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熟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三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常熟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初三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5-22 16:2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常熟市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九年级语文
本试卷共23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22小题,满分13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试题答案一律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在考卷上作答无效;
 3、保持答题纸的整洁,不准折叠。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 (qǐ)程 ▲ ( lón)珊 绿 ▲ (yīn)如盖 鞭 ▲ (pì)入里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人表中,然后改正。(4分)
万贯家财带来的最大快乐并非直截的物质享受,而是守财奴清点财产时的那份欣喜,败家子挥豁财产时的那份痛快。我相信人必定是有灵魂的,而灵魂与感觉、思维、情绪、意志之类的心理现象必定是属于不同的层次。灵魂是人的精神“自我”的栖居地,所寻求的是真至的爱和艰实的信仰,关注的是生命意义的实现。幸福只是灵魂的事,它是爱心的充实,是一种活得有意义的鲜明感受,肉体只会有快感,不会有幸福感。
错别字 ▲ ▲ ▲ ▲
正确字 ▲ ▲ ▲ ▲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①蒌蒿满地芦芽短, ▲ 。 (苏轼《__ ▲ 》)
②愿将腰下剑, ▲ 。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③ ▲ ,单于夜遁逃。 ( ▲ 《塞下曲》)
④ ▲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⑤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 ▲ 。(《诗经·关雎》)
⑥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诗经·蒹葭》)
⑦天时不如地利, ▲ 。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⑧ ▲ ,死即举大名耳, ▲ ! (司马迁《陈涉世家》)
4.名著阅读。(5分)
①《格列佛游记》中,利立浦特小人国的皇帝邀请格列佛观看宫廷表演前,小人国人民已经不再觉得格列佛对他们会有危险了,有时会在格列佛的身体上玩耍。他们是怎么玩耍的?(2分)
②《格列佛游记》中,在拉格奈格被皇帝召见时有怎样的特殊的习俗?国王对于他不喜欢的臣子所用的方法是什么?(3分)
5.用一句话概况下列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3分)
中新网西吕4月30日电(张利文孙自法)北京时间4月30日凌晨4时50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中国第十二、第十三颗北斗导航系统组网卫星顺利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这是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导航卫星,也是中国首次采用“一箭双星”方式发射两颗地球中高轨道卫星。
本次“一箭双星”发射的两颗北斗导航卫星及“长征i号乙”运载火箭,分别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这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60次航天飞行。
主要内容:
                ▲              
第二部分(44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6。9题。(8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下而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B.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C.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陈涉世家》)
D.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7.下面哪一句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不是意动用法?(2分)
A.渔人甚异之
B.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C.忿恚尉,令辱之(《陈涉世家》)
D.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8.渔人穿过山洞,眼前豁然开朗,展现在他而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2分)
9.桃源人说“先世避秦时乱……”,《陈涉世家》中陈胜也谈到“天下苦秦久矣。”,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他们怎样的追求或能力?(2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第10题。(4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好读书,不求甚解。
②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阅读《林中小溪》中的两段文字,完成11。13题。(8分)
①小溪从密林里流到空地上,水面在艳阳朗照下开阔了起来。这儿水中蹿出了第一朵小黄花,还有像蜂房似的一片青蛙卵,已经相当成熟了,从一颗颗透明体里可以看到黑黑的蝌蚪。也在这儿的水上,有许多几乎同跳蚤那样小的浅蓝色的苍蝇,贴着水面飞一会就落在水中;它们不知从哪儿飞出来,落在这儿的水中,它们的短促的生命,就好像这样一飞一落。有一只水生小甲虫,像铜一样亮闪闪,在平静的水上打转。一只姬蜂往四面八方乱窜,水面却纹丝不动。一只黑星黄粉蝶,又大又鲜艳,在平静的水上翩翩飞舞。这水湾周围的小水洼里长满了花草,早春柳树的枝条也已开花,茸茸的像黄毛小鸡。
②小溪怎么样了呢?一半溪水另觅路径流向一边,另一半溪水流向另一边。也许是在为自己的“早晚”这一信念而进行的搏斗中,溪水分道扬镳了:一部分水说,这一条路会早一点儿到达目的地,而另一部分水认为另一边是近路,于是它们分开来了,绕了一个大弯子,彼此之间形成了一个大孤岛。然后又重新兴奋地汇合到一起,终于明白:对水来说没有不同的道路,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
11.文章写小溪流经森林的全程,选文第一段却写空地的美景,空地的美景有何特点 透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12.“所有道路早晚都一定会把它带到大洋”一句中的“早晚”在文中反复出现,“早晚”二字的深刻含义是什么?(2分)
13.高尔基说过,普里什文“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善于将普普通通的词汇灵活地搭配起来进行描写,一切都具有触摸得到的可感性”。请你以选文中的一个句子为例进行说明。(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 16题。(7分)
知识的责任(节选)
罗家伦
①要建立新人生观,除了养成道德的勇气而外,还要能负起知识的责任。本来责任是人人都有的,无论是耕田的、做工的、从军的,或者是任政府官吏的,都各有各的责任。为什么我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来讲?知识是人类最高智慧发展的结晶,是人类经验中最可珍贵的宝藏,不是人人都能取得、都能具备的;因此凡有求得知识机会的人,都可说是得天独厚,享受人间特惠的人,所以都应该负一种特殊的责任。而且知识是精神生活的要素,是指挥物质生活的原动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标准。倘使有知识的人不能负起他特殊的责任,那他的知识就是无用的,不但无用,并且受了糟蹋。糟蹋知识是人间的罪恶,因为这是阻碍或停滞人类文化的发达和进步。
②所谓知识的责任,包含三层意义:
③第一是要有负责的思想。思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不是梦想,而是搜集各种事实的根据,加以严格逻辑的审核,而后构成的一种有周密系统的精神结晶。所以一知半解,不足以称为成熟的思想,强不知以为知,更不能称为成熟的思想。思想是不容易成立的,必须要经过逻辑的陶熔,科学的锻炼。凡是思想家,都是不断的劳苦工作者。他的求知的活动,是一刻不停的,所以他才能孕育出伟大成熟的思想,以领导一世的思想。思想家都是从艰难困苦中奋斗出来的。他们为求真理而蒙受的牺牲,决不亚于在战场上鏖战的牺牲。
④其次是除有负责的思想而外,还要能对负责的思想去负责。思想既是不易得到的真理,则一旦得到以后,就应该负一种推进和扩充的责任。真理是不应埋没的,是要发表的。在发表以前,固应首先考虑他是不是真理,可不可以发表;但是既已考虑发表以后,苟无新事实、新理论的发现和修正,或是为他人更精辟的学说所折服,那就应当本着大无畏的精神把它更尖锐地推进,更广大地扩充。我们读西洋科学史,都知道科学家为真理的推进和扩充而奋斗牺牲的事迹,真是“史不绝书”。譬如哥白尼最先发现地动学说,说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及其他行星都在它的周围运行,他就因此受了教会多少的阻碍。后来布鲁诺出来,继续研究,承认了这个真理,极力传播,弄到触犯了教会的大怒,不仅是被捕入狱,而且被“点天灯”而死。伽利略继起,更加以物理学的证明,去阐扬这种学说,到老年还铁锁琅珰,饱受铁窗的风味。他们虽受尽压迫和困辱,但始终都坚持原来的信仰。他们虽因此而牺牲,但是科学上的真理,却因为他们的牺牲而确定。像这种对于思想负责的精神,才正是推动人类文化的伟大动力。
⑤再进一层说,知识分子既然得天独厚,受了人间的特惠,就应该对于国家民族社会人群,负起更重大的责任来。世间亦唯有知识分子才有机会去发掘人类文化的宝藏,才有特权去承受过去时代留下最好的精神遗产。知识分子是民族最优秀的分子,同时也是国家最幸运的宠儿。如果不比常人负更重更大的责任,如何对得起自己天然的禀赋?如何对得起国家民族的赐予?又如何对得起历代先哲的伟大遗留?知识分子在中国向称为“士”。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身为知识分子,就应该抱一种舍我其谁至死无悔的态度,去担当领导群伦继往开来的责任。当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知识分子的责任尤为重大。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必须有这种抱负,才配做知识分子。 (选自《罗家伦文化随笔》)
14.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出“知识的责任”?(2分)
15.知识的责任包括哪些方面?(3分)
16.第④、⑤段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2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 21题。(17分)
歪儿
冯骥才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洋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一个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他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
③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是歪儿!他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盼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更奇怪的是他的耳朵,明显的一大一小。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是他太热爱这种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得踢,如果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我家刚搬到这条街上来,我就加入了踢罐电报的行列,很快成了佼佼者。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身高腿长,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啪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叮里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个脱了轨而瞎撞的破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冒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白粉圈里,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朝他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这愤怒的声音里似乎含着对我们的谴责。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一种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的心头第一次感到被一种内疚深深的刺痛了。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齐心合力地等待着这位小伙伴了。大家尽力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做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边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契约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却互相能感到对方的胸脯急促起伏,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那双眯缝的小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并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
(选自冯骥才《灵魂的巢》,作家出版社2005年9月版。有删改)
17.随着事件的发展,“我”对歪儿的感情发生了变化,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来,填写在下面横线上。(4分)
事件:歪儿坐庄 歪儿挨骂 歪儿扔下铁罐 歪儿回来
感情: ▲     ▲   ▲   ▲
18.小说第④段中极力渲染“我”在游戏中的迅猛威风,请指出这样写的作用。(3分)
19.小说第⑤段划线处是一个细节:“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请根据上下文揣摩歪儿此刻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写出来。(3分)
20.小说第⑦段“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这句话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3分)
21.文章结尾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点亮。”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歪儿的眼睛是如何被“点亮”的。(4分)
第三部分(60分)
22.作文。(60分)
请以“这也是一种美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