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设计(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9《小英雄雨来(节选)》教学设计(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08:29: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四下第19课《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材分析:
《小英雄雨来(节选)》是一篇早在50多年前就入选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老课文”。这篇“老课文”以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活的人物形象、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感,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儿童。课文以紧凑而跌宕的故事情节,传神而丰富的细节描写,鲜活而形象的人物刻画,描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一个名叫雨来的儿童和日本鬼子机智周旋、英勇斗争,成功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的故事,将雨来这位热爱祖国、不畏强敌、可爱机智的少年英雄生动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会认16个字,其中“扒”作“抓、拆、脱”等动作解释时,念作“ba”。同时,要求会写15个字。其中“晋、栓、劫、扒、尸”5个字既要会认也要会写。要提醒学生注意“尸”字与“户”字的区别。“胳、膊”是“月字旁”,可以指导学生联系已经学过或认识的相似偏旁的形声字加以识记。
本课词语理解中需要关注三类词语。第一类是具有特定时代性但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晋察冀边区”“扫荡”“交通员”“民兵”“黄军”等,要注意通过搜集资料、交流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理解基本意思。第二类是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如“炕上”“睁眼瞎”“软骨囔囔”等,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推敲大概意思,也可以展示相关素材、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第三类是拟声词,“咕咚咕咚”“呜哩哇啦”“叽叽咕咕”“嗷嗷”,要引导学生读正确,并运用多种方式识记这类拟声词,初步体会它表达的意味。
内容把握。
课文长达3000余字,是全册教材中不多见的“长文章”。如何快速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是第二学段,更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围绕着雨来这个中心人物,课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第二部分写了雨来上夜校学习;第三部分写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第四部分写雨来与日本鬼子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五部分写雨来“牺牲了”;第六部分写雨来没有死,在敌人枪口下巧妙逃生。这六个部分相互勾连,又各有侧重,特别是第一部分突出描写的“游泳本领高”为第六部分的“机智逃脱”埋好了伏笔。由于课文篇幅长、信息量大,应引导小学生在速读的过程中,以课文中的序号作为节点,借助文中提示、课后习题,利用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法特色。
课文值得关注的写作手法之一是反复。如“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三次,代表的意义各有不同。第一次出现是雨来的夜校老师教学生认字、读书,表明这是“教”;第二次是雨来跟读这句话,表明这是“学”;第三次出现在雨来被鬼子捉住,坚强不屈的时刻,表明这是“做”。可以说,通过这三句话反复出现,生动地表现出小雨来对祖国的热爱是一个不断深入、不断升华的过程。与这句话相联系的是“课本”这一关键物件的6次反复出现,表现着爱国主义思想在雨来心中不断生发、成长、深化、升华的全过程。特别是最后一次描写,既清楚描写了当时的场景,又将英雄的鲜血和奉献祖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深邃的思考。
除此之外,课文在人物形象描摹中,也多次运用到反复。如“扁鼻子军官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枪毙!枪毙!拉出去,拉出去!’”,词语的反复让鬼子军官面对不屈不挠的雨来已经无计可施、气急败坏的丑恶嘴脸跃然纸上。再如“雨来没有死!雨来没有死”,句子的反复把父老乡亲见到雨来活着之后的万分欣喜和激动刻画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课文值得关注的另一个写作手法是照应,尤其是景物描写的前后照应。课文开头就描写了还乡河畔的优美景色,第五部分开头也有相应的景色描写。通过景物之间的前后照应,展示了“祖国河山无比美丽,岂容日寇在这片土地上践踏”的情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预学,合作学习会读“晋、絮、扭”等16个生字,会写“膊”等15个生字。
通过读课文,找关键句学习利用小标题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通过朗读、细节品读,初步感受雨来的形象。
一、影片导入,了解背景
在抗战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小英雄,他们虽然年龄很小,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出示视频及文字故事,快速浏览,说一说获取哪些信息。
出示故事:
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有7万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有18万少年队和儿童团员,华北抗日根据地有60万儿童团员,他们是当时抗日儿童团的主力。
其中,最为活跃和出色的是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利用自己年纪小、不被注意的特点,深入敌后,出色地完成任务。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还开展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生浏览资料,获取信息。)
预设:在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开展了“五不运动”。就是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过渡语:是的,这些儿童团员多么机智,多么勇敢,他们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真了不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员,一位不告诉敌人情报、不吃敌人糖的小英雄,他就是——《小英雄雨来》,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明确节选含义
师:大家留意,在题目的后面,还加上了“节选”两个字,谁知道“节选”是什么意思?
预设:《小英雄雨来》可能是一篇很长的文章,或者是一本书,课本中的内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可能是最精彩的一部分,不是所有内容,所以是节选。
过渡语:说得很好!同学们想想看,要想对小英雄雨来有更多的了解,我们应该可以读完整的故事,就是那本书。
二、检查预习,了解长文特点
反馈课堂作业本1、2、3题
重点关注 多音字 塞(sai)在怀里
扒(ba)开苇叶 拓展回顾:扒(ba)土
2.整组出示词语:
第一组(特殊名词):晋察冀 夜校 区上 扫荡 交通员 鬼子
第二组(易读错):炕上 睁眼瞎 软鼓囔囔 糠皮 笤帚
第三组(拟声词):吧嗒吧嗒 咕咚咕咚 呜哩哇啦 嗷嗷 嗖嗖 哐啷 哗啦哗啦 嘟嘟囔囔 叽叽咕咕
3.反馈书写易错字
胳膊,注意右上“甫”横折。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后再写一个,同桌互相评价。
4.了解长文特点
(1)快速默读课文
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之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读完课文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跟以往我们学过的课文不太一样,你看我们原来学过的课文,比如说第五单元的《海上日出》《记金华的双龙洞》,在长短上有什么区别?
预设:《海上日出》有两页,《记金华的双龙洞》有3页,课文短一些,《小英雄雨来》有9页,课文特别长。
(2)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是怎么知道的。
预设:六个部分,因为有六个序号,而且每个部分之间还用了空行隔开。
过渡语:看来,学习特别长的课文时,我们不用太紧张,有些课文用序号分出了各部分,有的用空行的方式分出了各部分。
(3)看本单元篇章页要求
聚焦“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各部分,列出小标题
学习方法,列小标题
(1)方法一:抓主要意思概括为小标题
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的第一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围绕雨来主要讲的是什么。用一个短语或者简短的句子说一说。
生浏览课文,思考,交流。
预设1:雨来的游泳本领高。
过渡语:原来,用小标题就可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大家发现了吗?小标题是有特点的。
预设1:小标题很短,字数少。
预设2:小标题虽然字数少,但是讲出了这部分的主要意思。
小结:是啊,短小精悍,但却能够概括大意,这就是小标题。刚刚我们说的是雨来的游泳本领高,去掉“雨来”两个字,就跟课后题一样了。这篇文章就是围绕雨来写的,后面我们在概括小标题的时候,就可以统一把“雨来”两个字省掉。我们再读一读这个小标题。
(2)方法二:找关键词句作为标题
师:其实,列小标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抓主要意思进行概括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从一段话中找一句大概能代表这一段意思的句子作为小标题,我们来试试,再读读这部分内容,你觉得哪个短句有这样的作用?可以画出来。
预设1:雨来仰浮的本领最高。
预设2:望着妈妈笑。
小结方法
列小标题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提炼概括,抓主要意思。一种是用文中语句来表达。(板书)
四、实践练习,掌握方法
1.运用方法,列出小标题
(1)尝试运用
读课文第二部分,先用找文中句子的方法列小标题。快速默读第二部分,找出能当小标题的句子。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预设1:起码要上夜校。
预设2: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过渡语:如果用抓主要意思的方法来提炼概括,你觉得最好几个字?
预设:五个字,跟前面的保持一致最好,上夜校读书。
自主阅读,列出小标题
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阅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六部分,试着用两种方法分别列小标题,一会儿把你列的小标题写在课文的空白处,把你找到的句子画出来。
(生阅读思考,尝试着列出小标题。)
反馈小标题。
(2)借助插图和小标题,串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
预设:本文讲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少年雨来游泳本领很高,曾经上夜校读书。有一次为了掩护李大叔,智斗鬼子,被鬼子压到河岸边枪毙,最后机制逃脱的故事。
小结:我们以后也可以中这样的方式,去读别的长文章。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鬼子的利诱和威逼,感受雨来的小英雄形象。
通过联系上下文,感知课文结构安排的逻辑性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通过了解雨来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学习雨来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研读“利诱”和“威逼”
1.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为什么说雨来是个小英雄?
预设:在第四、五、六部分中,雨来面对鬼子的威逼利诱也不屈服。2.借助图表,研读四、五、六部分。
过渡语:是的,那雨来被抓后,是如何应对鬼子的威逼利诱呢?让我们来聚焦雨来应对鬼子的细节。
借助课堂作业本第58面第6六小题的鱼骨图,找一找雨来应对鬼子的细节,描写雨来的用横线,描写鬼子的用波浪线,填在鱼骨图中,再用下面的句式串起来说一说。
面对鬼子的 ,雨来 ,能看出雨来 。
(1)汇报交流。
(2)借助鱼骨图说说雨来应对鬼子威逼利诱的过程。
3.那作者又是怎么样把鬼子的凶残写具体的?
(1)圈出描写鬼子动作凶残的词。
(2)对比感受“鹰的爪子”所蕴含的意味。
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预设:“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把鬼子的手比作鹰爪,更凸显出鬼子的凶残,和雨来的坚强。
朗读课文,体悟情感
面对鬼子的毒打,是什么支撑雨来就是不说出李大叔的秘密?
预设:“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正是有这样的信念,才有这了雨来这样一个小英雄。
齐读:
雨来半天才喘过气来,脑袋里像有一窝蜂,嗡嗡地叫。他两眼直冒金花,鼻子里流着血。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过渡语:是啊,雨来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坚贞不屈、具有顽强意志的小英雄。
三、研读环境描写
你们发现了吗?我们分析雨来为什么是小英雄,都是从3、4部分中找依据的,第1、2、5、6部分似乎没什么用,是否可以去掉呢?
预设1:不能去掉,第1部分写了雨来游泳本领高,为下文逃跑埋下伏笔。
预设2:第二部分写雨来在夜校读书,黑板上的字成为雨来的信念,为下文雨来保护李大叔做铺垫。
预设3:第5部分主要写乡亲们以为雨来被杀害了很伤心,借乡亲之口,突出雨来的英雄形象。
预设4:第六部分主要写雨来机制脱险,与前面游泳本领高形成呼应。
小结:所以一篇文章都是有前后呼应的,前面埋下伏笔,前后呼应。
环境描写也是如此。
大家看看课文中多次写到还乡河的景色,写这样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出示:
片段1:晋察冀边区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片段2:太阳已经落下去了,蓝蓝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预设1:作者开头写环境是为故事的发生和发展做铺垫,
预设2:营造了悲伤的氛围,为下文雨来的活着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我们利用小标题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长文章“变短”了。更认识了英勇机智、热爱祖国的小英雄雨来。在那个战火连天的时代,这样的小英雄遍布祖国大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热爱自己的祖国。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同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祖国,学好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