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意象的视觉效应

文档属性

名称 《蜡烛》意象的视觉效应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6-05 20:18: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蜡烛》意象的视觉效应
沈华
《蜡烛》是苏联作家西蒙诺夫写的一篇战地通讯。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要把老妇人饱受德国法西斯之苦,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渴望和平、渴望解放的感情,同对苏联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连起来,让读者感受到世界反法西斯的共同感情愿望,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这种感情集中于一点,概括起来说就是“敬爱”和“哀痛”,作品的感人之处是诗意般地表现出这种感情的深度和浓度,浓郁得令读者的心灵为之震颤。这种浓得化不开的情感,作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炮火
“传统的意象概念是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所作的加工和描绘”,但是“和知觉形象不同,意象(imagery)是抽象的”。(《文学艺术新术语词典》,百花文艺1987)我们一般所指的意象是“象”和“意”的组合体,即事物的视觉形象和人的主观色彩。意象在诗歌领域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作为战地通讯的《蜡烛》却把诗歌意象这个概念发挥得淋漓尽致。作者显然熟谙诗歌意象的妙用,西蒙诺夫本身就是一个诗人,1934年发表第一首诗作,后发表过《友与敌》等诗集。正是作者诗人般的敏锐,才捕捉了形象的、鲜明的意象——炮火、黑围巾和蜡烛。“炮火”是本文的主要意象之一,全文出现了十几处有关“炮火”的描写,“炮火”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应,还充满了强烈的听觉冲击。作品在“苏军偷袭”和“南斯拉夫妇女不顾安危掩埋战士遗体并在坟头点上自己珍藏的喜烛”部分,不断有“炮火”的出现,这是作者真实体验后抽象为艺术的结果。从“炮火”伴随着老妇人的出现和冒着危险埋葬牺牲战士的过程中,不难看出“炮火”这一意象,一方面体现了苏联红军的英勇无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老妇人的爱憎分明和不顾安危、无所畏惧,从而在对“炮火”的深层阅读下让读者对本文的主题有深入的认识。不仅如此,我们在阅读“炮火”这一意象时,必须把握“炮火”前后的副词,如“德国人的炮火一直轰到太阳落山。”“德国人又开炮了,炮弹在这小小的方场上炸开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来,柱子似的。” “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等话语中,“一直”、“又”、“还”等副词和“炮火”这一意象的有机结合,让读者的眼前不断闪现战火硝烟的场面,让读者的视觉转换无法展开,自然也就达到暴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的目的,深化了对主题的理解。
二、黑围巾
“黑围巾”这一意象是伴随着南斯拉夫老妇人的出现而展开的。我们不妨聚焦课文所有“黑围巾”意象的描写,从课文28自然段开始,“黑色的大围巾”不间断的反复出现,“做好了坟堆后,老妇人就从她那黑色的大围巾底下……”“披着那黑色的大围巾”、“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一支蜡烛来”、“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意象是意中之象。意象的象是与人密切相关的,只有被人的心灵反映的客观事物才能成为文学的意象,才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些描写“黑围巾”密集的意象,营造一种让读者沉重、压抑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肃穆和庄严的氛围,让读者的视觉生成不可回避的刺激,从而造成读者沉重心情的累积。“黑围巾”的主体直指老妇人,客体所向是苏联的红军战士,在主客体的统一中含蓄地传达了老妇人对死去战士的悼念,对苏联红军感激和敬爱之情,读者感情的共鸣也由此产生。
三、蜡烛
如果说“炮火”和“黑围巾”两个意象在文中起着串联主题,对感情推波助澜的作用,那么“蜡烛”是揭示全文主题和点名文题的主意象。“炮火”和“黑围巾”就如两股涓涓细流,在作品的细微处铺染和汇聚,最后水到渠成,细流成江海。意象的“意”是包孕在“象”中的,是融入水中的盐,无形而有味。在一个意象中,我们看得见的是“象”,而品得出的是“意”。意象的语言形式是隐喻性质的,“蜡烛”就是如此。“蜡烛”意象的描写,使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和具体,“蜡烛”在文中的有这么几个定语,醒目而意蕴悠远,“这是一支大蜡烛,是45年前她结婚的喜烛,她一直舍不得用,珍藏到今天”引号中的语句是课文第一次出现的“蜡烛”意象,表明“蜡烛”是“45年”和“结婚的”,前者表明珍藏时间之久,后者点明意义非凡。在这样看似简单的叙述中,加深了读者对老妇人的的感受和认识。“蜡烛”视觉效应的表现,作品主要着眼于它的“烛光”,在老妇人点燃蜡烛后,“烛光”已然成为了这个年老体衰妇女情感的寄托物,“不会熄灭的烛光”这淡淡的光焰,让读者感受的不仅是沉闷后的温暖,更是在“炮火”和“黑围巾”视觉压抑下的一种暂缓的放松,于是可以让读者关注“烛光”背后深层的特定的诗学意义。这一点烛光是南苏两国人民情谊的见证,是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战士寄托的哀思,是苏联战士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正如作品所说的,“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