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胡仁真
有效教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是无数教师
踏雪寻梅、孜孜以求的境界。怎么优化?我们在教学
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是否进行了优化?又是否
能够体现科学的内涵?对于我来说,这种追问始终
没有停止。
我一直在思考并贯彻这样一种最基本的思想:
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科学管理的过程,让科学
管理、有计划实施的理念深人到每一个教学进程
中,教师与学习者在共同的目标之下,在民主平等
的关系中,在网络式的学习群体中,进行语文学习
的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明确知道自己的学习方向的
情况下,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合作功能。特别要强
调的是,我一直认为语文教师的角色。既是一个满
腔激情的语文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更是整个过程的
训练有素的监控者,充满人性的严谨科学的管理
者。
《沁园春雪》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着睽于培
养学生把握意象、理解诗歌内涵的言语技能。九年
级上册第一单元以对大自然的赞颂为内容构成了
一个诗歌学习系列,编者在文后有一则《怎样读诗》
的知识介绍,我们认为应该将之作为学习知识与能
力训练的线索。这篇知识短文明确了诗歌欣赏的基
本思路;从诗的意象创造的具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
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从虚写中找出深层的意
蕴;注意诗歌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
实指;学习诗歌语言的精粹。我先讲授了这个知识
点,“授之以渔”,再通过有序的科学高效而规范化
的言语活动技能训练,落实捕“鱼”的工具与方法,
并将之贯穿到整个单元,使诗歌单元教学成为逐步
递升的诗歌鉴赏系列。
下面是《沁园春·雪》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我们吟诵“明月几时有”,我们“最
喜小儿无赖”,我们也高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
云帆济沧海”!诗歌,不仅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生修养必需的元素。热爱诗歌,使得我们丰
富了感情.开阔了视野,深刻了思想.也让我们的表
达变得生动形象。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学过的两句
诗歌:忽如一夜春风来·…
众生:千树万材梨花开。
师:啊,春天到了,在春风的吹拂之下,梨花开
了,多么洁白无瑕而又芬芳可爱的梨花啊!
生1:不对,是雪花飞扬!
师:那为什么不直说北风吹,雪花飞?这不是容
易让人产生误会吗?
生1:老师您错了。春风、梨花,谁不喜爱?这两
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花比作美丽的梨
花,雪花洁白如梨花,清香也如梨花。雪花飘了一
夜,诗人睡了一觉,早晨醒来,千万裸树上都是雪
花,诗人觉得用玉树琼枝来形容都还不够,所以充
分发挥想象,说千树万树的梨花在一刹那间都开
了,连本来无味的雪花都充满着香味,真香啊!(生
做深呼吸状)喜欢得不得了呢!(全班同学轻轻笑起
来,热烈鼓掌)
师:啊,你真厉害,听你一说,我仿佛就站在辽
阔的北国,欢喜地欣赏着美丽的雪景,大诗人岑参
一定要引你为知己了。(同学们笑)同学们,只羡慕
别人成为诗人的知己是不行的,孟浩然说过“端居
耻圣明”,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找到
自己理解诗歌的方向和角度,就像航行得有小舟和
船桨,才能渡过文字的海洋,理解诗歌,欣赏诗歌,
成为诗人的知音。
生2:要抓住诗人描绘的景色,春风啊,梨花
呀。
生3:要充分发挥想象。
生4;要分析诗歌中运用的比喻。
师:一定是比喻吗?
生:应该说修辞手法。(同学们都急着补充)
生:还要知人论世。
师;对呀,要知人论世,这是我们前面学习过的
读诗原则。(面带微笑)而刚才更多的同学提出了新
的看法,要抓住诗人描绘的景色,要充分发挥想象,
要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等等。这节课开始。
我们学习新的读诗原则,那就是抓住诗歌的意象,
理解诗人的情感,领略诗歌的意境之美。这是今天
这节课的重点。(投影显示本课重点:抓住丰富意
象,理解诗人情感,领略诗歌意境)
师:为了把握今天的学习重点,我们先学习这
一单元的第一篇: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首先
我们分配学习任务,然后请大家跟着朗读带轻声吟
诵一遍,再分头完成任务。
屏幕上显示:
学习任务:
1.字词过关;2.知人论世;3.把握意象;4.理解
情感;5.领略意境;6.有疑而问。
全班52人,13个学习小组(4人一组),组成6
个任务组。两个小组一个任务,“把握意象”由3个
小组负责。任务采取抽签和抽签后经老师同意调换
的方式分配到各个小组。
教师播放朗读带。教师巡视并且有意识地指导
任务3组和任务6组。
5-10分钟后各小组陆续完成任务并开始展示
学习成果。
任务1组投影显示:拼音练习,字词解释练习。
其他同学在读读写写中完成练习。
任务l组:我们发现容易把“一代天骄”的“骄”
写错成“江山如此多娇”的“娇”,“原驰蜡象”的
“驰”写成“松弛”的“弛”。
任务6组:我们认为用“文句理解法”有助于纠
正第一个错误,“天之骄子“有值得老天骄傲的意
思,而江山多娇指的是江山的秀丽娇美。理解“形声
特点”有助于纠正第二个错误,“驰’和“弛”都是左
形右声,高原如同奔驰的白象,有马才能奔,而“弓”
若松开就必然无力,所以就是“松弛”。
任务2组投影显示关于词的文学常识练习,红
军长征的背景练习,毛泽东的个人生平练习等。要
求其他同学完成这些练习。
任务6组:刚才在背景介绍中提到,1936年2
月,抗日战争爆发前,毛泽东写下了这首词。1945
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
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就把这
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
表。我们有个问题: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了这首词送
给柳亚子先生?
任务2组: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写这首词
是在日寇人侵、内战不宁的艰难情形之下,面对苍
茫大地,毛泽东胸中豪情激荡,乐观自信,颇有伟人
风采;而抗战的胜利就是这种乐观豪迈的最好的印
证,能恰到好处地表明他对革命的预见性和自信
心,所以当然选择这首词。过后这首词迅速在人民
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
和胜利的信心,就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师:问题和回答都很精彩,知人论世,有利于我
们准确地把握诗人的内心世界,而从词的意象去挖
掘这种自信乐观和豪情,才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
任务3组:我们反复揣摩,以下意象引起我们
的重视,上阙的“千里冰”“万里雪”“长城’“大河”
“山”“原”“天公”,下阙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下面
请其他组同学补充。
任务3组补充:上阙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视
野非常开阔,“长城”“大河”本身就有一种雄伟的气
概,而“山”“原”都是高大巍峨、气势壮观的景象,
老师您不是说过在高大巍峨的景象中往往蕴含了
祟高壮阔之美吗?大雪纷纷扬扬,撒落在辽阔的中
华大地上,一派壮丽的北方雪景,这些意象很典型,
都是我们祖国的组成部分,我们很自然地能从中感
受到作者热情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骄傲之情。
任务4组补充:我们赞同他们的观点,包括对
“天公”的选择也能说明这一点,“天公‘实际上只存
在于想象之中,人们认为它具有控制宇宙的力量,
作者却敢于提出比试,很有勇气也很自信,其实就
是在表达作者的自信、乐观!
任务5组补充:我们觉得正是由于这些气势非
凡的意象,才构成了一幅绚丽壮观的图画,一种积
极向上的激情,构成了壮美的意境。
我请我们组的同学给大家诵读上阙,请大家感
受这些意象的宏大气魄和我们祖国壮丽的江山!
(同学诵读,掌声热烈)
师:这位同学在朗读中用重读强调了这些宏大
的意象,非常准确地表达了词人极目远眺,祖国大
好河山尽收眼底的豪迈之情和乐观精神,非常好。
现在我们继续恭听任务3组的同学分析下阙的意
象。
任务3组:下阙的意象由对风景的描画转换成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是一个变化。请任务1组的
同学介绍一下他们。
任务1组: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第一个中
央集权的封建大国;汉武帝,对内巩固中央集权,对
外抵抗匈奴,加强同西域的文化交流;唐太宗,恢复
社会生产,选贤任能,抗击突厥人侵,出现大唐盛
世,贞观之治;宋太祖,统一五代十国,加强中央集
权;成吉思汗,建立了地跨亚洲、欧洲的元朝大帝
国。
任务3组:我们发现这些人物各有成就,而且
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雄才大略,建功立业,一统江
山,是历代英雄中的佼佼者,是了不起的英雄人物。把他们列举出来,无疑也就是毛泽东的自比:我,必
将创造那样的伟业,而且还要更加杰出!
任务2组:对此我们可以证实,毛泽东少有大
志,一向都表现得非常自信乐观[前段时间的电视
剧《恰同学少年》,演到雷电大作,他和同学在山上
沐浴风雨,好潇洒啊!(同学大笑)
任务1组:我推荐我们组的同学朗诵下阙。(同
学对朗诵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的朗诵也潇洒得很呀!音调高亢激昂,
感情真挚饱满!我们请任务4组的同学概括对这首
词的上下阙的理解。
任务4组:我们按照整体感知的方法对这首词
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在听了同学对意象的分析之后
又作了一些调整,现在由两位同学概括上下阙的内
容。
任务4组补充:上阙写景,抓住长城黄河等意
象,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
赞美之情。
任务4组补充:下阙议论,评论历史上的杰出人
物,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抱负和自信乐观的英雄气概!
师:非常好!能否说说你们小组在概括内容方
面的体会呢?
任务4组:我们认为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我们
可以更快更准确地感知作者的情感,譬如长城,本
身就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而黄河,则是我们的母亲
河,巍峨的山,连绵的高原,那些景物都仿佛在告诉
我们说:为我们骄傲吧。
任务4组:那些历史人物也是如此,他们当中
的任何一位所创造的业绩都是值得后世景仰的。而
作者敢于对他们指手画脚,气魄之大就可想而知,
所以很自然地想到他的抱负他的豪迈!而且,也情
不自禁地被他所感染!
师:说得多好!既然被诗人所感染,为什么不再
一起读一读,让自己和诗人产生更多的共鸣呢?也
许正是今天所读的这首词激发了我们,将来有一
天,我们也创造出像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
像毛泽东那样的丰功伟绩呢!
(生齐声诵读)
师:我们刚刚借助这首词的意象感知了作者的
情感,这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别的诗歌呢?我们不妨
做一些练习。当然我们要先请任务组的同学回顾总
结一下他们欣赏意象的心得。
任务3组:首先,我们认为,意象指的是能够体
现诗人的感情的景象和物象,我们觉得欣赏一首诗
歌,要抓住出现在其中的景象和物象,如果他们在
传达情感上有共同点,那么,这个共同点就有可能
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对此,质疑组的同学有问题要说。
任务6组:刚才我们说到秦始皇、汉武帝、唐太
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
人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我们
分析意象得出的结论是,正是因为选择了这些人
物,才足以表现作者建功立业的思想。但对于这样
的历史人物,作者用一个词作了总的评价,就是
“惜”,此外还有一些词语“稍逊”“略输”“只识”,不
都有批评的意思嘛!
任务1组:我们认为品味一下这几个词语就可
以解决问题:“惜”者可惜也,你本来可以成为冠军
的却可惜屈居亚军,那你最起码还是亚军嘛,已经
远远超出一般人了,你的成绩是值得大大肯定的
嘛!(同学大笑)
任务1组:“稍逊”也好,“略输”“只识”也好,
都是在肯定他们做出了成就之后表示惋惜,人无完
人,金无赤金,也就为自己超过他们留下了余地,长
江后浪当然是要超前浪的了l
任务5组:对呀,这才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嘛!这才显示毛泽东的伟大气概嘛!
师:质疑的问题是读这首词的一个难题,大家
理解得非常好,当意象与诗意可能会发生冲突的时
候,我们需要去抠一抠字眼。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诵
读的时候,对这些人物的议论应该读得稍稍低沉一
些,对吗?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出现在(沁园春·雪》
中的意象,把握好诵读的情感和音调,试试能否把
这首词背诵下来。
(同学一起背诵《沁园春·雪》)
师:大家的背诵很有意气风发、数风流人物还
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啊!说明我们通过学习,已经与
毛泽东英雄所见略同了!
任务5组:我们感觉到不能完全靠意象的堆积
就对诗歌的感情下结论,还是需要知人论世。还有,
我们觉得光是凭意象去欣赏诗歌总有点缺撼,好像
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有嚼出味道来。
师:是啊,囫囵吞枣,猪八戒吃人参果,这是读
诗的初级阶段;欣赏诗歌,我们还应该借助想象。推
敲字句,揣摩语言,这将会是我们以后的学习任务,
由这里我们走向诗歌欣赏的高级阶段。所以这个低
级阶段,是我们能力提升的必由之路。为了更好地
体会诗歌的意境,现在我们巩固一下学习的成果,
试试能否运用今天学到的意象法迅速理解毛泽东
的另一首同样以雪为题材的词《减字木兰花·广昌
路上》。请任务3组的同学来主持。
任务3组:请大家找出这首词的意象。
生:灰白的天空。
生:行军的队伍,高山。
生:狂风,红旗,大关。
生:怎么知道是狂风啊?
小组3:风卷红旗呀,都不是吹而是卷,风多狂
啊!
生:还有赣江,不知道冻住了没有。冰封了没有
啊?还有风雪。
生:十万工农算不算啊?
小组3:当然,请各组讨论上述意象所表达的
情感。
生:这些意象也有高大宏伟的相同点,但给人
的印象不是壮丽,有点逼人呀,我觉得显示了行军
的困难。
生:十万工农行军,声势也很浩大。
生:发这个命令的人也很有气势吧。
生:很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任务4组:我们总结一下.这首词借助狂风骤
雪高山大江的意象,表现了十万工农克服困难一往
无前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的骄傲之情。
任务3组:总结得非常好!为什么说作者有骄
傲之情呢?
任务5组:是他领导的军队嘛,将士如此听从
命令勇往直前,他怎么能不感到欣慰和骄傲?请老
师评评是不是这个理?
师:言之有理。同学们思维活跃,又能积极合
作,共享学习的成果。请六个小组的组长课后进一
步检查本组学习任务的落实情况。我们在没有背景
材料的情况下,借助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是今
天的最大收获。这一单元后面几首诗的意象也非常
丰富,下一节课将请同学们运用我们总结出来的方
法,自主合作去探讨,去追寻诗人的情感。莫愁诗人
无知己,我们有谁不识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