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专题三 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专题三 中国传统思想主流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05-22 21:32: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三轮复习核心考点查缺补漏与方法指导
【考纲要求】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一、核心考点过关
核心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真题回顾】(2011·广东文综·T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点评】本题非常灵活地考查了孟子的“仁政”思想。首先,命题形式比较灵活,选择了一段原始史料,要求学生从中分析出孟子关于实施“仁政”思想的认识。其次,选项之间的干扰性较强,A、D本身说法是正确的,但与材料意思不一致。本题命题的主要意图是通过孟子的“仁政”思想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信息提取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迁移能力。与材料意思最吻合的一项,即为正确答案。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后世影响较大,属于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考查的内容主要是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试题形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是引用原始史料,考查学生对思想类史料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二是设置一种情境,考查学生对相似思想的比较能力和认识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熟练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并能够区别各家思想的主要不同。二要尽量多接触有关诸子百家思想的原始史料,并与所学基础知识联系起来。三要对相关试题多加训练,在训练中提升解题能力。
【变式达标】
1.(2012·山东文综·T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全球通史》在论述中国诸子百家思想主张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要用国家的军事力量予以清除;而人民群众则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因此不可宽容待之。”下列观点与文中“他们”同属一个派别的是
A.治之经,礼与刑 B.唯同乎天和者为然
C.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自贵且智者为政乎愚且贱者则治
【对应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
政治: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各诸侯国争霸战争不断;
经济:井田制瓦解,私有土地产生;铁力牛耕的使用,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文化: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 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 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 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 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 哲学思想——①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 “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 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 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 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 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 价——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法儒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墨子 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力”、“节俭”
评 价——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核心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真题回顾】(2010·天津文综·T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本题主要错选A项或B项,其主要原因是:
(1)没有读懂材料,或者只读懂了材料的字面意思而没有理解材料的核心意图。如仅凭第一句“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而误认为材料的主旨是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或者仅凭“白衣为天子三公”就误认为平民将相大量涌现。由此可见,真正读懂材料是解决材料型选择题的关键所在。
(2)不能准确掌握汉代儒学地位提高这一重要史实。汉代,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钻研儒家经典成为参政的重要途径,故“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本质上反映了儒学地位的提高。材料型选择题往往需要链接教材知识,但如果教材知识掌握不扎实,就不能对解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命题几率相对较低,考查角度主要表现为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以及儒学在西汉正统地位形成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本考点命题的角度主要集中在董仲舒提出的新主张以及汉武帝尊儒的措施。从能力上来看,一是考查对汉代儒学发展原因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对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分析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准确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其目的,二要准确理解儒学发展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及影响,三要注意区别汉代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变式达标】
1.(2010·北京文综·T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2.(2013·广东六校联考)《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强调“春秋大一统” B.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C.趋向“三教合一” D.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对应考点】
1、西汉儒家思想的发展
(1)发展: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 天人感应;② 君权神授;③ 三纲五常;④ 大一统。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核心考点三、宋明理学
【真题回顾】
(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T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点评】本题以古代思想家的一次辩论设置新情境,考查理学和心学的主要观点、思想特点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理学和心学的复习,学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讲述,可以适当拓展一些课外知识,如关于理学和心学的一些名言、典故、后世的遗存等,这样可以加深对理学和心学的认识。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的考查几率要高于上一个考点,但总体来看,几率不是很高。由本考点知识的特点决定,试题的理解难度较大,哲学色彩明显。命题内容往往体现在哲学流派的不同上。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材料型试题居多,材料类型多样,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并进一步判断出所属哲学流派。一是考查学生对宋明理学内涵的理解能力,二是考查学生判断材料所属哲学流派的能力。
3.复习备考时,首先要准确把握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各流派的基本思想和主张,二要基本把握上述两大哲学流派的异同点,三要训练对哲学类史料的理解和判断认识能力。
【变式达标】
1. (2013·南通一中测试)《论语·颜渊》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人伦者,天理也” B.“存天理,灭人欲”
C.“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2.(2013·广东百校联考)据说,昼夜苦思的王阳明,终于在一个夜梦中豁然开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的道理,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侧面说明王阳明“求理”的途径是
A.圣人托梦 B.内心自省 C.行万里路 D.读万卷书
【对应考点】
1、宋明理学
(1)兴起背景: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思想弥漫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③、到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融合儒、道、佛三家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概述宋明理学的主要内容
程朱理学:①、“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主宰万物;
②、“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要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陆王心学:①、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②、王守仁“致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4)、历史作用: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核心考点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真题回顾】(2011·新课标全国文综·T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 D.民贵君轻
【点评】通过阅卷后的数据分析,本题错选主要集中在B项或D项,出现错误的原因为:
(1)把握不准题干材料的基本含义,材料的意思是说判断是非的依据不是君主,而是人民。反映出明末清初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的思想。
(2)对B、D两项的认识有误,误以为“民为邦本”和“民贵君轻”就是民主思想的体现。其实错误,两者都是在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倡导统治者以民为本,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君主统治,而不是实现民主政治。
【考情新动向】
1.从考查频率和内容来看:本考点在近几年考查中的几率很高,特别是2011年,从全国新课改区来看,出现了6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考查内容主要表现在明清思想的批判性、进步性和时代性。
2.从考查角度和能力看:试题主要是材料型选择题,材料类型既有引自思想著作的,也有直接来自历史人物的。既有史料型,也有史评型。主要考查学生对各类史料的解读能力以及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3.复习备考时,一要充分理解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出现的历史背景,二要把握进步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三要认识明清进步思想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批判与继承。
【变式达标】
1.(2011·天津文综·T3)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2013·邯郸模拟)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B.否定了君主制度
C.主张建立法治社会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
【对应考点】
1、李贽的进步思想
(1)、哲学思想: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政治思想:①、否认孔孟学说的权威性,鞭挞程朱理学的虚伪性;
②、肯定追求物质享受合理性,主张个性自由发展,反对盲从统治者的意志
③、主张男女平等。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进步思想
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倡导言论自由,建立监督机构。
②、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
③、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出“工商皆本”。
3、明清时期的思想家是怎样对儒学思想的改造和发展
他们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具体表现是:
①、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已有耻”的积极思想。他踏实钻研学问,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二、答题方法指导
方法三 组合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
  组合型选择题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干文字、备选小项和选项。该题型的最大特点是信息容量较大,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在文综命题考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组合型选择题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前者要求对备选小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事件顺序进行排序;后者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小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例: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对此解读准确的应包括(  )
  ①“巴黎公社”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产物 ②“劳动群众”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社会主义政权 ③“政治代表”是公社委员 ④“新政治制度”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制度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方法总结】组合型选择题多用排除法和限定语突破法,还要注意组合选择题的类型。
  (1)对排序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有:一是确定首尾法。就是说对于要排序的几个小项,在自己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确定哪一个排在首位或末尾,都可以大大降低这种试题的难度。第二,确定某两个或几个小项的位置关系,如果在解答过程中,我们可以确定某个小项和另外小项的先后关系,即可把不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排除,也可以将试题答案判断出来。
(2)对排除型选择题,主要的技巧是排除法,即将我们能确定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固定或排除,然后观察选项,往往可以顺利将试题解答出来。只要排除某一个小项,答案即可“水落石出”,即使我们对小项涉及知识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照样解答对题目。
【跟踪训练】
  1.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谈道:“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于是每一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下列各项制度的发展演变能够体现上述观点的有(   )
  ①中国的丞相制度 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③新中国政治协商制度 ④雅典的公民大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国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在回顾1979年以来的外交成就时,用了三句话概括:“形势大变化,政策大调整,外交大发展。”其中,这里的“政策大调整”主要指(   )
  ①提出了“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的新战略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 ③作出了实行对外开放的调整 ④积极推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④
第 1 页 共 11 页
同课章节目录