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答案
1. A “史伯、晏婴……都认为国家要行‘和政’”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可见“国家要行‘和政’”是晏婴的观点。
2. C A.“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没有依据。原文只说“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并没有说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
B.“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错,应为“彼此的含义是相近的”。“校”字表示“棍棒交错”,暗含彼此争斗D.“就可以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错,过于绝对,“和而不同”的思想可以帮助解决“危机”“冲突”,但不能避免其产生。
3. D A.“‘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符合材料二第一段“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符合“和而不同”思想。B.“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尊重了香港、澳门的体制差异,结合材料二第一段“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材料一第二段“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可知符合“和而不同”思想,是我国对待香港、澳门问题上的创举。C.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中共和民主党主张不同,我们承认差异,长期共存,我们互相沟通、互相监督,所以“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也符合“和而不同”的思想。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是说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与“和而不同”的思想无关。
4. ①巧借解释词语“校雠”设喻,借助情境想象,化抽象为具象。
②这样论述,可以避免枯燥说理,使语言生动活泼,激发读者想象,增加阅读兴趣。
5. D “反问”错,“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开头四个句子是一般疑问句,不是反问。
6. B “父亲以此暗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分析不正确,属无中生有。从“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可以看出,“父亲”想借蛤蟆鱼让小伟明白做事应低调的道理。
7. ①蛤蟆鱼的灯是为了诱捕食物,为自己谋利。②灯塔的灯是为别人照亮前行的道路。③父亲则是一盏照亮儿子内心的灯,指引儿子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8. ①巧设悬念,引人入胜。本文详叙父子钓鱼的经过,为下文父亲借钓鱼教导小伟及小伟向父亲袒露心迹作铺垫。②多用对话形式,以父子之间的问答叙述小伟的经历,使故事更加集中紧凑。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使故事叙述更加客观自然。
9. C 10. D 11. C
12. (1)恰遇楚王华奎因力郭正域写了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就污蔑攻击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件。
(2)李廷机多次上奏请求退休,闭门数月不出来。舆论怀疑他伪装,数十人交替上奏极力攻击。
关键词句:(1)会,恰遇;发,揭发;馈遗,馈赠;诬讦,诬蔑攻击;不法数事,应为“数不法事”。(2)累疏;多次上奏;乞休,请求退休;杜门,闭门;交章力攻,交替上奏极力攻击。
参考译文: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被推举进入大学,取得顺天乡试第一名。万历十一年,又取得会试第一名,以进士第二的身份授职为编修。万历二十年,主持京察,有偏私。曾经兼管户部、工部的事务,总揽大事又精细周密。奏请皇帝施行抚恤商旅四件事,商旅的困窘得以缓解。京城外的陵垣,大都得到修缮整治,费用都取自公款的节余钱,没有因此烦扰百姓。皇帝召见并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四次推辞,皇帝都不同意,过了二年他才上任。当时他已经晋升为左侍郎,于是代替郭正域巡视礼部事务。遇上楚王华奎因为郭正域写了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就诬蔑攻击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件。李廷机的意见有些偏袒楚王,但他又稍稍替郭正域解脱。大学士沈一贯想借妖书将郭正域倾覆,李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都署名上奏,催促审定教生光的狱案,株连于是终结。秦王谊漶由中尉加封,他的庶长子应该授予原来的爵位,他攀附着想分封为郡王,李廷机多次上奏极力坚持不同意。秦王派人从中调和,李廷机坚决拒绝,皇帝却特别颁旨同意。
当时内阁只有朱赓一个人。给事中王元輪等人顾虑李廷机将入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万历三十五年夏季,朝廷推举内阁大臣,李廷机果然参与其中。给事中曹于忭不同意。相持了很久,最后条列上奏。皇帝向来看重李廷机,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李廷机多次推辞后才负事务。王元翰和给事中胡忻不断攻击他,皇帝剥夺了他们的俸禄,以安慰李廷机。不久,姜士昌又因为疏论李廷机罢黜,群情更加激愤。李廷机极力辩驳,请求罢免,又上奏陈述应当离职的十条理由,皇帝更加下谕令抚慰。第二年四月,主事郑振先疏论朱赓的十二条罪状,并涉及李廷机。李廷机多次上奏请求退休,闭门数月不出来。舆论怀疑他伪装,数十人交替上奏极力攻击。李廷机不断请求离职,皇帝屡屡颁诏对他进行勉励、挽留,并派鸿胪催他出来任职理事,他坚持卧床不起。在家待命一年,摒绝外界,居住于荒庙之中,朝廷大臣依然有很多议论。到了万历四十年九月,奏疏已上报了一百二十多次,于是向皇帝告辞,到都城外等待命令。同官叶向高称李廷机已经离去,不可以再做挽留,皇帝就加封李廷机为太子太保,賞赐路费,让他乘驿车,由行人司派人护送回乡。在家住了四年去世。赠封少保,谥号文节。
13. B “诗人一边……一边……”错误,“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也可以听到水从竹竿中流过的声音,这是虚写,并不是实有其事。
14. (1)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2)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3)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本诗是作者请求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
在诗的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
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的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
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
15. (1)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2)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16. C “原原本本”:从头到尾按原来的样子,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起因和整个过程,一点不漏。“原汁原味”:比喻事物本来的,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该词形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留着原来的样子,没有受到外来影响的风格,故选“原汁原味”;
“坚强不屈”: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坚韧不拔”: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与后文“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相对,形容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意志坚定、顽强,不可动摇,故选“坚韧不拔”;
“互利共赢”:互相对对方都有利,双方都可以取得成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语境中形容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地与他人贸易使双方都获益的特点,故选“互利共赢”;
“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迥然不同”: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语境中形容泉州人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 彼此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故选“迥然不同”。
17. C 根据后文“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可知,本句的做法的发出者是“当地政府”,因此所填语句应以“当地政府”为陈述对象,排除D;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后文政府的保护措施衔接紧密,排除AB。
18. A
19. 例文
带斜杠,敢挑战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生似海浪,不遇到礁石,怎会激起美丽的浪花?”礁石是挫折与苦难,在我看来,它也像“斜杠”,挑战它,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波澜壮阔。
“斜杠”是面对生活的崭新态度。的确,在高铁、飞机、流量、人工智能装点下的社会,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交往乃至休闲娱乐均可穿梭全世界,足不出户便买到外国商品,一列高铁马上就能把你从内陆送至沿海。生活处处有精彩,只要敢发现。环境日益美好,一群对生活充满热血,不再满足于专一职业的人出现了,他们敢于挑战,想尝试不同角色,体验多彩生活,寻找生命中更多乐趣与价值。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充满激情,洋溢着青春气息。对我而言,我也向往丰富多彩的生活,想成为这样的人:“斜杠青年”,不断迎接挑战。
带“斜杠”也需要资本。想成为斜杠青年可没那么容易,并不是随便一个人,会做菜也会写作,就说他是厨师/作家。这里的“斜杠”不是简单的调侃娱乐,不是职业的简单罗列。每一份职业都应得到基本的尊重,若只是对某一行业略懂皮毛,便要带上斜杠,这是赤裸裸地轻蔑。如果说那些用一世执一事的人用心专一的话,我认为斜杠青年应是比他们更专一的人。首先,斜杠青年需把自己最初的职业做精做好,有余力去尝试自己有兴趣的职业,并在能兼顾几项职业的情况下不受干扰,自成一派,却又密切联系。出自真心,归于匠心。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足够强大,有超强统筹兼顾能力,怀着对职业磨不灭的热忱与强烈责任心使命感,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资本。
带“斜杠”需要毅力。小小斜杠蕴含深刻意义,需要付出艰辛奋斗。要学会把坚持分为两份或几份,我曾见过一个身兼三职的精英:医生兼律师、作家,每份职业都是他奋斗日日夜夜,比常人多出三倍努力换来的,小小斜杠不可忽视。
带“斜杠”不是炫技。斜杠青年亦有真有假。例如韩寒,作家兼导演,这是真本事。但也有在各行业浅尝辄止便自号斜杠青年的人,这是假正经。前者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带上斜杠,敢于挑战,让生活充满更多可能性。
1.分析任务。
(1)共性的写作任务
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你的观点如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这就要求考生针对所给的材料来谈自己的认识。
【立意】1.人人斜杠,何以精专?
2.我“杠”,我精彩!
3.一枝非春,千秀春园。
【素材】1.古往今来,成就大事的人,必是专注于一念的人唯有专注最动人。可是,在如今的生活压力下,又有几人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勇气?斜杠,表示多一种选择,自然,多一种选择多条路,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甘于寂寞,于滚滚红尘中,坚守一些东西。
战后日本工业为何崛起迅速?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本国工业中培养专业性人才,只精通于一处,并采用终身聘用制,于是,无数精专于一处的工人使日本整个工业体系有了质的飞跃。
2. 对于斜杠青年而言,他们的人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的未来有更多的可能。虽说一个踏踏实实的斜杠并不容易被划下,但他们也在努力地去拥有在多种行业间平行切换的能力。或许在各个领域中他们并不是所谓的高精尖人才,但是他们所具备的能力是那些人无法拥有的。面对同一个目的地,“用一世执一事”之人拥有的或许是一条宽阔的大道,但他们无法预知是否前面会有一块巨石挡道;而斜杠青年拥有的是一个个十字路口,即便一条路被封住,他们可以换道而行,他们会有更大的几率在最后到达草丰水美的彼岸。而这,就是斜杠的可能。
3. 正如“韩寒”一样,他既是作家,也是一名赛车手、导演,或许他在各个领域并不是最成功的,但他却能在各个领域做到出色。他也是一名斜杠青年,与职业导演、作家相比,你难道不觉得他的人生更加自由、洒脱、精彩吗?他可以在文字的魅力之下畅游,亦可在电光火石之间疾速飞驰,还能在艺术氛围之下感受表演的瑰丽色彩。他不拘泥于一种生活方式,他的人生阅历丰富而详实,充满着不同的际遇和挑战。齐市第八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6月月考
语文试题
分值: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幽王八年,史伯对郑桓公西周弊政的回答是“去和而取同”,独断专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也。”即不同的因素处于和谐的状态,事物就能繁荣发展;如果同质的因素简单相加,则事物就陷于停顿或死亡。春秋晏婴以另外方式说过同样的“和同”关系,且主张治国要行“和政”。
基于史伯、晏婴的“和同之辨”,孔子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礼是用来保持和谐关系的,先王之道以“和”为美,大小之事无不以“和”为原则。孔子还把“和同之辩”用到处理社会关系上,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重要思想。孔子的“和而不同”首先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只有始终保持彼此间的差异,“和”才具有真正意义。因为“不同”,才需交流、认同;唯有沟通,才能和谐,以善意回应善意。其次,强调“和”不是同一。《礼记·中庸》倡导“和而不流”,就是强调与人相和而不随波逐流,盲目附和。最后,强调以“中庸”求“和”。孔子说做事须“允执其中”。“中”的含义,孔子自己解释为“过犹不及”“执两用中”“中立不倚”。“中庸”可以防止冲突与激化,可以促成矛盾的转化和解决,使各方达到协调与均衡,即达到“和”。《中庸》首章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天下的本根,“和”是天下的归属。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绵延五千年,“和而不同”的思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中华民族多次迁徙、融合,既保持了民族多样性,又结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华民族这种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典型体现。伴随民族融合过程的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春秋时代,地理、政治因素导致多元文化的格局。秦汉统一后,华夏文化加速吸收、融合、同化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成果,最后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延续至今的中华文化。汉唐以后,随着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增多,中国文化又以宽容的文化心态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进一步推动了自身文化的发展。
(摘编自黎昕《儒家“和而不同”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一定那样对立,这是中国文化一向的主张。宋代思想家张载《正蒙·太和篇》中有四句话: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讲的是哲学,是一种宇宙观。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生命个体,可以称作“象”。这些“象”,有动物的,有植物的,每个“象”都不同。“有象斯有对”,说的就是各个“象”的不同,即使是美丽的女性,也有不同的美。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做“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西方也讲,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对必反其为”,是说一个一个的“象”,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由于不同,其运行、流动的方向也不相同,甚至有时候运行的方向会相反,所以会出现“有反斯有仇”,发生互相间的纠结。这个“仇”字,古代的写法是“雠”,左边一个“隹”,右边一个“隹”,中间是个言论的“言”。隹是一种尾巴很短的鸟,“雠”字的本义是两只短尾巴鸟在叽叽喳喳的讨论、辩论。这个“雠”字,也就是“校雠”的“雠”。校书是很难的事,很难一个字都不错。古人的“校雠”,更是一件大事。你拿这个本子,我拿那个本子,一点一点地校,互相讨论,争论得面红耳赤。“雠”字形象地反映出校对中发生的讨论、辩驳。但两只短尾巴鸟互相讨论、辩驳的结果,并不是彼此打得头破血流,更不是这只鸟把那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或达成妥协,或求同存异,总之是走向了“仇必和而解”。
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可以“和而解”的。用这个思想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乃至多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需要多边商量。“有反斯有仇”,就是沟通、对话,互相校正的过程。
而对话需要智慧,需要异量之美。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晚年也有过四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
费老讲的是文化问题。“各美其美”,是指首先要看到自己文化的长处,不自卑,不失重,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说还要看别人文化的长处。世界上各种文化都有其长处,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能否看到并且承认其长处。各种文化的优长,彼此互赏,相互吸收,众美和合,就是“美美与共”。如此的结果,“世界大同”并非不可以期待。
这个世界能走向和解吗?20世纪是纷争的世界,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21 世纪人类还要被这些灾难吞噬吗?人类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些吗?中国文化里面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正确认识人类自己,以寻找危机的解决之道。
(摘编自刘梦溪《“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贡献给人类的大智慧》)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伯、晏婴两人以不同方式对“和同”关系进行了论述,而且也都认为国家要行“和政”,主张君王不应独断专行。
B. 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继承了史伯、晏婴关于“和同”关系的论述,而且在理论上又有新的突破。
C.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以“不同”为前提,强调“和”不是同一,而且找到了达成“和”的中庸之道。
D. “和而不同”的思想对于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文化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西方哲学都认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因此西方文化也会认为不同的文化可以沟通,不会彼此对立。
B. “校”字是“木”与“交”的联合,表示“棍棒交错”。这个字与“雠”字合成“校雠”一词,彼此的含义是相反的。
C. 双方如果尊重各自的差异,那么即使发生了争论、辩驳,也不一定就发展为你死我活的冲突,反而可以走向“和而解”。
D. 以中华文化里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为指导,我们就可以避免各种全球性危机、地区性冲突的产生,让世界变得和平美好。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做法不属于“和而不同”思想的一项是( )
A. “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
B. 我国对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
C. 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4. 材料二在论述“有反斯有仇”这一观点时,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灯 侯发山
周末,小伟回乡下看望父亲。
看到小伟回来,父亲的眼角、眉梢,还有皱纹、舒心的笑意都一起弥漫出来。小伟算个孝子,虽然在城里上班,平时没少回家看看。有时忙,回不来,就打个电话,或是在微信上视频聊天,这一切都让父亲自豪、欣慰。
吃罢晚饭,父亲提出要带小伟到东江捉鱼。
晚上钓鱼?黑灯瞎火的能钓到吗?父亲要给自己做鱼吃?还是父亲缺钱花啊?小伟心里打了不少的问号,嘴上还是爽快地答应了。他知道,人上了年纪,往往跟小孩子一样,会做出一些看似可笑或是愚蠢的事;小伟还知道,什么是孝顺,顺着老人的意思就是最好的孝顺。母亲死得早,是父亲辛辛苦苦把自己带大的。风里来雨里去,靠捕鱼供自己吃喝,供自己上学。小伟毕业参加工作后,想把父亲带进城,父亲执意不去,说自己在乡下惯了,说自己还能干得动,每天活动活动筋骨对身体有好处。小伟也就没再坚持,他心里清楚,最主要的,家里有母亲的影子和味道,父亲舍不得离开。
来到江边,天已经完全暗下来,江和天似乎连接到一块了,只能听到江水不安分的波涛声。
父亲没有拿鱼竿,也没有带鱼饵。小伟以为父亲忘了,正要自责自己没有提醒他,父亲笑了笑,说,孩子,不用鱼竿,照样可以捉鱼。
小伟吃惊不小,心想父亲什么时候学会徒手逮鱼了?他从未见过,也从没有听说过啊。难道是父亲早就有的绝技,今天要露一手给自己瞧?
小伟正在胡乱猜测,父亲拉着他来到浅水处,让他往水里看。顺着父亲的手势,小伟辨认半天,才看清水底下有个闪闪发光的东西。那是什么?小伟心里疑惑,正要问父亲,父亲说,小伟,那是蛤蟆鱼,也叫老头儿鱼,学名鮟鱇鱼。
还有这种鱼?它怎么会发光呢?小伟惊诧不已。他又往水里细看,看到这种鱼头顶上有一根钓竿,这根钓竿不时会发出星星一样的闪光,像一根悬挂明灯的钓鱼竿。
父亲说,蛤蟆鱼基本上是吃等食的,平时潜伏不动,以背鳍第一棘的皮瓣为钓饵,诱捕那些趋光的鱼虾类。
说到这里,父亲挽起裤脚悄悄下水,探下身子,手猛地一伸,就抓到了那只蛤蟆鱼。
蛤蟆鱼在父亲手里扭曲着身子,但被父亲牢牢地抓在了手里。小伟打开手机的电灯,看到这种鱼头大,口宽,胸鳍宽大,尾部细小,背紫褐色,腹面淡色。
小伟呵呵一笑,说,爹,这就叫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这种鱼肉少,吃起来不过瘾。父亲甩手把鱼扔进了江里,然后继续说道,咱江边好多渔民都喜欢逮蛤蟆鱼,好逮,不费劲。孩子,人跟这蛤蟆鱼一样,不能太出风头。
父亲这是哪里话啊?小伟心里打了个愣。
父亲说,你下乡扶贫,你改造危房,你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都没错,不要传到朋友圈嘛。
原来父亲天天去自己的朋友圈里转,时时关注着自己呢!小伟恍然大悟,天天点赞的不一定是朋友,不点赞的不一定就不是朋友,看来这话真是没错说。他心中一热,眼睛顿时湿了,掩饰地抬手挥了挥在脸边飞舞的蚊虫。
父亲说,你若挺不下来,或是做得不够圆满,让人揪住把柄,可就不好喽。你是单位的一把手,有时不能太招人眼了。
小伟说,爹,我是故意那样做的。父亲愣怔了一下。
小伟说,我那样做,一是督促自己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二是让大家监督自己,杜绝自己有谋求私利的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爹,无欲则刚,有什么好怕的呢?
咋不早给我说呢?害得我担惊受怕,好几个晚上都睡不着。父亲说着,抬起手来起轻轻拍了小伟的头一下。
轮船的汽笛声从江面上飘过来。父亲指着远处的灯塔,自豪地说,小伟,爹希望你能像你说的,要做灯塔发出的光,不要做蛤蟆鱼身上的光!
小伟走路时紧挨着父亲,感觉到父亲的身板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硬朗,那样的温暖。
回家的路上没有路灯,黑瞎瞎的。有父亲在身边,小伟走得很踏实,一点也不用担心会迷路。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改)
5.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伟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做了许多有利于民的实事,并且将这些事情发到朋友圈里,父亲开始对此是担惊受怕的。
B. 小伟对父亲提出晚上要带他到东江捉鱼颇多不解,但出于孝心,仍然理解顺从。只是没有想到父亲要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
C. 小说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安排在晚上,是因为晚上才能看到蛤蟆鱼和灯塔的光,父亲才能借此和小伟进行交流。
D. 小说第四段开头的四个问句使用反问的手法,既写出小伟的不解,也引发了读者的猜测,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6. 下列对小说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到江边”一段的景物描写,交代了父亲捉鱼的地点和时问,其中“不安分”赋予江水以人的情感,写出了江水波涛起伏的状态。
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指的是蛤蟆鱼要诱捕趋光的鱼类,却被父亲抓住,父亲以此暗示小伟,让他明白为官不贪的道理。
C. “他心中一热”句中的“一热”“顿时湿了”“挥了挥”等一连串词语,表明小伟此时解开了内心的疑惑,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内心的感动。
D. 文中画横线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伟心中父亲的挺拔、沉稳、温暖,表达了他对这如山的父爱的感激以及对父亲的深爱。
7. 小说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8. 这篇小说叙述技巧多样,请任举两例加以说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贡入太学,顺天乡试第一。万历十一年,会试复第一,以进士第二授编修。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大学士沈一贯欲藉妖书倾正域,廷机与御史沈裕、同官涂宗浚俱署名上,趣定皦生光狱,株连遂绝。秦王谊漶由中尉进封,其庶长子应授本爵,夤缘欲封郡王,廷机三疏力持。王遣人居间,廷机固拒,特旨许之。
时内阁止朱赓一人。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万历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不可。相持久之,卒列以上。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力辨求罢,又疏陈十宜去,帝慰谕有加。明年四月,主事郑振先论赓十二罪,并及廷机。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赠少保,谥文节。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五》)
9.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B. 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C. 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D. 奏行轸恤行户四事商/困大苏/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
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均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B. 庶长子,是古代对非正妻所生且年龄最大之子的称呼,但地位远低于嫡长子,没有资格继承父亲的爵位、封邑、官职、财产等。
C. 万历三十五年,中的“万历”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来纪年的名号。汉武帝以后,新君即位就会改年号,称为“改元”。
D. 礼部尚书,中国古代官名,六部中礼部的最高级长官,掌管户籍财经、典礼、科举、学校、外事活动等,相当于今日的教育部长、外交部长。
11.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廷机学习成绩优异,科举之路很顺畅。他先被推举进入太学学习,后来参加乡试、会试都取得佳绩,最后以进士第二的身份进入仕途。
B. 李廷机做事精细周密,关心百姓生活。无论是抚恤商旅的事情,还是修缮整治京城外的陵垣,费用都取自于公款,没有烦扰百姓。
C. 李廷机敢于坚持原则,多次向皇上进言。秦王想让其庶长子分封为郡王,但李廷机多次上奏反对,皇上支持他,秦王愿望未能实现。
D. 李廷机淡泊名利,不肯担任要职。皇帝要他担任礼部右侍郎和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他都多次推辞,但皇帝都不同意,只好上任。
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4分)
(2)廷机累疏乞休,杜门数月不出。言者疑其伪,数十人交章力攻。(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 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 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 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4. 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2)《谏逐客书》中李斯认为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嫌弃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这两句话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实现了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步保护,除涉及遗址外,也涉及了水密隔舱造船技艺、泉州南音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盛行于宋元时期,但仍以活态的形式被______地传承至今,并成为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重要见证。此外,( ),并以将那里的居民留在当地的形式,将当地的文脉悄无声息地传承了下来。
此次申报的泉州项目,展现出以泉州为代表的中国沿海地区人民______、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也体现出泉州在海外贸易中强调团结友善、______这一根植于骨子里的儒商传统。这一点与西方凭借自己的坚船利炮去“开发”新大陆的取财之道______。它会告诉世人作为传统文化中最不容易改变的儒商文化基因,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原原本本 坚强不屈 互利共赢 大相径庭
B. 原原本本 坚韧不拔 互利共生 大相径庭
C. 原汁原味 坚韧不拔 互利共赢 迥然不同
D. 原汁原味 坚强不屈 互利共生 迥然不同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与许多地方当地居民被撵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
B. 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
C. 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择出遗产地的做法不同,当地政府意识到了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
D. 不同于许多地方将当地居民撵出遗产地的做法,居民这一文化载体的重要性被当地政府意识到了
18.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B. 固然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C. 不但现在有,过去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D. 固然过去有,现在有,还会在未来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写作(50分)
19.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斜杠青年,指的是一群不再满足专一职业的生活方式,而选择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群。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例如,张三,记者/演员/摄影师,“斜杠”便成了他们的代名词。
有人赞赏斜杠青年的生活方式,认为这是社会进步、分工细化的体现;有人反对这种生活方式,认为它和所倡导的专注、专业的工匠精神格格不入。
你的观点如何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