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巴东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巴东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第四次月考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6-17 17:10:01

文档简介

巴东第三高级中学
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檬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題时,将答案写在答題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3.本卷命題范围:必修上、下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到21世纪,中国法律人类学的学术脉络和基本主张渐成气象,为中国法治和法学研究提供
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现实能量。与法学不同,人类学代表了亲历、切肤、在场和本真的生命原
力一换言之,代表了扎根大地的诚实。人类学对生命细碎的关怀,对日用习常的熨帖,对异域
风光的好奇,对情景知识的敬意,使得那些关于人与人生之见的复杂性被一,点点拨开,从而为我
们理解合法性、现代性、统合、冲突等世间的诸多宏大观念,提供意义的载体、反思的条件乃至批
判的可能。
理解了人类学与法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我们便能理解法律人类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对于域内而言,自新世纪开始,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城市为中心、过度以规范
为定见,从而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以及对法律运行的复杂过程相对盲视
的价值取向。坦率地讲,现代法学的制度构造和知识体系舶来于西方,其作为一个移植性的秩
序安排在中国现实土壤中,确实不可能仅仅通过立法过程对文本规范的建构来实现。法,不仅
仅是一个规范问题,甚至根本上不是一个规范问题,而是生命秩序。以高傲的西方经验自居,完
全忽视了规则的文化雏度、语境意义与地方性知识之特征,认为不雪要去建构和孕育现代法律
体系与中国现实深度咬合的社会根性,这是中国法学“本本主义”的显著问題。好在随着中国文
化自觉的日益清晰,以及法学交叉学科研究的日趋拓张,中国法治建设在吸收世界优秀制度文
明成果的同时,越发重视中国经验本身。当摆脱了“轮椅”状态的法律学人重新站在真实的大地
上,在研究方法上便会越来越多地重视在场性价值,重视局内人视域,重视对基层与远山的温润
关切。这一“接地气”的研究理路与价值主张,携带着法律人类学的力量,为理解复杂的中国不
断积累着本土智慧与体验样本。
而如果将视野拉长到国际,“以世界为田野”一直是中国人类学人的梦想。如高丙中教授所
【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卷第1页(共8页)】
E2073A巴东第三高级中学
2021~2022学年度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B(A.因果关系表述有误,原文是“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域市为中心、过度以规范为定见,
从而可能忽略了一线城市以外真实的社会需求…”;C.递进关系表述有误,原文是“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研
究不同法律的彼此影响和交错状态,同时也看到,习惯法既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又能保持自身一定的独立
性”,属于并列关系;D.“但是法律与社会科学界在这一领域并没有可以探索的空间”曲解文意。)
2.C(A,“制约着人类学家选择的主要历史条件是我国的国力和国情”表述有误,文章并没有说“我国的国力和
国情”是“制约着人类学家选择的主要历史条件”:B.“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说明‘以世界为田
野’的研究暂难推进”表述有误。原文为“当·以世界为田野’的研究无法有效发生时,其现实后果之一,便
是…对沿线国家缺乏在场性的深度理解,而忽路了一些法律规则和制度的历史背景、文化意蕴和社会情
境”可见,这是研究暂难推进的后果,而不是原因。D.“法律史学家必须参与‘戏曲普法’田野工作”表述有误,
缺少依据。)
3.A(借助小品的形式,将传统习惯上的借钱行为和法律嫁接在一起,起到了普法的作用。其余三项都不涉及
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嫁接。故选A。)
4.法律人类学是一门整合人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1分)它立足于人类学观点,(1分)重视在场性价值和跨
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研究,(1分)并对传统法学进行反思甚至批判。(1分)(对于“法律人类学”这
概念,应该从材料一中筛选出关键信息,然后用通顺严谨的语言来概括即可。①从材料一中“为中国法治和
法学研究提供着重要的思想资源与现实能量。与法学不同,人类学代表了亲历,切肤、在场和本真的生命原
力”可知,“法律人类学”是人类学和法学的交叉学科。②从“理解了人类学与法学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我们
便能理解法律人类学对中国的重要意义”“以高做的西方经验自居,完全忽视了规则的文化维度、语境意义与
地方性知识之特征,认为不需要去建构和孕育现代法律体系与中国现实深度咬合的社会根性”等内容可知,
“法律人类学”立足于人类学观点,重视在场性价值和跨文化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研究。③从“为我们理解
合法性、现代性、统合、冲突等世间的诸多宏大观念,提供意义的载体、反思的条件乃至批判的可能”可总结出
“法律人类学”对传统法学进行反思甚至批判。综合以上分析即可总结出答案。)
5.①促使中国法学开始系统性地反思既往过度以城市为中心、过度以规范为定见的行为:②推动中国法学建构
和孕育与中国现实深度咬合的现代法律体系:③能使中国法治建设在吸收世界优秀制度文明成果的同时,越
来越重视中国经验本身。(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6.D(“运用倒叙”表述有误,小说运用了插叙。)
7.C(没有采用衬托的手法。)
8.①被婶婶入情入理的话打动。②为爱坚守而历经生活磨难的苦痛与委屈。③放弃无望等待的无奈与绝望。
④对未知生活的迷茫。(每点1分)
9.①戏曲中人物的等待与小说中人物的等待相映衬,表现了漂泊沦落之人对亲情,恋情的坚守。②借小说人物
对家乡戏曲的热爱,表现对故土及故土文化的深深眷恋之情。(每点3分)
10.D(原文: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诚恐陛下悦其才辩,大奸得路,则贤者尽去,乱由
是生。)
11.B(陛,原意是台阶,后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12.C(“其为人不善辩驳”表述有误,原文说王安石“能以辨博济其说”,)
13.(1)文彦博推荐王安石,说他谈于名利,安于退让,请求越级提拔,想以此来遏制为名利奔走竞争的风气。
(“恬退”“不次”“激”“奔竞”各1分。)
(2)王安石经历过先帝朝代,每次征召他都不赴任,现在又不肯来上任,果其是有病呢,还是有所求呢?
(“召”“果”“要”各1分,句意1分。)
14.①治财不建立法度,王朝是无法长治久安的。②讽谏皇帝缺乏励精图治的勇气,希望皇帝能任用他主持变
法。(每点1分,答出两点得3分)
15.A(“渲染试院生活的丰富多彩”表达有误,首三句选用三个典型细节,渲染试院生活的单调。)
16.①诗人观看伯时作的马图之后,眼前一亮,精神一振,情不自禁想要策马扬鞭,追随诗翁到城西郊野寻春赏
桃花。(2分)②表达诗人对自然美丽春光的憧憬(1分),对久居试院的郁闷生活的厌恶(1分),对隐退、闲
逸生活的向往(1分),对画家精湛技艺的赞赏(1分)。(第一问,能简要解说后三句的大意,文从句顺,即可
酌情给分:第二问,能从不同侧面解析末尾三句表达的复杂思想感情,即可酌情给分)
17.(1)(则)思江海下百川(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面酒临江
横槊赋诗
【高一下学期第四次月考·语文卷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E2073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