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上)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材料1:秦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灭义渠后在西北地区设陇西等三郡;开岭南,在南越之地设置南海等郡。汉王朝亦然,在匈奴故地陆续设立敦煌郡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其职责主要是维护当地秩序,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和畅通。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和“迁去开垦土地”。有汉一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戍守、徙民实边的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交融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内地居民迁入边地,对这些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摘编自徐杰舜《秦汉民族政策特点初论》
思考:概括秦汉政权处理民族关系的举措并说明其历史意义。
意义:推动了中国民族交融的进程;
巩固了秦汉国家政权,维护了大一统的国家局面(或加强了中央集权);
推动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中华文明得以延续发展;
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借鉴。
开拓疆土,设立郡县等机构进行管理
移民实边,实行军民屯田制度
设立专门机构保护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材料2:唐兴,初未服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藩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地理志》
思考:概括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做法。
结合所学知识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评价:开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形成中华文明多元化局面。
坚持民族平等
武力与怀柔并用
重用少数民族首领
实行羁縻政策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材料3: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新的管理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清朝管理蒙古族地区事务采取的措施。
军事征服,统一漠南蒙古,分定各部边界
实行盟旗制度(或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任命当地王公为盟长、旗长)
中央专设理藩院管理蒙古族和藏族等民族事务
1.军事打击与防御
2.建立政治隶属:册封;羁縻政策;因俗而治
3.加强行政管理:中央设专门机构管理,地方设行政单位
4.加强经济往来
5.和亲、会盟、和议
知识拓展与总结
中国古代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
例题讲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梁将陈庆之评论说:“吾始以为大江以北皆戎狄之乡,比至洛阳,乃知衣冠人物尽在中原,非江东所及也。”这表明本时期的民族交融( )
A. 使少数民族生产方式转变 B. 使边疆地区得到开发
C. 使少数民族加速汉化进程 D. 为汉族补充新鲜血液
例题讲解
下面是涉及汉唐时期民族关系的两幅画,与《昭君出塞》相比,《步辇图》反映的唐朝民族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
A. 采用册封的方式迫使少数民族政权臣服唐政府
B. 凭借先进的经济文化形成对周边民族巨大的向心力
C. 通过互派使者的方式维持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
D. 通过和亲的手段有效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材料1:丝绸之路东起中国西安,西起埃及的亚历山大。陆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交往的重要通道,分为东西两段,东段主要在今中国境内,其正式开通源自张骞通西域。汉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河西走廊;南北朝时期,由于河西走廊被割据政权占据,南朝与西域的交往主要通过今青海;唐朝统一后,河西走廊又恢复了在丝绸之路中的主导地位;11世纪西夏崛起,青海道和河西走廊被切断,北宋只能向北渡过黄河,再由河套地区向西进入西域。从元朝起,河西走廊为中西方交往稳定通道。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特点。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
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西亚、欧、非等地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中国境内的路线受政局的影响较大;
元朝开始得到稳定发展。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材料2: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是在东亚直到非洲东海岸之间一系列港口组成的海上贸易网络,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促成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在古代这就是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和平友好往来的见证,也反映了中国在历史上的强大时期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注重平等的经贸往来,与欧洲的殖民主义做法完全不同。
——《拓展海上丝绸之路 复兴海洋文明》
思考1: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
封建经济的繁荣
造船技术的进步
指南针的应用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思考2:这一“海路”反映了我国古代怎样的对外政策?
对外开放、平等贸易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
材料3:汉代外交以“博望”“定远”作为成功的主要标志。唐代国威强盛,却没有大规模的远行出使记录。当时的外交,有所谓“万国朝未央(宫)”“万国拜含元(殿)”的形势。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布国威于四方”。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思考:据材料谈谈中国古代发展对外关系的动机。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政治、经济根源。
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受政治目的的驱动
政治上,封建专制制度的长期存在(或封建王朝的长期统治)
经济上,以农立国的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5.朝贡体制下的不对等的贸易与交流,忽视经济利益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以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知识拓展与总结
例题讲解
丝绸之路开通后,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这表明丝绸之路的开通( )
A. 促进了中西直接交流 B. 体现了汉朝的世界中心地位
C. 扩大了汉朝统治区域 D. 丰富了世界人民的物质生活
例题讲解
有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奥妙在于:“外邦人只能按中国的条件与中国交往。这些条件有效地使他们承认并被纳入中国事务的体制,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不再具有威胁性。”该学者认为朝贡制度的目的在于(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获取经济利益
C. 维护国家安全 D. 加强统一管理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标要求】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情况,以及国际法的发展。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1:在中世纪时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对国家的认同感淡漠,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的新视野新知识》
思考:中世纪的欧洲民众为什么缺乏国家认同感。
概念解析
民族国家
指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的,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的国家形态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2:1337—1453年,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唤醒了两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对西欧民族国家形成和民族意识觉醒产生了巨大影响。从14世纪开始,西欧各国出现了使用本民族语言的浪潮,用英语翻译的《圣经》奠定了英国民族语言的基础。恩格斯说:“一旦划分为语族……这些语族就成了建立国家的一定基础。”14世纪末,欧洲的封建体制向近代政府体制过渡,民族国家化(“民族”从它的自然状态转化为“国家”的政治形态)的进程启动了。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思考: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原因。
战争唤醒民族意识
民族语言的使用
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
政治原因: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遭到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现实因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不仅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也促进了法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材料3:在这些新型国家中,君主是国家权力的金字塔顶,“君主的利益不再只与贵族的利益相吻合,而是扩展到与全民的利益相吻合”。随着民族国家兴起,以前那种只知有教、不知有国的情况发生变化。中世纪文明那种孤立性、分散性的特点,开始朝全国性、统一性以及以公权和公权为主的方向演变。
——摘编自李肇忠《近代西欧民族主义》
思考:据材料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影响。
中央王权兴起,君主专制加强打破了以贵族为中心的政治格局
教会在政治上的影响削弱
公民利益和权利受到关注
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
文化:通过国家政策制造了一个统一的民族文化
例题讲解
马丁·路德主张人人有权阅读《圣经》,并把《圣经》翻译成德文促使其广为流传。此后,各种民族语言版本的《圣经》大量刊行。这一现象( )
A. 弱化了欧洲各国人民的宗教信仰 B. 说明教会的束缚已经完全被打破
C. 民族语言的使用不利于国家认同 D. 促进了民族意识的兴起与发展
例题讲解
在中世纪的西欧,最高权威是罗马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承认神圣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许多邦国是独立主权国家。该规定( )
A. 有利于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 瓦解了西欧民众的传统信仰
C. 否定了西欧封建专制制度 D. 导致了欧洲政局四分五裂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概念解析
国际法
是指国际社会之法,或者指国家在它们相互间交往的关系中所接受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习惯规则和条约规则的总和,或者是指现代文明国家认为在与其他国家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对它们具有约束力的特定行为规则的总和
材料1:威斯特伐利亚公会(1643—1648年)承认了罗马帝国统治下为数众多的邦国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确立了国家主权和主权平等原则,标志着近代国际法产生。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对国际法发展有重大影响。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出的民族自决、不干涉内政、战争中贯彻人道主义原则逐步为国际社会接受,成为国际法的原则。
——摘编自顾经仪等《国际法的理念和运作》
思考:概括近代国际法的主要特征。
主体
表现形式
主要由西方国家确立
属于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观念的体现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2:国际联盟之宗旨为:各缔约国为促进国际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护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 ——《国际联盟盟约》
思考1:据材料概括《国际联盟盟约》对战争的主张。
对国家的战争权加以限制,通过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维持和平
思考2:分析这些主张产生的意义。
由此建立的国际联盟,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做了有益探索,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近代国际法的发展
材料3:国际法在“西方与世界”关系的框架下,就是一部自身与外部世界对立的历史,也是用自己的“国际法”规训外部世界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冷战结束以后,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文明国家和野蛮国家”叙事逐渐淡出,但是,“自由”国家与“专制”国家或者法律国家与不守法或法外国家的叙事突现出来。……新近西方国际法学说的趋势试图将国际法的调整范围从国与国关系渗透到所谓不合西方自由民主标准的国家内部,从而为干涉打开口子。 / ……内部与外部的二元对立,其用以规范西方世界内部的国际法和西方国家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国际法并不是一致的,这正是人们经常批评的西方国际法理论和外交实践中的双重标准问题,其不啻为西方与世界共处的一个文化障碍。 / ……观察国际法在西方国家内部的演变,可以发现国际法为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所干扰……一切问题的根本在于谁有足够的实力来解释国际法。
——摘编自苏长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国国际法理论体系的思索》
思考:据材料概括二战以来国际法的特点。
对待西方和非西方国家采取双重标准
具有西方中心主义特征
干涉他国内政
受到现实政治和实用主义的干扰
例题讲解
国际法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法律,是为了维持国际社会的秩序,维持世界的和平稳定,满足以国家为成员的国际社会需要而产生的。下列有关国际法的发展史实错误的是( )
A. 荷兰人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
B. 维也纳体系开创了用国际会议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结束战争的先例
C. 《非战公约》宣布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
D. 《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大国一致的原则,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例题讲解
一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强调要以《国际联盟盟约》为基础,主张所有的国家都要遵从《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不得随意侵犯或破坏他国的主权、利益与国家安全,否则的话,国联及其成员国就有权依据《国际联盟盟约》的相关规定,对之实行各种制裁。这说明国际联盟( )
A. 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 B. 顺应了战后的社会主义思潮
C. 实行“全体一致”的决策原则 D. 倡导建立全球性的安全机制
谢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