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关注家庭生活安全(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
2.尝试食物保存的一般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从实践中获得知识,收集资料;
4.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录、表达交流的能力;
5.通过探究实验,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
2.运用适当的方法保存食物。
【教学难点】
说明食物腐败的原因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事先做好实验准备;指导学生搜集食品保存的常见方法。
学生准备:搜集日常生活中的食品保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陈述:夏天到了,气温较高。买回来的食品如豆浆、熟食等吃不完时,很快就会变馊、腐烂变质。引起食品腐烂变质的原因有哪些呢?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些保存食品的方法呢?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食品保存
【教师】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它们就会迅速生长繁殖,造成食物腐败与变质。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方法保存食品呢?指导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建议使用活动设计资源:【活动设计】调查常用的食品保存方法)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
【教师】评价,总结常见的食品保存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选一种需要保存的食品和保存方法,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所选的保存方法的有效性。
【学生】设计实验,探究所选保存方法的有效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你所用的保存食品的方法是什么?效果如何?分析引起食品变质的原因?你的实验结果与调查的结论相吻合吗?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及怎样选择合适的食品保存方法。(建议播放微课:【知识解析】食品腐败的原因及保存食品的适当方法(微课))
【学生】观看微课,知道食品腐败的原因以及怎样选择合适的食品保存方法。
【教师】检测学生对食品保存方法的掌握情况。(建议使用交互练习:【知识探究】食品的保存方法练习)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练习,掌握食品保存的方法。
【教师】为什么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可以食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评价、总结: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中可能有致病微生物在生长、生殖,这是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可能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关注食品保质期是重视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内容。(建议使用知识卡片:【生物世界】预防食物中毒)
【学生】听讲,阅读知识卡片,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师】保存食品的方法都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避免食品的腐败,但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如在腌制食品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食用含有过量防腐剂的食品会危害身体健康等。(建议播放视频:【生物世界】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学生】观看视频,认识保存食品的方法也有可能带来一定的食品安全风险。
【教师】总结:我们要学会选择不同的食品保存方法,防止食物腐败变质,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课堂反馈
1.食品在自然界腐败的原因主要是( D )
A.食品内水分过多
B.食品暴露在空气中
C.食品的温度过高
D.食品内微生物大量繁殖
2.用酒泡法保存泥螺和蟹等食品,使它们形成独特的风味,依据的原理是( C )
A.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吸水死亡 B.使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加快
C.使食品中的微生物失水死亡 D.使食品中的微生物生长减慢
3.花生最容易长致癌的黄曲霉,为了防止长霉,你认为花生最好保存的环境是( B )
A.低温、潮湿 B. 低温、干燥 C. 温暖、干燥 D. 温暖、潮湿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2节 关注家庭生活安全(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拨打“120”的方法;
2.概述出血的类型,能根据出血的状况判断出血的类型;
3.培养学生在紧急情况下,冷静谨慎处理问题,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措施的实践能力;
4.体验救护生命的过程,培养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拨打“120”急救电话的方法;
2.掌握急救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并能应用急救的基本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实验器材、器具;教学中各种模型、用具;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咨询父母,了解生活中发生意外伤害事件的情形和处理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课件展示急救漫画。陈述: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危急情况或意外伤害。这时你该怎么办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急救的知识。
二、讲授新课
(二)现场急救
1.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受伤的情况,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出血速度不同,因而产生的后果也会截然不同,我们应该学会判断出血的类型,并据此进行相应的处理。
出血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两种。内出血是指体内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诊断,一定要及时送医院进行抢救。外出血分为三种:一是毛细血管出血,血液由伤口慢慢滲出,这是最常见的出血现象,一般可自行凝固止血;二是静脉出血,流血速度较慢,血液连续不断地从伤口流出;三是动脉出血,流血速度快,血液从伤口喷射出来。动脉出血时,伤者的失血量很大,若不及时止血,就会危及生命。
出血部位 毛细血管 静脉 动脉
血色 红色 暗红色 鲜红色
血流特点 渗出 缓慢而连续地流出 喷出或随心跳一股一股地涌出
急救部位 伤口部位 远心端 近心端
急救方法 创可贴或纱布加压止血 120紧急呼救或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120紧急呼救或手指、止血带或绷带压迫止血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指压止血、止血带止血等根据实际情况,有时常用的止血方法还需配合使用。
指导学生与合作伙伴一起在人体模型上练习上静脉出血和大动脉出血的紧急止血法。
2.模拟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的方法
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造成呼吸、心跳停止时,还需要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及早让病人恢复心跳与呼吸非常重要。
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利用橡胶或塑料制作的人体模型,在人体模型上找到并画出心脏及胸廓的位置,进行模拟练习。
(1)口对口吹气法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①使病人仰卧、头后仰,松开衣领与腰带。同时,清除病人口鼻内的异物,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②一只手托起病人的下颌,另一只手捏紧病人的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着病人的口部用力吹入。吹气停止后,救护者移开嘴,并立即松开捏鼻子的手。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呼气16~18次。
(2)胸外心脏按压法
在比较熟练地掌握了口对口吹气法后,练习胸外心脏按压法。
①胸外心脏按压时,救护者需站或跪在病人的右侧近肩处,双手叠放在病人胸骨下端。
②用力往下按,使胸骨下陷3~4 cm,然后放松。如此反复进行。
讨论: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他(她)口、鼻内的异物?
讨论得出:在进行人工呼吸之前,需要清除患者口、鼻内的异物,目的是使溺水者的鼻、咽、喉部畅通,以便于空气进入肺部。否则,空气容易进入胃内,回气时带动胃内的食物返出,出现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
3.紧急呼救
在拨打“120”急救电话时,用精练、清楚的语言说明情况,如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史以及病人所处的具体地点等。还需要说清楚病人目前最危急的情况,如呼吸困难、神志不清、大出血等。如果还有时间,询问相关的急救方法。
课堂反馈
1.急救知识是遇到突发病人时的一些常识,当你遇到人突然晕倒时,下列哪一种紧急求助的方法你认为最为合理( D )
A. 拨打“120”,等待急救车到来
B. 不用管具体情况,直接采取急救措施
C. 先拨打“110”,在急救车到来前,先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D. 先拨打“120”,在急救车到来前,先采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
2.作为中学生,同学们应该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下列急救措施中,错误的是( D )
A.发现有人触电昏迷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B.发现路人昏倒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C.遇到煤气中毒患者的紧急情况时,应先开窗通风
D.发现有人溺水时,无论是否会游泳,都应下水急救
3.溺水是夏季青少年容易出现的意外事故。当溺水者被救后,在急救车到达前,若心跳、呼吸停止,必须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技术的顺序应该是( A )
A.①③④②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③②①④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第2节 关注家庭生活安全(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区别处方药与非处方药;
2.概述安全用药的常识;
3.说出一些常用药物的名称和作用;
4.学会设计家庭小药箱;
5.认同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常用药物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本节内容,搜集药品包装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设疑:生活中遇到疾病或意外伤害时,你会怎样处理?你有没有不到医院看病而直接吃药的经历?这样做可以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药三分毒”,请解释这两句话中蕴含的用药常识。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回答。
【教师】由此可见,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对于保障身体健康、进行自我保健具有重要意义。
二、讲授新课
(一)安全用药
【教师】课件出示千手观音演员因药致聋,用药不当导致牙齿永久性着色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析、回答。
【教师】讲述:生病就要吃药,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全球因为药品使用不当而致死的人数占全部死亡人口的1/3!
【学生】听讲,认识用药不当的危害。
【教师】在用药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出什么是安全用药。
【学生】阅读教材,回答。
【教师】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人的病情、体质和药物的作用,适当选择药物的品种,以适当的方法、剂量和时间准确用药,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建议使用【生物世界】药品的“慎用”“忌用”与“禁用”)
【学生】听讲,阅读卡片,认识安全用药。
【教师】课件展示药店药品分类摆放以及药品包装盒的图片,提问:药物有哪些分类呢?
【学生】阅读教材,尝试回答。
【教师】讲解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的概念和区别: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的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的药物。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凭医师处方即可购买,按所附说明服用的药物,简称OTC。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使用之前,都必须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药物的名称、主要成分、作用与用途、不良反应、用法用量、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学生】听讲,认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教师】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自己带来的药品包装盒上的信息。(建议使用活动卡片:【活动设计】讨论药品标签上的信息)
【学生】讨论、分析,认同用药前了解药品基本信息的重要性。
【教师】人类医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莫过于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抗生素在人类历史上挽救了无数的生命,人类寿命的增加,约有10岁得益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抗生素也不例外,滥用抗生素使得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细菌种类越来越多,抗药性也越来越强。引导学生讨论抗生素的作用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建议使用活动卡片:【活动设计】讨论抗生素的作用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学生】讨论,明确合理、安全用药的重要性。
【教师】现在,很多家庭根据家庭成员的健康需要配备了家庭小药箱,你也给自己的家里设计一个小药箱吧!(建议使用活动卡片:【活动设计】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
【学生】为自己的家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小药箱。
课堂反馈
1.无论是处方药还是非处方药,在使用前都应该仔细( D )
A.闻闻药品的气味 B.尝尝药品的味道 C.看看药品的包装 D.阅读使用说明书
2.小华同学在药店买药时,看到很多不同的药盒上标有“OTC”的字样,这些药属于( D )
A.中药 B.西药 C.处方药 D.非处方药
3.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医师处方中开出的药都是处方药
B.患者可以根据说明书自行购买、服用OTC药物
C.“是药三分毒”,所以不少病症症状减轻时,可停止服药
D.止咳糖浆很甜,可以多喝
四、课堂小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小结本节的知识,学生边讲教师边板书,或通过课件展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