要借助胃酸分解为钙离子才能被机体吸收。优点是含钙高,价格低廉。( )。有机钙如氨基酸螯合钙,具有好吸收的优点。有机酸钙的代表有柠檬酸钙、乳酸钙、葡萄糖酸钙等,具有吸收率高的优点,且对服用时间没有要求,随时随地都可以服用。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A.缺点是尽管钙含量高,但是容易产生沉积,吸收率低,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B.尽管缺点是钙含量高,但是容易产生沉积,吸收率低,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C.缺点是尽管钙含量高,但是吸收率低,容易产生沉积,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D.尽管缺点是钙含量高,但是吸收率低,容易产生沉积,服用过多有可能会引起肾结石。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千百年来,青春的力量,青春的涌动,青春的创造,始终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
②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③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④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在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之际,校团委举办“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主题演讲比赛,请你以参赛选手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张家口市张垣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三次阶段测试
语文 参考答案
1.B【解析】这个分支除“佯狂”形象及愤世嫉俗、不与黑暗现实合作的自然情绪,还有“隐者”的因素。
2.D【解析】A项“精神上如出一辙”错,文章只是说“有点近于”;B项“更具叛逆性”错,文中并未比较两个分支系统哪个更具叛逆性;C项“是因为他违背诺言抗周惨死在太极图中”错。
3.C【解析】琵琶女嫁作商人妇是无奈的选择,而非反抗精神。
4.①首先由上古神话中诸多叛神的形象引出古代神话被后世赋予更多人文意义。②其次分析叛逆思想在文学上衍化的两支系统的表现及其相互影响。③最后指出后世文学在具体文化的规约下,逐步丧失了神话原初的隐喻和象征。(每点1分,三点4分)
5.同:两则材料都认同神话与文学的密切关系,神话对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异: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神话中叛逆思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及这种思想在后世文学中的演变。②材料二侧重论述神话是文学的起源,文学使神话光大、留存的同时也使之改易、消歇。(每点2分,共6分)
6.C【解析】“希望能走慢些,与妻子女儿再多相聚片刻的心理”错误,应为表现水生对安全的考虑。
7.B【解析】小说叙述水生请假回家,夫妻二人说话,女人送水生走的情节,情节缓和,没有起伏跌宕、一波三折。
8.①丈夫突然至家,水生嫂初见水生,喜极而泣。②孩子熟睡后,水生嫂心中既涌起养育孩子的不易之感,又满怀幸福和欣慰。③当听到水生说第二天早晨还要参加战斗时,水生嫂惊讶、难过。④送水生回到部队继续参加战斗,表现了水生嫂对革命的理解与支持,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之情。(每点1分,共4分)
9.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从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③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每点2分,共6分)
10.D【解析】原句标点:侍中裴耀卿与九龄善,林甫并疾之。是时,上在位岁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11.C【解析】“祭祀科举”错,应为“户籍财政”。
12.B【解析】玄宗大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武惠妃诬陷太子“指斥至尊”。
13.(1)李林甫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每天想着用来陷害中伤张九龄的办法。(伺,窥伺;日,名词做状语,每天;所以,用来……的。每点1分,句意1分)
(2)张九龄斥责了牛贵儿,并把这些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因此有所感悟,所以一直到张九龄被罢相,太子的地位没有动摇。(叱,斥责;白,告诉;讫,直到。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直言不能因无根无据之语和一时愤怒废掉太子。(直言太子每日受到皇帝教诲,没什么大错)②提出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地位不能轻易动摇,并以历史事实来证明。③将武惠妃派人拉拢他的阴谋告诉玄宗。(每点1分,共3分)
15.D【解析】“虚实结合”错,这一句是对去年海棠花下相逢的回忆,属于“虚写”。
16.①借景抒情,通过写寒食节气的寒意未减、宫树嫩绿、所居小楼中熏香缭绕,用景物的朦胧惆怅写出了女子伤春怀人的愁苦之情。②直接抒情,写等不到离人的书信而“恨重重”,直抒胸臆,传达出对离人的无限思念和埋怨之意。③“幽梦雨声中”借梦怀人,“海棠花下去年逢”借回忆怀人,“也应随分瘦,忍泪觅残红”借细节描写怀人,婉转细腻,深沉含蓄。(每点3分,任意两点得6分)
17.(1)以吾一日长乎尔 毋吾以也(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示例: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8.D【解析】励精图治:振奋精神,想办法把国家治理好。勇攀高峰:比喻克服各种困难取得事业、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阔步向前:迈开大步向前。奋发图强:振作精神,以求强盛。也有努力谋求富强之意。顽强拼搏:用不屈的信念去努力拼搏。磅礴力量: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的力量。蓬勃力量:旺盛繁荣的力量。
19.B【解析】介词搭配,“在……中”正确,排除AC;语序上,“取得历史性成就”在前,“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后,排除AD;搭配上,“看见”搭配“足迹”“奉献”更合适,排除CD。
20.①修辞上使用了反问的手法,强调青年要活出精彩、乘势而上,加强语气,加深读者印象。②句式上使用整句,两个长句结构整齐,音节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气势和说服力。(一点2分,两点5分)
21.C【解析】根据主语和关联词的位置,“尽管”应在后,排除BD,语序上,“吸收率低”应在前,排除AB。
22.①补钙的最佳途径是食物 ②可以选择服用钙片 ③无机钙、有机钙、有机酸钙(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3.作文立意,凡是围绕“奋进新时代、闪耀青春光彩”“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等行文的均属于符合题意。
作文评分标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6分) 四等(5-0分)
基 础 等 级 内 容 2 0 分 符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有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表 达 20 分 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大致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发 展 等 级 特 征 2 0 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新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新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文采 略显创新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或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说明:
(1)基础等级评分,“内容”以“题意”“中心”为重点,“表达”以“语言”“文体”为重点;发展等级评分,以“有文采”“有创新”为重点。
(2)发展等级评分,不求全面,可根据下列“特征”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3)缺标题扣2分;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错别字扣满5分为止。
(4)确认有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参考译文:
当初,玄宗想要任命李林甫为宰相,征求中书令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回答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如果陛下任命李林甫为宰相,我担心日后他会成为国家的祸患。”玄宗不听。当时张九龄因为有文学才能,正受到玄宗的器重,李林甫虽然怨恨他,但表面上还不得不奉承他。侍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密切,所以也受到李林甫的嫉恨。这时玄宗做皇帝已有多年,生活逐渐奢侈腐化,懒于处理政事。而张九龄遇到事情,不论大小,觉得有不对之处,都要与玄宗争论。李林甫善于窥伺玄宗的意图,每天想着用来陷害中伤张九龄的办法。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向玄宗哭诉:“太子暗中网罗党羽,想要谋害我们母子,而且斥责皇上。”玄宗听后大怒,把此事告诉了宰相,想要废掉太子和鄂王、光王。张九龄说:“陛下登上皇位将近三十年了,太子和诸王都没有离开过深宫,每天都受到皇上的训诫,天下的人都庆幸陛下治理有方,在位长久,子孙繁盛。现在三个皇子都已年长成人,没听说有什么大的过失,陛下为何要听信那些无稽之谈,以一时的喜怒,把他们全部废掉呢!再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不可轻易动摇他的地位。春秋时代晋献公因为听信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引起晋国三世大乱。汉武帝因为相信江充的诬告,治了戾太子的罪,使京城发生了流血事件。晋惠帝因为相信贾后的诬陷,废掉了愍怀太子,使五胡乱华,中原涂炭。隋文帝听信了独孤皇后的话,废掉了太子杨勇而立隋炀帝,以至失掉了天下。由此来看,对废立太子的事不可不谨慎对待。陛下如果一定要那样做,我难以遵命。”玄宗听后不高兴。李林甫起初没有说什么,而退朝后私下却对受玄宗器重的宦官说:“这种事情是皇上的家事,何以要与外人商量!”玄宗仍然犹豫不决。武惠妃又暗中让官奴牛贵儿对张九龄说:“有废必有立,你如果能够从中助一臂之力,就可以长做宰相。”张九龄斥责了牛贵儿,并把这些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因此有所感悟,所以一直到张九龄被罢相,太子的地位没有动摇。李林甫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的坏话,所以玄宗逐渐疏远张九龄。李林甫引荐萧炅为户部侍郎。萧炅一向不学无术,有一次在中书侍郎严挺之面前把“伏腊”读为“伏猎”。严挺之对张九龄说:“尚书省怎么能有“伏猎侍郎'呢!”于是萧炅被调出京城,为岐州刺史,从此李林甫怨恨严挺之。张九龄与严挺之关系亲密,想要推荐严挺之为宰相,曾经对他说:“李尚书正受到皇上的器重,你应该去登门拜访,与他搞好关系。”而严挺之素来傲气,看不起李林甫的为人,最终没去拜访。李林甫就更加恨他。壬寅(二十七日),任命裴耀卿为左丞相,张九龄为右丞相,二人一起被罢去政事。任命李林甫兼任中书令,把严挺之贬为洺州刺史。玄宗即皇帝位以来,所任用的宰相中,姚崇善于调解各方面的关系,宋执法严厉,张嘉贞重视吏治,张说善于写文章,李元与杜暹能够节俭治国,韩休与张九龄个性直率,这些人都有所长。张九龄因罪被罢相后,朝廷中的百官从此都明哲保身,没有人再敢于直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