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1 、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 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
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B 为了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结构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呼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上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⑵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打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又打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以表达木兰对久别的家庭的喜爱。不然既开的是东阁门,怎么会坐西阁床呢?⑶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去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帖黄花”只对镜而不当窗。
试判断下面诗句的互文情况1、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2、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1、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
2、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其中“烟”与“月”互补见义。即“烟雾与月光笼罩着一河清水,也笼罩着河边的沙地”。并非“笼寒水”的只是“烟”而无“月”,也并非“笼沙”的只是月而无烟。 2、 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
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3、 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威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4 、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 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咏柳 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晚春 韩愈
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通感通感: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又称为“移觉”)
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通感常常是通过比喻完成的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是通过明喻把嗅觉转移为听觉的。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唐小姐不笑的时候,脸上还依恋着笑意,像音乐停止后袅袅空中的余音。”这是通过明喻把视觉转移为听觉的。
“听了你的描述,我心里像吃了蜜似的”,是通过明喻把听觉转移为味觉的,可见这是典型的“移觉” (通感)手法。 例子:
1、“你笑得很甜。”
这就是通感。“甜”是用来形容味道的,这里却用形容味觉的词来形容视觉,就是通感。
2、(听了她唱完这首歌,我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刘鹗《老残游记》)将听觉上的感受,先比作触觉上的感受——熨斗熨过似的“伏帖”,再比着味觉上的感受——吃了人参果似的“畅快”。
3、何其芳的散文《黄昏》里“马蹄声,孤独又忧郁地自远至近,撒落在沉默的街上,如白色的小花朵……” 赏析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⑴,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注释:
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⑴西汉的贾谊,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之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 客思贾岛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著旅人心。 独言独语月明里,惊觉眠童与宿禽。 作者旅居外地,独自徜徉对月思乡。耳畔传来阵阵的蟋蟀声 更令人思念起家乡。忍不住自言自语 却惊起了林中沉睡的小鸟和屋子里熟睡的小童 反映了客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之情。
促织声音听起来很细像针一样尖,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这人声音尖得象针一样刺耳,就是把听觉变成了视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