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词类活用专题
1.掌握 “文言词类(名、动、形、数)活用”结构类型及语法规律。
2.运用“词类活用” 的结构特征和规律准确翻译文言文。
学习目标
词类活用:是指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其词性的语法现象。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另外,词类活用还包括词语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等。
课堂知识点拨
规律一: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水:游泳)(《劝学》)
2.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3.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下)(《六国论》)
4.寡人欲相甘茂,可乎 (我要甘茂做相,可以吗 ) (《甘茂列传》)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考点精讲
规律二:代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五亩之宅,树之以桑。(树:种植) (《寡人之于国也》)
2.无乃尔是过与?(过:责备。恐怕该责备你吧 ) (《季氏将伐颛臾》
3.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黔之驴》)
规律三:名词与名词连用,如果二者不是并列、偏正、判断等关系,而是主谓关系、动宾关系或动补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过秦论》)
2.吾师道也(师:学习)(《师说》)
3.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有一位老人,穿着麻布的短衣,来到张良所住的地方) 《汉书 张良传》
4.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上:献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5.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壁,从径道亡。(衣:穿。怀:怀里揣着)(《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四: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范增数目项王。(目:使眼色) (《鸿门宴》)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 (《齐桓晋文之事》)
规律五:名词放在“所”字后面或“既”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zēng)鱼腹中。(《陈涉世家》) 译文: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所网着的(或所捕捉的)
2.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规律六:“者”字结构中的名词,活用为动词。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译文:坐在中间带着峨冠而且长着很多胡子的就是苏东坡。
规律七:名词受介宾短语的修饰,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
1.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为:介词。为秦王:介宾短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规律八: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
1.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2.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从前齐国有一个很想得到金子的人,一天早晨,穿好衣服,戴好帽子,到市上去)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当他攻破荆州,攻下江陵,顺着水流向东前进。)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规律一:表示时间、方位的名词常常活用为状语。译为“向……”“在……”“用……”“从……”等介词结构
1.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向上,下:向下)(《劝学》)
2.日削月割。 (天:一天天地,月:一月月地)(《六国论》)
3.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南:向南,西:向西) (《过秦论》)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庖丁解牛》
5.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廷:在朝廷上。)
6.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规律二:就一般情况说,凡动词前面的名词在意思上不能认为是用作主语的,就应该认为是用作状语。
(1)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翻译时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1.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像对奴隶一样)(《五人墓碑记》)
2.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
(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翻译时译为“用……”“借助……”
3.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黔之驴》)
4.余自临安舟行适临汝。(船:乘船)(《石钟山记》)
5.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荆轲刺秦王》)(函:用匣子。)
6.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目:亲眼,耳:亲耳)(《石钟山记》
(3)表比喻:译为“像……一样”
7.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犬坐”是狼“像犬一样坐着”。)
8.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像狐狸一样。)
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鸿门宴》)
(三)、名词使动、意动
规律:不能带宾语的名词带有宾语,活用为使动或意动词。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发出的,而是由宾语发出的。实际上,它是以动宾的结构方式表达了兼语式的内容。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是由名词、形容词活用来的。
1.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臣:使……为臣)(《韩信拜将》)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2.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一般可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
1.吾从而师之。(师:以……为老师)(《师说》) 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宾客:以……为宾客)(《《伤仲永》
3.鱼肉缙绅(鱼肉:以……为鱼肉)
4.孟尝君客我(客:把……当作门客)
5.君子病无能焉(病:以……为病)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以……为鉴)
7.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现在我还活着,而人们都欺侮我的兄弟,假使我死后,都会把他当作鱼肉了(任意宰割))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四)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时,活用为名词。有时又受“其”“之”或其他动词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动词活用为名词,表示某种动作行为的人和事物 。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溃败逃跑的军队。
规律:(1)由“之”引导的偏正短语:“动词+领属性的定语+之+动词(活用为名词)”或“领属性的定语+之+动词(活用为名词)+谓语”。
(2)两个动词相连,如果不是连动谓语,那么有一个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词的动词,并解释。
1.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3.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而无遗憾矣。
(五)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规律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1.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2.如:“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
3.如: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史记。陈涉世家》。
规律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1.例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2.例如: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六)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因为、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怎么样。如:“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中的“哀”,就是“为……哀怜”之意。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为动用法的动词,并解释。
①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③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
④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七)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一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等字或数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坚固的地势)
2.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远近:天下的人)译文: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人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容纳。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乏困:缺少的东西。) )
(八)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受能愿动词修饰或直接带宾语或在特殊的结构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规律一:形容词放在“欲”“能”“足”“可”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能愿动词+形容词。
1.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穷:看尽)
2.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穷”,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3.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多:推崇,赞许)(这的确是微末的小枝,没什么值得称道的)
4.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走完)
规律二:形容词带宾语时,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形容词+宾语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亲:亲近。 远:疏远。)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他人的力量又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
3.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一直与留侯张良交好 素:平素,一直 善:与……交好)
规律三:形容词在“所”“既”字后面,活用为动词。活用形式:所(既)+形容词
1.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庄子-齐物论》
(美:赞美)(毛嫱、丽姬是众人欣赏的美女,)
2.世之所高,莫若黄帝。
(社会上所推崇的人,没有比得上黄帝的)
3.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一般人认为宝贵的,正是君主认为低贱的;一般官吏认为是卑下的,正是法律认为高贵的)
4.不知东方之既白。(苏轼《前赤壁赋》)
(白:发白,天亮)
(九)、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的“绿”,就是“使……变绿”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①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②昂其直,居为奇货。
③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十)形容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上宾语时,它表示主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如:“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小”,就是“认为……小”的意思。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形容词,并解释。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②予怪而问之。
③渔人甚异之。
(十一)数词用作动词(或形容词、名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往往用来担当谓语,陈述事情的状况,或表示具有某个数量的事物。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动词的数词,并解释。
①蚓无爪牙之利……用心一也。
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③六王毕,四海一。
课堂即学即练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世之奇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D、道芷阳间行
A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B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C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既来之,则安之
B、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B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
A、明道德之广崇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