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下)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选择性必修一 第四单元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下)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6-17 19:18: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四单元 重难点解析与例题讲解(下)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和外交
【课标要求】
1.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立完善的过程,理解其历史意义
2.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概念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实施前提
设置依据
自治权限
基本政治制度
实施地点
地方/民族自治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共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
——摘编自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
——中国民族报《坚定不移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请回答: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③历代维护一统前提下重视民族差别、因俗而治的历史渊源
②近代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结成了深情厚谊,互相不离开
①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华夏认同观念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三 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兴衰、分合、流徙,以及源远流长的支系繁杂、社会发展程度悬殊......加以在旧中国统治者对国内各少数民族采取歧视否认态度,长期存在着民族压迫制度,因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是长期埋没无闻的。
——施联朱《民族研究文集》
请回答: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④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四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五 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1945年, 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刚刚解放的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成立后,它成为我国第一个省--级的自治区。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请回答: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⑤民族政策关乎多民族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各民族的前途命运;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民族问题
⑥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了民族区域的有益探索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六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 -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
请回答:据材料和所学,概括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⑦《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1955年10月1日
宁夏回族自治区
1958年10月25日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1日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9日
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5日
我国已建立了哪几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自治区:5个
自治州:30个
民族乡1173个
自治县(旗):120个
【主要的民族区域自治区】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一 在急操冒进的浮燥情绪中,从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出发的做法被当作 “边疆特殊论”、“少数民族落后论” 和 “条件论” 加以批判。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区域自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一批民族自治地方被撤并,一些民族自治机关被撤销,自治权被取消……
——周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中国的形成和演进》
材料二 必须明确认识,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加强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建设,保障各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政策的自主权。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
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概括指出党和国家采取哪些措施保障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的健康发展?
曲折发展
全面恢复和落实各项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并加强相关法制建设
材料一 1984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工作……2001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材料二 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江泽民视察新疆时的讲话,1990年9月
材料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健康发展的表现。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建立健全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相配套的法规体系
②1990年,提出“三个离不开”,阐述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
③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1984年5月31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0 月1日起施行。它的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 )
A.开始成为一项行政区划制度 B.在全国开始全面推行
C.提高了少数民族的政治地位 D.进入法制化建设轨道
例题讲解
D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学习聚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事关民族工作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
①民族工作主题:
②民族工作目标:
③新内涵和使命: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
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材料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几千年的交往融合中团结合作,这样的团结合作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通过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民族区域自治享有国家赋予的双重权利,各族人民既可以选举全国人民代表又可以选举地方人大代表管理本民族的地方事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整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顺利实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同全国其他地区的现代化,少数民族的振兴同整个中华民族的振兴,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
——马寅《中国少数民族》
思考: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③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②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
①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
思考: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外交体现出什么特征?
图二 《马关条约》
图一
古代:朝贡外交
;开放走向封闭
近代:屈辱外交、被动外交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当天,就向全世界郑重宣告:“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思考:新中国实行什么外交?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49~50S中)
有关研究表明,中共中央大致从1948年底开始考虑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此后大约三个月的时间,新中国外交的主要原则便确定下来了。按提出的顺序,这些原则包括对帝国主义“不承认”和站在苏联阵营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等等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概括并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
国民政府
帝国主义
打破孤立
平等互利
改变半殖民地地位
(独立自主)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49~50S中)
材料一 “一边倒”是当时中共基于国家利益的现实考量,为处理新中国与前苏联的国家关系而提出的外交方针……随着中共从革命运动的领导者成为执政者,面临的主要任务转向建立和巩固新政权,新中国在安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家利益便生成了,在“一边倒”的选择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对这些利益的考虑。
——摘编自关锦伟《新中国成立初期“一边倒”政策研究综述》
材料二 “和苏联靠在一起,这种一边倒是平等的。我们信仰马列主义,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我们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是硬搬苏联的经验。”
——毛泽东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分析建国初实行“一边倒”的原因?
是否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相违背?
原因: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果实、捍卫和平、维护独立
与主权,为国内经济建设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的斗争中,
不致于孤立。
不违背。一边倒是在独立自主前提下实行的,是平等的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49~50S中)
①与苏联和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
②与印度、印尼等八国建交
③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④1954年以世界五大国之一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⑤1955年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⑥1956年与埃及、也门等国建交;
与英、荷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
成就: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49~50S中)
1950年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外交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三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
——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材料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4周年
思考:据材料,分析建国初外交特点?
革命性
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国家利益外交)
过渡性
结盟性
2. (2021·临沭第二中学高三期末)有学者将新中国外交形成过程中(1949-1954)的特征描述为: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受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内向性”(即其决策受国内政治的影响)和过渡性(即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以下外交政策或原则最符合“过渡性”特征的是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例题讲解
D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50S末~60S)
1956年:埃及、也门、叙利亚
1957年:斯里兰卡
1958年:伊拉克、柬埔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
1959年:苏丹、几内亚
1960年:古巴、索马里、马里、加纳
1961年:刚果(金)、老挝
1962年:乌干达
1963年:肯尼亚、布隆迪
1964年:法国、赞比亚、突尼斯、坦桑尼亚、刚果(布)、中非、贝宁
1965年:毛里塔尼亚
思考:据材料,分析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的外交特点?
①主要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
②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70S)
建国~50S末 60S 70S 80S 90S~2002 合计
亚洲 14 1 13 4 14 46
欧洲 13 1 14 13 41
非洲 5 14 19 4 3 45
美洲 1 13 5 2 21
大洋洲 5 3 3 11
合计 32 17 64 16 35 164
阶段
数量
地区
思考:据不同时期与中国建交信息,分析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特点?
代表性成就?
特点:打开外交新局面,出现与中国建交热潮
成就: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3. (2021 嘉定区二模)如图为与中国建交国家增长年份与数量,导致20世纪70年代大幅增长的因素最关键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升
B.中国重返联合国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日关系正常化
例题讲解
C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1970S)
材料 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发表讲话,承认国际战略格局已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而是有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根据尼克松主义的战略构想,尼克松政府首先急于在保全美国面子的情况下从越南脱身。其次,主动采取行动,谋求同中国对话,以同中国接近这张牌压莫斯科。再次,在保持同苏联激烈争夺的同时,采取较为灵活的态度谋求与苏“对话”,试图用军控协议限制苏联扩充军备,用满足苏联某些要求的经济协议,换取苏联克制扩张行动。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原因?
①两极格局受到冲击,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深陷越战泥潭
④滞涨,美自身实力相对衰落,霸主地位遭到挑战
⑤有利于改善国际环境、解决台湾问题
符合双方的国家利益
③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
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关于中美关系的若干提示】
1. 正常化过程:
1972尼克松访华,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中美建交,实现正常化
2. 中美关系现状:
合作与冲突并存
3. 中美关系的焦点:
台湾问题
——三个联合公报: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
4.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①有利于亚太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②打破因美国遏制中国形成的外交僵局,开创外交新局面——建交热潮;
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一切决定于我们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们自己经济建设成就的大小。如果我们国家发展了,更加兴旺发达了,我们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就会大。现在我们在国际事务中起的作用并不小,但是,如果我们的物质基础、物质力量强大起来,起的作用就会更大。
——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思考:据材料和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调整?调整依据?
调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革命视角→发展视角)
依据: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大国关系
与非洲
发展中
国家
与发展
中国家
大国是关键
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世纪之交的首要任务
外交新舞台
多边
外交
周边
关系
①1979中美建交
②1989中苏关系正常化
③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
《人民日报》曾刊登文章表示,大国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模式,即伙伴关系、结盟关系、非结盟非伙伴关系。
大国伙伴关系最本质最核心的特征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
与冷战时期大国之间的结盟和敌对关系相比,伙伴关系是国家关系的进步,是推动平等合作的正常国家关系。
伙伴关系分为多少种?截至目前,中国一共与58个国家和组织建立了伙伴关系。伙伴关系主要包括合作伙伴、建设性合作伙伴、全面合作伙伴、战略伙伴、战略合作伙伴、全面战略合作伙伴等。
——媒体盘点中国在全世界58个伙伴——详解伙伴关系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
学习聚焦: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
大国关系
与非洲
发展中
国家
与发展
中国家
大国是关键,稳定均衡发展
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世纪之交的首要任务
外交新舞台
多边
外交
周边
关系
①1979年中美建交
②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③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①2000年 中非合作论坛
②2003年 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①解决与哈、吉、塔三国边界问题
②1997年东盟“10+1”
③与印度等国关系取得新进展
多边外交是指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在常设的或特别的全球性或地区性的国际组织、国际会议中的互动。
①推动区域和国际合作:
上合组织;博鳌亚洲论坛
G20、 “金砖国家”
②参与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十八大以来的外交)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另一方面,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论调不时沉渣泛起。合作还是对抗?对话还是冲突?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
思考:中国应该做什么样的选择?
中共十八大以来,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形势,党中央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
变化:①世界多极化 经济全球化 社会信息化 文化多样化;
各国联系依存日益加深;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文明冲突与优越论,世界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十八大以来的外交)
发达国家
邻近国家
非洲国家
妥善处理分歧,与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的关系稳步发展。
“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方针,推出多种新机制和新举措,深化同日本、韩国、东盟各国等周边国家的关系。
提出“真、实、亲、诚”原则,加强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
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
十八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十八大以来的外交)
十九大以来的外交理念

坚持

推动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
合作共贏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平、安全、繁荣、包容、清洁···世界
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二、当代中国的外交(十八大以来的外交)
十九大以来的外交成就
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就世界和平发展诸多议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
增进中外互信,不断扩大利益交汇点,谋求共同发展。
领导人频繁密集外交活动
① 中国倡导、支持并践行多边主义,推动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核心作用。
② 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中国积极探索解决办法,维护正义和世界稳定。
③ 中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推动《巴黎协定》生效。
倡导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际合作平台…全球公共产品
④ 通过主场外交,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进程,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
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
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1)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2)国家实力
(3)国内外形势
(4)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
……
谢 谢 聆 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