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湖心亭看雪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义,背诵课文。
2.体会作者所描绘的雪景图,了解白描手法。
3.体会作者的精神世界。
内容品读。
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白描
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
人、物的渺小,与苍茫
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
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
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环节二:悟人
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材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材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材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
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
他“痴”表现在何处?
不寻常的天气,
不寻常的时间,
不寻常的行踪。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环节三:探“痴”
(1)“痴”于行
(2)“痴”于景:“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痴行
上下一白
一痕、一点、
一芥、两三粒
独——与众不同
喜——知己之乐
痴——醉情山水
痴景
湖心亭看雪
痴
痴情
大雪晚上独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清高孤傲 不随流俗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探“痴”小结
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红楼梦》中诗云: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却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湖心亭看雪》
满纸冰雪节,
一腔故国情。
解出作者痴,
来品其中味!
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主题思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
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
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
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
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
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教师寄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
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
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应为“侧面烘托”。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
。
一朝偶遇一樽酒,
。
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人痴对一湖愁
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痴
出行
(特立独行)
山水
(天人合一)
情趣
(高雅脱俗)
故国
(伤感怀念)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 《湖心亭看雪》同步检测
(满分:75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7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是日更(gèng)定矣,余拏(ná)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
B.雾凇(sōng)沆砀(kàng dàng)
C.惟长堤(tī)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
D.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fèi)
2.选出朗读节奏处理不当的一项( )(2分)
A.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C.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 )(2分)
A.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B.余住西湖/上下十余里间
C.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D.及下船/及郡下
4.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余住西湖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非丝非竹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5.下列句中加点词不是词性活用的一项是( )(2分)
A.大雪三日 B.拥毳衣炉火 C.是金陵人,客此 D.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写出含有与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成语。(5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湖中人鸟声俱绝( )
(3)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4)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5)惟长堤一痕( )
7.下列句子,和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2分)
例句: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A. 更有痴似相公者 B. 见余大喜 C. 是金陵人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8.下面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雾淞沆砀:(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B.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穿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C.问其姓氏,是金陵人:(我)问他们的姓氏,原来是一个叫金陵的人。
D.一童子烧酒炉正沸: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高度写实、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的威严。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意境。
B.本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流露出作者的遗世独立、孤高自赏的情怀。
C.“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用白描的手法表达出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D.文章结尾写舟子喃喃自语,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从侧面写出俗人无法理解文人的高雅,展现了作者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10.作者在湖心亭上与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景,与下列诗句中哪两句相似( )(2分)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酒逢知己千杯少。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D.君向潇湘我向秦
11.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崇祯五年”采用年号纪年法,“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B. 古代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旧时每晚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C. “相公”是旧时对成年男子的尊称。
D. 作者张岱,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山阴人。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12.根据提示默写句子。(5分)
(1)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 , , 。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使人想起柳宗元《江雪》中的名句: , 。
13.综合性学习。(6分)
文人多是孤独的,他们的孤独是灵魂的孤独,是文化的孤独。请你参加“品味文人的孤独”专题学习活动。
(1)你认为谁是孤独的?请任选下面一人,写出对其“孤独”的理解。(形式不限)(3分)
陶渊明 杜甫 苏轼 鲁迅
屈原是孤独的。“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孤独的宣告。
张岱是孤独的。隆冬深夜去湖心亭看雪,茫茫天地,余舟一芥,遗世而独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诗词中,不属于表现文人孤独的一项是( )(3分)
A.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D.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二、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古文,回答问题。(19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①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②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③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④,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注]①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②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③毳(cuì)衣:细毛皮衣。④相公:原意是对宰相的尊称,后转为对年轻人的敬称及对士人的尊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余大喜 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与步于中庭”,[乙]文用“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看雪”“_________”“___________”就把作者赏月、看雪的行踪交代得非常清楚。(用原文句子填写)(3分)
4.[乙]文画线句子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西湖空旷简约、洁白静谧的雪夜之景。请自选角度赏析[甲]文画线句子的写景之妙。(3分)
5.张岱《自题小像》有云:“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辞。联系课文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张岱的《自题小像》中包含了他怎样的深意?请写出你的理解。(3分)
6.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实未尝一日别余也。前甲午、丁酉两至西湖,如涌金门商氏之楼外楼,祁氏之偶居,钱氏、余氏之别墅,及余家之寄园,一带湖庄,仅存瓦砾。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一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完全无恙也。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自序)
[注]甲午指清顺治十一年、南明永历八年,丁酉指清顺治十四年、南明永历十一年。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
余 乃 急 急 走 避 谓 余 为 西 湖 而 来 今 所 见 若 此 反 不 若 保 我梦 中 之 西 湖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6分)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关于甲乙两文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雾凇沆砀”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汽一片弥漫的情景。
B.“一芥”“两三粒”是虚写,给人一种朦胧苍茫的夜间观雪感受。
C.张岱梦中的西湖与他二十八年后见到的西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D.“大喜”不但写出了客人见到“我”的惊喜,也暗示了张岱夜遇知己的高兴。
4.赏析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作用。(3分)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人评价张岱的作品是“痴人说梦”,结合阅读材料,说说你对他的“痴”和“梦”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一、
D
C 解析:C 应为“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D
D
D
(1)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3)人声鼎沸 (4)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惟命是从
A
C 解析:“金陵”是地名,不是姓名。
9.A 解析:“写实”应是“写意”。
10.B C
11.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相公”是旧时对士人的尊称或妻子对丈夫的尊称。
12.(1)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2)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13.(1)(示例1)陶渊明是孤独的。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离开熙熙攘攘的世俗,归隐田园,与酒为伴,与菊为友。
(示例2)鲁迅是孤独的。他以独立的人格抗拒整个国民的劣根性,用自己的笔不停呐喊,荷戟独彷徨。
(2)D
解析:(1)采用符合题意的句式写出对所选文人孤独的理解即可。答案不唯一。
(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句子,表达的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是表现文人孤独的。
二、(一)
1.(1)一起 (2)非常
2.(1)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想不到)湖中哪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解析 :翻译文言语句要注意的是:语意与原句相吻合,翻译后的语句要通顺,重点的文言词语要翻译准确。如第(1)句中的“但”是“只是”的意思;第(2)句中的“焉”是“哪”的意思。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到亭上 及下船
4.角度1: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喻成积水,用交错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生动形象地写出月光的皎洁空灵,清亮无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先正面写月色之透明皎洁,后侧面写“水草”交横可见,衬托“水”之清澈,即月色清亮无比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角度3:动静结合,“积水空明”给人以一种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中愈见其静,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表现了苏轼醉情月景、超凡脱俗的“闲人”雅趣。
解析:首先要理解句意,然后选定赏析的角度,比如运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等,再结合文章的内容来分析。[甲]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在解答时,可以仔细分析本体和喻体;再结合“积水空明”来分析比喻的表达作用,最后要点明表达的思想情感。
5.(示例)作者在自嘲中讽世,显示了自己的卓然独立。
解析:结合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意思对即可。
6.横批:闲 痴
“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境界的高度概括。(意思对即可)
解析:题干“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已经提示了拟写的横批内容。两文的题眼分别为“闲”和“痴”。对拟写横批的阐释,可以结合两文抒发的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甲]文表现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在内心深处,他也不愿做一个“闲人”。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我安慰罢了。[乙]文的一个“痴”字,体现了赏雪人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二)
1.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解析: 结合文章内容,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所以可断句为:余乃急急走避谓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
2.(1)大雪下了三天,湖中人和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2)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
3.C 解析:由乙文中“则是余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及至断桥望,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矣”可知,C项叙述错误。
4.三个“与”字叠用,运用白描手法,形象地体现了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一片的雪景。
解析 : 叠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群山、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运用了白描的手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宛如中国山水画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据此理解作答。
5.张岱的“痴”是痴爱西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张岱的“梦”是对往事的回忆和追念,是故土之念,是故国之思。
解析:《湖心亭看雪》中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表现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乙文作于作者七十岁时,张岱多年客居杭州,明亡后“避迹山居”,西湖的美好景色每日都萦绕在他的梦中。于是,他又两至西湖,没想到“梦中所有者,反为西湖所无”。他在失落感叹之余,只能以“保我梦中之西湖”作为自慰,写作了《西湖梦寻》,为后人留存“西湖之影”。文章说明了写作《西湖梦寻》的缘由,表达了作者在国破家亡之后对故国家园的思恋情感,还有一种往事成空的苍凉情感
[参考译文]
[乙]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以前甲午年、丁酉年,(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和我家这样湖畔一带的庄园(都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像被洪水淹没了一样,几乎没有了。我于是赶快跑开,说是我为了(看)西湖而来,如今我所看到的西湖成如此景象,反倒不如保全我梦中的西湖,还能保持完整没有毛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重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上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奇丽呀!)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白描。
●知识链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二)环节二:悟人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资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2)“痴”于景。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三、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四、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五、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六、教师寄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应为“侧面烘托”。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2)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朝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景:苍茫孤寂 白描手法
人:遗世独立
情:故国之思 对比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
(2)描写特色:
(3)语言特色: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
●知识链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二)环节二:悟人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资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____。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思考:“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之间是否矛盾?“独”到底怎么理解?
明确:不矛盾,张岱清高孤傲,未把舟子当知己,心情孤独。
(2)“痴”于____。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____。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
独——____________;喜——____________;痴——____________。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
《湖心亭看雪》: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
三、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景象,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四、写作特色
1.______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______。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______、______、_______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3.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朝偶遇一樽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课后导练】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余拏一小舟(ná ) B. 雾凇沆砀(sōng)
C.是日更定矣(gēng) D. 莫说相公痴 (xiāng)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上下一白 ( )(2)见余大喜( )(3)及下船( )(4)客此( )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3《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学法指导:
1.本文是游记类的小品文,理清记叙的要素。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2.课前查阅有关张岱的资料,“知人论世”透过质朴、淡雅的语言文字,把握作者的情感。
【课中导读】
第二课时
一、内容品读
(一)环节一:赏景
1.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赏析这段写景文字的妙处。
明确:
(1)雪景特色:苍茫、阔大、广袤无边、朦胧、缥缈、如梦如幻、如诗如画。
(只见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四周像拉起了白色的帐篷,大地上银装素裹。我不禁想起一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好奇丽呀!)
(2)描写特色:写景有序: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总到分。
(3)语言特色: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的形象。
3.“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 借这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的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渺小的感叹。
4.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白描。
●知识链接: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
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
(二)环节二:悟人
1.找出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看雪背景的语句。并讨论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闲情雅致、 清高自赏
2.作者年少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结合材料来分析)
资料一:“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明确: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
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
资料二:“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朝建立;顺治元年(1644年)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写《湖心亭看雪》。
资料三:“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度,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是明朝旧都南京的古称,开篇“崇祯”二字也可以看出,既然已经改朝换代,对前朝显贵旧人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可见内心怀有对于王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在贫困衰败中固守一份对故国的“痴心”。
作者之所以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他是明朝遗民,不愿与清廷为伍。
3.这可以看出张岱身上具有什么情怀?
明确:对明朝的眷恋,对故国的留恋。
4.作者这种情怀有人能理解吗?
明确: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5.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他听到舟子的话心里会说什么呢?试着替他说出来。
示例:
①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③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
(三)环节三:探“痴”
1.如何理解文中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
明确:
(1)“痴”于行。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这么冷的天。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 (孤怀雅兴,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清高孤傲、卓然独立。)
(2)“痴”于景。
“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思考:“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 为何不及姓名
明确:金陵客的回答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金陵是故国之都,故国不堪回首,我何曾不是客居之人!此时一种“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悲凉油然而生。
2.探“痴”小结。说说作者“痴”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内心世界?
明确:独——与众不同;喜——知己之乐;痴——醉情山水。
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
●《红楼梦》中诗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却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我们也用一首诗来表达张岱心声:满纸冰雪节,一腔故国情。解出作者痴,来品其中味!
二、合作探究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读完本文,你会发现文章题为“湖心亭看雪”,但文章后半部分却写湖心亭奇遇,对此,你有何看法?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式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具有魅力。作者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以及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三、主旨归纳
本文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四、写作特色
1.描写细致入微,富有诗情画意。
文章第一段用15个字描写西湖雪景,渲染了一幅雪光水气浑然一体、天色湖光茫然一片的背景,然后又以“一痕”“一点”“一芥”等一组传神的数量词把长堤、湖心亭、舟与舟中人写得既微乎其微又迷蒙不清。这既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又是一首梦幻般的诗。
2.笔法曲折多变,巧妙运用对比。
(1)文章开头描写大雪三日之景时,运用高度写意手法,不从视觉着笔,却从听觉入手,更能画出大雪的威严。
(2)描写湖中雪景,先以“上下一白”之“一”字,状其混茫难辨,使人唯觉其大,而下文“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状其历历可数,使人唯觉其小,大与小形成一组鲜明的对比。
(3)写亭中会友时,反客为主,以客之喜表现“余”之喜,以客之叹表现“余”之心声。最后又将客之“痴”同“相公”之“痴”进行对比,以舟子之“喃喃”不解与友人同“余”一见如故进行对比,突出知音难觅。
3.记叙、议论、抒情融于一体。
全文将记游与描写雪景以及抒发感情有机结合。如在描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后记“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的举动,从而抒发了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也有避世的忧愤。
五、课堂总结
本文描写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抒发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同时天涯遇知音的喜悦又化解了作者心中淡淡的愁绪。并以淡淡的笔触表达清高自赏的感情。
六、教师寄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随堂练习
1.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D )
A.“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B.“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解析:“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应为“侧面烘托”。
2.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2)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3)“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4)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1)“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2)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3)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4)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3.试用白描手法写几句诗意的话来描摹张岱。
一衣一炉一扁舟,一堤一亭一知友。
一朝偶遇一樽酒,一人痴对一湖愁。
作业布置
1.背诵和默写课文。
2.利用白描手法写人或物片段。
【课后导练】
阅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D )
A.余拏一小舟(ná ) B. 雾凇沆砀(sōng)
C.是日更定矣(gēng) D. 莫说相公痴 (xiāng)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独往湖心亭/看雪 B.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C.湖中人/鸟声俱绝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上下一白 ( )(2)见余大喜( )(3)及下船( )(4)客此( )
答案:(1)全 都 (2)非常,十分 (3)等到 (4)客居,寓居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答案:(1)(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2)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5.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湖上影子……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所表现的景色。
答案:湖上映出的影子,只剩下一道若有若无的长堤的痕迹,一个墨点般的湖心亭,和我那一片小草叶般的小舟,以及小舟上两三个如米粒般大小的人影罢了。
6.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江 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答案:《湖心亭看雪》是通过白描表达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以及天涯遇知音的喜悦;《江雪》则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