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实录
杨宏丽
(师用多媒体出示有关二战的
图片。)
师: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野
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
灭,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约九千万
士兵和平民伤亡,三千万人流离失
所。回首二战,那一幅幅残酷而血
腥、雄伟而悲壮的历史画面,永远
震撼粉人们的心灵。今天我们将要
学习的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在二
战后期,随苏联红军到南斯拉夫所
写的战地通讯《蜡烛》,它让我们看
到了血与火的战争中纯洁、伟大而
美好的人性美。
(多媒体播放配乐课文朗诵。)
师:请同学们用“这是一支_
的蜡烛,或“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
位_的母亲”的句式把自己听
读课文后内心最强烈的感受抒写
出来。
(生纷纷举手,踊跃发言。)
生1:这是一支老妇人保存了
45年的唯一珍爱的结婚蜡烛。
生2:这是一支点在烈士坟头,
象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
义和深切哀悼的蜡烛。
生3:这是一支燃烧在硝烟弥
漫的战场上,象征两国人民故斗情
谊,象征着红军烈士生命之光的蜡
烛。
生4:这是一支穿透战争的蜡烛,燃亮世界和平,象征胜利的希
望和光明未来的蜡烛。
生5:这是一支象征粉光明、奉
献,象征着老人与烈士之间母子情
深的蜡烛。
生6: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
在炮火连天中不顾自己年老体弱,
无所畏惧,掩埋苏联烈士的母亲。
生7: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
为红军烈士献出了最心爱的结婚
喜烛,彻夜守在坟头,陪伴烈士英
灵的母亲。
生8: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
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对侵
略者满怀深仇大恨,渴望解放,渴
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的母
亲。
生9:南斯拉夫老妇人是一位
善良的、散发着至高无上的人性美
的母亲。
师:你们的发言很精彩!下面
请同学们先独自仔细地品读文章,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将自己感触最
深的地方或不理解的地方标注出
来,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共同交
流、探究解疑。
(生先独自认真品读课文,后
小组讨论。)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讨论也很积极。下面,咱们交流一
下品读过程中最有价值的发现,可
以是阅读感受,也可以是疑难问
题。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文
中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
时环境的危险、敌人的疯狂,老妇人
在炮火中的行为因此就格外感人,
也就更加突出了老妇人置生死于度
外,伟大、勇敢、善良的高尚品格,突
出了她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而强
烈的母亲般的爱。但我们不明白的是,“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
颗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近旁”这样的
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如
果写炮弹落在老妇人的身边不是更
能表现老妇人的勇敢吗?
。师:他们小组这牛问题问得真
好。大家怎么看待这个细节?
生2:这是一篇通讯,这可能就
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所以作者这样
写。
师:就这么简单?
生1:就算是实际情况,但为什
么还要反复强调啊?
(生2默默地坐下。)
师:是啊,为什么多次写到炮
火在离老妇人很远的地方响起来
啊?会有什么深意吗?
生3:象征着邪恶永远不能战
胜正义。
生4:我感觉作者就在那里亲
眼目睹这一切,一直在为老妇人的
安危揪着心,就好像我们看足球比
赛,对手射门了,我们都很紧张,再
一看,离门挺远,没进,我们就松了
口气。
生5:作者很庆幸炮弹离老妇
人很远:“又没打着!”
师:嗯,你们分析得真好,这其
中有着多少的感动,又有着多少的
庆幸啊一他为老妇人的壮举所
感动。他为炮弹落得很远而庆幸。
可见,作者是用情、用心在报道,这
报道怎能不感人啊!其他小组,还
有什么有价值的发现吗?
生6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
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
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
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
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我们的小组讨论的问题
是: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
师:讨论的结果如何啊?
生6:我们认为,老妇人没有说
话,是因为此时她的心情很复杂,
红军牺牲了,她十分悲痛,又十分
感动敬佩.强烈的感情,使她不知
道说什么好。
生7:老妇人插在红军烈士坟
头的第二支蜡烛也会很快燃完,可
作者为什么说“这一点火焰是不会
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
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
勇,那样永垂不朽一这句话应该怎
样理解?
师:谁能给他们小组解答?
生s:我觉得,“不会熄灭”、“永
远撼若”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
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
战士为了和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
命,也象征着两国军民的感情,象
征着一个母亲对儿子的深情厚
意—这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不
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情谊将永
存心中,永远温暖在人们的心头。
_师:是啊,那闪烁在小小坟头、闪烁在炮火中的烛光,是红军烈士
生命之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之
光,是残酷战争中的优美人性之
光。作者在行文中格外突出“蜡烛”
这个细节,赋予了作品一种亮色,
一种抒情诗般的意境。
生9:“老妇人对着这烛光,坐
在坟边一动也不动,两臂交叉抱
在脚前,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这
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
的意味吗?
生10:我认为,黑色是很沉重
的颜色,表达了老妇人内心的极度
悲痛和哀悼之情,同时也渲染了肃
穆的气氛,写出了老妇人对牺牲的
苏联红军战士的深沉而强烈的爱。
师:说得真好,看来这个问题
你早就仔细考虑过了。其他同学还
有什么问题吗?
(生纷纷摇头。)
师:那好,我来给大家提个问
题:二战后期,西蒙诺夫作为军事
记者随军采访,知道了这个感人的
故事后,就写成了这篇战地通讯。
假如你是一名随军摄影记者,亲眼
目睹了这感人的事件,你要用你手
中的相机,把这美好的瞬间变成永
恒,你会抓拍哪个画面?请用准确
生动的语言把它描述出来,并说明
抓拍这个场面的理由。
生1我要抓拍的是老妇人埋
葬好苏联红军战士、点燃大蜡烛
后,对着烛光,两臂交又抱在脚前,
披着黑色的大围巾,静静地坐在坟
前的情景。这时的老妇人就像一座
爱的雕像,样在我的眼前定格了,
浑身散发着耀眼的光辉。
师:是啊,这个场面多么感人
啊。此时一切都是那样的沉静,但
正是这无声的力量才具有感人肺
腑的魅力。你和编者有着同样的眼
力,都被这幅圈最深深打动了。你
看,课文中的插图,正是这个场面。
其他同学,谁再来说说,你所发现
的这个画面的美。
生2:我觉得老妇人面前那红
红的蜡烛火焰和老妇人披着的黑
色大围巾,色彩对比鲜明,视觉效
果强烈。红色能给人以温暖,给人
以希望,让人想到奉献,想到美好;
黑色给人一种沉重悲凉之感,渲染
了一种沉郁肃穆的气氛,寄托了老
妇人沉痛哀悼的心情。
生3我想置这个画面于炮火纷
飞的背景中,这样更有一种悲壮美。
生4:我还感受到这个画面的
静寂气氛,老妇人一动不动的静止
姿态,除了炮弹的炸裂声外,一切
都很沉寂,给人更强烈的震撼,那
是任何语言表达都做不到的,收到
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功效。
师:大家理解得真好。除了这
个画面,还有没有值得你关注的?
生5:我要拍老妇人跪在烈士
身边,亲吻他的嘴唇和前额的画
面。你想,在老妇人的周围,炮弹在
炸晌,炮弹的火焰映照在老妇人的
脸上,让我们看到她母亲般的慈爱
与坚毅,炮火声声更给画面增添了
一种悲壮的色彩。
师:嗯,你很有想象力,有摄影
家的眼光,更有作家的笔法。
生6我喜欢这一段描写:“她不
会匍匐前进,也不能快跑。她干脆直
着身子,一摇一摆,慢慢地向方场上
走去。一段还没有炸断的铁栏杆拦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过去。她太
衰老了,跨不过去,因此慢慢地绕过
了那段铁栏杆,走进了方场。”
师:是的,她年老体衰,连走路
都很困难。那她这样在敌人的炮火
下“慢慢地走着,随时都有可能被炸
的危险。她分明可以选择躲在地窖
里啊?想想为什么她甘冒风险?
生6:她想去埋葬那个红军战
士,让他入土为安。为了一个素不
相识的红军战士,她勇敢地穿过炮
火,她是在完成一个心愿,一个作
为母亲的心愿。此情此景,让我感
受到了一顺善良的心灵,一种深沉
的母爱。
生7:我喜欢结尾的场景:“在炮
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
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
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
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美丽
的烛光和破败的战场形成了极大的
反差。好像在控诉法西斯强盗对人
类文明的肆意践踏,歌颂南斯拉夫
人民对红军烈士至高无上的感情,
让我们感受到人民对战争的无比憎
恨,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师:说得真好啊!蜡烛柔和的
火焰寄托着人民对和平的信仰,也
散发出人性的光芒。
生8(高举手臂,急于发言):我
要拍这里:“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
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
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
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
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
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
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
兵。”无言的老妇人给士兵深深鞠
躬的情景很令我感动,老妇人明白
这些异国战土是为了解放南斯拉
夫而战斗的,她心中怀着对他们的
恭敬与景仰之情。她用这个动作表
达她对这些士兵崇高的敬意和深
挚的谢意。这是反法西斯军民血浓
于水悄谊的真实写照。
师(频频点头):感人的瞬间,
庄严肃穆,值得拍下来!
生9:老师,可不可以拍一组照
片,做一个图片新闻?
师:哦!有创意,说来听听。
生9;我觉得老妇人掩埋红军
烈士的壮举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单
拍哪一个动作都是很单薄的,感染
力不够。我会抓拍一组镜头,从老妇
人整理烈士的遗体开始拍:她用力
翻尸身,梳理烈士的头发;她跪在地
上,用手一点点地舀出弹坑里的积
水;她极其吃力地用双手抄在死者
腋窝下把烈士遗体拖进弹坑;她累
得气喘吁吁坐在那休息;她跪在死
者旁边,在他身上画十字、亲吻他的
嘴唇和前颇;她用双手捧起弹坑四
周的浮土,慢慢放在死者身上,一捧
一捧堆成坟堆;她摸出大蜡烛,插在
坟堆顶上,点燃红烛;她两臂交叉在
脚前,坐在坟前守灵··…这样就会
让读者感到:掩埋烈士的每一步老
妇人都非常吃力,她置生死于度外,
冒着炮火安葬红军烈士,不顾自己
年老体衰,不怕艰难,就好像是一个
母亲在默默地送别儿子,满怀悲痛,
满怀深惰,一系列的动作,让人历历
在目,非常感人。
师(眼晴有些湿润了):你们说
得真好啊。我已经被同学们带入了
战火纷飞的战场,我已经看到了一
位伟大的母亲冒着战火为英雄儿
子送行的壮举,这是一位感天动地
的伟大的母亲,她纯洁善良的品德
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灵。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来展现这
位伟大母亲的美好心灵吧!请仔细
揣摩文章倒数第四段,设想一下段
中表现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用一
二百字写下来。
(生静静地写作。)
师:好多学生都写完了,谁愿
意把自己的作品拿出来,让大家欣
赏欣赏?
(生纷纷举手,师指名一生发
言。)
生:这个红军战士牺牲了,是
为了解放我们而牺牲的!这么年轻.
这么好的孩子,就这样走了。我真是
伤心啊!这些德国鬼子,这些侵略
者,实在太可恶了!孩子们,你们都
是好样的,狠狠打击他们,把他们从
我们的家园赶出去!我谢谢你们!
师:真好,抓住了老人的心理
和口吻。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在法西
斯强盗的铁蹄下饱受苦难,她对侵
略者满怀仇恨,对苏联红军充满爱
戴和敬意,她渴望和平!要和平不
要战争,这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心
声。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们期盼
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
那一天!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