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钟嵘很明显赞美“初发芙蓉”的美。唐代更有了发展。唐初四杰,还继承了六朝之华丽,但已有了一些新鲜空气。经陈子昂到李太白,就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更高的境界。李太白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清真”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杜甫也有“直取性情真”的诗句。司空图《诗品》虽也主张雄浑的美,但仍倾向于“清水出芙蓉”的美:“生气远出”,“妙造自然”。宋代苏东坡用奔流的泉水来比喻诗文。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并不是枯淡,中国向来把“玉”作为美的理想。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可以说,一切艺术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趋向玉的美:内部有光彩,但这是含蓄的光彩,这种光彩是极绚烂,又极平淡。清代刘熙载的《艺概》也认为这两种美应“相济有功”,即形式的美与思想情感的表现结合,要有诗人自己的性格在内。这条线索,一直到现在还是如此。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常言道:诗无达诂。两千多年来,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主旨及文义的阐释多有不同。骆玉明表示:“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而读者常常先入为主地去用白话文来理解,这也未免暴殄天物。”作家蒋勋也反对看白话注释的古诗,并认为《诗经》里的一些篇章是完全不用翻译的。蒋勋说,如《氓》的白话译文:“流浪小伙笑嘻嘻,抱着布匹来换丝,不是真心来换丝,找我商量婚姻事。”与原文“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一比,味道全无。所以,蒋勋说诗是没有办法翻译的。
骆玉明认为,《诗经》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元典”。他说,“元典”就是一个民族在它的文化特征形成时期出现的具有标志性的经典,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但后人在学习、阐释、研究这些书时会不断加入一些内容,实际上就是把本民族的核心价值灌注在一些经典当中,这就成为塑造一个民族的文化面貌、塑造一个民族精神和灵魂的东西。本民族的经典著作,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信仰,人们彼此依从的不证自明的信仰。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人们在清谈时,一方如拿经典著作里的话来论证的话,对方就会不再辩驳了。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说诗经“思无邪”,也就是说它的情感表现都是正当的,没有偏邪的东西。《诗经》是庄重的、从容的、优雅的、本真的,堪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摘编自夏学杰《中国人的精神和美学家底》)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作为体现中华民族集体审美意识精华的中华美学精神,其形成、发展和完善的最主要途径,也就是文艺审美活动即文艺作品的创作、欣赏和传播。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为坚实的构成,是中国文学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纵观中外文学史,不论各国作家创作出怎样的文学作品,他们的写作都与本国的文学传统血肉相连,其作品都渗透着本民族的美学精神。正如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脚下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样,作家的文学写作,也很难离开传统美学精神的观照。所以,能够达到高原、高峰的中国文学,应该写出我们伟大民族和平而不保守、中庸而不平庸、深沉而不失热情的性格,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为独立和复兴而奋勇抗争、自强不息的精神,用深沉壮阔的笔触缔造一个内涵丰厚的东方审美王国。
毋庸讳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文学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导致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出现了某些问题和误区。匡正这方面的偏差,正当其时,也刻不容缓。
有人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西式写作”得到了进一步认可与强化。但事实上,以莫言、陈忠实、贾平凹、王安忆、苏童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不仅受到了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更从中华传统美学思想体系中获得了诸多滋养,从而创造了以中国经验为根本的文学硕果。
莫言是公认的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有所借鉴的作家,但他自己曾多次提到,他的文学创作其实深受自己母亲和蒲松龄《聊斋志异》的影响,这也构成了他的小说世界的民族骨骼与血肉。没有后者,他的小说可能变得艰涩陌生,难以卒读。比如莫言的《檀香刑》讲述了清末山东半岛发生的一起民间反殖民主义的惨烈斗争,小说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赵甲、钱丁、孙丙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刑罚文化、官场文化、民间文化的隐性内涵。这三个隐性文化层面反映和折射着民族性格中的某些内在元素。由此而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事实,不但不会阻止,反而更加促进新世纪中国作家们做出集体反省,重新反思“当代文学的民族性”“当代文学与文学传统及美学精神的关系”“当代文学如何走向世界”这样的命题。
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当然,我们不仅需要用文学语言表现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而且需要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对传统文学革故鼎新,建立新的文学秩序,绘制新的文学版图。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应该有新的创造,从而在世界文学的洪流中创造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新的辉煌。
(摘编自周思明《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工艺美术境界的雕饰美相比,“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还注重表现人的思想情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共同追求。
B.鉴于历代注家对《诗经》各篇的主旨和文义见仁见智,可能误导读者,因此有的学者对用白话文翻译《诗经》持有异议。
C.随着民族核心价值注入,原本全都非常简单的元典成为塑造民族文化面貌、民族精神和灵魂的经典,进而成为一种信仰。
D.中华美学精神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有赖于文艺审美活动,当代文艺创作应当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重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 )
A.将绚烂与平淡的完美融合作为艺术美、人格美的审美标准,高度契合了我们自古以来对玉的有光彩且又含蓄的审美认定。
B.材料一列举了文学史上诸多大家的美学观点,粗略而有代表性地展现了中华美学对艺术形式与思想情感有机融合的追求。
C.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传统美学精神继承而走了弯路,现在需要修正偏差回归正途。
D.中国当代文学创作应摒弃西方文学思潮影响,注重表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创造体现中国经验的文学硕果。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冷静观察今日西方艺术的嬗变,其间不乏受中华美学精神影响的启悟,足见中华美学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及其对整个人类审美思维发展的重要影响。
B.文学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C.作家要从中华文化思想道德精髓和中华美学审美风范中汲取营养,将其渗进作品肌理中,创作出富有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D.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志高则其言洁,志大则其辞弘,志远则其旨永。如是者其诗必传,正不必斤斤争工拙于一字一句间。
4.请结合材料,请给中华美学精神下一个定义。(4分)
5.材料三在阐述中国美学精神对本民族作家作品的巨大影响作用时,却以公认深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的莫言为例来加以论证,试结合选文简要说明这样写的合理性。(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皮 鞋 谢志强
出发前,所有的一切,应对沙漠的一切,都准备得很周密。可是,事到临头,傅队长觉得还差什么,却又琢磨不出。等到进入沙漠,他终于想到:要是带个维语翻译就好了。
师部决定开发塔里木(维语意为可开垦的荒原),组织了一个探险队。傅队长是老红军,他凭经验,带了一张地图(二十万分之一的中国地图)、一辆马车(木轱辘大车)。还有羊皮水囊、军用水壶,盛着水。他说那个地方,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出不来,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
进塔里木没有现成的路,一行五人,轮换着坐马拉的大车(车轱辘的直径有一米二)。天黄,地黄,树黄。枯死的胡杨树像沙包喷出凝固的沙柱。
一天三顿饭,一顿饭一个大灶坑。将有柴灰的灶坑作为标记,免得回来迷路。阿克苏到阿拉尔(维语意为岛)有一百二十多公里,他们花了七天。阿拉尔在塔里木河北岸。北岸,层层叠叠的枯树败叶都腐烂了,跟沙子混在一起。乘独木舟过了河。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傅队长抓一把沙土,像吃炒面一样,放在舌尖上舔一舔,不咸。他说:含盐碱量低,好地。他的挎包装了一小袋一小袋的土样。
返回北岸,麻袋空了——超过预先计划的时间,光顾着勘探荒原,那是未来长庄稼的土地,却忘了眼前的干粮已经消耗完了。大家饥肠辘辘,唱起了“空城计”。喝饱了水,水在胃里当响,像羊皮囊里的水,不一会儿又“饿”了。
傅队长拿着望远镜四处搜寻,遍地是死亡的颜色——塔克拉玛干被称为死亡之海。他们仅仅在沙漠的边缘。这时傅队长看见了一群羊,仿佛天上的云朵落在地上了。沙漠活了。
放羊的是一个维吾尔族中年男子。傅队长走到他面前,说了句汉语,发现他表情疑惑。看出对方听不懂汉语。预先认为只是人与沙漠的关系,料不到出现人与人交流的问题。
傅队长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表示出一个“饿”的样子,然后,掏出纸币,指指羊。
羊倌看懂了,却摆摆手,摇摇头。
傅队长用钱买不成羊,弄不清到底因为什么。他对四个队员嘀咕了几句,像是下命令。
于是,五个人如同操练,立即躺倒在沙丘的一面上,还闭上眼,不是睡,分明采用另一种方式表现“饿”的样子,饿得不能动了。
傅队长眯缝着眼,观察着羊倌的反应。
羊倌做出了双手往上指的动作,要他们站起来。同时,他的目光好奇地盯在傅队长的脚上。傅队长穿着一双翻毛皮鞋。他站起,顿顿脚,指指羊,又指指鞋,手势像有一根细绳要把两样东西牵系在一起——我的鞋,你的羊,要我的鞋,就用羊换。傅队长加大了手势,很夸张。
他第一次感觉语言乏力。
显然,羊倌看中了皮鞋。在戈壁沙滩放羊,多石头(鹅卵石),多刺(骆驼刺)。皮鞋护脚。
羊倌也打起手势。傅队长看懂了其中的意思:不能用皮鞋换羊,羊少了,公家要找我的麻烦。换鸡蛋吧,我家有很多鸡蛋。
傅队长需要证实鸡蛋的真实性。他模仿母鸡“咯咯嗒”叫,天下所有的母鸡“传捷报”都用同一种语言,继而,比画着鸡蛋的形状,好像他手中捡起刚生出的鸡蛋。
队员都站起来,看着傅队长的双臂像翅膀那样扇动,模仿着鸡生蛋后的欢喜和骄傲,费那么大的力气,落实在鸡蛋上。都憋不住,笑了。
羊倌也笑了,而且点点头,拖长了口音:哦——。傅队长知道,路的远近与那“哦”的拖音的长短有关。羊倌指着远处,那里有他的家。羊群朝他所指的方向移动。天上有一堆白云。太阳如大火球,悬在中空。
傅队长用皮鞋换了一百个鸡蛋,还付钱买了一大摞馕。他赤着脚,只说:这也是皮鞋嘛,父母给的,磨破了还会恢复,这可是磨不坏的皮鞋呀。为了证明沙漠的热度,每个人将五枚鸡蛋埋入滚烫的沙地。沙子煨熟了鸡蛋,又香又嫩。其间,傅队长割了麻袋,像编草鞋那样,动作麻利,编织出一双布鞋,套在“皮鞋”上,不烫脚了。
当晚,围坐着篝火,四个参军的大学生要求傅队长讲讲红军长征,那么长的路,要费多少鞋?傅队长简单地说:长征路上,也和少数民族交流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穿破了多少双草鞋,已说不出个准数,但都是就地取材,自编自穿,可我这双“皮鞋”还好好的呢。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中的“傅队长”是一位老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投人新中国的建设中,来边疆开垦荒原依然保持“革命本色”,令人钦佩。
B.维吾尔族羊倌不用羊换鞋,而是用自家的鸡蛋,说明羊倌有集体责任感,是个合格的羊倌,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C.傅队长临出发前说“要是一个月不见我们回来,就给我们开追悼会吧”,意味着明知危险,但依然敢于探险的决心。
D.“沙漠活了”一句内涵丰富,一方面指羊群的出现让荒凉的沙漠有了生机,另一方面指饥饿的探险队员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第一段最后“他终于想到:要是带个维语翻译就好了”为后文费劲地“与羊倌换鞋”这一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的故事情节较为寻常,但作者将之放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这一特定背景之下,增加了小说对读者的吸引力。
C.小说描写生动,比喻的运用令小说增色不少。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
D.小说围绕傅队长写了品尝土样、寻找食物、编织布鞋等几件事,塑造了其作为一名拓荒者的光辉形象。
8.小说的标题“皮鞋”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4分)
9.“皮鞋换鸡蛋”这一部分写得很有特点,请从“情节”和“人物塑造”的角度进行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初,士大夫以乱离之后,不乐仕进,官员不充。省符下诸州差人赴选,州府及诏使多以赤牒补官。至是尽省之,勒赴省选,集者七千余人,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时人称之。上谓房玄龄曰:“官在得人,不在员多。”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时有密表称无忌权宠过盛者,上以表示之,曰:“朕于卿洞然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别君臣之意有不通。”又召百官谓之曰:“朕诸子皆幼,视无忌如子,非他人所能间也。”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上尝语及关中,山东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义丰张行成跪奏曰:“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恐示人以隘。”上善其言,厚赐之。自是每有大政,常使预议。贞观二年,上谓黄门侍郎王珪曰:“开皇十四年大旱,隋文帝不许赈给,而令百姓就食山东,比至末年,天下储积可供五十年。炀帝恃其富饶,侈心无厌,卒亡天下。但使仓廪之积足以备凶年,其余何用哉!”壬子,关内旱饥,民多卖子以接衣食;己巳,诏出御府金帛为赎之,归其父母。庚午,诏以去岁霖雨,今兹旱、蝗,赦天下。诏书略曰:“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会所在有雨,民大悦。夏,四月,己卯,诏以“隋末乱离,因之饥馑,暴骸满野,伤人心目,宜令所在官司收瘗。”戊子,上谓侍臣曰:“朕观《隋炀帝集》,文辞奥博,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徴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B.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C.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D.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赤牒,是临时授官的一种文书,唐初选官权力下放、由地方政府自行补选。
B.贞观,唐朝第二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的年号。年号为汉武帝即位后首创,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
C.关中,古代指东潼关、西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关”之内的广大地区。
D.黄门侍郎,是供职于宫门内的官员,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废止唐初州府及皇帝特使直接下令增补官吏的做法。勒令候选者到尚书省候选,并让林甫和房玄龄一起负责选任良才的工作。
B.朝臣密奏长孙无忌权势荣宠过盛,唐太宗不犹豫地把奏表拿给长孙无忌看,以示君臣要开诚相见,并向文武百官表明了他的态度。
C.面对灾荒,唐太宗关爱百姓,拿出府库钱物赎回被贩卖的百姓子女,使骨肉得以团圆,又大放天下,降诏表示愿亲受灾难以求太平。
D.君臣讨论《隋炀帝集》时,关于隋炀帝行事暴虐一事,魏徴提出国君即使道德才智过人,也要虚心听取意见,这受到唐太宗的认可。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无忌自惧满盈,固求逊位,皇后又力为之请。上乃许之。
(2)于反覆不宜鲁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14.文中唐太宗说“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有哪些与此相关的治国理念?(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越调】小桃红 杨果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注】杨果,金初曾登科及第,担任官职。金亡五年之后,经人举荐曾出来做官。
15. 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采莲歌飞,欢声笑语,互唱互和,兰舟华美,柳外飘荡,曲子开篇两句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江南夜景图,体现出民歌特色。
B. “不管鸳鸯梦惊破。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三句运用倒装法,变换常态语序,化板为活,以平淡为奇突,引人无限遐思。
C. “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均用典故,前者包含对旧朝覆灭的思索,后者袭用白居易天涯沦落之感,官场失意情绪展露笔端。
D. 曲中没有直抒亡国之恨,而在美景中展开自己的情绪,极其符合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深文隐蔚,余味曲包”的创作原则。
16. 对比是诗文创作中常用手法之一,请分析该手法在本曲中的运用。(6分)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荀子在《劝学》中的“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两句是从反面以水为例表达了积累的重要性,而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写道“________ ,________ ”,以水为例说明君王应重视接纳人才。。
(2)《念奴娇·过洞庭》一词中写心物融合的美妙体验,且难以诉诸言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岳阳楼》中逼真描画出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景象,可以和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相媲美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窦巩《南游感兴》诗中写道:“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桂枝香·金陵怀古》中,与此诗有相似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谏太宗十思疏》中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的很多能守业的却很少的普遍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众所周知,西汉时期形成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商品贸易之路,东起汉代都城长安(今西安),西至古罗马,全程六千四百四十公里,是一条______的商道。在过去的一千多年里,人们用脚力、驮马运送着沿途各地的商品用以交换,以此来满足彼此的生活需求;与此同时,沿途各国各族的人们也交流着彼此的生活文化信仰和思想。因此,( )。
在这条路上,商品______是最主要的角色。在那时,发达的丝织业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在很多地方一度达到家家养蚕、户户纺织的地步。这些______的原料或成品,曾是罗马人、埃及人______的奢侈品。在这条丝路上,商人们把美丽的中国丝绸远往西方的同时,将西方国家特产的名贵香料运到中国,比如郁金香、迷迭香、安息、乳香等。一切令这个东方大国所迷醉的芳香,通过漫长的旅途,逐渐走入中国人的生活。这些便是魏文帝曹丕在《迷迭赋》中所感叹的“越万里而来征”的异城芬芳。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名副其实 的确 美轮美奂 钟爱
B.名不虚传 诚然 美轮美奂 喜欢
C.名副其实 诚然 琳琅满目 钟爱
D.名不虚传 的确 琳琅满目 喜欢
19.下列各句中和文中“越万里而来征”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李白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蜀道之“难”。
B.有几个“慈样”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烂菜叶,这就是长工们难得的佳肴。
C.《木兰诗》《孔雀东南飞》两首叙事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D.学习《氓》要感受诗歌“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抒情特征。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让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也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
B.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相互交流起来
C.那个时期的这条路便让东西方文化与商品相互交流起来,担起了改变世界格局的重任
D.这条路在那个时期便担起了东西方文化与商品交流的重任,让世界格局也发生了改变
(二)语盲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5分)
①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应用百花齐放。②网络的发展便捷了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给管网治网带来了许多新的挑战。③目前各类服务端APP都上线了青少年模式,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不少漏洞。④随着短视频、直播平台的异军突起,还带来了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打赏主播等问题,引起家长的普遍担忧。⑤事实上,不仅未成年人需要清朗的网络环境,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也渴求健康的网络空间。⑥网络上,水军、黑公关等顽瘴痼疾反复兴风作浪,淫秽色情、赌博诈骗信息屡禁不绝,群众对此反应强烈,普遍期待开展一场网络大扫除。
2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加点的两个四字成语使用得当。 B.加波浪线的两句有相同的语病。
C.第⑤⑥两句的位置不能够互换。 D.末句的“反应”应改为“反映”。
22 不改变原意,将第②句中画线并被逗号隔开的两个语言片段整合为一个。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分)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本次飞行乘组由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3名航天员组成。发射之前,新华社记者张扬专访了女航天员王亚平。
记者:您曾在2013年到过太空,当时在您眼中,太空的神奇之处有哪些?
王亚平:在人的身体感知层面,太空和地面最大的区别就是失重的状态;同时,太空对你的视觉冲击同样巨大。“太空究竟是什么模样?从那里看地球又会是怎样的感受?”我此前曾很多次幻想着这样的场景,但当我真正置身于此时,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震撼”——从太空看地球,你会感受到一种生命力。地球有它独特的气质、变幻的表情、神秘的色彩,你会感受到它的壮美和辽阔。人们说“距离能产生大爱”,的确如此。身处太空,你所见到的世界会让你得到升华——在你心中,有很多东西会变得“很小”,比如得失;有很多东西则变得“很大”,比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
王亚平的回答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唐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答案
1.D A项“他要求诗文的境界要“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艺美术的境界,而要上升到表现思想情感的境界。”除了“思想情感”还有“平淡”。B项,“诗歌本身无法直译,一旦用白话文翻译出来就不可避免地损伤原文优美的意境,” C项“可能这些元典本身非常简单”
2.D “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关涉到民族精神、民族风格、民族气派在文艺领域的具体体现,应当成为当代文艺创作的重要遵循。”重要遵循不是完全摒弃。
3.C “摘编自周思明《当代文学与中华美学精神》”
4.中华美学精神是一种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和集体审美意识,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能够塑造整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追求形式美与思想情感的完美融合的精神。
5.以莫言为例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①西方文学思潮只是给莫言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而对其产生更重要、更主要影响的依然是中华美学精神;②莫言多次申明母亲与《聊斋志异》对自己创作的深远影响,并由此形成了其小说世界中的民族骨骼与血肉;③正是中国经验的有力支撑,才使莫言作品有效避免了因受西方文学思潮影响而可能出现的艰涩陌生、难以卒读;④莫言获奖恰恰说明中华美学精神的巨大成功,能够引发人们对中华美学精神的重新审视与重视。
6.B(“但也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错,根据原文第十六段可知,羊倌看中傅队长的皮鞋是因为戈壁沙滩环境恶劣,穿上皮鞋更利于放羊,而非“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
7.C(“如‘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形象地写出了沙漠的旷远、美丽”错,根据原文第五段“远处是巨浪一般的沙丘群,那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可知,此句用比喻手法写出了沙丘的巨大和连绵不断,表现了沙漠的旷远,而非“美丽”;再根据后文“傅队长抓一把沙土……含盐碱量低,好地”可知,此处的环境描写暗示了荒原的开垦者们面临的是极为恶劣的环境)
8.①“皮鞋”既指傅队长脚上穿的皮鞋,也指拓荒者的双脚。②“皮鞋”象征了拓荒者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一往无前的勇敢无畏和乐观自信。(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9.(1)情节:①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开始无法沟通,之后羊馆不愿意要钱,而是对皮鞋产生兴趣,再之后不愿用皮鞋换羊,最后用鸡蛋换了鞋。(2分)②富有喜剧意味。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人物之间的动作需要夸张,如“表达饿”“证实鸡蛋”的一些夸张的行为。(2分)
(2)人物塑造:因为无法用语言沟通,“皮鞋换鸡蛋”这一情节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外貌(神情)描写来塑造人物。动作描写如傅队长表达“饿”的意思时“指指嘴,摸摸肚子,弯弯腰”。外貌(神情)描写如羊信“疑惑的表情”“好奇的目光”,明白傅队长意思后的“笑”。(2分)(意思答对即可)
10.A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智慧的人奉献他的谋略,勇武之人竭尽其勇力。炀帝恃才自傲,骄矜自大,所以口诵尧、舜的言语而身行桀、纣的作为,竟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而至于覆灭。
“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结构相同,应在“勇者”前断开,排除CD;
“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中,“恃”的意思为“倚仗”,其宾语为“俊才”,“恃”的结果是“骄矜自用”,故应在“俊才”和“自用”后断开,排除B。
11.B “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错,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12.A.“让林甫和房玄龄一起负责”错,负责选任良才的是刘林甫,原文表述是“林甫随才铨叙,各得其所”,而房玄龄是负责裁定官员,原文是“命玄龄并省,留文武总六百四十三员”。
13.(1)长孙无忌自己担心恩宠过盛,坚决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极力替他请求,皇上才答应了。
(1)“满盈”,恩宠过盛;“固”,坚决;“逊位”,让位;“力”,极力。
(2)在书信往来中不应当鲁莽,所以今天详细的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君实或许会宽恕我。
(2)“具”,详细;“所以”,……的原因;“冀”,希望;“见恕”,表示对自己如何,宽恕我。
14.第一问: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第二问: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反思历史,虚心纳谏。
“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意思是,前事不远,当成为我们的借鉴。前文唐太宗说炀帝恃才自傲,骄矜自大,至于覆灭,可见,这句话反应的道理是:以史为鉴,吸取教训。
“若使年谷丰稔,天下又安,移灾朕身,以存万国,是所愿也,甘心无吝”意思是,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保全百姓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体现唐太宗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的治国理念。
“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意思是,君主虽然是圣哲之人,也应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谏议。体现唐太宗反思历史、虚心纳谏的治国理念。
参考译文:
唐朝初年,士大夫经过动乱之后,都不愿意做官,政府官员人数不够。尚书省下文让各州派人赴选,州府及皇帝特使常用赤色文牒直接委任官吏。到此时全都废止,勒令他们都到尚书省候选,聚集有七千余人,林甫量才录用,各得其所,当时人十分称赞。太宗对房玄龄说:“官吏在于得到合适的人选,而不在于人多。”命令房玄龄裁并削减,只留下文武官员总计六百四十三人。当时有人上密表称长孙无忌权力过大,荣宠太盛,太宗将密表拿给长孙无忌看,并说:“朕对你丝毫不怀疑,假如各有所闻而不说,则君臣的想法便不能沟通。”又召集百官对他们说:“朕的儿子均年幼,所以视无忌如亲子一般,不是其他人所能离间的。”长孙无忌自己担心富贵至极会带来灾祸,一再请求让位,长孙皇后也尽力为他请求,太宗于是准许离职。太宗曾说及关中与关东人,认为有所不同。殿中侍御史义丰人张行成跪下奏道:“天子以四海为一家,不应当有东、西的差别,恐怕会让人觉得您狭隘。”太宗欣赏他的话,给他丰厚的赏赐。从此每当朝廷有大事,都让他参与谋议。贞观二年,太宗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朝开皇十四年天下大旱,隋文帝不准许赈济百姓,而让百姓自己到关东地区寻找食物,等到了文帝末年,全国储备的粮食可供五十年食用。隋炀帝依仗着富足的粮食,奢侈无度,终于导致国家的灭亡。只要使仓库中的粮食足以应付灾年就可以了,其他多余的又有何用呢!”(三月)壬子(初五),关内地区大旱饥荒,百姓多卖儿卖女换取食物。己巳(二十二日),命令拿出皇宫府库中的金银财物赎回被变卖的子女们,送还给他们的父母。庚午(二十三日),诏令说因为上一年连绵大雨,今年又遇旱、蝗灾害,因此大赦天下。诏令大略说道:“假如让五谷丰登、天下安宁,即使将灾害移到朕身上来保全百姓也心甘情愿,毫不吝惜。”不久旱区天降喜雨,百姓大为高兴。夏季四月,己卯(初三),下诏说:“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造成饥荒,尸骨遍野,使人触目伤悲,命令各地官府掩埋尸骨。”戊子(十三日),太宗对亲近的大臣说:“朕翻阅《隋炀帝集》,见其文辞深奥博雅,也知道推崇尧、舜而非议桀、纣,然而其行事为何与其文章相反呢?”魏徵回答道:“君主虽然是圣哲之人,也应当虚心地接受别人的谏议,所以智慧的人奉献他的谋略,勇武之人竭尽其勇力。炀帝恃才自傲,骄矜自大,所以口诵尧、舜的言语而身行桀、纣的作为,竟然自己不知道怎么回事而至于覆灭。”太宗说:“前事不远,当成为我们的借鉴。”
15. C “官场失意情绪展露笔端”错误,《琵琶行》中白居易表达的是天涯沦落之感,而本曲中表达的则是黍离之悲。
16. ①将采莲众人的欢畅热闹与独上江楼之人的悲戚孤独作对比,反衬出曲中人的孤寂落寞之感和悲戚忧伤之情。
②将采莲歌与南朝旧曲作对比,一乐一悲,以乐衬悲,刻画出曲中人惆怅之情与黍离之悲。
17 1河海不择细流 故能就其深 2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4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
5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18.C。第一空,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名不虚传: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语境强调丝绸之路是事实上的商道,故选“名副其实”。
第二空,的确:真实,确实。诚然:确实、实在。语境强调在丝绸之路上商品是最主要的角色,并非强调真实性,故选“诚然”。
第三空,美轮美奂:原本形容建筑物雄伟壮观、富丽堂皇;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琳琅满目:比喻美好的事物很多。语境强调多,故选“琳琅满目”。
第四空,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喜欢:特别爱。语境强调喜爱的程度更深,故选“钟爱”。
19.故选D。文中的引号表示引用。
A.表示强调;B.表示反语;C.表示特指;D表示引用。
20.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这条路”紧承前文的“丝绸之路”,且“担起……重任”“让……改变”构成递进关系。
D
22参考答案: 网络的发展在便捷了人们的生活的同时
23.【写作提示】
1.材料解读:
本次作文题目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王亚平针对记者关于“太空的神奇之处”这一话题谈的自己的体会。梳理这些“神奇”的表现,依次应该是让人有失重感;太空给人巨大的视觉冲击;太空让人感受到地球有“震撼”性的生命力;太空因其与地球的距离而升华人的心灵,即人生中“小”与“大”变化的辩证思考。前两种“神奇”应属于浅层面的,而后两种则属于深层面的。
写作任务是根据王亚平回答记者话语的“启示意义”,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以体现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写作要求:主要从立意角度、文体、标题、字数等方面做了常规要求。
2.写作任务分解:
任务一:分析材料,选准立意
新高考下的作文材料往往都有若干角度供考生分析和选择,所以才有立意的高下之分。就这则材料而言,既然这些“神奇”有深浅层面之分,故我们应该选择深层面的角度来立意,从而便于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由自然到人类,由个体到社会,逐层深入论证。
任务二:由果溯因,深剖细析写文章务求思想深刻,所以写作时一定要注意由果溯因,探究王亚平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感觉”,这不仅仅是地球与太空的空间距离遥远的问题,更是人的认识和思想境界的转变问题,尤其是“得失”之类的东西变得渺小,变得不再重要,而诸如“对家人、对祖国的爱和牵挂”变得“很大”,变得非常重要,这是人的思想、人的境界有了质的转变的问题。从这样的角度深剖细析,才能让文章做到“深刻”。
任务三:创新文体,突出文体特征
写作要求明确文体,那么除了一般的记叙文、议论文之外,我们还可以选择书信、访谈等文体,从文体创新的角度来获得阅卷者的青睐,但无论选择哪种创新文体,一定要符合这种文体的特征。
3.立意参考:
①距离升华大爱;②用心感受“震撼”之美;③人生的“‘小’‘大’之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