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高级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生物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共20题,共50分。其中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20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群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下列关于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的干扰可以改变植物群落演替的方向
B.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分别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C.发生在裸岩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都要经历苔藓阶段、草本阶段
D.在演替过程中,群落通常是向结构复杂、稳定性强的方向发展
2.近年来,我省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区域会发生变化。退耕之初发展到顶极群落期间的变化趋势是( )
A.生态系统稳定性越来越强 B.群落的净生产量越来越大
C.草本层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D.群落中植物个体总数越来越多
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4.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
B.土壤动物中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D.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5.野生草本植物多具有根系发达、生长较快、抗逆性强的特点,除用于生态治理外,其中一些可替代木材栽培食用菌,收获后剩余的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B.菌渣作为农作物的肥料可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
C.用作培养基的草本植物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D.菌渣作饲料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
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7.红树林是海南的一道靓丽风景,既可防风护堤,也可为鱼类、鸟类等动物提供栖息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
B.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C.红树林的海岸防护作用和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
8.下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9.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也是如此
B.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也是倒置的
C.海洋中的含碳量高于大气圈,但CO2还能通过扩散作用从大气圈得到补充
D.由于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该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高于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倍
10.将水生植物和小鱼放入盛有水的玻璃缸中,密闭后置于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
B.鱼可为植物的光合作用生存提供CO2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也可以由鱼到植物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鱼和植物将会死亡
11.人体皮肤表面存在着多种微生物,某同学拟从中分离出葡萄球菌。下述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
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
D.观察菌落的形态和颜色等进行初步判断
12.下列关于微生物实验操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微生物的试剂和器具都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接种前后,接种环都要在酒精灯火焰上进行灼烧
C.接种后的培养皿要倒置,以防培养污染
D.菌种分离和菌落计数都可以使用固体培养基
13.下列是以酵母菌为材料进行的实验,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可用溴麝香草酚蓝检测产生的CO2
B.用酵母菌发酵酿制果酒,选择酸性重铬酸钾检测产生的酒精
C.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
14.中国的许多传统美食制作过程蕴含了生物发酵技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泡菜制作过程中,酵母菌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B.馒头制作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产生CO2
C.米酒制作过程中,将容器密封可以促进酵母菌生长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可产生大量乳酸杆菌
15.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
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
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17.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环境也持续改善。研究人员对该地区的水鸟进行研究,记录到146种水鸟,隶属9目21科,其中有国家级保护鸟类14种,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都是水鸟的主要栖息地。该调查结果直接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
A.基因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B.种群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
C.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D.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8.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
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
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
19.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筛选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①为土壤样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碳源
B.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若图中④为对照实验,则其中应以苯酚作为唯一的碳源
D.使用平板划线法可以在⑥上获得单菌落
20.下列有关培养基和菌种鉴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利用液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
B.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物质
C.利用刚果红培养基上是否形成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D.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鉴定尿素分解菌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10分)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自1962年开始,塞罕坝林场三代建设者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林海使北方沙漠的风沙再也不能肆无忌惮地刮入北京。树木还可以降低温度提高湿度,林冠表面叶片还可以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缓解雾霾对空气的污染。请回答下列问题:
(1)塞罕坝林场建成后可以抵御风沙、降低温度、提高湿度、缓解雾霾,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价值。塞罕坝林场第一代建设者在治理沙漠的过程中,应选择根系较发达、根部细胞细胞液浓度较___________(填“大”或“小”)的植被。
(2)美丽的林海也吸引了许多动物前来安家,有的动物栖息在树根部草丛中,有的栖息在树冠中上层,有的栖息在树冠中下层,这种分布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树冠上某种飞鸟的种群密度,最合适的方法是___________。
(3)习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理环境有难度,保护环境更是全民共同的责任,在荒原变林海的恢复过程中,也经常有病虫害的发生,为了避免农药等杀虫剂造成的环境污染,林场建设者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降低虫害的发生率,除此之外,请你举出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好措施___________。(列举一项即可)
22.(8分)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如图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如图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____________(在“大于”、“小于”或“等于”中选择)7.6%。
(4)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3.(12分)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于2021年11月1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落实减排承诺,共同行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危机和挑战”是大会的主旨。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表书面致辞,强调中国秉持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绿色复苏发展。下图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途径。请回答相关问题:
(1)该过程中碳元素主要通过__________途径进入生态系统,其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 。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除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外,还可以采取__________等措施(至少答出2点),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流动。图中A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__________;另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
(3)构筑尊重自然的生态系统,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某山区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开展了各种生态农业生产。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经效益的原因是 。
24.(10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评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该耕作方式通过采取“巨型稻+青蛙+泥鳅+鱼”的生态种养新模式实现粮渔共赢: 巨型稻不仅抗病、抗倒伏能力强, 还能为动物遮阴避凉;青蛙以水稻害虫稻飞虱为食;鲤鱼以稻飞虱、水生杂草、掉落的稻花等为食:泥鳅活动能力强, 在河泥中来回穿梭: 鱼、青蛙、泥鳅等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水稻→稻飞虱→青蛙”这条食物链中,稻飞虱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青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 ,建立“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模式在能量流动方面的意义是 。
(2)此生态系统中青蛙、鲤鱼等以害虫为食,此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 。
(3)“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春末夏初正是青蛙繁殖时节,稻田中蛙声不断, 这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 。
25.(10分)凉山州西昌市某中学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学习选修一的几个实验后,自主地分成几个兴趣小组进行了探究实验,制作了腐乳、泡菜、果酒和果醋,根据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利用毛霉制腐乳,毛霉属于_______(填“真核”或“原核”)生物,豆腐上生长的毛霉来自_____________。从豆腐到腐乳,豆腐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条件,如__________、 温度和_________等,若条件不适,容易造成细菌的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在自制葡萄酒、葡萄醋的实验中,利用产生的果酒进一步发酵得到果醋时,除需要加入醋酸菌外,还需要调整的两个环境条件具体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试卷第1页,共3页
简版参考答案:
1.C 2.A 3.C 4.C 5.B 6.A 7.C 8.A 9.C 10.C 11.C 12.A 13.C 14.B 15.B 16.B
17.C 18.D 19.C 20.A
21.(1) 间接 大
(2) 垂直 标志重捕法
(3) 合理引入其天敌,利用黑光灯诱捕等
22. 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大于 丁 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23.(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群落 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开发新能源(可答具体新能源种类)等
(2)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呼吸作用”和“热能”) 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
(3)生态农业能更好地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24. 一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生物防治 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生物种群的繁衍
25.(1) 真核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2) 腌制的时间 食盐的用量
(3) 升高温度至30 35℃(需答到具体温度) 持续通入氧气
参考答案:
1.C
【解析】
【分析】
1、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详解】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退湖还田、封山育林、改造沙漠、生态农业等相关措施都能促进群落良性发展,A正确;
BC、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是初生演替,依次经过: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弃耕农田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自然演替方向为草本阶段→灌木阶段→乔木阶段,B正确,C错误;
D、一般情况下,演替过程中生物生存的环境逐渐改善,群落的营养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来越低,D正确。
故选C。
2.A
【解析】
【分析】
群落的演替包括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在一个起初没有生命的地方开始发生的演替,叫做原生演替;在原来有生物群落存在,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使原有群落消亡或受到严重破坏的地方开始的演替,叫做次生演替。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过程,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
A、在次生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会增多,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变复杂,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强,A正确;
B、净生产量通常是指从无机营养生物(自养生物)的光合成生产量以及化学合成生产量中减去呼吸消耗量而言,在该演替过程中,群落的净初级生产量变化趋势是增加后减少再稳定,B错误;
C、随着演替的进行,灌木和乔木逐渐占据优势,草本植物因为对光照的竞争不占优势,故其对垂直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小,C错误;
D、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数目会增多,但植物个体总数不一定越来越多,D错误。
故选A。
3.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详解】
A、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五点取样法只能估算生物种类数,B错误;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和沉水水草体现了池塘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D错误。
故选C。
4.C
【解析】
【详解】
不同深度的土壤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土壤中的群落也存在分层现象,故A错;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等,故B错;生物适应环境,不同盐碱度的土壤,群落结构会有所差异,故C正确;土壤表层只是土壤的一部分,表层下还有很多小动物,所以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故D错。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了必修3中的探究课题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5.B
【解析】
【分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物质可以循环利用,但能量是单向流动的,不能循环利用。
【详解】
A、此类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可以固定更多的土壤,故种植此类草本植物可以减少水土流失,A正确;
B、能量可多级利用,但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C、草本植物含有蛋白质和纤维素,可给食用菌提供碳源和氮源,C正确;
D、草本植物可栽培食用菌,而菌渣可作肥料或饲料,故实现了物质在植物、真菌和动物间的转移,D正确。
故选B。
6.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详解】
A、消费者能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参与了碳循环,A错误;
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环境中的无机碳转化为含碳有机物,是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因此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能将有机物中的碳转化为无机物释放到无机环境中,是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重要过程,C正确;
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的传递形式是含碳有机物,D正确。
故选A。
7.C
【解析】
【分析】
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直接价值是指对人类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影响和作用的价值,间接价值主要指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作用,潜在价值是指今天还未被利用的那些物种在将来会有利用的价值。
【详解】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捕食的个体,故“植物→鱼→水鸟”是红树林生态系统常见的一条食物链,A正确;
B、一般而言,生物的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红树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结构相对复杂,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B正确;
C、红树林对海岸生态环境的防护作用属于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红树林的观赏性体现了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C错误;
D、采取退塘还林、治污减排等措施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对于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是有利的,D正确。
故选C。
8.A
【解析】
【详解】
A.由于鲈鱼以鱼a、鱼b为食,鲈鱼产量增加,但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减少,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正确;
B.土著鱼在与鲈鱼是捕食关系,不是竞争,故B错误;
C.根据营养关系,浮游动物总量应该是先增加,而后减少,故C错误;
D.根据营养关系,浮游植物总量应该先减少后增加,故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选A。
【定位】
本题综合考查了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的相关知识点和信息的加工处理能力。属于容易题。
9.C
【解析】
【分析】
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数量金字塔和生物量金字塔一般为正金字塔。自然条件下,能量金字塔一定是正金字塔。
【详解】
海洋生态系统以捕食食物链为主,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A错误;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倒置时,其数量金字塔不一定是倒置,例如在英吉利海峡,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但其数量大于浮游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B错误;海洋中的含碳量是大气圈含碳量的50倍,但CO2在大气圈和水圈的界面上通过扩散作用而相互交换,如果大气圈的CO2发生局部短缺,水圈溶解态的CO2就会更多地进入大气圈,同样,如果水圈里的碳酸氢根离子被植物光合作用耗尽,也能及时从大气圈中得到补充,C正确;虽然海洋面积约占地球的71%,但其初级生产量却只有陆地的一半,D错误。故选C。
【点睛】
易错的:1、若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大,而后一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很小时,会出现倒置金字塔的现象。2、生物量金字塔也可能出现倒置的现象,如海洋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可以整个被浮游动物吞食和消化,被迅速地转化为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量。
10.C
【解析】
【详解】
A、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为鱼的生存提供氧气,A正确;
B、鱼可以通过呼吸作用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CO2,B正确;
C、能量流动可以从植物到鱼,但不可以由鱼到植物,能量不能循环,C错误;
D、若该玻璃缸长期置于黑暗中,没有能量输入,鱼和植物都将会死亡,D正确。
故选:C。
11.C
【解析】
【分析】
实验室常用的消毒和灭菌方法的比较:
1、消毒:煮沸消毒法(一般物品)、巴氏消毒法(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如牛奶)、化学药剂消毒法(如用酒精擦拭双手,用氯气消毒水源等)、紫外线消毒法(接种室、操作台);
2、灭菌:灼烧灭菌(接种工具)、干热灭菌(玻璃器皿、金属用具)、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及容器)。
【详解】
A、为避免杂菌污染干扰,需对配制的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A正确;
B、葡萄球菌需从人体皮肤的微生物中分离,为避免杂菌污染,故需要使用无菌棉拭子从皮肤表面取样,B正确;
C、用取样后的棉拭子浸出液在固体培养基上涂布,C错误;
D、根据微生物在固体平板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菌落的形状、大小、隆起程度和颜色等特征进行鉴别,D正确。
故选C。
12.A
【解析】
【分析】
无菌技术指通过一定的物理、化学的手段,防止实验室培养物被外来微生物污染,保持微生物的纯培养的技术,其中包括在微生物的分离、转接、保存等过程中防止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手段。常见的方法:消毒和灭菌。
【详解】
接种室、接种箱等常用紫外线消毒法处理,接种环等常用灼烧灭菌法处理,吸管、培养皿等常用干热灭菌法处理,培养基及多种器材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A错误;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每次接种前后,接种环都要进行灼烧灭菌,B正确;接种后,培养皿需要倒置,以防皿盖上水珠落入培养基造成污染,C正确;分离菌种可以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后者还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D正确。故选A。
13.C
【解析】
【详解】
酵母菌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可使橙色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来检测,颜色变化:由蓝变绿再变黄;A正确。在酸性条件下,酒精可与重铬酸钾反应呈灰绿色;B正确。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可形成自身前后对照,无需设置空白对照;C错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培养计数,为保证实验结果可靠,应选择有30~300菌落数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实验设计过程中试剂的选择、物质的鉴定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14.B
【解析】
【分析】
1、参与腐乳制作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腐乳制作的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2、参与泡菜制作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泡菜制作的原理:(1)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糖分解为乳酸。(2)利用乳酸菌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引起亚硝酸盐的含量的变化。
3、醋酸菌好氧性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
A、泡菜制作过程中,主要是乳酸菌将葡萄糖分解形成乳酸,A错误;
B、做馒头或面包时,经常要用到酵母菌,酵母菌可以分解面粉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二氧化碳是气体,遇热膨胀而形成小孔,使得馒头或面包暄软多孔,B正确;
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可以大量繁殖,在密封也就是无氧条件下产生酒精,C错误;
D、酸奶制作过程中,后期低温处理时大部分乳酸杆菌已死亡,不会大量繁殖,D错误。
故选B。
15.B
【解析】
【详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信息传递功能,种群和群落的有关知识。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信息包括物理(声、光、电、磁等)、化学(化学物质)和行为(特定的动作)信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逐个计数法、样方法、灯光诱捕法和标志重捕法。趋光性昆虫的种类很多,可以利用黑光灯诱捕,统计种类数。
【详解】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所以选B。
【点睛】趋光性昆虫有很多种,用黑光灯诱捕时,能吸引附近多种昆虫向黑光灯聚集,所以能用于探究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
16.B
【解析】
【详解】
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 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可能会使杂草等其他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降低。故选B。
17.C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通常有三个层次的含义,即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生物的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以界、门、纲、目、科、属、种,界是最大的单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
【详解】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题干中描述了146种水鸟,体现了物种多样性,而近海与海岸带湿地、城市水域等生态系统,体现了生态系统多样性,综上所述,C正确。
故选C。
18.D
【解析】
【分析】
1、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
(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
3、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发生自由交流的现象.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促进性状分离的作用,是生殖隔离必要的先决条件,一般形成亚种,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
【详解】
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打破了种群之间的地理隔离,促进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A正确;
B、提高出生率可以增加绿孔雀的种群数量,B正确;
C、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正确;
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生态学和物种进化的知识,难度较低,识记教材基本内容即可。
19.C
【解析】
【分析】
1、从土壤中筛选目的微生物的流程一般为:土壤取样→样品的稀释→涂布培养→挑选能生长的菌落→鉴定。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A、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从土壤中筛选获得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故图中②培养目的菌株的选择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以增加目的菌的浓度,A正确;
B、如果要测定②中活细菌数量,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B正确;
C、④与⑤培养基的主要区别是④的培养基不加入苯酚作碳源,⑤的培养基加入苯酚作碳源,这样才能形成对照,C错误;
D、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能在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D正确。
故选C。
20.A
【解析】
【分析】
菌落是指由一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菌落形态包括菌落的大小、形状、边缘、光泽、质地、颜色和透明程度等,每一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固定的菌落特征。不同种或同种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菌落特征是不同的。这些特征对菌种识别、鉴定有一定意义。
【详解】
A、鉴别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可利用固体培养基上菌落的特征来判断和鉴别细菌的类型,A错误;
B、各种培养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等物质,因为这是微生物生长 的基本成分,B正确;
C、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的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通过是否产生透明圈来筛选纤维素分解菌,C正确;
D、由于尿素被尿素分解菌分解后会形成氨和二氧化碳,其中氨会导致培养液的pH升高,因此,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可鉴定尿素分解菌,D正确。
故选A。
21.
(1) 间接 大
(2) 垂直 标志重捕法
(3) 合理引入其天敌,利用黑光灯诱捕等
【解析】
【分析】
1、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
性引诱剂能破坏昆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降低昆虫的种群密度,施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来降低虫害的发生率,从防治方法上讲,这属于生物防治。能降低病虫害的好措施还有合理引入其天敌,利用黑光灯诱捕等,这些方法既能达到降低病虫害的目的,又不会污染环境。
【点睛】
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群的数量特征等,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掌握群落演替的特点、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回答,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2. 丙和丁 捕食和竞争 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大于 丁 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1中水草、藻类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甲、乙为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丙、丁为次级消费者,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还可以为三级消费者,属于第四营养级。图2中水草、藻类固定的总能量为25000KJ/(m2.a),乙固定的能量为1900 KJ/(m2.a),丁固定的能量为275 KJ/(m2.a)。
【详解】
(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丙、丁;丁与丙都以乙为食,且丁以丙为食,因此丁与丙之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2)图2中乙固定的能量除了流向丁和分解者外,还应该包括流向给丙和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3)结合图1和图2分析,属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是水草、藻类,固定的能量是25000KJ/(m2.a);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是甲、乙,固定的能量应该多于1900 KJ/(m2.a),因此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应该大于1900÷25000,即大于7.6%。
(4)根据题意分析,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因此营养级越高的生物该农药的含量越高,即丁的农药含量最高。
(5)由于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污染物排放容易导致水质恶化。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判断甲图中各个成分占据的营养级和消费层次,并能够根据图2中的不同营养级固定的能量计算能量传递效率。
23.(1)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生物群落 植树造林、绿色出行、开发新能源(可答具体新能源种类)等
(2)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呼吸作用”和“热能”) 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
(3)生态农业能更好地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
【解析】
【分析】
1.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途径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传递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通常为10%~20%之间,相邻两个营养级的传递效率=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
2.动物的同化量等于摄入量减去粪便中的能量即粪便量,各级动物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的消耗和用于生长、发育与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的去向包括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和未被利用的能量。
3.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同时也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题图分析,图示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其中A表示生产者,C表示分解者,D表示二氧化碳库,B1、B2、B3表示消费者。
(1)
该过程中碳元素进入生态系统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其中A、B(B1、B2、B3)、C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而在生物群落内部碳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从碳循环的角度考虑,除了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外,还可以采取大力植树造林,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设法增加二氧化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量,减少二氧化碳从生物群落排出的量,才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2)
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流动。图中生产者A所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另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有机物中,后者的能量又可以传递给分解者、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生物体内。
(3)
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分析,由于生态农业是人们利用生态功能的基本原理设计的,更好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再生,因而生态农业具有较高经效益。
【点睛】
熟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正确辨析图示的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前提,掌握生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原理在生产中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24. 一 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生物防治 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 生物种群的繁衍
【解析】
【分析】
(1)在“水稻→稻飞虱→青蛙”这条食物链中,稻飞虱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青蛙同化的能量去向有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建立“稻鱼共生系统”生态模式在能量流动方面的意义是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2)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等。故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此生态系统中青蛙、鲤鱼等以害虫为食,其意义是 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此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方法属于生物防治。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①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③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经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故稻田中蛙声不断,这体现了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点睛】
本题以“稻鱼共生系统”为题材,考查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掌握生态工程的原理,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25.(1) 真核 空气中的毛霉孢子 小分子肽和氨基酸
(2) 腌制的时间 食盐的用量
(3) 升高温度至30 35℃(需答到具体温度) 持续通入氧气
【解析】
【分析】
1.果酒制作菌种是酵母菌,代谢类型是异养兼性厌氧型真菌,属于真核细胞,条件是18~25℃、前期需氧,后期不需氧。
2.果醋制作菌种是醋酸菌,属于原核细胞,适宜温度为30~35℃,需要持续通入氧气。
3.腐乳的制作利用的微生物主要是毛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毛霉,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和吸收。
4.乳酸发酵的过程即为乳酸菌进行无氧呼吸的过程,场所是细胞质基质中.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过高、食盐用量不足、腌制时间等。
(1)
同学们利用毛霉制腐乳,毛霉有真正的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豆腐上生长的毛霉来自空气中的毛霉孢子。从豆腐到腐乳,涉及到毛霉产生的多种酶类,包括脂肪酶、蛋白质酶等,因此豆腐中的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其中蛋白质转变为多肽和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因而腐乳有独特的风味。
(2)
在泡菜的腌制过程中,要注意控制腌制的条件,如腌制的时间、 温度和食盐的用量等,若条件不适,如食盐用量过少容易造成细菌的大量繁殖,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
在自制葡萄酒、葡萄醋的实验中,果酒制作时,由于酵母菌适宜的温度条件是18 25℃,为了发酵过程的正常进行,酒精发酵阶段将温度控制在18 25℃条件下。对于酒精的含量可用酸性条件下的重铬酸钾溶液来检测,根据灰绿色是否出现和颜色的深浅,判断发酵产物中是否有酒精产生和产生的多少。利用产生的果酒进一步发酵得到果醋时,除需要加入醋酸菌外,由于醋酸菌适宜的环境温度是30 35℃,且是严格的需氧型微生物,因此这里还需要调整的两个环境条件具体是升高温度至30 35℃,且持续通入氧气,以保证醋酸菌对氧气的需求。
【点睛】
熟知果酒、果醋、腐乳和泡菜制作的流程和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掌握微生物发酵的技术要点和在生产中 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另一关键。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