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人口容量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6-17 10:40: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1.3 人口容量 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是( )
A.气候与生物资源 B.土地与水资源
C.对外开放的程度 D.科技发展水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湖南省常住人口为6644.49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6570.08万人相比,增加74.41万人,增长1.13%,年平均增长率为0.1%。常住人口中,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1.90%,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7.24%,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34%,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5.04%。户别人口中,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7人,比2010年的3.32人减少0.65人。据此回答小题。
2.关于湖南省各年龄段人口结构的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人口抚养比呈下降趋势
B.青壮年比重下降,说明人口红利已经消失
C.常住人口10年来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D.环境人口容量不断缩小
3.湖南省家庭户人口规模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时的每户3.32人下降至2.67人,原因可能是( )
①生育水平的下降②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
③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④生育政策的变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灾后重建规划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图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区人口超载类型的分布图。其中第Ⅰ类:资源环境承载力差且受灾极重的山区县;第Ⅱ类: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第Ⅲ类:与灾害的关联度较弱,原有的环境承载力较弱,造成人口超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灾后该区域环境人口容量( )
A.茂县趋于合理 B.平武县没有变化 C.汶川县小于北川县 D.汶川县进一步下降
5.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北川今后应( )
A.放弃灾毁耕地 B.大力开发梯田 C.加强对外联系 D.提高消费水平
生态适度人口是指在一定目标和条件下,区域能够供养的最优人口数量。贵阳市是贵州省省会,位于云贵高原东斜坡上,喀斯特地貌广布。右图为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统计情况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资源消费增加 B.土地资源总量锐减
C.气候条件不断恶化 D.城市绿地面积减少
7.为提高贵阳市生态适度人口规模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A.鼓励人口大量迁出 B.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C.扩大资源开采数量 D.减少与外界的接触
青藏高原人口地域分异(如下图)可以通过连接祁连县与吉隆县的“祁吉钱”体现,两例地域面积大致相同,但是人口比例悬殊。“祁吉线”长期稳定,但近年来件随着青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东南半壁人口占比却持续微降,西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增。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造成青藏高原“祁吉线”两侧人口数量长期稳定的根本因素是( )
A.民族政策 B.自然环境 C.交通运输 D.产业结构
9.推测青藏高原东南半壁人口占比持续微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自然条件恶化 B.经济水平下降 C.老龄化加重 D.机械迁出较多
10.为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青藏高原西北半壁应( )
A.严控域内人口增长 B.促进人口向域内城镇集聚
C.大力开发域内资源 D.促进人口向东南半壁迁移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开展了我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环境承载力研究工作。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如按美国的消费水平,我国人口大致应控制在7亿之内。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题。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目前人口已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
B.我国的合理人口容量在16亿左右
C.我国人口约为13亿,与环境关系属良性循环,人口与资源之间几乎没有矛盾
D.从材料可看出人口合理容量具有不确定性
12.下列因素中,与人口合理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
A.资源数量 B.科技发展水平 C.消费水平 D.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
下图为某区域人口总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14.图中人口数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环境承载力
D.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15.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甲省 乙省 丙省 丁省
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 778.5 914.3 283.4 1799.4
耕地面积(万公顷) 588.31 528.18 814.07 414.95
A.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下表是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表。完成下面小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人) 人口合理密度(人/km2)
热带雨林气候区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9.30 100
地中海气候区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及温带季风气候区 7.35 30
16.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历史因素
17.按表格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B.地中海气候区
C.温带季风气候区 D.热带雨林气候区
2019年末,广州市常住人口1530.59人,“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自2015年以来广州常住人口已连续四年以每年超过40万的规模增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广州提出的“1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 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 D.土地承载力
19.针对广州市目前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继续鼓励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20.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下列各题。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 )
A.矿产资源 B.水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条件
21.关于环境承载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承载力就是环境人口容量
B.环境承载力就是人口的合理容量
C.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D.是衡量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指标
每一个承载系统对任何的外来干扰都有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害、破坏乃至瓦解。无论是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壤环境,还是城市区域、流域 等都存在环境承载力的问题。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22.深圳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一个知名的大城市,其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渐趋极限,某些部分甚至已经透支,透支的部分最可能是( )
①土地资源②交通③科技④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3.日本地狭人稠,以下属于对其环境人口容量提高有利的因素是( )
①资源②科技发展水平③对外开放程度④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下图为某地区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关系图。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据图可知,该地区( )
A.在纯自然状态下提供的物资可以养活大约6000人
B.t2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C.t3时期,该地区的社会发展最为繁荣安定
D.t4时期的生态环境优于t1时期
25.图中人口数量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联变化说明( )
A.资源环境承载力只受自然资源因素的影响
B.人口数量的变化不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
C.人口数量必须低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D.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示意图。甲、乙两地在T时开始控制人口增长。完成下面小题。
26.影响乙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大于甲的主要因素可能为乙地( )
A.人口数量较多 B.自然资源丰富 C.开放程度较低 D.科技水平较低
27.①、②人口数量的不同,体现了( )
A.人口容量的临界性 B.人口容量的相对性
C.人口合理容量的警戒性 D.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
二、综合题
28.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而三峡水库的建设,淹没大量土地,百万移民需安置。下面左图为南水北调路线图,右图为三峡水库示意图。

材料二 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
材料三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全世界都像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那样生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
(1)材料一表明什么因素制约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请结合材料分析。
(2)材料二和三说明了哪两个因素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它们与环境承载力呈什么关系?
29.21.读我国人口垂直分析状况表,回答下列问题。
海拔/m 200 200~500 500~ 1000 1000~ 2000 2000~ 4000
人口数量/万人 73345.1 19427.8 8647.5 10037.1 1590.8
人口比重/% 64.9 17.2 7.7 8.9 1.4
面积/万平方千米 144.5 97.2 162.5 39.9 315.9
面积比重/% 15 10.2 16.9 25 32.9
人口密度/(人/km2) 507.6 199.9 53.2 41.8 5
(1)从表中可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2)请分析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较多的原因。
(3)从资源环境承载力角度出发,说明能否向西藏进行大量的人口迁移?理由是什么?
3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人口密度突变线(下图)是一条全国尺度最重要的人地关系突变线,它综合反映了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强度的限制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约束的适应。
(1)说明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2)说明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的原因。
(3)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这条人口密度突变线今后能否被突破。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B
【详解】
从图中可看出土地、水、矿产等资源所占比重最大,因此是影响该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本因素,B正确。从图中无法看出气候和生物资源所占比重,A错误;对外开放程度和科学技术水平所占比重较小,C、D错误。故选B。
2.C
3.C
2.
从材料中可知,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0~14岁和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有所上升,15~59岁人口比重有所下降,说明人口抚养比呈上升趋势,A错误;材料中显示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但并不能判断出人口红利是否已经消失,B错误;湖南省常住人口l0年来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可知持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C正确;随着科技、教育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不断增大,D错误。故选C。
3.
家庭户人口规模的减少与生育水平的下降、迁移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有关,而当前生育政策的变化会增加家庭户人口规模。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影响区域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1)考虑区域的资源状况:一个区域的资源状况包括矿产、水、耕地、气候等方面;一个地区的资源越丰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考虑科技、经济等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口受教育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等,会影响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因而一个地区的上述条件好,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大。
(3)考虑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地区的开放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从其他区域调入资源,提高本区域的环境人口容量。
(4)考虑该区域的消费水平:一个区域的消费水平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越高,区域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4.D
5.C
4.
通过读取图上四县的人口超载类型,结合题干文字情境,汶川、茂县、北川属于第Ⅰ类县,受灾重且环境承载力差,地震灾后,其环境人口容量将进一步下降,AC错误,D正确;平武县属于第II类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虽然受灾严重,但原有人口容量较大,尚能满足当前需要,环境人口容量还是受到一定的影响,B错误。综上所述,故选D。
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对外开放程度,既有正相关的因素,也有负相关的因素。对北川县来说,地震灾后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利于该地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应逐步恢复灾毁耕地,适当开发缓坡的梯田,降低消费水平,A、B、D错误。故选C。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6.A
7.B
6.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贵阳市实际人口在增加,对资源的消费增加,导致生态适度人口数量下降,A正确;图中信息不能反映B、D项所示情况,C项与客观实际不符。故选A。
7.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减少资源的过度消耗,增加环境承载力,提高生态适度人口,B正确。A、D项说法错误;扩大资源开采数量会破坏生态环境,C错误。故选B。
分析图形信息,得出生态适度人口与实际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8.B
9.D
10.B
8.
自然环境是居民点区位选择的第一要素,人总是趋向于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水源充沛的地区居住。青藏高原“祁吉线”东南侧暖湿、西北侧寒旱的大格局长期以来保持稳定,因此“祁吉线”长期稳定,B正确。跟民族政策、交通发展和产业结构会随时代发生变化,所以不是长期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
得益于少数民族地区优厚的计划生育政策,青藏高原大多数县市均呈现人口正增长,人口增长主要是自然增长,A错误;经济水平下降与材料中“近年来西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相悖,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老龄化相关数据,C错误;“祁吉线”东南半壁人口增速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东南半壁靠近东部发达地区,人口迁出较多,D正确。故选D。
10.
“祁吉线”西北半壁人口稀少,严控人口增长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A错误;青藏高原西北半壁人口向城市集聚,可以减少对生态脆弱区的破坏,B正确;青藏高原高寒,生态脆弱,大力开发资源会带来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C错误;青藏地区人口密度低,将西北半壁人口大量向东南半壁迁移,东南半壁人口迁入会增加,加剧了当地环境压力,D错误。故选B。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文因素不断变化。(1)自然生态环境因素:自然条件的优势程度、自然资源、环境恶化、自然灾害等。(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收入的差异、就业、交通、区域开发等。(3)政治因素:经济政策和人口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建立和迁移等。(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
11.D
12.C
11.
我国目前人口约为13.7亿,并未超过环境承载力,A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而非最大值,我国合理人口容量约为8-9亿,B错误。我国人口约为13亿,接近耕地资源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加上我国资源利用的不合理、人口数量的增加使人口与资源之间存在矛盾,C错误。从材料中可知,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l亿、13.8亿,故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D正确。故选D。
12.
由材料“若以年人均消费粮食500千克、550千克和600千克三个方案测算,我国耕地资源可承载人口极限分别为16.6亿、15.1亿、13.8亿”可知,人口容量与消费水平呈负相关,C符合题意。故选C。
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
13.B
14.D
13.
A.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环境承载力最大值为6000人,这是考虑到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做出的估计数值,故A错误。B.t2时期,该地人口数量和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C.t3时期,该岛实际人口超出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D.t4时期该岛实际人口接近环境承载力,环境质量较t1时期差,故D错误,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4.
.A.根据所学知识,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影响,故A错误。B.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到环境承载力的制约,不能超过环境承载限制,故B错误。C.读图,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会导致环境承载力的下降,故C错误。D.环境承载力是一个地区环境持续供养人口的能力,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D正确,ABC错误,故选D。
本题组主要考查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相关知识。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15.C
【详解】
影响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尤其是资源的短板;由表中数据可知,丙省单位耕地面积水资源量是最少的,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最少,若不考虑其他条件,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是丙省。故排除ABD三项,本题选C。
16.B
17.D
16.该表反映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说明这种测算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因素,B正确;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历史因素均属于人文因素,故ACD错误;故选B。
17.
热带雨林气候区的水热资源极为丰富,从表中信息可知,该气候区的合理人口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都最大,而目前该气候区却是世界上人口稀少的地区之一,故D正确;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10°N-50°N范围内,因此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均是世界人口稠密区,故ABC错误;故选D。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生活的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其数值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其影响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状况,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还可能发现新的资源,从而扩大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均消费水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会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18.B
19.C
18.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材料信息显示,这“1500万人”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因此“1500万”人应该是人口合理容量,B正确;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土地承载力都表示极限临界点,与广州人“活得舒服”不相符合,A、C、D错误。故选B。
19.
根据材料可知,广州市目前人口数量已经超出了其人口合理容量,而且人口增长较快,人口压力较大,因此针对这种人口状况不应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鼓励生育,A、B错误;广州市在人口压力大的状况下,应缓解人地矛盾,继续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C正确;由材料可知,广州市劳动力数量还在上升,且该市人口数量较多,故接纳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不合适,D错误。故选C。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广东本省的矿产资源少,东部沿海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实行经济的转型,降低劳动导向型和资源向型产业比重,提升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20.D
【详解】
俄罗斯矿产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这都不是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A、B、C错误;但由于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从而成为制约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D正确。故答案选D。
制约区域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原理是木桶原理,木桶原理又称水桶原理或短板理论,水桶原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说的是由多块木板构成的水桶,其价值在于其盛水量的多少,但决定水桶盛水量多少的关键因素不是其最长的板块,而是其最短的板块。
21.D
【详解】
本题考查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故D项正确。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因素 相关性 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资源丰富程度 正相关 资源越丰富,环境人口容量越大;资源越贫乏,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科技发展水平 正相关 科技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科技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经济发达程度 正相关 经济越发达,环境人口容量越大;经济越落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人口受教育水平 正相关 人口受教育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人口受教育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地区开放程度 正相关 地区开放程度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地区越封闭,环境人口容量越小
生活消费水平 负相关 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消费水平越低,环境人口容量越大
22.C
23.D
22.
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深圳发展到现在,其土地资源已经非常紧张,人口的大量迁入必然导致水资源供应非常紧张,①④正确。②交通便利、③科技较发达,C正确。故选C。
23.
日本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缺乏,由于日本对外开放程度高,大量从国外进口各种自然资源,且对科技水平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高,因而其环境承载力较高。②③正确,①④错误。D正确。故选D。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人口容量意义相近,但并不相同。环境承载力多用于研究某一种资源与供养人口的关系,如土地人口承载力指的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土地提供的食物能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在实际中,为了简便,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环境人口容量。
24.B
25.D
24.
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为6000人,这是考虑了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各种因素而估计出的数值,故A错误;t2时期,该地区人口数量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均得到提高,据此推测该时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故B正确;t3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超出资源环境承载力,环境恶化,故C错误;t4时期,该地区实际人口数量接近资源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较t1时期差,故D错误,本题选B。
25.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资源、科技、对外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故A错误;一个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化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制约,故B错误;读图可知,t3时期人口数量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故C错误;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保证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区域的资源环境条件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是维持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底线,故D正确。
资源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从承载的内容看,它是一个地区的环境和资源,所能承受的人类的活动。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从可供养的人口数量的角度,它们存在这样的关系: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
26.B
27.D
26.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实际人口数量多少关系不大,A错。自然资源越丰富,资源环境承载力越大,B对。开放程度低、科技水平低,环境承载力低,CD错。故选B。
27.
由上题可知,甲乙两地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差异,从而导致人口容量的差异,而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下,人口容量也不相同。同时,两地均开始控制人口增长,以后人口数量均在增加,说明人口数量并未超过人口合理容量,这种差异反映了人口合理容量的相对性,B错、D对。临界性是指时间人口超出人口合理容量,人口与物质资源之间的协调发展被破坏,A错。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成为警戒线,C错。故选D。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包括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28.(1)资源。南水北调使西北地区的淡水资源增加,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材料二说明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增大环境承载力;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材料三说明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
环境人口容量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量。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区域最缺乏的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很多,资源、技术、经济水平、消费水平等,分清各因素与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
【详解】
(1)根据材料一信息,水资源多少,制约西北地区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该地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与水资源量呈正相关。西线调水能解决西北缺水问题,预计调水成功后,西北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可增加一个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使西北地区淡水资源增加了,增大了环境承载力。
(2)读材料,材料二、三说明了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材料二我国西北地区通过滴灌、喷灌等技术,这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导致粮食产量大大增加,从而使西北地区人口增加,扩大环境承载力。说明科技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正相关,科技水平的提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扩大环境承载力。材料三富裕的美国人和德国人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属于高消费、高消耗方式,会加速资源消耗速度,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材料三说明消费水平与环境承载力呈负相关,人们的消费水平高,消耗的资源和排放的废弃物多,使得环境承载力减小了。
29.(1)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山区面积大,交通不便;经济基础差,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低。
(3)不能。原因:西藏高寒缺氧,土壤贫瘠,交通不便,科技水平低,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该题考查了影响人口分布的区位因素和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需要同学们仔细阅读表格,结合各地区的自然、人文条件进行作答。
【详解】
(1)由表可知,总体上,海拔200米以下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多,2000-4000米的地区人口数量最少,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故海拔低的地区人口稠密,海拔高的地区人口稀疏。
(2)川、黔、滇地区贫困人口主要位于我国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这些地区海拔较高,人口密度较低,地形崎岖,不利于交通的修建,不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经济基础差且发展较慢,使其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水平较低,进一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3)西藏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人口密度最低,这里海拔高,高寒缺氧,土壤发育程度低,较为贫瘠,生态环境脆弱,该地区不利于大规模发展种植业,可以适当发展畜牧业,环境承载力较差,恶劣的自然条件,不利于交通设施的修建,西藏交通密度很小,交通不便利,不利于对外开放,教育科技水平较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不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小。
30.(1)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及人们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
(2)兰州至武威一线位于黄河上游,虽然降水较少,但是有黄河流经,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该段纬度较低,位于河谷地带(地势较低),气候较适宜。
(3)能够被突破: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口密度突变线以西地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增加;跨流域调水工程能够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用水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生活和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人口密度增加。不能被突破:我国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西部地区居民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区迁移,使得西部地区人口更加稀疏;西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牧区,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
本题以人口密度突变线和400mm等降水量线为材料,涉及影响人口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大兴安岭北段人口密度突变线未到达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说明该区域人口密度较低;而位于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以东,说明降水并非影响因素,主要原因应为该段纬度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宜人类居住;而且一年寒冷季节很长,地面冻土广布,不利于发展农业,同时也不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所以人口密度较小,小于同等降水量的其它区域。
(2)
本题主要考查兰州至武威一线人口密度较大的原因,可以从水源、气候(气温)、地形等方面分析该地适宜居住的条件。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段位于黄河上游,河流水量较大,生产生活用水较充足,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相较于东北地区,纬度较低,热量较为充足;河谷地带,地势较低,不利于热量的散失,气候较适宜。
(3)
本题需要回答正反两个方面。如果认为人口密度突变线能够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增加,人口密度也相应增加,南水北调工程也能够缓解西部地区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使得限制区域人口密度的主要限制性条件——水源得到改善,区域的人们密度增加,导致人口密度突变线突破。如果认为不能被突破,可以回答的观点有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且还有人口呈现不断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迁移的趋势,人口稀疏,人口密度降低。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生态环境脆弱,盲目治理可能会使得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环境人口容量降低,人口更加稀疏。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